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懂十大名著悬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封神演义》疑案解读(5)

也不是。如果细致划分,“神”与“仙”是有所不同的。“神”一般指那些天地未分之时的先天真圣,如三清、四御、南辰北斗诸星辰等;“仙”则是指天地开辟以后,得道成仙的仙人以及地方神灵。由于“神”是先天存在的,并且有天帝的封诰,所以能在神仙世界里担任或大或小的官职;而“仙”是后天“得道”成仙的,只能够长生不老,在神仙世界中不管事,生活非常逍遥自在,当然偶尔也管一点红尘中的事情,如民间传说的济公、八仙等。

再加细分的话,神又有天神、地衹、人鬼之神、人体之神、地府神灵之分。天神是上天之神。《说苑·修文篇》说:“神者,天地之本,而为万物之始也。”“天曰神,地曰衹。”《说文》称:“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天神居住在天上,由道气所化生,分三十六天。天界尊神众多。如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统摄三十六天,是天界的最高尊神。“四御”辅佐“三清”,即吴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衹。此外,如东王公、西王母、三官、斗姆、日月星辰诸神、风雨雷电诸神、诸天天帝、天尊、仙官等等,都属于天神。

和三十六天相对应的是三十六地,地有九重,每一重都有四地,每一地都有神主宰,所以共有三十六土皇。地府神灵还包括阴曹地府的鬼神,人死为鬼,鬼归地府。中国传统的地府有两处,即山东泰山和四川酆都山,主神为东岳大帝和酆都大帝,综九幽阴曹神鬼事。地府神灵还有十殿阎罗王,此外还有很多判官鬼吏等。

地祇即土地神,只要是和土地有关的神灵都属于地祇,如五岳、山林、社稷、川泽、河海之神等。

由此可见,神主管着上至天堂,下至地狱,因而统治的疆域无边无迹,可以说,世间万物都属于他们管辖范围之内。

与神相比,仙的权限就小了很多。道教认为仙应该包括“仙人”和“真人”两种,他们都是修炼功深的杰出人物。道教对仙人有独特的理解,首先,仙人都是由凡人或动物修练而成的,所谓“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所以不仅人可以修练成仙,就连动物经过长时间修练,也可以最终得道成仙,例如狐仙就是这样炼成的。

而一旦修成正果,得道成仙后,仙人就可以长生不老。《释名·长幼》解释“仙”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仙人长生不死,成仙之后就远避尘世,长生不老是仙人信仰的根本特征。仙人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变化无常、神通广大。晋代葛洪在其《神仙传·彭袒传》中对仙有生动的描述,他说:“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太阶;或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则不可识……”仙人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潜行江海,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所谓“真人”,就是存养本性、悟得大道的人。《庄子·大宗师》曰:“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就是说有真知的人就是真人。这里的“真知”就是《庄子·大宗师》所谓的“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天之所为”即天道,“人之所为”即人道。明天人之理,晓天道与人道之关系,宇宙涵育人生,人生必本宇宙,不以人智逆天,达到天人合一,广大自在的境界,这样就达到“真人”的境界。

真人与仙人本质区别在于,仙人追求的目标是不老不死,而真人却如《庄子·大宗师》所说“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认为“死生一如”,追求的是精神永恒,不是肉体的长生。

按照以上所述,神仙中的神要比仙的地位更高贵,因为神可以主宰万物,而仙却只能窥视一点天机。这种观点在道教经典《太平经》中也有记载:“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毫无疑问,“主天”的神人显然要比“主风雨”的仙人高超很多。

但在《封神演义》第七十七回却有一段话与这个观点不完全吻合,原话是说:

元始曰:“贤弟为何设此恶阵?这是何说?当时在你碧游宫,共议封神榜,当面弥封,立有二等,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其神道,根行浅薄,咸其人道,仍堕轮回之劫,此乃天地之生化也……”

此处,仙又比神更高贵,因为只有根行神的人才可以成仙;根行稍差一点的可以成神;至于根行浅薄的人,只能投胎做人了。这也许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弄错了,又或者是此书在流传过程中被误传,所以也就以讹传讹了。

所以,整体而言,神的地位要高于仙一等,这也就是八仙过海中的八仙一直渴望修炼成神,但最终功亏一篑,只能位列仙班的原因所在。

第十节 剥龙皮、抽龙筋:颠覆祥龙还是神化哪吒形象?

提起“龙”字,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一系列的成语,如飞龙在天,龙飞凤舞,真龙天子等,所有这些都是把龙看作是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祥瑞之物。

既然如此,那么,为何在《封神演义》中还会出现哪吒“剥龙皮抽龙筋”的场景呢?

这还得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说起。

在中国,龙是神话中的四灵之一,是传说中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即龙、凤、麒麟、龟)之首。在古代典籍中,对于龙的记述,多有不一。有的说龙身体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有的说龙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在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则有“龙有九似”的记载,成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称也多种多样,如有鳞者称为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为多它龙,无角者称为虬。

无论传说中的形象或名称有怎样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龙的形象既能显又能隐,既能细又能巨,既能短又能长。在春分吋节登天,在秋分吋节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龙王是海底世界的主宰,在民间,龙是祥瑞的象征,龙又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唐玄宗时期,皇帝曾下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这也说明龙王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可,不再是单纯的民间神祇了。到了宋朝,宋太祖继续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曾诏告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黑龙神为灵泽王。到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在唐朝,龙王的职责就已经是兴云布雨,为人类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也开始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谷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关于龙王神诞之日,不同的文献记载各不相同,甚至于各地民间传说也不相同。

在古代,专门供奉龙王的庙宇和城隍庙、土地庙一样多。每逢风雨失调、久雨不止或久旱不雨,老百姓们就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请求龙王能够治水,以保佑民间风调雨顺。

在以前,龙王的形象大体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开始兴盛后,龙王的地位开始下降,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龙已经变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就曾经大闹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宫,后来四海龙王一起来到,面对孙悟空也无力反抗,只好无奈地献上镇海之宝——如意金箍棒和黄金甲。

除了《西游记》外,在《封神演义》中也有龙王出现。只是四海龙王在《封神演义》中并没有担当任何重要角色,和在《西游记》中一样成了配角。

在《封神演义》中,顽劣不逊和天真烂漫的哪吒不知道自己身上带着的混天绫和乾坤圈是法力无边的宝贝,在九河湾洗澡的时候,他将混天绫放在水中,结果造成东海震动,居然连水晶宫也晃了起来。东海龙王敖光派巡海夜叉李良前去调查,但李良却被哪吒打死了。敖光再派三太子调查,但龙王三太子也同样被哪吒所杀,更严重的是,他还被哪吒剥皮抽筋。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讲,当龙君三太子去欺负哪吒时,哪吒奋力反抗,这属于正当防卫。但当龙王三太子已经躺在地上毫无招架之力时,哪吒仍然义愤填膺地将之杀死,而且还剥龙皮抽龙筋,这显然属于防卫过当,也就是属于犯罪类。当时的场景颇为有趣:

哪吒手无寸铁,把头一低,躲将过去,“少待动手,你是何人?通个姓名,我有道理。”敖丙曰:“孤乃东海龙君三太子敖丙是也。”哪吒笑曰:“你原来是敖光之子。你妄自尊大。若恼了我,连你那老泥鳅都拿出来,把皮也剥了他的。”三太子大叫一声:“气杀我!好泼贼!这等无礼!”又一戟刺来。哪吒急了,把七尺混天绫望空一展,似火块千团,往下一裹,将三太子裹下逼水兽来。哪吒抢一步赶上去,一脚踏住敖丙的颈项,提起乾坤圈,照顶门一下,把三太子的元身打出,是一条龙,在地上挺直。哪吒曰:“打出这小龙的本像来了。也罢,把他的筋抽去,做一条龙筋绦与俺父亲束甲。”

听说儿子惨死,敖光亲自登门,向哪吒的父亲李靖兴师问罪,并声称要向玉皇大帝告状。哪吒不畏强权,心里肯定不服气,在师父太乙真人的支持下,在路上追上敖广,把他揍了一顿。最后四海龙王抓了李靖一家。这时,哪吒一人承担了所有过错,被剖腹剜肠、剔骨还肉,这才平息了这件事。后来,在师父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哪吒变成莲花化身,重新复活,并担任武王伐纣的先锋官。

所以,在《封神演义》这部小说中,龙王的出现,龙王三太子被剥皮抽筋并不是要去反驳或颠覆传统的龙的观念,而完全是为了突出哪吒的形象,所以在这以后,《封神演义》中便没再提到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