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一世及皇后约瑟芬在巴黎圣母院加冕仪式》,1806—1807
01 如何为领导修图?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拿破仑加冕》,完整名《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一世及皇后约瑟芬在巴黎圣母院加冕仪式》(The Coronationofthe Emperor Napoleon Iandthe Crowningofthe Empress Joséphinein Notre-Dame Cathedralon December2,1804),1806—1807,621cm×979 cm,布面油画,卢浮宫,巴黎
领导,总是要出席各种各样的重要场所,因此对我们这些年轻进取的同学来说,修图技能的储备必不可少。
亘古以来,对于修图这件事,艺术家们做过不同的尝试。而今天要聊到的这幅画,在我看来,是“为领导修图”史上最杰出的画作,没有之一!
这幅画的画家是法国修图小能手、大名鼎鼎的雅克-路易·大卫,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和第一帝国时期的艺术界神一般的存在。我们粗略地扫一眼画作,问题就来了:
在这幅人物众多的历史画中,拿破仑既没有比众人多三头六臂,又没有被天使环绕,那为何说这是一幅好的修图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透过层层滤镜,回到历史时空中,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带着意大利和埃及战役胜利的荣耀,拿破仑在雾月政变之后取得了绝对的统治权。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他决定于同年12月在巴黎圣母院进行加冕仪式,以此来确认他帝位的合法性。
通常在加冕仪式中,教皇作为神权的代表,为帝王佩戴皇冠,以示君权神授,如下图。
鲁本斯,《1610年5月13日,王后在圣但尼修道院加冕》, 1621—1625,卢浮宫,巴黎
1804年12月2日,大卫被拿破仑邀请参加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拿破仑加冕典礼,目的当然是画一幅鸿篇巨制来彰显拿破仑帝位的合法性,因此拿破仑还请来了当时的教皇庇护七世。在这次加冕仪式中,拿破仑为了显示自己地位高于教会,在加冕仪式上,他与传统面对祭坛受冠的做法相反,竟然背对着祭坛给自己戴上了王冠。
传统的受冠做法就如鲁本斯画里的王后加冕那样:被加冕者背对观众,面对祭坛跪着,教皇给她戴上皇冠。
我们能感受到在构图上,大卫是受到了鲁本斯这幅画的影响。
画家大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手了这个棘手的工作,他一开始画的是拿破仑给自己戴皇冠的场景。
雅克-路易·大卫,《拿破仑一世给自己戴皇冠》,约1804—1807,卢浮宫,巴黎
图中,即使是简单的素描,也能清楚地看到拿破仑霸气又专横,手举皇冠,正准备给自己戴上。这样的姿势未免有些太浮夸了?为了让拿破仑看起来不那么自负高傲,大卫放弃了记录这个瞬间,转而选择了头戴桂冠的拿破仑正准备给皇后加冕的时刻。为什么是正准备?哪还有比这个瞬间更巧妙:皇冠不仅被高高举起,成为所有人视线的焦点,而且关键是象征皇权的皇冠掌握在皇帝手里,整个人顿时显得无比从容优雅。
在画面的正中央位置,是代表神权的十字架。从十字架、拿破仑、教皇由高到低的位置分布发现:
拿破仑似乎成了互联网思维领军人物,他跳过了代理神权的教会中介,直接实现了君权神授的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完美结合。
说到这里,先静一静,想想看:修图时是不是光有犀利走位就够了?对了,我们还需要美颜和长腿。
出生于1763年的约瑟芬皇后,1804年参加加冕仪式时,已经41岁了,可是,在这幅画中,皇后却脸庞红润细腻,宛如少女,很明显,这是大卫使用了“美颜功能”。再看看家喻户晓的拿破仑的身高。他首先处于高台,所以看起来高于画面左边的人群、跪着的皇后约瑟芬,而跟他一样处于高台的神职人员要么令其退后一步,离他近的教皇庇护七世则被摘掉了帽子(素描中,教皇是戴着帽子的哟),这样就拔高了拿破仑的相对身高。另一方面,画家又通过画的尺寸,拔高了拿破仑的绝对身高:这幅图高六米多,简单换算一下,画中的拿破仑足有一米八高。
除了完美的走位和逆天的美颜长腿,通常修图中还要凭空出现一些大咖助阵。
三幅图中,左边为拿破仑的母亲莱蒂西亚(Letizia Bonaparte),在加冕典礼举行的那一天,她正在罗马,而不是在巴黎圣母院。PS上的皇帝的母亲,显得执掌大权的拿破仑家族和睦又和谐。
中间这位,站在教皇右边的胖胖的是红衣主教乔瓦尼·巴蒂斯塔·卡普拉拉(Giovanni Battista Caprara),那天不巧生病了,所以也未能参加。拿破仑执政期间,正是与他签订了政教协定。这是拿破仑政治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又是宗教仪式,怎能缺了他?PS小能手,给P上。
而在拿破仑的身后,有张熟悉的面孔,似乎是熟悉的恺撒。
《恺撒雕像》,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那不勒斯
恺撒为什么会出现在这儿?
想来是要将拿破仑比喻为恺撒。恺撒有如此威名,把拿破仑比作恺撒,我只想说,这图修得精妙啊!其实,据说这是意外所得,大卫把原来的拿破仑自己戴冠改了,为了掩盖修改痕迹,就想加个人,索性就放上恺撒吧。订正错误都不忘拍马屁啊!
没出席典礼的都给P上了,出席的,岂有不画之理?不仅画了,而且是按照肖像的标准画的,每个人都可以辨别其身份。所以,在画上能看到皇室家族成员、朝臣、神职人员、外国使节团。不仅显示了拿破仑的权力,还暗示了他的权力是得到公认的。能让上百人入画,并安排得有条不紊,且不忘突出主角,绝对是有深厚的绘画功力啊!
是不是有了完美的走位、逆天的美颜长腿,和凭空出现的大咖助阵就够了?当然还不够,仔细想想,好的修图还要巧妙地嵌入象征权力、财力、地位的标志。
首先,是代表着拿破仑新皇朝的标志:鹰和蜜蜂。
鹰,在罗马神话中是天神朱庇特(罗马神话体系中,天神叫朱庇特,希腊神话体系中,天神叫宙斯)的象征物,在古罗马象征着军事胜利。处于画面最前端的财政大臣查尔斯-弗朗索瓦·勒布伦(Charles-François Lebrun)手里正握着顶端装饰有鹰的权杖。
亚森特·里戈,《路易十四》(局部),1701,卢浮宫,巴黎
蜜蜂,拿破仑和皇后约瑟芬披风上的皇室标志,形似之前的皇室标志百合花饰(Fleur de lys),仔细观察右图,会发现不同。“蜜蜂图案”象征不死与复活,它被选为第一帝国的皇室象征,是想把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法国的起源联系在一起。金色的蜜蜂其实是金色的蝉,于1653年发现于墨洛温王朝创始人希尔德里克一世的墓中(一般认为,真正法国被称为法国是从这个王朝开始),所以金蝉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法国统治者的象征(通过细节图,似乎可以感受到服装不同的质地:皮毛的柔软,丝绒的光泽,以及金线的闪耀)。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皇帝查理曼》,1511—1513,日耳曼国家博物馆,纽伦堡(德国)
除此之外,通过法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查理曼雕像的权杖、佩剑、皇冠以及贝尔蒂埃元帅(Louis Alexandre Berthier)手中的象征皇权的顶端有十字架的球来强调拿破仑的皇权。
还有处于整幅画面正中央的象征宗教权力的十字架。
这也再次强调了,在大革命之后,法国重回天主教教义,象征着宗教权。
别在拿破仑腰间的佩剑,画面右边拿破仑养子欧仁·德·博阿尔内(Eugène de Beauhamais)拿的佩剑以及元帅权杖(在画面左侧的中士手中)象征着军事权力。
在司法大臣冈巴塞雷斯(Jean Jacques Régis de Cambacérès)手中顶端有只手的权杖,公正之手,象征着司法权。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大卫在处理这幅作品时,综合考虑了人物走位、美颜长腿、滤镜补光、大咖助阵、醒目的LOGO道具,可谓达到了给领导修图水平的巅峰。
但是,有如此众多的人物道具,怎样才能让主角不被淹没,而一眼注意到拿破仑和约瑟芬皇后呢?
除了他们在画面中央,拿破仑处于高台外,大卫还使用了他熟练的手段:给主要人物打上补光。虽然众人都穿的是红色,但主角的红是显眼的亮红,如皇帝、皇后,而配角的红是暗红。冷暖色的对比下,主角一下就显眼啦!
这么优秀的作品,作为旁观者的画家大卫,自然不忘把自己加进去。
在这幅拿破仑订购的油画中,画家大卫不仅再现了加冕仪式的宏大与奢华,还准确地传达了明确的政治意图:展示这对夫妇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和拿破仑新政权的合法性。
在绘制的过程中,大卫不断协调真实与艺术效果之间的尺度,最后呈现的是被画家再组织和升华后的“真实”。为了完成这幅罕见的巨幅群体肖像,尤其画中人还是当时的显要,大卫做这些调整被认为是必要的。
拿破仑见到这幅画时的评价是:“多么逼真,多么真实。这不是画,我们可以在画上行走。”(领导看来很满意。)
最后,再分享下面两幅图,感受一下帝国首席修图小能手的功力。画的都是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时的肖像,对比之下,简直是修前修后的效果,只是这两张图完成时间相差47年。
雅克-路易·大卫,《拿破仑穿越大圣伯纳德》,1801,马尔松城堡国立博物馆,凡尔赛
意气风发,马都巴不得要飞起来了。
保罗·德拉罗什,《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脉》,1848,卢浮宫,巴黎
是多年以后,大卫的徒孙保罗·德拉罗什告诉你这图没P是什么样。
贴士
关于拿破仑加冕的两个版本:
如果现在去参观凡尔赛宫的话,会发现墙上妥妥地挂着跟卢浮宫这幅几乎一模一样的作品。不要怀疑自己的眼睛,凡尔赛宫那幅是由画家自己和他的学生应1808年美国商人的委托而复制的。虽然表面看起来差不多,但是仔细看还是能发现许多不同。
最明显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是左侧有一位女子裙子的颜色不一样,原作是白色的,而凡尔赛的是粉色的(这两张细节图中还有许多不同)。
凡尔赛版
卢浮宫版
私家推荐
雅克-路易·大卫,《萨宾妇女》,1799,卢浮宫,巴黎
在拿破仑加冕图中感受到了大卫有政治意图的时事画之后,不妨来感受下大卫通过古罗马故事借古喻今的作品。
罗马人掳了大批萨宾女子为妻,多年后萨宾人进攻罗马城,试图解救女子们并进行报复,兵临城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已为罗马人妻、为罗马人生子的萨宾女子出面阻止战争,最终萨宾人与罗马人和解。画面中央身穿白衣的萨宾女子赫西莉娅(Hersilia)中断父亲(萨宾国王)与丈夫(罗马国王)之间的争斗,画已预示了是个美好的结局,画面右边的有个士兵正把剑放回剑鞘。此画作于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社会动荡,内乱频发的时期,大卫想借此主题呼吁和解、宣扬和平。不穿衣服打仗是不是很有希腊的风情?
我是画家
雅克-路易·大卫
(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
我是雅克-路易·大卫
别人把我画成歪嘴
都是嫉妒
爱讲大道理爱教育人
法国新古典主义著名画家
爱古希腊古罗马
更爱借古喻今
政治寓意修图
效果拔群
雅克-路易·大卫,《自画像》,1794,卢浮宫,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