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学国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不可不知的哲学知识(5)

《素问》

《素问》,原名《黄帝内经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实际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九卷,古书早已亡佚,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

岐伯乃上古医学先知,《素问》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以黄帝问而岐伯答的形式记载,所论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保存了《五色》《脉变》《上经》《下经》《太始天元册》等20多种古代医籍,突出阐发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

《灵枢》

《灵枢》又称《针经》《九针》《九墟》等。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灵枢经》,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因其共有九卷又称作《九卷》,在王冰之前又被称作《九灵》,到王冰时候改称作《灵枢》。北宋林亿校正医书时,《灵枢》已散失。史书记载,北宋时高丽国献书,高丽国希望以《灵枢经》换取中国的《资治通鉴》,《灵枢》又重新传回中国,但此版本由于北宋末年战乱,已散失。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嵩校定家藏本《灵枢》九卷,增广为24卷,刊行于世,成为现代流传的版本。明代马莳编《灵枢注证发微》,是历史上全注《灵枢》的第一人。

七、兵家知识

兵家

春秋战国时期、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诸子百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孙子、孙膑、吴起、司马穰苴、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兵家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吕尚(即史上著名的姜太公)。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其中孙子是世界公认的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之一,其伟大著作《孙子兵法》于古今中外都影响深远。

孙子

孙子即孙武(约前535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或广饶)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是齐国贵族、将门之后,孙凭之子,孙书之孙。孙武年轻时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约公元前517年,孙武因不堪齐国攻争频仍,于是离开故乡千乘,南下吴国,并在吴国结识了因避难而来的伍子胥,自此成为莫逆之交。

孙武到达吴国后,便隐居于吴国都城姑苏城郊的穹窿山,以务农为乐,并在此时著成了旷世巨著《孙子兵法》。

孙膑

孙膑(?年—前316年),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本名不传,(另有一说:其本名孙宾)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膑,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他是孙武的后人。战国时期曾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帮助齐国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残简,有一万一千余字。

吴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吴起曾经拜鲁国曾子为师,学习儒术。敢于改革,善于用兵。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孙子》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和《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孙武。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13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此书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对当时和现在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著名的革命性军事命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被尊为中国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兵学经典之首,被定为武学的教范。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之一,作者是战国时齐国人孙膑。

《孙膑兵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东汉以后就失传了。因此后人曾推测孙膑就是孙武,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竹简本的《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才改变了学界的认识,但是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见。竹简本是汉初抄本,其中孙膑不以第一人称出现,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此书是由孙膑弟子纪录而成。现在分上下两编,共30篇。

《孙膑兵法》进一步发展了《孙子》和《吴子》的军事思想,是一部具有丰富的军事思想的著作。

《吴子》

《吴子》又称《吴子兵法》《吴起兵法》,是一部兵法著作。相传为战国时卫国人吴起所作。《吴子》提出以治为胜、赏罚严明,主张在军队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强调“简募良材”,根据士卒体力、技能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编组,实现军队的优化组合。要求统军将领“总文武”“兼刚柔”,具备理、备、果、戒、约的“五慎”条件,掌握气机、地机、事机、力机四个关键的因素。提出“审敌虚实而趋其危”,主张先弄清敌人的虚实,选择有利时机进攻,以夺取胜利。

今本《吴子》共六篇,与《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记载的48篇相差甚远。明清以来,许多学者怀疑此书是西汉或六朝时人的伪托之作。现在一般认为是经后人整理的吴起的军事思想的记录。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在流传过程中亡佚了许多篇章。

《吴子》主要总结了战国时期的实战经验,与《孙子》一起并称“孙吴兵法”。非常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吴子》一书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以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八、其他学派知识

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主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末齐国的邹衍。

阴阳家的“阴阳”和“五行”等思想在战国时期与道家、方仙道思想合并形成黄帝学派,在汉朝时融合老子的学说形成黄老道,后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道教。

纵横家

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是诸子百家之一,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纵”指“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横”指“连横”,即一强连一弱以破获众弱,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九流十家中有“纵横家者流”,是其中最讲实务的,一切从客观出发,并以取得成功为目标。他们其实是一类杰出的谋士和辩士,一直是战国社会舞台上的活跃分子,并且举足轻重,被形容为“翻手为云,覆手变雨”,操纵着战国斗争的局势。

纵横家的鼻祖是鬼谷子。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苏秦师弟)、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郦食其、蒯通等,事皆详于《战国策》。

杂家

杂家,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杂家之所以为杂家,是因为杂家不具有原创思想,而以取各家所长,避各家所短见长。《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以吕不韦召集门客各派学者合著的《吕氏春秋》为代表作。杂家的学者本身并不自认为自己是杂家,以目前所知的资料来看,此一名称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最早提出的。

由于中国哲学在于春秋战国后渐少原创,并由于项羽火烧秦宫之举,使得许多思想的经典付之一炬,在其本源残缺不全之下,多数的思想家往往从不同的诸子各家里取法,而不再执着本源,故自汉以后,九流十家几乎已都算是杂家,不复原貌。

农家

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诸子百家之一。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

战国时,农家代表人物有许行。农家著作有《神农》20篇、《野老》17篇、《宰氏》17篇、《董安国》17篇、《尹都尉》17篇、《赵氏》17篇等等,均已佚。农家没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来,他们的思想和活动散见于诸子的著述中,虽星星点点,但仍然值得重视。

小说家

小说家,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在古代中国,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小说家指的是一类记录民间街谈巷语的人,为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据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等为主,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古中国小说家所著之书,今多已亡佚,故其学说,已难考查。班固写《汉书·艺文志》时,撮了今已亡佚的古书《七略》所录,将十五本著作编入“小说家”的名下,并以自己的理解作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