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是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复杂性包括其研究的内容,还包括研究的方法。前文已交代了研究的内容,此处就本书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社会研究方法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和方面的综合体系,这一体系中包括众多的内容,它的各个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者通常将这一体系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下面就本书的研究方法体系进行一一介绍。
一、方法论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是研究方法体系中最高一个层次的,它是研究的哲学基础并将决定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选题、分析的逻辑、框架的建立、资料的收集和理论的建构等所有方面。而在社会学领域,一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同时也是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倾向: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个人主义方法论。
整体论认为,社会本身就是一种实在,社会现象只能由抽象的、普遍的本质加以说明而不能归结为个人因素,因为社会中存在着集体意识、集体特征,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必须把它当作一种客观事物。个体论则认为,社会由个人组成的,必须由个人的动机和行为来说明和解释,不能由自身的整体性质来解释。两者的分歧在于:“个体论主张采用分析或分解的方法,并在基础层次上对事物作出解释,而整体论主张通过揭示整体的本质属性来解释各个具体的事物。”很多学者也都认为整体论和个体论都有其优势和不足,试图在两者的综合上作出努力。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和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问题都是整体和个体方法论结合的产物。
本书也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但更倾向于个体论,同时也认为若仅停留在个体层面上,会忽视很多制度、结构和文化等宏观因素对个体的影响,所以采用了从个体角度出发,结合中间层如组织等层次,采用中微观相结合的角度,个体和结构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本书的研究问题: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建构及其因素、特征和结果,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回应宏观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这一方法论在文献述评、分析框架的建立以及后文将展开的分析中都得以体现。特别是在“制度逻辑——行动策略”这一分析框架中,行动策略的关注是重点,这是个人主义和理性原则的体现,但也认为要想让行动策略成为可以理解的,就必须要进一步分析到制度层面上。而这就要我们把个体论发展到中间层次,也就是说除了关注研究个体、个体行动外还要关注行动者置身其中的情境,这样个体和整体之间就搭建了一座桥梁。“制度逻辑——行动策略”分析框架中对个体行动策略和整体制度结构的共同重视就是这一方法论的重要体现。
二、研究方式
(一)实地研究
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本书在研究方式上属于四大研究方式中的实地研究。实地研究是指研究者在调查对象所在处直接收集社会资料而进行的研究,属于定性研究中的一种。选择实地研究作为本书的研究方式,与本书的研究主题是密切相关的。本书研究的主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是需要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政府和社会组织)以及研究对象所处的社会情境中(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去进行实地调查的。因为该主题建立“制度结构——行动策略”分析框架不仅需要我们研究关系主体的行动,更要理解政府和社会组织行动的制度基础以及发现制度和行动背后的逻辑。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整理政府和社会组织这两大实践者的行动策略、利益关系、权能转换、制度逻辑、力量对比等状况。采用这种长期、多次的实地调查的方法有利于达到这些研究目的,另外,由于研究者的局限性,个案研究是比较适合的,而实地研究方法相对资料的广度更重视资料的深度这一特点也比较适合。
另外本书选择的是实地研究的个案研究方式。麦克·布洛维发展的扩展个案方法,也是值得遵循的研究方式。“拓展个案方法追求自田野扩展出去,它将反思科学运用于民族志,从独特中抽取一般,从微观走向宏观。它将社会处境当作经验考察的对象,从有关国家、经济、法律秩序等已有的一般性概念和法则开始,去理解那些微观处境如何被宏大的结构所形塑”。“它试图建立微观社会学的宏观基础。也就是说扩展个案方法通过对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因素的经验考察,时时体察宏观权力等因素对日常实践的渗透性和影响力。”而本书的制度逻辑——行动策略的分析框架以及结合中观和微观基础,回应宏观的理论抱负都与布洛维的个案拓展法存在一致,所以本书在研究方式上遵循此方法,在收集的资源上也会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即包含社会结构变迁、政府的政策变革等宏观资料,也包含社会组织和各政府部门及政府官员的行动策略等微观资料,并同时关注宏观权力与微观实践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来达到公共服务购买中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关系这一问题深入的理解和解释。
(二)个案的选择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所以本书把社会组织分为自上而下型社会组织和自下而上型社会组织。其中自上而下型社会组织,是政府发动的社会变革的一部分,从中可以更好洞察国家的行动逻辑如深化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权力渗透、吸纳精英等具体策略。同时自上而下社会组织在社会空间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也不会只有被动行事,主动性也能看到。所以此类社会组织可以给予一个很好的观察双向(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视角,从而避免孤立地从政府的管理体制或是社会组织的行动策略入手,单方面地考察相互关系的建构过程。本书最主要关注的就是这类社会组织,但也会与其他社会组织进行比较,以使我们的观察和结论更有说服力和解释力。
本书具体的个案选择的是S市JD区残联购买助残社会服务个案,考察其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和权能关系变迁。选择此个案的理由包括:
(1)普遍性和创新性原因:为响应政府职能转型和解决公共服务不足,各地都在进行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实践,而这些实践当中,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最普遍的形式,各地具体的方式都不一样,政府采购服务开始列入公共财政的预算,基层政府在大张旗鼓地为社会组织打造平台。
(2)代表性和个案拓展原因:正如风笑天所说:“因为任何共性都存在于个性之中,任何特殊性也必定包含着普遍性的因素。因而,对从一个或几个个案的研究中得到的结果,仍然可以进行概括,只要注意概括的方式、结论、程度等问题。”在本研究选择的公共服务购买场景中,既有基层政府的创新实践,也有政府推动下的社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政府原有体制内组织的转型,还有草根民间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包容性很强,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微缩版。依据布洛威拓展个案方法,我们也可以将个案的经验从独特中抽象一般,从“微观”走向“宏观”。
(3)研究者个人原因:选择此个案跟研究者本人一贯以来的学术兴趣密切相关。另外有幸在工作中认识了JD区残联理事长SJ,研究者本来的意图是想了解她在担任街道主任期间,对街区社会组织的大力推进的实践,但由于岗位变动,她调任残联,并在这一领域内做了更大的创新实践,就转移了研究方向。同时接受了残联委托的相关课题,有了参与的渠道,能够收集更多的资料,创造了进入田野的优势条件。
三、资料收集方法
本书在实地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使用了多种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来源于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见附录),也有一部分是来自文献资料和参与观察。具体如下:
(一)访谈法
个别访谈:对象分别包括残联理事长,残联办公室主任,一部分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助残服务的受助者。
焦点座谈会:出席人为残联理事长、办公室主任、2011年招投标单位的12家法人代表,工作人员及服务对象。
(二)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其中的项目,参加残联组织的会议,主持了2011年JD区残联助残服务社会化实践的总结与反思课题,并完成课题报告。
(三)问卷调查法
向2011年参与公益项目招投标的12家社会组织发放了问卷,并进行问卷回收、资料整理等工作。
(四)文献法
收集2010.5—2012.2期间区残联网站上所有关于助残服务社会化的新闻,报纸中关于该个案的报道,残联内部的会议记录,理事长关于助残服务社会化的工作报告等相关文献,以及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公益项目招投标的手册、项目标书、中标社会组织介绍、项目中期考核和终期考核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