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谋攻第三
原文【谋攻第三】
1.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3.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4.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5.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6.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译文【谋攻第三】
1.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2.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等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1/3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3.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4.将帅,国家之辅助也。辅助之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辅助之谋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5.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此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6.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概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故事1】围魏救赵
在战争中,当一个战略要塞遭遇到强大敌人的围攻危在旦夕之时,该如何去进行解救呢?如何利用智慧的谋略,避免与强大的敌人正面交锋,却能够将危机化于无形呢?答案不言自明:围魏救赵。该计谋可以说是三十六计中最精彩的智谋之一,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看似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冲突,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制胜的神奇效果。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不断交战,赵国军事实力十分弱小,而魏国也同样疲惫不堪。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但是,攻击方向选在哪里呢?起初,田忌准备直接把军队带到邯郸,但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才能击中要害。因此,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其内部空虚,如果带兵向魏国(今河南开封)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魏国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后来果然如同孙膑所言,齐军攻打大梁魏国匆忙回兵。此时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设下埋伏,魏军大败,而赵国被围的险情自然迎刃而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著名的战例,它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无论在战场还是在商场,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以低成本小代价的投入得到高收益高回报,而“围魏救赵”就是能够起到这样效果的一种策略。需要注意的是,想要成功运用“围魏救赵”这一计谋,则需要运用逆向思考的方式。
【故事2】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在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将来它不侵损秦国,又将从哪里得到所贪求的土地呢?所以削弱郑国只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听了觉得有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然后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故事3】岳飞大破铁塔兵
南宋初期,抗金英雄岳飞把金兵打得大败,金军统帅兀术想集中力量,一举歼灭岳家军。一次,金兀术听说岳飞驻在郾城手下只有数量很少的轻骑兵和步军,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对手下几个大将说:“我要把铁塔兵、拐子马全带上,杀了岳飞碎尸万段方消我心头之恨!”
那铁塔兵是金兀术的亲随卫队,都是从金军中百里挑一选出来的彪形大汉,骑的马也特别结实。他们头戴铁盔脸罩铁网,身披铁甲脚穿铁靴,坐骑也从头到屁股全盖着铁马甲,只有四条腿要跑路才不得不露出马脚。铁人骑在铁马上,真像一座座铁塔,因此叫铁塔兵,那拐子马是跟铁塔兵配合的左右两翼的轻骑兵,其士兵勇猛,马步迅速,当铁塔兵在正面厮杀时拐子马飞快地从两边出动,要是对方人少他们就实行包围;人多就冲击左右。铁塔兵加上拐子马,就好像一柄大铁锤加上左右两根狼牙棒,实在是厉害极了。
就在金兀术带领15000精锐骑兵进逼郾城时,在郾城的岳飞把几千将士集中起来。讲述他的战术:“铁塔兵身躯虽然高大,但是笨重;铁甲尽管坚固,那四脚却露在下面,这正好是咱们的盾牌军的用武之地;只要把四只马脚中的一只砍断,整座铁塔就坍啦!再说那个拐子马吧,凶就凶在两翼出击,气势汹汹,咱们干脆全部冲进敌人的中间去,叫拐子马扑个空。等它回过头来,已经丧失了锐气,就跟普通骑兵差不多啦!”
留驻在郾城的岳家军步兵号称盾牌军,他们作战时一手持盾牌护着身子,一手握着麻札刀(一种极锋利的快刀)砍杀敌人。两军相遇时,盾牌军照岳元帅教的战法,对准铁塔兵的马脚劈里啪啦地砍将过去,马脚被砍掉后,铁塔兵一个个从马背上摔到地上,很快就被消灭了一大半。岳飞见盾牌兵得胜,立即率领全体精骑兵像旋风一样冲进了金军阵列。那金兵的拐子马扑了一个空,等它回到自己的阵内已没有什么威势了。就这样,岳家军大破了铁塔兵和拐子马。
【故事4】韩信一纸书信降燕国
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展开输死决斗,刘邦为了迷惑项羽,命令韩信从侧逾为。韩信能争善战,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灭亡了魏国、代国,他率军越过太行山逼进赵国。
赵王歇命令陈于率30万大军集结在井劲口,谋士李左车先献计道:“此地地势险要,道路曲折,树木众多。只要我们深挖沟,高筑垒,再蔽守营寨不出,不出十天便可活捉韩信。”
陈于道:“兵书上说,有十倍于敌方的兵力就可以包围他,韩信不过二三万人马,我们怕他做什么!”一口回绝了他的建议。
韩信听说陈于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心里暗暗高兴,他以背水为战和疑兵之计一举败了赵国,最后杀死了陈于,活捉了赵王歇,并出千金重赏捉拿李左车。
几天后,李左车被缉拿归案,众将士以为韩信必杀他无疑,但当韩信看到李左车时,却马上上前去亲自为他松绑。
李左车道:“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亡国之大夫不敢图存,我是将军的俘虏,将军何以这样对待一个俘虏呢?”
韩信道:“从前百里奚曾在殷生活过,秦国中用了他,后来才强大起来。今天您好比是百里奚,我是诚心向您请教,请你不要推辞。”
李左车见韩信征信敬重自己便说道:“将军连克魏代,势不可当,但如果再要去攻打燕国,恐怕会感到力不从心。”
韩信道:“先生有何高见?”
李左车道:“只要将军修书一封,晓以利害,便可使燕国不战而降。”
韩信听后很高兴:“先生果然高见。”
韩信马上修书,书中阐明了汉军得天独厚的优势,燕国所处的劣势,并派一名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往燕国。并按照李左车的指示将军队拉到燕国边境线上,排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
燕国国君早就听说赵国灭亡的消息,此时看到边境线上的汉军威风凛凛,便很快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