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帝王马化腾的8堂人生创富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模仿并不丢人,腾讯的模仿式创新(1)

腾讯本身在产品创新层面其实有很多的建树,但由于不对外宣扬,因此被扣上了“抄袭大王”的“帽子”。有趣的是,马化腾和腾讯却丝毫不以此为耻。马化腾这样说:你可以将模仿理解成学习,这是一种吸收,是一种取长补短的方法,况且模仿中也有创新。

1.创新和引入并不矛盾

和国内大多数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类似,腾讯的成功也是从模仿开始的。但腾讯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在模仿中进行有效的创新。

腾讯的核心产品QQ就是这种模仿创新的典型案例。马化腾从不讳言QQ当初是作为ICQ的一个模仿者出现在中国用户面前的,但QQ的成功决不是因为模仿。“QQ本身是一个仿制品,但是像离线消息、QQ群、魔法表情、移动QQ、炫铃等都是腾讯的创新。正是因为有了创新的产品,才有了QQ庞大的用户群,这成为了支撑整个腾讯体系的支点。”马化腾认为这些创新是QQ能够最终超越ICQ的关键所在。

实际上,腾讯目前众多的产品中都能找到这种模仿式创新的影子: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拍拍网)、无线增值以及门户网站(www.qq.com)等。和众多尝试多元化而惨遭失败的互联网公司不同,大举扩张的腾讯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取得了成功。

在外界看来,腾讯的这种“模仿式创新”更像是在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但这样想的人或许忽略了——并不是一定要轰轰烈烈地去发明一个新的东西才叫创新。

“苹果教父”乔布斯曾经说过:“好的艺术家复制作品,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

这是乔布斯职业生涯中被人误解最深的一句话。有些批评家就引用了它来印证“乔布斯没有原创思想”的观点。

其实,这句话原本是这样说的:“毕加索有一句格言是这样说的:‘好的艺术家复制作品,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我们从不为自己偷学伟大创意而惭愧。”

乔布斯当时谈论的是在计算机产业之外寻找灵感这个观点——换句话说,就是要让自己沉浸在人类创造出的最美好的事物中,尽力让那些精华为己所用。

Mac之所以伟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创造它的是一群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而他们恰恰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科学家。

乔布斯并不是在谈论窃取灵感,而是在强调联想和整合这些理念,强调拥有多样化的体验以激活创新过程。这种办法,在中国,也有一位伟人曾经形象地提出过,那就是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真是最恰当不过的形容。

什么是乔布斯的“拿来主义”呢?

比如说,苹果笔记本电脑插在墙上的电源适配器,名叫Magsafe。它是一块连接笔记本和电源线的磁铁。

之前,许多计算机用户都经历过或害怕经历这样的事——脚绊在电源线上,接着就眼睁睁地看着电脑砰的一声翻落在地面。

Magsafe的设计目的就是防止这种惨剧发生,它可以轻松安全地将电源线与电脑分离。

而这个创意是苹果从日本人身上“窃取”的。日本人生产的电饭煲多年来一直都采用磁性闩锁的设计,原因只有一个——防止里面的东西洒出来。

电脑掉在地上,我们损失的只是一件可以替换的商品;而如果滚开的电饭煲掉在地上,特别是当小孩绊到电源线时,可能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当Magsafe于2006年随着苹果的Macbook被采用的时候,大小论坛顿时被热情的苹果粉丝铺天盖地的留言占领。他们觉得这是长久以来见到的最酷、最有创意的概念。也有人以沃尔玛的日本电饭煲和电炸锅为例,说这个概念早就不算新鲜了。

它确实不是一个新的发明,但苹果的竞争对手都没能做到,苹果却“拿来”了,因此就产生了创新。

这种“模仿式创新”告诉我们,并不是什么都是自己做的才叫创新。过去,很多技术公司从自己出发,千辛万苦做出一个东西,觉得用户看不明白,没有受到热烈欢迎,于是就要去教育市场,教育消费者,高调宣传其中的核心技术。相反,苹果并没有宣传哪些技术是自己“十年磨一剑”磨出来的,但是用户只要一用就上瘾,就觉得好。

所以,马化腾认为,技术这东西,不管是不是自己原创的,只要你有能力给用户带来比别人好的、一流的体验,你就是在创新。这种创新与做出核心技术相比,同样重要。

“创新和引入并不矛盾。例如日本和韩国的汽车,都是从引入做起然后才开始去创新的。我们所提倡的是聪明的引进,并不断地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马化腾说。

2.失败,挫折、再尝试——创新路上的王道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有勇于尝试的经历。其实,尝试也就是探索,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成就。所以说,成功的人生是从尝试开始的,并且要面对一系列的失败、挫折,然后再尝试。

马化腾在产品上遇到的挫折比你想象得要大。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失败了再尝试的。

2002年,腾讯决定上马网络游戏。当时,马化腾带着团队去上海拜访陈天桥,到美国观摩E3游戏展会,不过对于上马网游,腾讯的高层内部始终有不同意见。“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游戏领域离我们当时能力很远,几个创始人没干过,不懂,然后周围也没有这样一个经理人,不懂。”马化腾回忆。

最后的决定是从韩国引进游戏来代理运营。后来,他们花30万美元签下了《凯旋》,结果当时由于游戏自身设计的不足和腾讯缺乏网络游戏运营经验,《凯旋》变成了“卡旋”,马化腾专门从外面招来做《凯旋》的人也全部离开了腾讯。

《凯旋》失败之后,公司里对做游戏的反对声音又大了起来。“有比较强烈的质疑声音,就是觉得腾讯做棋牌类游戏的平台比较合适,做大型网游离IM太远了,我们是不应该进入那个领域的。”负责腾讯网络游戏业务的互动娱乐业务系统执行副总裁任宇昕回忆道。

有了这次教训后,马化腾抽调了最核心的技术骨干投入游戏研发,开发出了一款休闲游戏《QQ堂》。一开始也很不成功,直到半年后回炉再造后才逐渐好转起来。不过,这种休闲游戏并不能像盛大的《传奇》那样带来巨额收入。到2005年,腾讯推出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大型网游《QQ幻想》。

“很梦幻的开局。”任宇昕说,刚刚开始公测,《QQ幻想》就获得了66万用户,创造了国内网游的纪录。但是好景不长,由于《QQ幻想》产品设计得有些简单,很多人很快就全部过关,而且当时正是陈天桥、史玉柱推广免费游戏的时候,走收费模式的《QQ幻想》没能跟上大势,结果这款游戏成为了一款高开低走的作品。

腾讯在网络游戏市场所经历的诸多挫折证明了一个问题:庞大用户平台的推广只是腾讯多元化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却并非充分的条件。

马化腾再次祭出腾讯最为熟悉的跟随策略后,腾讯的网游业务方才拨云见月,“我们以务实的角度去考虑选择哪些类型的游戏,去挑选前人已经跑开,证明能够成功的种类。”2008年,腾讯选择了两款在韩国被证明成功,但在中国尚未运营成功的游戏,它们分别是《地下城与勇士》以及《穿越火线》,这两款游戏的同时在线人数最后都突破了百万大关。

马化腾选择游戏的标准是:

(1)为了填补最可能成功的细分领域,就专门去找,或者是去投资。

(2)把细分领域做得很透,做到极致。

从用户需求出发,对用户的细分和服务正是拥有海量用户的腾讯的拿手好戏。腾讯在代理国外网络游戏的同时,也介入到了对所代理产品的研发中,“我们不是一个简单的运营商,是运营商再加上一些合作,包括联合研发,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获得成功。”马化腾说。比如,对于腾讯代理的最受欢迎的网游之一《穿越火线》,就根据中国用户的体验和反馈进行了很多调整。

马化腾在网络游戏领域的多年耕耘终于收到了回报:2009年第2季度,腾讯网络游戏收入达到12.41亿元,超越盛大的12.305亿元,成为国内第一;腾讯网络游戏的收入占到了整个中国网络游戏市场总额61.79亿元中的20.2%;远远高于排名第三的网易游戏的7.8亿……

网络游戏收入已经占据了腾讯当季总收入28.784亿元中的将近一半,以腾讯网络游戏的增长态势看,网络游戏在腾讯整体收入中的占比超过一半并非难事。

错误,绝对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它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一种宝贵的经验。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机会,换个念头去面对错误,你得到的也许就是另一个圆满的结果。

古埃及国王有一次举行盛大的国宴,厨工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一名小厨工不慎将一盆羊油打翻,吓得他急忙用手把混有羊油的炭灰捧起来往外扔。扔完后去洗手,他发现手滑溜溜的,特别干净。小厨工发现这个秘密后,悄悄地把扔掉的炭灰捡了回来,并将这个秘诀告诉了同伴。后来,国王发现厨工们的手和脸都变得洁白干净,好奇地询问原因。小厨工便把自己的事情告诉了国王,国王试了试,觉得效果非常好。很快,这个发现便在全国推广开来,并且传到了希腊、罗马。没多久,有人根据这个原理研制出了流行世界的肥皂。

谁都不愿意失败,因为失败意味着以前的努力将付诸东流,意味着一次机会的丧失。不过,一生平顺,没遇到失败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所有人都讨厌失败,但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失败其实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是一种必要的投资。数学家习惯称失败为“或然率”,科学家则称之为“实验”,如果没有前面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哪里有后面所谓的“成功”?

让我们来看看马化腾另一个“受挫”故事——QQ邮箱。聊到QQ邮箱时,马化腾回忆说:“在前面一年半快两年的时间里是很痛苦的,试了几个路都做不通的。”

2005年3月,马化腾在收购张小龙的Foxmail邮箱团队时,所有人都认为腾讯做了一笔好买卖。当时,腾讯急迫地需要一款邮箱产品来对抗MSN的Hotmail。Foxmail是那时唯一能与微软Outlook对抗的邮件软件,张小龙更是国内出类拔萃的技术专家。当时,谷歌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Gmail,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疯狂模仿,张小龙等人也自然选择了这个方向。

半年之后,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张小龙的团队用最顶尖的技术做出的是一款既笨重,速度又超慢的产品。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张小龙都没有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前后花了近两年时间,做出的产品却让当时腾讯公司的高层对他们很不满意。

到2006年底,腾讯的邮箱团队决定放弃之前的思路,转型做一个轻便的精简版本。

到2007年春天,解决了速度问题后,与其他邮箱产品功能相近的精简版QQ邮箱上线,一切正常,用户量也在慢慢上涨。

随后,一系列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创新陆续出手,QQ邮箱团队在2008年里居然发现了400多个创新点,其中一个让QQ邮箱获得广泛口碑的创新是对大容量附件的发送功能。与其他邮箱通常只能发送5M左右大小的附件不同,QQ邮箱将附件容量扩大到了1G,这一功能获得了许多办公室白领的欢迎。

2008年底,腾讯一年一度的创新大奖被授予QQ邮箱团队。

马化腾总结,发生在邮箱产品上的故事表明:在多元化发展上绝招颇多的腾讯,也会遇到“基因冲突”这个大难题。张小龙的Foxmail邮箱团队是做软件的基因,而腾讯则是互联网基因,这就产生了产品方向错位的冲突。而腾讯用了两年时间才实现了自己的基因移植。

沮特·菲力说:“失败,是走上更高地位的开始。”许多人之所以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就是因为他们敢于屡败屡战。没有遇见过大失败的人,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大胜利。其实,若能把失败当成人生必修的功课,你会发现,大部分的失败都会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身为全世界著名的快递公司DIL创办人之一的李奇先生,对曾经有过失败经历的员工情有独钟。李奇每次面试即将走进公司的人时,必定会先问对方过去是否有失败的例子。如果对方回答“不曾失败过”,李奇就会直觉地认为对方不是在说谎,就是不愿意冒险尝试挑战。李奇说:“失败是人之常情,而且我深信它是成功的一部分,有很多的成功都是由于失败的累积而产生的。”

李奇深信,人不犯点错,就永远不会有机会,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远比在成功中学到的多得多。

另一家被誉为全美最有革新精神的3M公司,也非常赞成并鼓励员工冒险,任何新的创意都可以尝试,即使在尝试后是失败的也不要紧。每次尝试中,失败的发生率高达60%,但3M公司仍视此为员工不断尝试与学习的最佳机会。

3M坚持的理由很简单,失败可以帮助人再思考、再判断与重新修正计划,而且经验显示,通常重新检讨过的意见会比原来的更好。

美国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发现在所有企业家中,平均有3次破产的记录。在体育竞技中也是如此,即使是世界顶尖的一流选手,失败的次数也丝毫不比成功的次数“逊色”。例如,著名的全垒打王贝比路斯,同时也是被三振最多的纪录保持人。

其实,失败并不可耻,不失败才是反常,重要的是面对失败的态度,是能反败为胜,还是就此一蹶不振?杰出的企业领导者,绝不会因为失败而怀忧丧志,他们会回过头来分析、检讨、改正,并从中发掘重生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