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的哲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交友之道:真诚 谦逊

1.朋友不是用钱去交的

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中写道:“古人说得好,‘君子之交淡如水’。交朋友跟金钱没有必然关系,不要因为钱去交往,但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去讲,寻求帮助,这是两回事。”

私下里,冯仑跟王石关系很好,冯仑并不是因为王石有钱才刻意与他交好,而是真正地从精神上、人格上、企业管理上去和王石交流,去寻求王石的帮忙。等到冯仑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冯仑才会跟王石说,不行大哥,你得帮我一下。当然如果王石有困难了,冯仑也不会有丝毫的犹豫,十几年前王石的工资还比较低,最开始他想要爬山的时候,是朋友们凑钱才圆了王石的这个梦。

冯仑一直认为,哪怕是再好的朋友都不要有过多的金钱利益上的往来,谈钱谈的太多真的很伤感情,朋友最好都不要在一起合伙做生意之类的,感情再好但一旦和利益挂钩就变味了,往往最后都没几个有好结果,朋友的感情永远是越简单越好。

既然是朋友,就应该真诚相待,心有灵犀,能够时刻了解彼此之间的冷暖,这种朋友才是久长的朋友,能够经受任何的考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认为在酒桌上、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都一起的,才算朋友,事实上这种看法是片面、低层次的,当然朋友之间为了加强友谊,经常会会也是必要的,但决不是主要的。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们之间真诚相待才能交到知心朋友。怎样交朋友呢?

选择朋友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选择气味相投的人。所说气味相投的人,也就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君子先选择然后才交友,所以少尤。小人先滥交然后在选择,所以多怨。与其不欢而散,还不如谨慎地相交于开始。《易经》上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思是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所以说,志同道合的人,就会结成真心的朋友。

当年秋白同志在鲁迅家做客时,头一天相见,鲁迅也没什么“盛宴”相迎。根据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回忆,不过是“小饮些酒”。平时总是粗茶淡饭。然而,两位革命者、文学家之间的友情却是一见如故,志同道合,情同手足。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两颗炽热的红心,跳动在一起了。鲁迅说他同秋白的友情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许广平也说他们两位“真是海内存知己,神交胜比邻”了。为何能“神交”?正因为“同怀”!

交友,贵在“神交”。看起来“淡如水”,实际上“深似海”。这一点,对冯仑是很有启发的。冯仑是一个军事迷,军事爱好上也有很多的朋友。冯仑觉得,如果你有很多的爱好——比如说爱踢足球,爱下棋,接触到的人越多,跨界、跨年龄、跨身份,都有可能。还有一个就是读书、学习、上课、听课。冯仑认为听课是一个很好的可以打破世俗界限的方法,比如说让你读MBA,班上就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同学……冯仑说:“现在的交友方式有很多,但你要真诚,你不能忽悠别人,你是什么就展现出什么,以自己的真诚换取别人的真诚,这样加起来才是一个完美的朋友。”

以钱来衡量友情,那只能交钱,而不是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古训,也是实言。

2.最钦佩马云的特质“不装”

曾分别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和体改委就职过,并拥有中国社科院法学博士学位的冯仑一直都是倡导“追求理想,顺便赚钱”价值观的标志性人物。这点不仅体现在他做生意当中,在为人处世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2015年,一篇名为《冯仑:“上流圈子”的交友之道》的文章在“两微”端广为流传。

在这篇文章里冯仑描述了自己对于朋友的理解,冯仑直言不讳的说,自己最欣赏的人就是马云,只因为马云在与他交往的过程中表现的很坦诚,一点都不装。冯仑听马云讲过很多道理,他觉得马云说这些道理的时候是发自内心讲的。冯仑也听过别人讲同样的道理,但同样的道理被马云讲出来,冯仑觉得听起来很舒坦,归其原因,就是因为马云的语气“不装”。

比如马云讲“股东第三”。这是一般人不敢讲的,去路演的时候都是说股东的位置是第一的,但马云就是真讲这个,“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而有些人讲这个事的时候,不够坦率,可能想:“现在反正路演,先把这个投资人打点好了再说,当然是股东第一”,马云就是不装,他坚持客户第一,他这样想,就这么做,并且就要说出来。

在冯仑看来,马云非常之坦诚,非常之直率,非常之不装。即使在朋友之间,他认为你有什么事情,就会直接说出来,会把你的“上衣”扒掉,毫不留情地给你留个底裤。他不是真扒你衣服,而是从语言上就把你扒光了。

冯仑说:“我们这个圈子的规则,第一要真诚,要坦率,要赤裸裸。你不能装,你在这个小范围内再装,那更不是玩意儿!你说人多没有办法,你不装一下会影响别人的情绪,你装一下可以,如果就三五个人你还装,那纯粹是侮辱别人的智商;第二是不要有功利目的,无所求是最高境界;还有一个游戏规则就是要谦虚,水为什么越积越多,因为地势低,低的东西才能吸纳更多的资本,在朋友圈子里也一样,要谦虚。你不够谦虚,你总是希望教导别人,加上你再装,基本上很快被人踢出去了。所以说这样小范围地交朋友,真实、谦虚、没有功利色彩,大家都会舒服。对于坦诚,很多人都不大容易能够真正的做到,马云事业之所以能够发展这么快,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真诚、直率,而且对未来执着地追求。”

不装就是真实,不虚伪,不做作。谁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于是一些人在众人面前极尽演绎之能,或幽默,或温和,或风趣,或深情,你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氛围里,殊不知你的虚伪、做作,已经令人生厌。

金正昆教授讲礼仪时,举了这个一个例子:有人夸一位女士真漂亮,这位女士当即用袖子挡住脸做害羞状,并娇滴滴地回应:“哪儿啊?讨厌!”金教授声情并茂的讲述引起观众阵阵笑声。与其费尽心思去“假装”,不如真实点,更受欢迎。

上世纪80年代洪晃当上德国某金属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时,二十余岁。一次,洪晃代表德方去参加一个聚会。她原想借这个机会结交些有利于自己工作开展的朋友,不料,她的助手无意间向大家透露了这样一个讯息:洪晃就是中国著名外交家章含之的女儿。

顿时,一个普通的聚会立时变成了名人访谈,有人开始恭维洪晃显赫的家世;有人开始大赞她年轻有为;也有人因为洪晃的名门光环,对她疏远了许多;当然,还有些人对这种露骨的“坦白”,表示了不屑……

这样热烈的场合,令洪晃多少有些尴尬,她对大家不以为然地说:“那都是我家老一辈的事儿了,我可没多大出息,不过是我们公司的推销员,整天求爷爷告奶奶地东奔西走。还期待你们能多容忍我,早日与大家合作呢!”

一席话,令现场气氛瞬间变得真实亲切起来,大家开始轻松地谈着事业和人生。

如今的娱乐圈简直就是一个作秀集中营,作秀几乎成了在这个圈子里混下去的基础本领。但是,当别人都忙着靠作秀走捷径去吸引眼球的时候,褪掉明星光环的真实反而更值得人尊敬。

主持人孟非在《非诚勿扰》节目中人气飞升,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不装,认真、谦逊、坦诚。面对媒体的采访他从不吹嘘标榜、不借机炒作、更不作秀煽情。这种坦荡荡的真实作风,淡化了他在观众心里的神人形象,变得更加平凡,被观众誉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

还有除了“舞者”,又多了一个“名嘴”身份的金星,之所以被追捧被喜欢,就是因为她真实、不做作的性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金星说:“大家一听就知道,哦,这个女人说的话是真的。我懂也好,我不懂也好,懵懂也好,都真实表达给大家,不故作高深,不站那儿卖弄和指点江山,我的设计感比其他主持人少,恰恰这种真实老少咸宜,粉丝从15岁起步,一直到80岁以上。所以,我的法器就是让大家看一个真实的人说话。”《金星秀》导演总结了十二个字给金星:“真而不装、骂而不脏、毒而不伤。”

在生活里,金星也是一个不做作的人。她说:“在电视上你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不装的人,我在家里更不装。我喜欢旗袍,爱吃,绝不减肥,如果不吃,人生就没有乐趣了。”

我们常见一些电视台播放一些虚假广告,里面的广告词夸张虚伪,每个观众遇到这样的广告都会迫不及待地换台,尤其是一些“世界领先”“世界第一”等广告语,更是让人一听就觉得虚假。做人也是如此,当你的话让人觉得不真实时,身边的人同样会选择“换台”。

3.三人行必有我师

2012年,冯仑在微博中说:“我有发自内心的一个感受,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我的这些朋友里面,我最钦佩的有三个人:王石、柳传志还有马云,他们于我,给过很多激励,给过很多建议,在一些重要的时候也给过我一些启发,所以我非常感念。人都是这样,近朱者赤,我还有很多这样好的企业家朋友,他们分布在企业家俱乐部、泰山会、华夏同学会等各个优秀组织中,这些朋友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实际上都是我发展当中学习和获得滋养的地方。只不过这三个人的个性比较鲜明,将他们作代表提出来。”

实际上,除了他们三个以外,冯仑认为整个中国优秀的企业家,特别是现在年轻的、层出不穷的新创业者,未来都是学习的榜样,他也有很多需要跟他们讨教的地方,而且这些“需要”他觉得会越来越多。

生活中的冯仑是个有点“太过爱学习”的人,有时候学的有点多。有一天冯仑的一个朋友对他说:“你就是读书太多,知道的事儿太多。”冯仑听完,觉得这是有道理的。知道的事太多就会有很多迟疑,就给自己留下的解释太多。所以自己现在也会把目标聚焦一下,从每一个人身上学一点,然后就能更坚定地把自己身后的企业“万通”给办好,这样冯仑会无比高兴。

冯仑曾说:“只要我还在做事情,那就应该‘三人行必有我师’,更何况我周围有这么多好的企业家,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我从马云身上学到挺多的,比如他对价值观的坚持。因为我们企业也有反省文化,也有我们自己的内训学校,也有我们自己内部的迷你MBA。马云跟我讲,他对价值观是坚持用一票否决制的,而且这个占KPI权重很重,等等。对我来说,我非常同意这样的一个做法,所以也对自己的企业加大权重考核、坚持价值观。和马云的这些交流让我很受启发,所以隔一段我们都会聚聚一起探讨聊聊。”

老子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懂得向他人学习,不懂得向他人学习还自作聪明的人是愚蠢的。要想自己的能力日益精进,我们就必须谦虚地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并汲取精华,为自己所用,这也是创造成功人生的大智慧。

印度奥修大师说过:“当你谦虚的时候,一切存在的事物都会成为你的老师。如果佛在你身边,你们之间却没能建立亲密的关系,那么是因为你不懂得谦虚。”如果你不懂得谦虚的话,就算给你再好的老师,你也无法学到任何东西,学不到东西就只有退步的份。因此,成功与否取决于你的学习态度。

一个人不懂得谦虚、不懂得低调,那么他将失去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傲慢的人之所以得不到长久的发展,就是因为他们自己放弃了学习的机会。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和优势,并改正自己的不足的人,是具有大智慧的人。

上世纪40年代的德国,特奥的父母不幸辞世,给他和哥哥卡尔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杂货店。店里只有微薄的资金,简陋的设施,他们只能靠着出售一些罐头和汽水之类的食品,勉强度日。

兄弟俩不甘心这种穷苦的状况,一直找发财的机会。

有一天,卡尔问弟弟:“为什么同样的商店,有的赚钱,有的只能像我们这样惨淡经营呢?”

特奥回答说:“我觉得我们经营有问题,如果经营得好,小本生意也可以赚钱的。”可是,如何才能经营得好呢?于是,他们决定经常去其他商店看一看。

一天,他们来到一家“消费商店”,这家商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引起了兄弟俩的注意,他们走到商店外面,看到门外有一张醒目的告示上写着:“凡来本店购物的顾客,请保存发票,年底可以凭发票额的3%免费购物。”

他们把这份告示看了又看,终于明白这家商店生意兴隆的原因了,原来顾客就是贪图那“3%”的免费商品。回到自己的店里后,他们立即贴了一个醒目的告示:“本店从即日起,全部商品让利3%,本店保证所售商品全市最低价,如顾客发现不是全市最低价,本店可以退回差价,并给予奖励。”

就是凭借这种“偷”来的智慧,他们兄弟俩的商店迅速扩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连锁店之一。

在美国,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学习。他把一家毫不起眼的杂货零售店发展成了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他的创意却全都来自于“偷师”。他说:“我的很多营销手法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可能没有人像我这样勤于拜访企业,每次拜访的时候我都会问很多问题,这样能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假如沃尔玛沉浸在“全市最大型的超市”这项荣誉中,墨守成规,那它就无法生存到现在。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嘲笑别人的错误,而要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所有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要说成功人士离我们太远,我们学不来他们的精神,不要为我们的懒惰找这样那样的借口。放眼周遭,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他们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但他们身上却有闪光点,也许是吃苦耐劳,也许是勇于拼博。总之,只要你肯去学习,你就能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学习它,并灵活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久而久之,我们的工作将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硕果。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懂、不会,要不耻下问,切忌不懂装懂,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在向他人学习的时候,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见异思迁的学习是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向他人学习,必须从不自满开始,无论取得多好的成绩,也不能停顿。学贵在用,向他人学习,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自己。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习他人的智慧,学习他人的教训,学习他人一切可以作为借鉴的东西。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短处,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鉴别人的优点和经验,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以最快的速度奔向美好的明天。

4.要真诚,不能忽悠别人

2015年初,冯仑在一次专访中说:“不管采取什么方式,你都要真诚,不能忽悠别人,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别人的真诚,这样才能获得完美的友谊。”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朋友之间的相交和相处,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便是“信”。古人将做人的全部道德标准归纳成五个字,即“仁、义、礼、智、信”,并将它简称为“五常”。其中“信”字的本义,便是真实和真诚。

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在谈到他的最高社会理想时,只说了三句话:“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信”字的意义是何等的重要。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谈到治国平天下之道有关“兵”“食”“信”这三件事的时候,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他把朋友之间的“信”,看得比吃饭穿衣乃至生命还要重要。

从古至今,无数思想家、政治家们的政治主张千差万别,对世界的哲学见解也彼此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便是都不否认朋友间应该守“信”。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人文道德的宝贵优点之一。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黄金50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不用说是人们在生活中的正常交友了。朋友相交,贵在真诚。只有以诚相待,以心相交,才会赢得朋友的信赖,建立一种真挚持久的友情。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

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没想到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在一个地方只购得4瓶啤酒,于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有人说:“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个诚字。真诚是一起优秀品格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连真诚都做不到,那么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其他一切优秀的品格都不足一观,因为那都建筑在虚假之上的。”真诚不仅是高贵的品质,更是立身处世的不二法门。真诚意味着可靠,和一个真诚的人结交,不必心存顾忌;和一个真诚的客户合作,不用担心会受骗;从一个真诚的人那里买东西,不用担心买到假货。人人都愿意和真诚的人来往。如果你具有真诚的品质,那么你必然能够在这社会中获得应有的尊重。

朋友关系是我们人生中一笔巨大的人际关系财富,只要你运用得当,你就会广结善缘;需要帮助时,你自然也会得到朋友们无私的援助。即使涉及到利益关系时,朋友们也会想“肥水不流外人田”,好处自然有你一份。因此,搞好朋友关系,然后通过朋友再拓展你的社交圈,你会交到更多的朋友,会获得更多更重要的东西,可能让你一辈子受益无穷。

5.大哥的境界就是追求无我

2011年,冯仑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了关于“境界”的话题,冯仑认为:“大哥的境界就是追求无我,钱以外的东西,个人的软实力,比如信任、无我,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人一旦拥有自信,信守承诺,自然就会建立别人对自身的信任,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而自己才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对于“大哥”的概念,冯仑在访谈中提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冯仑的大哥目前是财富榜上的前几位。大哥也是冯仑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哥曾经有一个朋友,跟他借了一笔钱,买一个股票。当时开口跟大哥借5000万,然后大哥的这个朋友说:“我借你钱,如果赚了咱们俩分,如果赔了算我的。”

大哥听后笑了笑说:“你要借钱就借,我也不想别的事情。”

后来这个朋友用大哥借给他的这5000万赚了30亿。这个时候如果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来说基本上都会是“哎呦,这小子挺行。借他的钱一下子翻了60倍。这是我借给他的钱,而且他当时也说了赚了分我一半,一半我就不要了,哪怕分我个5亿也是可以的。”

但是大哥找到他的那个朋友时却是这么说的:“我当时只想借给你钱,你只把利息给我就算了,剩下都是你的。”最后,大哥真的就要了5000万加一点利息。

冯仑认为:“这就是钱以外的东西,也是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因为他有自信,他守规矩,当时我是怎么说的现在我就怎么做。因为这样的事情,大哥就建立了和他的那个朋友非常多的信任。后来我听到这个故事,然后我觉得跟着大哥做事就非常踏实。不像现在这个时代很多的‘捐款门’‘学历门’,只追求自我没有追求无我,他们这些人都建立了自己,自己越来越牛,走到哪别人都得跟着起哄,你不鼓掌他不开心,你不拎包他也不开心,你不吹捧他他也不开心。走到一个地方不要让人感觉到你的存在。你的存在只让人感觉到舒服,而不感觉任何不快乐。大哥的境界就是追求无我,不光是创造自我。这就是一种价值观。你会发现,很多成功人士在处理这种事情上,都极其的跟别人不一样。”

2006年4月,30多位中国内地著名企业家在香港集体拜访了李嘉诚。这对每个参与者来说可能是一种终身难忘的人生体验。观摩最成功的商业样本,与大师面对面“过招”,中国企业家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内心也萌动着学习甚至超越标杆的愿望。

在这些企业家没与李嘉诚见面之前,不少人心里都犯嘀咕,甚至有些人心里有个情景假定,比如约会衣服要穿整齐等。当时马云就想:见李嘉诚相当于见领导,一般以他那种身份的人见我们会不会只是走一个形式?如果我们给他发名片,人家会不会伸手去接?他会不会给我们也回敬名片?结果这次见面完全颠覆了马云之前的想法。

当马云一行人到达酒店时,70多岁的李嘉诚主动走过来跟他们握手,这样的开场让马云一行人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然而,令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不等他们向李嘉诚递出名片,李嘉诚倒是已经先让人准备好了名片分发给大伙。完事之后马云他们就鼓掌希望李嘉诚讲话,李嘉诚说自己根本没准备讲话,但这时候不讲,马云这些小角色实在是演不下去,所以必须让这个“老领导”讲几句,李嘉诚看出了他们的心思,笑着说,我没有准备,我只讲八个字叫作“创造自我,追求无我”。他讲完了普通话,又用广东话讲了一遍,之后发现还有老外,用英文又讲了一遍。

什么叫追求自我?为何追求无我?

你在芸芸众生中,把自己越做越强大,自我膨胀,超越别人,这个过程就容易给别人以压力,别人就不舒服。所以你要追求无我,让自己化解在芸芸众生中,不要让别人感觉到你的压力。一方面创造自我,一方面让自己回归于平淡,让自己舒服也不给大家制造压力。

听完讲话马云一行人开始鼓掌,然后开始吃饭。马云运气不错,李嘉诚来了他们这一桌,马云当时想,和李嘉诚挺近的,这样吃饭可以多聊一会儿,所以开始没着急说话,没想到吃到十几分钟的时候李嘉诚站起来说抱歉要到那边坐一下。这时他们才发现,四张桌子,每个桌子都多放了一副碗筷,李嘉诚每个桌子都坐。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他四个桌子轮流坐,而且几乎都是15分钟,到这时,大家都被李嘉诚周到和细致的安排感动了。

李嘉诚大概每个桌子转完基本也就结束了,结束之后他没先走,逐一跟大家握手,在场的每个人都要握到,墙角站着一位服务员,李嘉诚专门走到那和他握手。

这就是李嘉诚之所以成为亚洲首富的原因,这就是他的软实力。他具有一种让人看不到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价值观,用李嘉诚自己的话说就是追求无我,他让每个人都舒服。后来马云跟他们班班长提到这事,班长说老先生就是因为做人周到真诚,所以很多人到了香港都愿意和他做生意。

李嘉诚是有钱,但这不是软实力的来源。有钱只是现状,李嘉诚创业的时候比他有钱的人肯定多,比尔·盖茨创业的时候比他有钱的也很多,为什么到现在当时比他们有钱的人看不见了?

马云认为:“有没有钱,有钱多少是现状,是硬实力,真正决定成败的是价值观、原则和对人的态度,这些软实力决定谁赶超谁,谁挺到最后。”

李嘉诚软实力的来源就是钱以外的东西,是他做人做事的方法,即“创造自我,追求无我”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你们感受到了,会出去讲,这样慢慢就形成一个场,形成这个场子之后大家都愿意和他做生意,把最好的机会给他,于是他越来越成功,这就形成了软实力。

李嘉诚今天能成为了不起的人,做事能成功,靠的就是这些价值观,包括做事情的原则、处理事情的方法和内心世界对别人的看法。

6.沟通时要给足人面子

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中这样写道:“任何人都有沟通的需要,而沟通的顺畅与否,则取决于你在沟通的过程当中能否及时根据他的心理需求找到合适的沟通方法。沟通本身是软实力,沟通方式很重要,沟通的时候方法不同,能看出你聪明还是不聪明。”

有人问过冯仑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他去面试的时候,HR问他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他回答没有规划,前三年没有规划,希望用三年的时间提高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判断的能力,HR说,你没有规划你就没有方向,把他给毙了。他觉得自己这个年龄谈规划也挺扯淡的,本身对世界的未知更多,做的工作又是很基础的,非要让他做出一个判断很假,这是他的真实想法。他问冯仑应该怎么办,要真诚还是虚假。

对于这件事而言,冯仑认为,其实这就是一个沟通方式的问题,无关乎真诚。首先面试的HR一般都有个程序,他们面试都是这些问题,有什么职业规划,到过什么单位等,把这个顺着他说好一点,这是他们的沟通规则,你不遵守,不顺着他说你就难进入到下一轮。其次,你如果要坚持自己的说法,你应该直接跟老板说,HR80%的人都是按流程选择人,老板很怪,创业者喜欢不拘一格的人,经常选一些反常的人,创业者自己就反常,所以对有想法的人多看一眼,反而对乖乖的他不怎么看好。如果有机会跟公司的创业者或者主要的负责人试图沟通一下,也许他们会觉得,真实也很重要,真实也是一种力量,他们也许会多看你一眼,你跟HR是很难说通这件事情的。

时下仍有不少人视“心直口快”为美德,即使因言语不当而产生矛盾,他们也每每以“我说话只会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为理由替自己开脱。殊不知这“心直”固然可嘉,但“口快”却未必值得称道。如果我们能够区别不同情况,该直说的时候则直说,该婉言的时候则婉言,那就不但可以消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且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增进友谊和团结。其实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绕道而行来达到目的。懂得兜圈子,绕道而行的人,往往是第一个登上山峰的人。

早在多年前,外国媒体就开始盛赞成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功夫巨星”。中国影视圈内无论合作与否、台前幕后无不恭敬地尊称他一声“大哥”。当然,这个“大哥”也不是白当的。

作为华语影视圈公认的“大哥”,成龙对新人一向是贴心提携。在2012年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几天里,他的身后总是站着“新七小福”。连对其他剧组的演员,他都是尽量照顾。《花漾》的主演陈妍希和郑元畅说:“他们之前走红毯时去晚了,别人手里都有香槟,可是我们没有,只好在一边站着。结果成龙大哥走过来说:‘没关系,我来陪你们。’真的好感动。”对没合作过的演员成龙能够做出这样的举动,叫人不服也难。

除了提携新人,大哥做人也是周全体面。在一次聚会上,成龙大哥到场之后先是发言致辞,然后挨桌敬酒,跟每个人笑呵呵地打招呼,全部照顾好了才转场到马路对面的另一帮朋友那里,同样的流程再走一遍,几乎是无死角暖流奉送。过程中如果遇到握手、合影、签名的要求,不论业内人士还是普通路人,他亦是一律来者不拒,甚至会有意走到阳台与外面聚集的粉丝交流互动。这般既亲民又威严,让不少资深的媒体人都感叹,“大哥不愧是大哥,他这样的敬业态度,付出真的是和收获成正比的。”

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爱面子,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考虑到自己的面子。“面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面子说白了就是尊严。谁都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有尊严,被人重视,被人尊重。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为自己争得面子的同时,也别忘了给别人也留些尊严,这一点非常重要。

1961年6月,英国退役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在河南洛阳参观时,他好奇地走进一家剧院,剧院正在上演豫剧《穆桂英挂帅》。当他了解了该剧的剧情后,连连摇头,说:“这个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于是,他和中方陪同人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争论。

开始时,中方陪同人员解释说:“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故事,人们很爱看。”

蒙哥马利立即断言:“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也不是真正的女人。”

中方陪同人员不服气地说:“我们主张男女平等,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到。中国红军里就有很多女战士,现在的解放军里还有位女少将呢!”

蒙哥马利毫不退让:“我一向对红军、解放军很敬佩,但不知道解放军里还有一位女少将。如果真的是这样,会有损解放军声誉的。”

中方陪同人员反驳说:“英国女王也是女的。按照英国的政治体制,女王是英国的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这会不会有损英国军队的声誉呢?”

蒙哥马利突然语塞,无话可说了。显然,他对这个争论的结局,感到有些难堪,心中的不悦之感是可想而知的。

当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件事后,严肃地批评了有关同志,并指出:“他有他的看法,何必去反驳他”,“弄得人家无话可说,就算你胜利了?”周总理之所以要批评有关的陪同人员,就是因为那位同志在争论中将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强加于人。没有给对方留有余地,让对方下不了台,损害了来宾的面子。

“面子”在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很多事实表明,当面对别人的过失或者窘境时,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一句羞辱的话语都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反之,如果“留点韭菜不要割”“不必追究”,也不说破,有意识地保护别人的自尊,结果可能就会截然相反。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在自传中提到:“当有人向我陈述一件我所不以为然的事情时,我决不会立刻反驳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种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目前看来好像稍有不同。”无疑,他给人留了点“面子”。来看看别人如何回报他的,富兰克林继续在自传中写道:“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变得融洽多了。我以谦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人接受,冲突也减少了……还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嘴上留情,不要随便伤别人的面子。给别人留足面子也是一种礼貌,这是中国人自古流传下来的礼仪规矩。在社交场合中讲究给别人助兴,在说话办事时讲究吉利,在别人发生不快时讲究圆场。最忌讳的就是扫别人的兴,最讨厌的就是口无遮拦,胡说乱说。当要实现某些言语行为时,为顾及双方的面子,中国人往往用礼貌作为手段,力求和谐。

7.“10、30、60”的朋友定律

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中举例说:“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人一生中所交朋友的极限大概是10个、30个和60个。什么意思?所谓10个,就是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去找别人借钱,把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算上,能借给你钱的人不会超过10个。这些人是你真正的朋友,是你的安全底线。”

30个是什么?在冯仑的理解中,就是时不时有联系的朋友,比如你大学毕业以后还保持联系的同学,有事没事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彼此还想念着、惦记着,这样的朋友大概在30个以内。而剩下的60个则是关系最淡的朋友。你抄起电话,看到这人的名字,一想,知道他是谁,但好久不联系了,比如好几年没见过的同学。

也就是说,朋友这个概念再宽泛,你一生中交到的朋友也不会超过100个。这100个人里,有60个人是经常换的。有的人因为某件事和你认识了,互相换了张名片,聊过两次,偶尔打起电话来还记得,但没什么事就不再联系了。

慢慢地,他们就从这60个人里消失了。所以,这部分人是流动的。前10个人是最稳定的,剩下的30个人处于中间状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有一回,冯仑在一次访谈中有些感慨的对主持人说:“别看我手机的电话簿里有3000多人,常用的也就百十来人,剩下的那些,时间长了都想不起来是谁了。也就是说,经常和你的生活、工作有关系的朋友,也就百十来人。”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人走茶凉,冯仑觉得,对那60个人来说,人走茶凉是对的,原因在于如果人走了茶还不凉,那么这桌子上的茶就会越来越多,到最后就经管不过来了。有时候,为了不让茶凉,双方都是刻意的没话找话说,弄到最后会很累,也会很尴尬。所以,对于这60个人来说,人走茶凉,凉了就凉了吧,没必要太在意。

但是,对待最亲密的10个人,即便没茶,你也要热。剩下的30个人,最好是人走了,就把他的茶收起来,时不时地热一下,没必要每天都热着。

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朋友,和他的年龄与经历有关。在20多岁的时候,可能比较需要指路型或默契型的朋友。比如,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年轻女孩来说,默契型的朋友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彼此有很多小秘密可以互相倾诉。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在社会上打拼,可能更需要互助型的朋友。大家在一起做事,彼此切磋交流,共同去寻找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未来的方向。冯仑现在的朋友很多都是互助型的。

有个词叫深耕人脉,意思就是要维护和加深与10个人的关系。当然,这个10个人并不是天生就在那的,也需要你积极去寻找,不能等着人家主动送上门来,冯仑现在的很多朋友都是自己去找的。他和王石是十多年的好朋友了,关系非常好。当时王石的公司已经上市了,而冯仑他们还只是一家刚刚创办的公司。冯仑听说有一家公司,也是一帮读书人搞的,做得很规范,于是就到深圳去找王石。虽然冯仑和王石并没有任何生意上的往来,但对冯仑来说,王石是指路型的朋友,对他是一种精神上的指引。

冯仑在纽约做中国中心,王石一开始不太理解,问冯仑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但是,当冯仑在经营上遇到困难的时候,王石又跑过来鼓励冯仑,说你必须得走下去,而且一定要做成,这时候王石成了冯仑精神上的支持力量。2004年,万通董事会上有人将邀请泰达来做万通的战略投资人的事情搬上了台面拿出来说,这个提议等到了很多股东的支持,当时冯仑没想明白这事儿,跑去问王石。王石说你一定要这样做,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结果这些年做下来,万通和泰达的确合作得非常好。

一个人,有一个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三五个常以家庭形式互相往来的朋友,七八个可以偶尔聚集喝点小酒的外围朋友就足够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哪怕你人缘再广,最后发现朋友圈子也难逃这“10、30、60”的定律。

在这个拼人脉的时代,许多人都认为,人的一生交的朋友越多越好,朋友圈越大越好。但是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好友圈子不是想有多大就有多大,因为人的交友能力是有极限的。牛津大学研究认知与进化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新皮质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好友圈子不会超过150人。

朋友并不是越多越好,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不妨把朋友分分类。优质的10个重点维护,比较熟的30个保持联系,至于那60个点赞之交,面上过得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