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的谜:万通的那套办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成功的商人都是“理想主义”

1.理想是前进的动力

冯仑说:“个人事业的开始,往往源自想要实现内心愿景的冲动,也就是理想。”

冯仑本身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作过很多演讲,提到最多的估计就是理想了;而且,还专门出了一本书,叫《理想丰满》,教导年轻人该如何确立自己的理想,如何看待自己的理想,以及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可以说,冯仑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创立公司,是因为理想;而获得成就,取得商业上的成绩以及出书立传,同样是因为理想。

冯仑对于理想的理解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理想是一种力量,可以转化为乐观主义的精神和无限的毅力。

据说,冯仑的钱包里一直装着阿拉法特的照片。冯仑为什么会对阿拉法特如此崇敬呢?因为阿拉法特是一位为理想奋斗不息的人,一生都在追求和平。阿拉法特曾说:“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阿拉法特折腾了几十年,天天睡觉都要换地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这是因为理想给他带来了无限的毅力。虽然,国际各界对于阿拉法特的政治道路褒贬不一,但是,他对于理想的坚持,毫无疑问是令人敬佩的。

作为学者和商人,冯仑极为看重理想的价值。在多年的商业生涯中,冯仑多次谈到了“理想”,并强调,坚持“理想”是一切成功者共同具备的素质,商人也不例外。

万通公司的成立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过程,当时,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本来互不相识,后来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成了朋友,最终大家聚到一起,干了一番事业。虽然,这6个人后来各自独立去闯自己的事业,但万通还在,他们的朋友关系也还在。

朋友共同创业的情况有很多,但少有能够修成正果的,不是因为事业没做成或做得不够大,就是最后彼此分道扬镳,互不往来,有的甚至成了仇人。之所以会走到这种境地,大多是因为朋友间虽然性格相近,目标却不一致。有的为了这个目的参与创业,有的为了那个目的参与创业,更有甚者,是因为无事可做,突然心血来潮,想拉上几个朋友一起干一番事业。一群没有理想的人一起做事,当事业做成了,彼此有了成就理想的基础时,必然会发生分歧。冯仑他们之所以没有发生分歧,不仅有各自的事业,还保有彼此的情谊,靠的就是理想。万通,是几个理想青年共同创建的。

正因为有着相近的理想,所以万通的几个创始人虽然经常发生分歧,也有争吵,但从来没有出现过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在利益上,从来没有人抱怨过自己干得多拿得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不仅在为万通付出,而且更是在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从初期的万通到分开后各自的事业,他们都能做得如此风生水起,就是因为他们有一股劲头在。

理想,不仅是一种愿景,而且更是一个目标。它就像一根鞭子,可以催人奋进,提醒人不断向前。一个有理想的人未必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但一个没有理想的人绝对无法成就一番事业。

雷军在大学时代就树立了做一家世界一流公司的目标。那时,他的大学成绩相当优异,尤其是专业课,老师和同学都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他大一时写的PASCAL程序,被老师选作下一版教材的示范程序;他还是系里20年来拿过《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满分成绩的、仅有的两名学生之一。大三时,雷军通过开发软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让他对自己的梦想更加坚定了。

大学毕业后,雷军进入了中国最早也最知名的软件公司——金山。在金山的那段时间,雷军为自己的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带领自己的团队成功推出了我们熟悉的金山快译、画王、毒霸等软件。正是雷军和他的团队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如今的“金山”才能成为最大的多元化民族软件企业。

2007年,金山刚刚成功上市,雷军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宣布因个人原因辞去金山总裁兼CEO的职位。很多人对他的这个决定感到费解,雷军说:“这是我真正人生梦想舞台的开始。”他的博客名字就叫“人因梦想而伟大”,离开金山的梦想家雷军需要一个更好的切入点来继续追梦。在一次采访中,雷军说:“我18岁时就有个理想,世界因我而不同,今天我是不是还坚持这个理想?是不是还想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特意查了一下,柳传志是40岁创业,任正非是43岁创业,我觉得我40岁重新开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当时正是互联网大热的时候,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在互联网领域风起云涌,雷军决定在这里继续他的梦想之旅。后来,雷军成功投资了乐讯社区(移动互联社区)、UC优视、多玩游戏网、语音IM(语音即时通讯)、拉卡拉支付终端、杀毒客户端、3G社区、凡客诚品等,成了名副其实的投资明星。联创策源创始合伙人冯波这样评价雷军:“他就是我们的财神,我们都很尊重雷总。”20年的从业生涯中,雷军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而现在的他更充实了。

雷军说:“人因梦想而伟大,只要我有这么一个梦想,实现了这个梦想,我就此生无憾了;实现不了,我也心安了。”

洛克菲勒说:“不指望机会降临在自己身上的人,其实是承认自己无能。机会只会降临在有梦想的人身上,实现梦想的渴望越迫切,成功的几率就越高。没有什么比‘有梦想’更接近成功了。有梦想,就能克服任何困难,甚至可以改变与生俱来的性格。”

每一个创业的人最初都有一些想法,有过些许幻想,但那是不是理想,能否引导自己走向辉煌,就需要斟酌了。重要的是,要看它是否能够给自己提供动力。如果不是,就该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确定一个理想,让自己更好地向前发展。

2.确定理想要趁早

在冯仑看来,人的一生有两个时间很重要:15~20岁确定自己的理想,决定你想做个什么样的人,内心的英雄目标是什么;20~25岁扎堆交友,开始进入社会,你跟什么人在一起,最后会决定你的一生。在这两个时间段,第一阶段毫无疑问更为根本,对于人生的大方向起到了基础的作用。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理想,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些在年轻时没有实现理想的人步入中年后,有几个能有勇气重拾儿时的梦,继续沿着那个方向奋斗呢?正如张爱玲所说,“出名要趁早”,实现理想也要趁早。

康拉德·希尔顿曾经对他的母亲说:“我要集资100万美元,盖一座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旅馆。”然后,他又指了指报纸上一大堆地名说:“我要在这些地方都建起旅馆,一年开一家。”说这句话的时候,他20岁,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安东尼奥镇的一间堆满杂货的土坯房里,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家庭式旅馆。

希尔顿从来都没有忘记过自己的梦想,从开第一家旅馆开始,他就一直在为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就这样一直过了20多年,1928年,希尔顿41岁生日这一天,他之前确立的那些梦想都一一实现了,并且速度大大超过预期,达拉斯阿比林、韦科、马林、普莱恩维尤、圣安吉诺和拉伯克等地都相继建起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饭店——希尔顿饭店。

《老男孩》的歌词唱进了听者的心里,尤其是那句“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让每个曾经为理想奋斗的人都感慨万千。人到中年,做事保守,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而青年时期是实现理想的最佳时机,这时的我们凭着一股冲劲,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还年轻!”年轻人做事不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20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南加州一个小小的城镇中,一个小女孩抱着一堆书来到了图书馆的柜台。

这个小女孩是个小读者,她的父母有很多书,但都不是她想看的。所以,她每个礼拜都会到坐落在一排木结构房子中的黄色图书馆来,里面的儿童书架在一个隐蔽的角落,这个角落里有她想看的书。

当白发苍苍的图书管理员为这个10岁的小女孩所借的书盖上日期戳印时,小女孩渴望地看着柜台上的“新书专柜”。写书这件事令她惊叹,在书中开创另一个世界是何等的荣耀。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她定下了她的目标:“当我长大以后,我要当一个作家,我要写书。”

图书管理员检索了她的戳记后,并没有像其他大人一样叫孩子谦虚点,而是微笑着鼓励她说:“如果你真的写了书,把它带到我们图书馆来,我会展示它,就放在柜台上。”

小女孩承诺说:“我一定会的。”

时光飞逝,她长大了,她的梦也是。

她在九年级时有了第一份工作:撰写简短的个人档案。每写一个档案,地方的报社都会给她1.5美元。对于这份工作,钱的吸引力比让她的文字出现在报刊上的魔力逊色多了。通过这份工作,她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这离写一本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她毕业后,进入一家大报社工作,还尝试着编辑杂志,但依旧没有写书。

直到有一天,她觉得自己有话要说,于是开始了创作。她把成品送给两家出版商过目,但均遭到了拒绝,她悲伤地把它丢在一旁。7年后,旧梦复燃,她有了一个经纪人,又写了另外一本书。

她把藏起来的那本书一起拿出来,很快,两本书都找到了出版商。

但书的出版比报纸慢得多,所以,她又等了两年。有一天,内含这名自由撰稿人新书的邮包寄到了她门前,她打开一看,哭了起来。等了这么久,她的梦终于实现了。

她记起了图书馆管理员的邀请和她的承诺。

当然,那个特别的管理员早已去世,小小图书馆也扩建成了大图书馆。

她打电话问了图书馆馆长的名字,并给馆长写了一封信,说以前的那位图书馆管理员对一个小女孩的意义有多重大,并问馆长是否可以送两本书给图书馆,因为这对当时那个10岁的小女孩而言是件大事。图书馆复电表示欢迎。

来到图书馆,她把书交给了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把它们放在了柜台上,还附上了解说。这一时刻,泪水流满了她的面颊。离开时,她在图书馆外面照了一张相片来证明虽然过了30多年,但她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站在图书馆公布栏的海报旁,10岁小女孩的梦想和这名作家终于合体了,海报上写着:欢迎归来,姜·米歇尔!

确定理想要趁早,选定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做之前不要怕,做之后不要悔。不要寄希望于大器晚成,更不要等到老年再来为当初没有努力而暗自神伤。确定理想,就像确定人生海洋中的航标,不管中间经历了多少跌宕起伏、千回万绕,都要一直向着这个航标前进。

3.实现理想,和金钱没关系

创业者往往会遇到缺少资金的困难。然而,没钱真的是走向成功的最大障碍吗?事实上,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在创业初期都没有多少资金;就拿李嘉诚来说,他最初的创业资本只有5万港元,但现在却是华人首富。可见,缺钱不是根本问题。

在这方面,冯仑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今天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创业初期有多少资金,而是凭借其他方面的素质。当初万通建立时,6个合伙人一共才凑齐了3万元。而之后的逐步崛起,靠的都是其他方面的素质。

冯仑认为,能否取得成功,金钱不是决定因素。冯仑把“成功的基因和密码”归结为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在创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资金更为重要。冯仑把它们总结为价值观、毅力、低姿态做人和正确判断未来的能力;其中,价值观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冯仑把价值观看作人生的导航仪,有了它,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所以,价值观不同,人一生的努力方向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创业者来说,他必须具备商人的价值观,否则就难以成功。

人生分为两种,第一种人生是95%的人重复的一种生活,叫过日子,讨生活。每天过日子,你不讨就会饿死,这种人生占绝大多数,保持着社会的稳定和道德的继承性。但还有5%的人是第二种人生,就是挑战命运,创造生活,改变自己的未来。

冯仑说:“我发现很多人在创业的时候都在幻想着第一种人生的安定、风险控制、成本,然后想着第二种人生的辉煌、成就和虚荣心。这两件事是不能够放在一起谈的,就像我碰到一些人,他们总是说创业,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你要换一种活法,就现在这个活法不用创业……如果你要创业,但心中却一直想着上班、下班,带着孩子学钢琴,基本上,这件事情很难。当然,这也取决于身边的女人是不是支持你。如果身边的女人要过正常的生活,那你要创业面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分手。”

价值观是人生观的体现,在一定角度上说是抽象的。但是,只具备抽象性的价值观是无意义的,它必须通过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通用电气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在《赢》一书中写道:“价值观乃是人们的行动,是具体的、本质的、可以明确描述的,它不能留给大家太多的想象空间。大家必须像执行行军命令那样运用它们,只因为它们是实现使命的办法,以及争取最终的盈利目标的手段。”

在商业领域中,价值观会具体表现为行为模式,而企业领导的价值观会具体化为整个企业的某些规章制度。如此看来,价值观这种似乎抽象的东西,会在现实社会中产生极大的效力。

在不同的企业里,价值观往往也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是根本性的。工商管理(MBA)课程里经常讲差异化竞争,事实上,差异化竞争在产品和营销等方面,几乎都可以模仿。真正不能模仿的是价值观,因为它隐藏在企业和企业家的灵魂深处,不易捉摸。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有的人能够成功,而另一些企业、另一些人却不能成功。

要理解价值观的真意,你可以在心里想象一下:当你跟你的合作伙伴、同事、朋友建立金钱关系的时候,可以尝试着拿一个尺度来衡量、决策,这会引导你朝不同的方向走去。

冯仑指出,当我们看马云的时候,不要光看马云成功的故事,而应该看看马云是怎样在微观决策的时候判断细小的是非的,比如马云在上市的时候,只拿了5%的股份,这就是价值观。更多的人,会把70%的股份收入自己囊中,这样的价值观,会导致未来非常多的曲折故事,以及大体说来不太美妙的结局。这就印证了冯仑经常说的一句话:“要坚持理想,树立自己的价值观,赚钱只是顺便的。”

4.坚持“学好”的信念

万通从成立之初就打出了“学好”的旗号,时至今日,20多年过去了,万通有很多变化,如股东的变化、战略方向的变化、战术上的调整等,但万通“学好”的信念始终没变,正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万通走向了成功。

创业初期,冯仑面临一个选择:学好还是学坏?当年海南房地产投资过热产生泡沫后,很多企业都出现了经济问题,所以只能赖账。万通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冯仑没有像别人那样赖账,他坚持要学好,做好人,哪怕公司蒙受再大的损失也不能违背良心。

在一次新员工培训会上,冯仑说道:

学好是一个境界问题,你要忍受委屈。人之所以能忍受委屈,是因为有理想、有希望,对自己的事业有崇高感和责任感。所以古人讲,人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才有坚韧不拔之力。

说到这儿,我要讲一个故事。1994年,海南的经济泡沫破裂,本来当时我们可以全身而退,不承想被一家坏公司和一群坏人“摧残”,不仅逼着我们把卖出去的房子收回来,还要求我们付利息。因为我们买楼的钱也是借的,7000万元的本金,连同10年20%的利息,这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债务压力。后来,政府为我们做主,把这帮坏人抓起来了,可我们的损失还是一分也拿不回来。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万通集团的遗留问题,就是这一件事。

当时也有人劝我,让这些债务烂掉,反正政府能向债权人证明我们也是受害者,我们的钱也是被坏人抢走了。但我心里一直不踏实,最后还是决心自己扛着,不使债权人牵扯这些,我们要做好人。

后来我算算,这一件好事做下来,等于万通白干10年。所以,做好人不仅要埋单,还要忍耐。如果对自己所干的事没有荣誉感,没有信心,根本坚持不下来,气都气死了。

尽管“学好”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但万通“学好”的观念从来没有改变过。冯仑认为,名闻天下的“万通六君子”就是受到了“学好”这一企业文化的影响,才会取得今天这样伟大的成就。他说:“没有道路、没有法则,6个热血青年决定要‘以天下为己任,以企业为本位,创造财富,完善自我’,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有些荒唐可笑的做法,却奠定了整个万通地产‘学好’的价值基础,指引了万通健康发展。今天,‘万通六君子’已经各奔东西,但至今仍然是好朋友,更难得的是,每个人都发展得很好,每个人都没有出问题,这殊为不易。”

随着对“学好”这一企业文化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冯仑在2008年提出了“真心学好,其实是钱以外的事情”的观点。他在名为《民企如何在色与戒之间平衡》的一次演讲中说:

真心学好这件事情就是钱以外的事情。所谓真心学好,最重要的就是做两件事,一件就是检讨自己。从1993年拿到营业执照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反省,我们老是觉得自己会出问题。这样的反省,使我们在1996年处理我们的问题时作出了正确的决定,结果,我们活过来了。另外,我们要“傍大款”,于是我们就在全国找先进的公司。怎么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学好,实际上就是找到标杆。

冯仑认为,学好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学好要有行动力;学好要坦荡地做人处世;学好不能作秀,要持之以恒;学好要“把小公司当大公司办”。

在一次对新员工的讲话中,冯仑特意强调了这几点的重要性:

学好要有行动力,这是成事的基础……共产党在延安,行动能力是很强的。延安历史博物馆中陈列了大量的外文书籍,说明他们对外部信息的捕捉、对大趋势的掌握是一流的,干的很多事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说他们的行动能力极强。

学好要坦荡做人处世,用道德约束人……外界都说,万通没出问题,万通系统没出问题,这一定和万通学好的传统有关系。所以万通的文化中又加了一条道德条款,并固定成为:“用制度筛选人,用业绩淘汰人,用道德约束人。”

万通学好并非作秀。一时学好,难免有作秀之嫌,但一路学好就一定是真的。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万通是极其认真地一路学好。

万通能够一直在国内房地产行业保持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冯仑对企业文化非常重视。

很多事情不是事情本身决定性质,而是做这件事情的时间。坚持就要忍受痛苦,一家企业之所以能够忍受巨大的痛苦,就是因为它有理想,对自己的事业有一种崇高感。没有理想和毅力,就不能坚持;没有行动,就不能发展下去。

正如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曾经说的:“海尔17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创新,就是坚持。”冯仑也在文章《学好是一件昂贵的事情》里说:“学好是个大白话,但我要说的是,学好是个很昂贵的事情;学好是个很辛苦的事情;学好是个很委屈的事情;最后,学好才是很光荣的事情。这些年来,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万通一路在学好。”

5.适当妥协,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

要想把理想变成现实,我们需要避免体制性摩擦,需要能够处理好偶然事件,需要学会妥协,最终改变自己。

冯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也是一个始终坚持按照理想去做事的人。不过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阅历越来越丰富,他觉得自己之前的做法或许也是有问题的。冯仑发现的问题不是不应该坚持理想,而是要学会适当地妥协。

最开始让冯仑有这个认识的是他的合伙人之一王功权。冯仑曾说,王功权经常批评他,说他总是强制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可万一他的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岂不是所有人都要跟着付出代价?冯仑反思了这件事,最后觉得王功权的话很有道理,自己有理想没错,但不能绑架他人也跟着自己的理想去做事。有了这番反思之后,他认为企业家要有理想,这是将企业做大的必要因素,但不能总是强迫别人跟着自己的理想走,有时候也需要变通和妥协。浓缩成一句话就是,理想不能变,但过程中可以妥协。

中城投资是中国规模最大、运行最好的房地产基金,是由众多房地产人共同开发出来的,冯仑和王石等都是这个基金的管理人。在中城投资最开始建立的时候,资金只有8000万元,不过很多成员有大理想,觉得合作者都是房地产的大佬,就应该有大气势,将之做成中国最牛的房地产基金,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就不做。这时候,王石说了一句话:“现实不是理想,我们要做的是先将基金建立起来,然后慢慢做大,一点点往前走。”王石的这个说法显然跟众人的理想不一致,太过保守。如果按照冯仑年轻时的性格,肯定不会同意,他会觉得这跟自己的理想不符。可那次冯仑并没有反对,反而支持王石的做法。最终,他们靠8000万注册了互助式基金,之后一点点做大,终于成了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基金。

在说到这件事的时候,冯仑表示,这就是一个理想不变但过程中可以妥协的事例。如果单纯按照理想来行事,那么基金建立的时候就应该是大动作,有大规划,有大笔资金。但当时显然没有这个条件,不仅资金不足,经验等也不足。这时候就要学会妥协,让自己的步子慢下来,将理想装在心中,一点点朝着理想中的样子去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目标是不变的,只不过选择了另一条路。这就是为了理想而妥协。如果目标变了,看着手里的钱不够建成国内最大的基金,就放弃想法,内心里觉得随便应付一下就好,那就不会有最后的成功了。

一个管理者要有自己的理想,也要为自己的团队构建理想。不过管理者必须明白,个人有理想或为团队构建理想并不是最终目的,实现这些才是最终目的。实现理想需要准备一个个条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所有条件都具备了,理想也就实现了。但想要在第一时间就拥有所有条件是不现实的,而因为缺少某一个条件就宁可不做,更会阻碍理想的实现。追求理想,就要不断妥协,这妥协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企业成长的过程。

有人曾说,联想能有今天,是因为忍耐了很多常人无法忍耐的东西,背了许多本不属于它的黑锅。柳传志将那些扛了下来,最终发展了企业,也成就了自己。

与同时代创业的许多企业家不同,柳传志身上有很多变通的因子。他的骨子里有着理想化情结:是非分明、正直、有原则,但在具体做事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懂得妥协的人。

柳传志曾经说过:“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有时候可以妥协。但要记住,目标本身不能变,这一点是要坚持的。”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妥协不过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柳传志是有大理想的,不仅想经营好自己的企业,赢得更多利润,更想做到国际知名,打入国际市场。正因为这一点,柳传志带领联想收购了IBM的笔记本业务。而在这个过程中,柳传志也做了很多妥协。

首先是文化上,两个公司合并之后肯定要有统一的文化,在这一点上,联想做了一些妥协。他们规定,如果IBM那边不能忍受某些联想的原有规定,可以商量。其次是员工的待遇方面。IBM是国际大公司,员工待遇要比联想高很多。两家公司合并为一家之后,一定要有统一的制度,也应该有统一的待遇。可是,联想考虑到IBM原本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问题,决定维持他们原本的薪资水平,并承诺在3年内不改变。这一举措虽然维持了IBM团队之前的高标准,激发了新同事的工作热情,但也招来了本土员工的不满,这就需要联想的高层去做沟通工作了。事实证明,他们做得很好,联想的员工并没有因为待遇问题而闹情绪。

这些都是联想的妥协和付出。在一般人看来,这种做法跟高明的管理方式相冲突。其实不然。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制度很重要,统一的制度更重要。但要明白,制度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使企业更加高效。因此,只要始终坚持高效为目的,暂时的制度不平等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制度始终不平等。这就是联想的过人之处,也是柳传志等人的妥协智慧。

成功需要理想,需要坚持,但更需要学会妥协。一个管理者,承担的是整个团队,自然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偶尔的妥协不是认输,也不代表失败,只是获得成功的一种方法。

6.认同自己的角色

1959年,冯仑出生于陕西西安,1982年从西北大学本科毕业,1984年中央党校研究生毕业。1984年至1991年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海南省改革发展研究所任职,并于2003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对大多数人来说,1991年是极其平凡的一年。但这一年对冯仑却有着特殊的意义,正是在这一年,他放弃了国家机关的公职,选择下海经商。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冯仑为什么会这么做。冯仑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又在中央党校进修过,之后被分到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任职,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必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当冯仑决定下海经商时,很多人都表示反对,包括他的父亲。父亲为了劝他回心转意,给他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指出了公职的种种好处,告诫他要全面考虑。尽管如此,冯仑下海经商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

从一个“体制文人”,一下子转变成为商人,冯仑多少有些不适应。他在200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

最大的“得”是我意外地成为商人,“失”的是失去了做一个很好的文化人的机会。我先前一直认为做知名文化人比较好,可以胡吃海喝,而且有犯错误的自由。文化人犯错误成本低,都被披上了很多光环,叫奇闻轶事,或风流韵事;政治家不行,政治家一犯错误就祸国殃民。我以前一直想做知名的文化人,但也要知名,否则也叫流氓无赖;意外地失去了这个机会,意外地成为了一个商人。我一开始真的不是很喜欢商人这个角色,自己大概做了两三年之后,才开始喜欢做生意这件事情。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冯仑并没有能够立即适应商人的角色。

当年海南万通炒掉第一个人后,那个人不服气,天天在公司楼下大骂冯仑是“资本家”,这让冯仑的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经商的乐趣很快使冯仑的内心平静了下来,他觉得这才是他的事业。他把经商比作爬山,虽然过程辛苦,但登上山顶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非常棒。正是因为这种乐趣和幸福,他逐渐抛弃了做文人的想法。

成为商人后,冯仑以他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的商业和市场经济做了透彻的分析。他认为,商业自封建社会就出现了,但过去以做小买卖的商人为主,而现在,中国需要企业家,需要商业文明。想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走市场经济道路,建立起法律秩序。在他看来,企业家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商人,你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依法纳税,保持着社会的发展,这是责任,也是‘义’。商人只有赚钱是道德的,但更要注重利润背后的东西。只有懂得给予才能真正地得到。用李嘉诚的话说,就是‘如果10%的利润是合理的,11%的利润是可以的,那我只拿9%’。”

冯仑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开创的万通公司始终以社会责任为使命,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忘做慈善事业,回报社会。对于商人的社会责任的认识和认同,使冯仑从骨子里热爱上了商人这个身份。

从文人到商人,冯仑很好地完成了角色转换,但他身上很多优秀品质并没有随着角色的转换而丢失,比如知识分子的责任和理想,江湖义士的英雄主义色彩等。有人评价冯仑说,他不属于严肃、沉稳的那一类老板,在他身上往往会让人寻找到一种久违的潇洒和浪漫,使得他在商人堆里少了一分世故,多了一分从容,少了点铜臭味儿,多了点人情味儿。

最初走上创业这条道路时,每个人都会面临角色转换的问题。认清自己的角色,并从内心里认同自己的商人角色,对创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是不可能在自己不喜欢的行业中获得成功的。冯仑成功地处理好了从文人到商人的转变,所以才能把生意做好,他的转变经过对创业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当前中国,大量新的民营企业涌现,其中不少领导者都是知识分子,对于他们来说,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是企业存活和发展的起点。

冯仑曾说:“人的事业是个马拉松,在每一个弯道处,前后的次序都会有所变化,但最终跑到底的是最有毅力的人,而不是某一段跑得最快的人,最后的胜利正是跑得最有毅力而又不跑错方向的人。”只有先看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你才能不跑错方向,坚持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