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博物馆。
两个名称一模一样的博物馆,同时存在于北京与台北两个地方,双方如果向对方提出商标权诉讼,也非新奇之事。然而“两个故宫”却互不否定彼此的存在,也没有谁高喊“我才是正宗的”。双方默默地使用相同的名号,展示着雷同的中华文明文物,肩负着同样代表“中华”的观光景点名号,不断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
故宫是收藏与展示中华文明的艺术品、装饰品及图书文献的博物馆。依据2011年5月的数据可以知道,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称北京故宫)的收藏计有一百八十万件,包括书画、陶瓷器及图书文献等,其中85%是清朝留下的文物。
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以下称台北故宫)收藏品比北京故宫少,只有六十八万件,其中清朝留下的文物超过九成。
两岸故宫基本收藏品的形态相当类似。1925年故宫成立之初它们本就是一个博物馆,这是理所当然之事。1949年故宫的文物运到台湾而造成“两个故宫”的状态,即使过了六十年,两个故宫仍都固守原本的收藏原则,未曾改变。
一言以蔽之,这个收藏原则就是“集合中华文明的精华”。那么,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究竟哪个比较好呢?
这个有趣的话题经常在中国文物专家及爱好者之间论战不休。从收藏品的数量和多样性来看,北京故宫胜出,但从质的角度来看,台北故宫略胜一筹。这是一般普遍的看法。
就博物馆的建筑而言,北京故宫的展示场所是明朝、清朝皇帝的居所紫禁城,建筑物本身就被列入世界遗产;而台北故宫就是一般的博物馆建筑,与北京不能相提并论。紫禁城也是北京故宫的展示品之一,从整体的优越性来看,北京故宫自然是当仁不让。有的台北故宫支持者毒舌批评什么:“北京故宫不过是个空壳子。”但这么说似乎也有些言过其实。近几年的收藏事业逐渐蓬勃发展,加上考古的新发现,北京故宫的收藏品也充实提升了不少。
我撰写本书的目的,并非要论述故宫的艺术价值,也不会深入探讨收藏品的优越性等问题。我的专长不在于文化、艺术,而在于政治、外交。通过采访的经验,我现在看到某件瓷器就可以猜出它大概是什么年代或哪个窑厂出品的,不过到底还是门外汉。本书将以专业记者的角度与眼光,探讨“两个故宫”存在的原因及各自的发展。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近代史的主角,“两个故宫”可说是这部近代史的产物。日本引发的侵略战争衍生出后续中国内战的结果,因此产生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两个思维不同的区域,这个区隔造就了“两个故宫”。
本书最大的目的在于试图追溯这一错综复杂的过程,探究现在仍千变万化的故宫背后,究竟串联了什么样的历史情结,潜藏了多少政治领袖的思维判断。我想通过故宫,描绘出政治权力与文化之深层共生结构的样貌。
有关故宫的历史,在中国大陆、台湾及日本等地已有诸多故宫元老及学者写过专著或论文,记述了1925年成立到1949年分裂的过程,相关人士的口述历史及史料,大致也已挖掘得差不多了。
另一方面,对于1965年台北故宫在台复馆的过程、台湾民进党当局对于故宫的改革企图、中国大陆近年大量搜寻并追回文物的热潮,以及2008年台湾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故宫的密切交流等等,不仅是在日本,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也几乎未有系统的介绍,这些将是本书的重点所在。
然而故宫议题的魅力根源,来自于数次奇迹似的历史转折,我也将在本书中借由史料、相关人士的证词、亲身采访等,用一定篇幅来介绍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