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佛在平凡人间
1.在“家”修行才最难
南怀瑾先生认为:“不要以为修行就是找个茅棚,找个清静的地方,或者说我要闭关。闭关是享受,从某一方面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偷懒。住在里面,什么事情都不做,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修行好办。”
对于在家修行,南怀瑾说:“大菩萨的入世修行才难,你要在人世间做个贤妻良母或做个尽责的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这就不容易了。这事担负着妻子儿女的痛苦,而且要咬紧牙根有苦都不说,一切如梦如幻,于此痛苦中,一心清静,不起恶念,处处利他利人,这才是真修行。可不是吃完饭把碗筷一丢,什么事都不做,跑到这里来打坐听经。”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每天都会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然后到寺院里去供佛。有一天,当她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了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你每天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是个家庭主妇,要怎样才能在烦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无德禅师反问。
信徒答:“每天换水,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泡在水里的花梗容易腐烂,腐烂后水分不容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要想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跟你养护花朵是一样的。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只有不停净化自己的身心,变化自己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和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能量。”
信徒听后,欢喜地作礼感谢说:“谢谢禅师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过一段寺院里的禅者生活,感受晨钟暮鼓和梵呗的宁静。”
无德禅师开示说:“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博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里生活呢?”
无德禅师的话,犹如三伏天里的一捧清凉净水,瞬间浇灭了这位信徒心中的燥热,还她一个清凉的心境和清凉的世界。
惟觉法师曾说:“出家可以修行,在家也可以修行,出家或在家,端看个人的愿力与因缘。”他认为,不管出家还是在家里照顾家人,为满足自己的希望而努力,只要能心存善念,遵守佛家的基本戒律,都可以算作是修行。
2.吃饭穿衣也修行
佛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也就是说修行如果与生活脱节,就算学再多的佛法,也是没有用的。吃饭穿衣虽然是平常小事,却可以从中悟出大道理,看出修行者的见地和功夫。
南怀瑾说:“《金刚经》只是从吃饭开始,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云观有副名对:‘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马祖禅师有个徒弟叫大珠慧海。一天有源禅师来找大珠慧海和尚。
有源问大珠:“和尚你修道用功吗?”
大珠回答:“用功啊!”
有源又问:“怎么用功法?”
大珠说:“饿了就吃,困了便睡。”
有源问:“每个人不都是这样的吗?”
大珠说:“我和他们不一样!”
有源问:“哪里不一样?”
大珠慧海说:“一般人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偏偏要想东想西,影响食欲;睡觉时又不肯好好睡,东想西想,所以睡不着。我怎么会跟他们一样呢?”
南怀瑾先生说,《金刚经》就是一部最平实的经典,因为在金刚经的描述中,“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样,光脚走路,踩了泥巴还要洗脚,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实实的就是一个人……洗完了脚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铺一铺、抖一抖,弄得整整齐齐,也没有叫学生服侍他,更没有叫个佣人来打扫打扫,都是自己做。生活是那么严谨,那么平淡,而且那么有次序。由这一段看来,《金刚经》会使人觉得学佛要设法做到佛的样子才好,不像其他经典那样,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象、膜拜”。
南怀瑾先生说,“譬如迦叶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别同情下层的贫苦社会,所以他都到贫民区去化缘,同时收的弟子也都是穷苦的人;另外一个弟子须菩提尊者则相反,喜欢到富贵人家乞食化缘,佛曾把他们两人叫来说:你们这个心不平,不管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化缘的时候,平等而去,此心无分别,而且人家给你多少就是多少,这一家不够,再走一家。”
弘一法师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注意自己的修行。有一次,弘一法师要昙昕法师送一包纸给一个向他讨书法的人。那包纸里头包着零零碎碎、长短不齐的画纸碎条,同时还夹杂着不少长短不一的绳子。弘一大师向昙昕法师说:“我们这些书法家、画家都有一个很不好的态度,人家送来请他们画画或写字的纸,往往用剩的都被他们没收了。我们出家人可不能这样。我们得一清二楚,什么也不能随便。”昙昕法师被弘一这种认真、俭朴的习惯深深地感动了。
有一次,弘一法师生病了,昙昕法师要帮他洗衣,他却一口回绝了。昙昕法师劝他说:“这没什么要紧的,你的身子不大好,我帮你洗好了。不过,我洗得不大干净。”弘一法师依旧拒绝昙昕法师的帮忙,并对昙昕法师说:“我们洗衣一定要洗得干净才行。”“用来洗衣的水可一连用四回。打一盆水先用来洗脸;洗过脸的水,还可用来洗衣;洗了衣可用来擦地;最后还可以用来浇花。因此,一盆水可有四个用途。我们出家人一定要朴实,不可随意浪费。”
佛祖云:生活即禅,禅融于生活。禅宗的要义有一条:坐也禅,立也禅,吃饭、喝水都是禅,日常生活即是禅。佛家的修行并不是总要坐在那里闭目默想,或者是一味地敲着木鱼念经,吃饭穿衣、一言一行都是修行。
3.神仙也要凡人做
佛说:“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南怀瑾先生说:“佛是什么?中国禅宗祖师说佛是无事的凡人,没有事的平凡人,哪个人能够做得到?都是无事生非,都在颠倒之中。”他还说:“圣人终归都是人做的,佛也是众生修成的。”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本名悉达多,是迦毗罗卫的太子。王族的生活是富足而舒适的,但是悉达多并没有贪恋个人的物质享受,他在少年时期就经常出去四处云游,对民间的疾苦有非常深刻的认识。看到人们深受生老病死之苦,悉达多萌生了出家修道的念头。
于是,在19岁的时候,悉达多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选择出走,去寻求解脱之道。净饭王派了五名侍者去陪同他一起修道。悉达多开始了他6年的苦行生活。在此期间,悉达多“日食一麻一麦”,身体越来越瘦弱,但却始终没有觉悟成道。于是,他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恢复体力后,就在伽耶村的一棵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盘腿而坐后开始冥思苦想,并发誓“不获佛道,不起此座”,终于领悟到解脱生死之道,大彻大悟,入道成佛。
“佛问须菩提,佛眼看这个世界,恒河里的沙子是不是沙呢?须菩提说当然是呀!佛的眼睛同我们的眼睛看的一样,沙就是沙。”
南怀瑾先生在《金刚经说什么》中曾说:“如果你问佛怕热否?那么假设佛在这里的话,我们的答话,佛!你在这里一样的怕热,还是要我们开冷气才可以,除非他是化身来。化身就是另外一件事,只要他肉身还在,冷暖饥寒对他便一样的存在,一样的感受。在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所以圣人都是人做的,佛也是众生修成的。”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道生的年轻法师。有一次,有人问他:“那些罪大恶极、坏事做尽的众生能不能成佛?”当时的佛法还没有完全被翻译过来,《涅槃经》只有半部,上面并没有对这一问题的解释。道生法师认为一切众生最后都要成佛,于是就回答说:“能。”
当其他的法师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认为道生法师年少轻狂,连佛都没有这样说,他凭什么就敢这样说?于是,大家就把他赶到江南去了。
道生法师在离开北方的时候说:“我说的法绝对是合于佛法的,如果我说的法合于佛法,我死的时候坐师子座。”
道生被赶到江南后,到了苏州、金山一带,在山上搭了茅蓬住下。那个时候,佛法都在长江以北,这里并没有人会听他讲法,他只好对着一些石头讲。
有一天,他又对这石头说:“一切罪大恶极的众生,最后还是能成佛,你们说对不对?”说完,那些石头就跳了起来。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
后来在《涅槃经》全部被翻译过来时,人们才知道:原来佛也是这样说的——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净空法师说:“今天,我们大家把佛当做神来看待,错了,佛不是神,佛是人。在称呼上请清楚,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南怀瑾先生曾引用一首诗:“三十三天天重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以此来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也是非常平凡的,因此佛也是凡人修的。
4.平平凡凡才是真
佛说:“平淡是真,从容是福。”南怀瑾先生反复告诫我们:“学佛学道,千万要丢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观念。能到达人生最平凡之处,你便可以学佛了,也知道佛了。”
有个香火很旺盛的寺院,在当地一带很有名气。一天清晨,寺院的住持方丈走出自己的房门时,寺里刚好传来阵阵悠扬深沉的钟声,走廊两边木樨花瓣上的露珠纷纷坠落,空气仿佛都跟钟声发生着共鸣。住持凝神聆听良久,钟声一停,就忍不住召唤弟子,询问道:“今天早晨敲钟的人是谁?”弟子如实回答道:“报告方丈,是一个新来的小徒弟。”
于是,住持吩咐弟子将敲钟的小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敲钟,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呢?”
小沙弥回答说:“没什么特别心情,只是为打钟而打钟而已。”
住持道:“我今天听到的钟声非常洪亮、圆润浑厚,很有穿透力和感召力,只有诚心诚意的人敲钟,才会发出这种深沉博大的声音。”
小沙弥想了又想,然后说道:“其实我也没有刻意去想,只是我平常听您教导说,敲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敬钟如佛,用禅心和礼拜之心来敲钟。”
住持又问:“每天都让你敲钟,觉不觉得敲钟太简单、太枯燥无味,会不会心有不满?”小沙弥说:“不会,我觉得每日敲钟是一件要认认真真做好的事情。”
主持又问道:“想不想做别的工作?”小沙弥想了想,回答道:“弟子很喜欢这个工作,而且,我认为参禅要一步一步来,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敲钟,不想换别的。”
住持听了,满意地点点头。后来,这名敲钟沙弥成为了一代高僧。
“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南怀瑾在讲解《金刚经》时说。
南怀瑾先生一生取得的成就众所周知,然而他却曾评价自己说:“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没有一样是对的。”还说自己“一辈子没有一张文凭,没有一个好的学位”。他在临终前还教学生和弟子们要平凡、简洁,发愿做事。只有平凡才是真实的。
有个男子和妻子闹离婚。他是那种很不现实的男人,有许多和他年龄不相符的浪漫,甚至是天真的想法。他的妻子很爱他,除了工作之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他的身上,全身心地尽着妻子的责任。而丈夫的表现却很差劲,不但不体贴妻子,还时常无端地向妻子发火。他觉得自己的婚姻生活实在是太平淡无奇了,他还因此常常怀疑妻子有外遇,不相信妻子是真心爱他。之后,他又以感情不合为由,提出了离婚。
一天,他见到一位老和尚,便向老和尚抱怨起了自己的妻子,在数落了妻子的种种不好后,又说,妻子不愿意和他离婚,搞得他很烦恼。
老和尚听完他的抱怨后,问他:“每天在你下班进家门时,在你晚饭后,在你风尘仆仆出差归来时,她会不会总是给你端上一杯水?”他想了想,然后点了点头。老和尚又问他:“难道这不是幸福吗?你可曾在她忙碌之后给她端过一杯水?”这个男子若有所悟。
老和尚又说:“其实,所谓的幸福,就像一杯水一样平淡,不易觉察。只有在你失去的时候,你才知道珍贵。我们不能抱怨自己的婚姻平淡无味,在你厌倦了这一切的时候,你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始终对对方有一份爱心,对家庭有一份责任感?是否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给她以温暖和关怀?如果你能对感情生活负责,对爱负责,婚姻何愁不美满?要知道,只有平平凡凡才是生活的真谛啊!”
男子听后,汗颜不已,渐生惭愧,从此厚待妻子。
南怀瑾先生说:“无论上帝、耶稣还是菩萨,他拯救万物众生,人们看不到他的功劳,而他自己也并不居功,不需要人跪拜祷告、感激涕零,他认为你应该感谢自己,与他无干。无功之功是为大功,如同浩日,普照天下,又理所当然。真正的‘圣人’,不需要“名”,大善无痕,行善不与人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
所以,平常就是真道,真正的真理在最平凡之间。真正的佛的境界,也要通过最平凡的事情表现出来。
5.“佛”就在你心里
佛说: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可心外求法。
南怀瑾先生曾在《金刚经说什么》一书中引用过这样一首小诗:“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也就是说,求佛不能乱求,不必非要大老远地跑到灵山去求佛。因为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一个灵山塔,我们对着心中的灵山塔修炼也是一样的。
一个衣衫褴褛的贫民来到荣西禅师面前,向他哭诉:“我家里的老人需要供奉,小孩子也需要照顾,可是我们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眼看一家人就要饿死了。师父慈悲,救救我们吧,我们一家人将永远记得师父的恩德。”
荣西禅师也很想帮助这一家人,可是他感到很为难,因为连年大旱,寺里的僧侣们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拿什么救助这可怜的穷苦人呢?一时束手无策的荣西禅师突然看到了身旁镀了金的佛像,他想了一下,便毫不犹豫地走到佛像边,用小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下来,然后用布包好,交给那个贫民,并对他说:“你把这些金子拿去卖掉,就可以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了!”
荣西禅师的弟子看到这一切后,忍不住抱怨说:“大家都知道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师父现在拿佛祖的衣服送人,不是对佛祖大不敬吗?难道师父就不怕佛祖责怪吗?”
荣西禅师义正词严地回答:“你说的没有错,可是我佛慈悲,他连自己身上的肉都肯用来布施众生,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我是按照我佛的心愿去做的啊!你看这家人都快要饿死了,我就是把整个佛身都给他,也不算违背佛的愿望。如果我因此要入地狱的话,只要能够拯救众生,我也没有任何怨言!”
南怀瑾先生说:“有许多人去求法,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求个法来。法可以求来吗?有法可求吗?这是个妄想!法在哪里?法在你心中,就是‘善护念’三个字。‘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圆满。”
他还说:“一切佛菩萨不离人间,不离六道轮回的任何一道。观世音菩萨的踪迹,你不一定要到寺庙中求,不一定要到南海去找,说不定你在街上遇到一个最穷苦、最可怜的人,那个就是,只是你有眼无珠,不认识而已。如果此时你行一些慈悲,做一点布施,那便得大利益了。或者一个你看了最不顺眼、最讨厌的人,也可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宋朝的大才子苏轼和高僧佛印是很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参禅、打坐。有一次,在他们一起参禅的时候,苏轼问佛印说:“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佛印回答说:“你像尊佛。”
听到佛印如此回答,苏轼哈哈大笑,并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吗?活像一摊牛粪!”
佛印听后沉默不语,只是继续打坐。苏轼为自己的这个恶作剧式的玩笑非常自豪,一回家就对自己的妹妹炫耀这件事。不料,苏小妹听完后并没有夸奖他,而是嘲笑他说:“你每天学着人家参禅悟道,难道不知道佛家参禅最讲究的就是‘见心见性’吗?佛印看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装的是佛;而你说他像牛粪,说明你心中装的就是牛粪啊。”听完苏小妹的话,苏轼惭愧不已。
“面前有佛,心中有佛,处处皆是佛,这个修法的咒语一定得感应的;得感应是你心中所变现出来的。”南怀瑾说,“所谓‘心中有佛’,什么是佛?心就是佛,我心随时在恭敬中,那你慢慢不但对佛会敬,对一切人都会很恭敬,不会看不起人家,会尊重任何一个人,也不会觉得‘我是一个老师,我道很高。嘿,你们算什么?’如果这样就不是学佛的人了。”
佛说:心中有佛即是在道场。由此说来,“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也就不难理解了。
6.一脸佛气绝非佛
“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南怀瑾先生还说,“你看在《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也跟大家一起去化缘吃饭,吃完饭,收衣钵,还自己去洗碗,把衣服折叠好,然后洗洗脚,敷座而坐,把座位上的灰尘擦一擦,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行径,多平实。千万记住,平实就是道,平实就是佛法,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气,怪里怪气的,弄得与平常人不一样,那就不平实,就有点入魔了。”
玄奘《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印度的犍驮罗城有一位名叫如意的论师,他极善言辩、少年好学,人们对他也极为敬仰。犍驮罗国王喜欢布施,又爱好游戏玩乐、骑马打猎。
有一次,国王打猎时和侍卫们围住了一头野猪,但是最终野猪还是逃走了,不知去向。国王就发布悬赏通告:“能够发现并提供野猪踪迹的人,赏一亿金钱。”国王认为这样的赏赐可以算是极丰厚的了。但是后来听说有位叫如意论师每请人剃头一次,就会给人家一亿金钱。国王心想:我赏钱一亿寻野猪,不过是偶尔一次,而如意论师是和尚,是经常要剃头的,而他每次都赏给理发匠一亿金钱,这不就是在炫耀他一个出家的和尚比我还富有吗?想到这里,国王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羞辱,就想找机会把如意也羞辱一番。
于是,国王就招集了一百位学富德高的外道学者,然后派人送信给如意论师,请他前来论辩。如意论师自信没有人能辩得过他,便欣然应邀。
如意论师很快就将九十九位外道尽数驳倒,只有一人仍然走上前来与他争辩。如意看这人也没什么了不起之处,就按照自己心里的想法侃侃而谈。那位外道见根本插不上话,只好站在边上听。
后来,如意论师谈及烟与火的问题,先说了火,然后才说到烟,与人们先谈烟后说火的说法有异。那位外道论师趁机大声嚷道:“如意论师辞义有误,我们大家都知道有烟必有火,而如意论师却先火而后烟,这可是常识性的错误啊!”
国王看到机会来了,便跟着大声说道:“如意错了。”正当如意想要为自己的立论作解释的时候,国王和众位外道论师却已经开始乱哄哄地庆祝起了他们的“胜利”。悲恨交加的如意论师不愿受此屈辱,便咬舌自尽了。
“一个真正有道的人,更谦虚,更会尊重人家。不要觉得‘我有道,我了不起!我学佛,哎呀,这个人不学佛,罪业深重啊’。”南怀瑾先生说,“你这一句话才是罪业深重,不应该的。他如果真的罪业深重,我们学佛的人更要慈悲、怜悯、同情他,何况他有没有罪业深重,你还不知道。因为他不听你的话,你就骂他“罪业深重”,你不是乱七加八糟吗?”
南隐是日本的一位禅师。一天,一位当地的名人特地来向他问禅。名人喋喋不休,南隐则默默无语,只是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满了也不停下来,而是继续往里面倒,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名人着急地说:“已经溢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名人听后,恍然大悟。
南怀瑾对学佛的人说:“如果成了佛的人告诉你,他是现在的佛,你就尽管打他,这个是妖怪,不是佛。佛无法可得,住在无相中。”真正有大成就的人,都绝对的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什么都没有。弘一法师也曾说:“我视众人皆菩萨,惟我一人是凡夫。”
南怀瑾先生告诫我们:“学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这样才可以学佛。如果搞得一脸佛气、满口佛话、一脑子的佛学,你已经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