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梅核气,艾灸解肝郁
梅核气是中医病名,是一种患者总觉得咽喉有东西梗塞,状如梅核,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张仲景《金匮要略》称之“喉间如有炙脔。其病多由忧思恼怒,七情所伤,以致肝气郁结,痰湿凝聚,上逆咽喉而成。”明·孙一奎《三吴治验》中载张溪亭乃眷案“喉中梗梗有肉如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此梅核气症也。”特别是现今社会,人多好高骛远,但现实与理想往往有很大落差,人们愿景很难实现,郁而生火。此症的治疗,可试用艾灸,多可见效。
2007年9月某日,一位患者找苏敏老师求治。此人姓陈,男性,31岁,政府某部门公务员。从外表看,此人无精打采、沉默寡言,一副情志不畅、郁郁寡欢的样子。自述:今年年初,单位曾派他去某单位帮忙工作,两个月回来后,发现单位正在进行人员调整,自己原来所在科室的几个同事都升职了,甚至比自己晚来的同事都得到了晋升。自己却未能升迁,心中十分不快。后来发现同事好像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自己夜晚经常做梦,胸闷心烦,还感觉咽部不适,似有异物,咳不出来,咽不下去,并不时发痒,引发干咳,无痰,饮水后症状略减,颇为痛苦。自己也曾到医院用仪器检查过咽部,但结果什么也没查出来,这让自己更加忧心忡忡。根据他的所述,此患者应该属于情志不畅,而致肝气郁结化火,造成痰气凝结。苏老师先用三棱针给其商阳穴放血,再用艾条施温和灸,取穴为天突、大椎、大杼、风门、翳风(图31)等穴,每穴各灸5~10分钟。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嘱其要放松心态,切忌忧思恼怒。治疗完第一疗程后,患者感觉咽部的瘙痒感略有减轻,干咳的次数减少。患者继续让苏老师治疗了两个疗程后痊愈。
图31
穴位定位:
天突:胸骨上窝正中。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
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翳风: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梅核气应与西医咽部神经官能症相近,属中医的郁证范畴。主要表现为自觉喉间不适,似有物粘在上面,时常发痒,引发干咳,同时伴有胸闷心烦、焦虑不安、忧思郁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严重者对外界事物冷淡,数年不愈。其病因多和情志因素有关,心情不畅,引发肝郁气滞。《丹溪心法·六郁》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也说:“此痰气互阻之证。”尤在泾谓:“凝痰结气,阻塞咽嗌者是也。”杨仁斋在《直指方》中说:“七气相干,痰涎凝结,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罹患此症者,多缘思虑郁结所致。心情不舒就会导致肝郁气滞,气郁会化火,火则灼炼津液成痰,痰凝阻络,就会影响气机。故治疗应疏肝解郁,化痰通络。在治疗上采用了刺络商阳;艾灸天突、大椎、大杼、风门、翳风等穴。其中刺络商阳是应《医林改错》之说:“无故爱生气,是血府血瘀。”治以祛痰化湿行气活血,以消瘀血内扰。选用大椎,可宣通经脉,通络消瘀;大杼对应为咽部,可祛痰湿;天突可直达病变所在,调阴阳,清热化痰,止咽痒;风门可泻热邪,祛风邪;翳风可疏解少阳枢机,调气活血,逐瘀散结。
一年后,经联系了解,患者未再发病,而且精神面貌发了很大变化,性格也变得开朗多了,增加了许多业余爱好:打乒乓球、羽毛球、跑步等,变成了体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