决定孩子前途的教育方法:赞赏、信任、期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赞赏——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法则(4)

当孩子讲述真实情况时,你要对他们坦诚的态度予以赞同和肯定,引导他们自己认识到说谎是可耻的,告诫孩子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的基础就是诚实。家长对孩子的初次说谎不能掉以轻心,尽量防止暴怒和对他们轻易地加以否定,同时要抓住这个刚刚说谎的苗头,使之不再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感到自己不是被讨论的对象时,他们会更加愿意接受讨论,也更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寓言的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来和他一起讨论。

(6)和孩子一起讨论处理说谎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处理说谎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这比仅仅让孩子说声“对不起”更有意义,它可以让孩子明白:不是别人要惩罚他,而是他自己必须对自己的谎言负责。如果孩子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家长可以提供几种方案,让孩子选择。

心理学研究表明,羞愧感和内疚感远比身体的疼痛感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和内疚是塑造孩子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父母可以要求孩子采取让自己可能尴尬的措施来弥补自己的谎话,如要求孩子当众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道歉。要记住,你的职责是教育,而不是惩罚。

(7)关注孩子的需要

补偿性说谎源于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家长应该与孩子结成同盟,和孩子一起来关注、满足合理的需要。

(8)示范诚实,家长要起榜样作用

有时候,孩子身上的缺点可能正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的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如果孩子发现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常常以说谎来“争面子”,孩子可能会学习这种处理方式。再比如,大人粗暴地管教孩子,使孩子以说谎保护自己,大人平时哄骗孩子,“你自己乖乖地玩,一会儿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可事后说话不算数。时间长了,孩子习以为常,也就容易跟大人学,说话信口开河,不负责任,不考虑后果。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表率作用是很重要的。因此,要克服孩子身上的毛病,父母首先要检查自己的行为方式,要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使孩子认识到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道德的,让孩子深深记住,说谎是不光彩的事。只要家长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是可以帮助孩子改掉说谎的毛病的。

(9)正确运用奖惩手段

让孩子认识到谎言总会被识破,说谎只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而诚实是美德,是高尚的品质,同时诚实也会减轻对过失的惩罚程度。

如果孩子还是一再地说谎,建议最好是寻求心理咨询专家的帮助,及时地帮助孩子改掉不恰当的说谎行为,使孩子学会正确的应对方式,促进其健康地发展。

9.赞赏的兄弟是管教,使用起来不分家

赏识孩子不等于溺爱孩子,也不等于放任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错误。因此,在赏识孩子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合理的管教。

一方面,过于严厉的管教往往容易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破坏孩子的自尊和人格的形成。有一个不幸的少女,在童年时期经常遭受父母亲残暴的殴打。有一次,她半夜不小心尿床,父亲就用尿湿的床单包住她的头,并且把她的头塞进马桶。这种强烈、充满敌意、过分且出人意外的处罚,给这个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以致长大以后她一直无法从父亲对她稚嫩心灵所造成的梦魇中复原。

但是,另一方面,放任孩子也很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够关心自己。当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错时,不管是因为他的自私自利或是冒犯了别人,他都会期待父母作出适当的反应,毕竟父母象征着每个孩子所想要的公平、法令和秩序。父母若拒绝接受孩子的挑战,孩子就不会尊重父母,也觉得没有必要听从父母的话。更重要的是,孩子心里会纳闷,如果爸妈很爱他,为什么容许他做这种坏事?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了欣赏和赞美、奖励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奖赏是强调接受孩子的行为,使他朝着同一方向进行;管束则是制止孩子的行为,改变他的行为和思想方向。如果奖惩不分的话,孩子对行为的认定势必跟着摇摆不定,无所适从。

(1)建立合理的管束机制

无论是奖赏或惩罚都应有同样的程序和原则,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合理的管束,然后才可能实施真正有效的管教,才能在奖励与惩罚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至于伤害孩子,也不至于放纵孩子。

合理管束的前提应该有一个事先设定好的合理的界线,以制度和规定方式确定下来,并加以公布。这些规定应该在孩子违反之前就讲清楚,一定要让他清楚地知道父母的期待和理由。

如果孩子们在家里接受并且听从规定,那么他们就能够离开家庭并融入到需要遵从更多规定的更广阔的外面世界中去;如果那些规定得到遵守,那么社会就能更好地运作并且保护每个人的财产和权利。

当孩子的举动已经表现出来了,父母也看到这样的行为了,做父母的首先就要加以辨识这种行为是否违反已经确定的制度,是否应该受到惩罚。如果孩子的行为违反了已经确定的制度,那么父母则应指明孩子所犯的错误,让他们自己掌握问题,保证他们的尊严不会受伤害。

(2)父母应建立权威性

还应注意的一点就是,当孩子犯了错误,不得不进行管束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有权威性,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而且你提的要求将是伴随着惩罚或奖赏的。

如果父母抱怨自己管不了自己的孩子,那就说明在平时管束孩子的时候,他们没有很好地建立起自己的权威,无论孩子听没听你的要求,你都没有进行相应的奖励与惩罚,使孩子觉得父母的话听不听都一个样。

这种权威性是通过日常管束的细微言行和举动树立起来的。比如,父母在管束孩子时要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可以建立起统一的行为标准。如果爸爸说可以去干一件事,而妈妈说不可以,这样会搞得孩子无所适从,无法建立自己的一套行为标准。所以,即使做妈妈的对做爸爸的管束持有异议,也最好在孩子不在场时,再与他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

权威性无法树立还与父母奖惩的方式使用不当有关。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都信奉恩威并用的方法。一位家长曾非常困惑地说:“我对儿子软硬兼施、恩威并用,可怎么还是不灵呢?”

试想,忽冷忽热的天气,一会儿零下40℃,一会儿零上40℃,玻璃杯还要爆炸呢,更何况孩子幼小的心灵。喜爱孩子的时候,把他当做“小皇帝”,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了,明知孩子缺乏自制力却仍无原则地放纵他的任性;而一旦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或者犯了一点错误,又不顾一切地往死里打。说孩子废掉了,孩子顽强地反驳“我没废”,可你还非要打到孩子承认自己废掉了才肯罢休,完全摧毁了孩子的自尊。这样的教育方法,怎么能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呢?

许多父母在管束孩子时,一开始就没有准则,处罚起来也就没有原则性。有时候会因为孩子一时犯错或不小心酿成意外而重重处罚他,如忘了喂狗、没有整理床铺或其他幼稚的举动。

(3)处罚要适度

跟任何事情一样,处罚也有对错之分,我们赞成适度地管束孩子,绝对不表示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沮丧和不安发泄在孩子身上。父母不能因为心情不好,就在孩子做错事、发生小意外或行为幼稚、不负责时拧他的耳朵;也不要在别人面前处罚他,或者用不尊重的方式羞辱他。如果错误行为不是孩子故意的违抗,你若处罚他,就会在他心中埋下怀恨的种子。

最后,需要告诫父母的是:合理的管教并不意味着只是惩罚,惩罚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愤怒与怨恨,从而导致更大的冲突。因此,家长应对孩子进行合理的管教,但不能无原则地惩罚。

10.有效增强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集中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专心,日常生活中,注意力集中的人往往表现出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等特点。毫无疑问,注意力是儿童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注意力还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其他智力因素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如果没有集中的注意力,一个人就无法记忆、难以思考;有了良好的注意力,就好像是打开了心灵的窗户。

注意有四种品质,即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这是衡量一个人注意力好坏的标志。

注意的广度也就是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人们对于所注意的事物在一瞬间内清楚地察觉或认识的对象的数量。例如,研究表明在1秒内,一般人可以注意到4~6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字母,5~7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数字,3~4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几何图形。

注意的稳定性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比较稳定地把注意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对象与活动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克制和约束自己的人,比自由散漫、难于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人更容易保持稳定的注意力。

注意的分配是指一个人在进行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力平均分配于活动当中。

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人能够主动地、有目的地及时将注意从一个对象或者活动调整到另一个对象或者活动。

在注意的四种品质中,注意的稳定性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可以说,稳定而集中的注意力直接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学业成绩。

要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就要了解儿童注意力的特点。

孩子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了注意力。他能够追寻他人去注意一些事物。做过母亲的人都会有这种经验:当你对着1岁左右的孩子问“小狗狗呢?”孩子就会朝着小狗经常活动的地方去找;当你再问“妈妈呢?”他就会把头转向妈妈所在的地方。但是,1岁以内的儿童,注意力极不稳定,而且都是无意注意,也就是说,幼儿在注意的时候,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也不需要意志的努力,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研究表明,1岁以内的孩子对事物的注意不超过2分钟。

当孩子1岁多的时候,他已经开始会按成人的语言来注意周围出现的人和物,这说明孩子的有意注意开始萌芽,能够按着一定的指令去注意事物了。

3岁以后的孩子,注意力范围不断扩大,注意的能力也逐渐提高。但是此时孩子注意力的稳定性还是比较差。也许你有这样的经历:当你的孩子在专心地听你讲故事的时候,突然跑来一只小狗,这时,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这只小狗吸引住,而不想再听故事。这说明,孩子的注意力还不稳定,不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件事物上,无意注意仍占据主导地位,有意注意处在逐步形成的阶段。

到了5~7岁,孩子开始比较自觉地注意某些事物,但也不是很稳定。

也许有些父母会说,人家的孩子那是天生的,自己的孩子没法跟这些孩子相比,他只要听到一点儿风吹草动,就会东张西望,无法安心。其实,专心不是天生的,它是一种习惯,需要后天的培养。

当有人问起美国总统奖获得者孙丹萍的母亲教子之道时,她说:“我的孩子回家不必练多久,但有一点,要专心。以前教她音乐时,我会随时注意她有没有在听,一教完,立刻就问,可以知道她有没有吸收进去,而她也知道我一定会问,所以很专心地听,渐渐地,培养出她的专心,抓住专心这点,就会成功。”

注意力是学习有成效的前提。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需要高度的注意力,而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是难以取得好成绩的。成绩不好就没有了学习兴趣,就没有了自信,成绩就会更差,结果,注意力更加不集中,造成恶性循环。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11.不可忽视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一个孩子将来有多大成就,关键就在于他的创新能力如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因此,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生活面最广。在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家长特别要保护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善待孩子的质疑。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翱翔科学天空的强劲翅膀,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家长应当注意保护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孩子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他们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孩子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唯书、不唯上”的探求精神。

作为家长,应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具体可从这样几方面着手:

(1)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出于好奇心向家长提出各种问题,不管提问多么的幼稚,家长都应认真倾听。家长听完提问之后应这样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看看书”,而不能采取“问老师去”、“这都不知道,书白念了”等不当的说法。

(2)家长与孩子共同关注具有创新意义的人和事物

①鼓励孩子进行没有危害性的创新尝试。对孩子的身心没有危害的活动,家长应给予支持和指导。

②与孩子共同关注、学习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物和事迹。孩子脑子里的创新人物事迹多了,对其树立人生目标、产生创新欲望大有好处。

③支持孩子参观科技展览和各种新成就展览会。这些展览可满足孩子好奇心,激发孩子求知欲和创造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