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从心灵中开始——当企业家遇上禅(2)
2.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从身边的点滴做起
人性中有佛性,但是佛性要我们在世间历练修悟,才能圆证。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成功是自己的梦想,把企业做大做强是自己的目标。但如果我们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梦想和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六祖慧能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
一个管理者,如果离开了当下,不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不将基业夯实、巩固、发展,是觅不到成功的。
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诱惑
一位无果禅师为了参透禅理,深居幽谷,一住便是二十余年,这二十余年来他全靠一对母女护法供养。可是即便如此他也一直未能明心见性,于是,他想出山寻师访道。
护法的母女听说禅师要走,便挽留禅师多留几日,准备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缝制。做毕,她们又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禅师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准备次日动身下山。
当天晚上,无果禅师像往常一样,仍坐禅养息。到了半夜子时,忽有一青衣童子,手执一旗,后随数人鼓吹而来,扛一朵很大的莲花,扛到禅师面前。童子说:“请禅师上莲花台。”
无果禅师十分惊奇,心中暗道:我未修净土法门,就算修净土法门的行者,此境亦不可得,恐是魔境。
想到此处,无果禅师便不再理睬童子。童子再三地劝请,说勿错过。于是无果禅师随手拿了一把引磬,放在莲花台上。不久,童子和诸乐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禅师收拾行囊正要起程时,母女二人手中拿着一把引磬来到无果禅师的住处,问道:“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吗?昨晚家中母马生了死胎,马夫用刀破开,见此引磬,知是禅师之物,特来送回。只是不知为什么会从马腹中生出来呢?”
无果禅师听后,大吃一惊,想想昨晚,不禁后怕得汗流浃背,随后乃作偈曰:“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几与汝家作马儿。”
说后,无果禅师将衣银还于母女二人,起程而去。
“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诱惑”,无论是创业初期还是成熟阶段,这句话都是对管理者的最佳忠告。
每个人都想赚钱,但切不可因贪小而失大,要知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骗子屡屡得手的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博取人的同情心,二是趁人疏忽大意的时候下手,三是利用人的贪念。
一只老鼠意外地掉进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这使它喜出望外,它一通猛吃之后倒头便睡。老鼠就这样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日子在无忧的舒服中过去了。
老鼠也曾为是否要跳出米缸进行过痛苦的抉择,但它终究未能摆脱大米的诱惑。直到有一天米缸见了底,老鼠面对米缸现在的高度,想跳出去是无能为力了。
人有时候与这只老鼠一样,会面对诱惑的考验。
小孩子会受到糖果的诱惑,学生会受到游戏的诱惑,官员会受到贿赂的诱惑,减肥者会受到食物的诱惑,而每个成年人都会受到风花雪月、锦衣玉食、黄金美元、名誉地位的诱惑。
管理者如果没有无果禅师那样深厚的定力,早晚会被这些诱惑所俘虏。
定力是一个人意志的忍耐程度,是和勇气恰为互补的意志元素。管理者的定力越高,就越能遇事不慌、临危不乱,就能从容面对花花世界的种种诱惑。
管理者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察看自己的定力是否足够,“否”越多说明管理者的定力越高。
“下不为例”是你的口头禅;
你经常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
你总是提前花下个月的工资;
你容易被人说服;
你经常不能完成自己制订的目标;
你喜欢幻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你经常在早上赖床;
我希望管理者的回答全部是“否”。因为顽强的自制力是抵御诱惑最有力的武器,它能使管理者从软弱无力的受诱惑状态中解脱出来,恢复控制自我的能力,重新主宰自己的命运。
良好的经营心态,是企业家必备的精神素质
北宋有一将军名叫曹翰,在讨伐南方的贼寇之后,路经庐山圆通寺。寺僧知道曹翰的军队风纪不好,便都吓得四散逃逸,只有住持缘德禅师端坐于法堂不动。
曹翰来到这座寺院,叫住持出来参见,但禅师对他不理不睬,甚至连瞧他一眼都不肯。曹翰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非常生气地说:“我的军队路过此间,只想借宿贵寺,让士兵们休息一下,为什么你连一声招呼都没有?难道你不知道面前站着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吗?”
禅师听后,慢慢地睁开双眼,接口道:“一个军人站在佛前咆哮,如此无礼,难道不怕因果报应吗?”
曹翰更气急败坏,大吼道:“什么因果报应不报应,难道你不怕死吗?”缘德禅师说:“难道你不知道面前坐着一个不怕死的禅僧吗?”
曹翰诧异于禅师的胆魄,同时被禅师如此的定力所折服,他问道:“这么大的一座寺庙怎么只有你一个人,其他人呢?”
缘德禅师说:“只要一敲鼓,他们就会闻声回来。”
于是曹翰亲自操起鼓槌猛力敲鼓,敲了好久,却没有出现任何人。曹翰不悦地说:“已经敲鼓了,怎么还没有人回来?”
缘德禅师不慌不忙地答道:“因为你敲鼓的时候,杀气太重。请念一句佛,然后再敲一下。”
这回,曹翰依照老禅师的话,念佛敲鼓,敲鼓念佛,不久,藏起来的寺僧都跑回来了。此时曹翰非常有礼地合掌问道:“请问禅师法号?”禅师平静地回答:“我是缘德。”
曹翰万分惊诧,他没想到眼前这个老和尚就是赫赫有名的缘德禅师,随即跪拜说:“原来是德高望重的缘德禅师!禅师,请指示我如何才能在战争中制胜。”缘德禅师漠然地回答说:“不知道。”
从古至今,社会每逢战乱,便会有一些大德之人护卫道场,愿与寺庙共存亡,比如缘德禅师。兵难不离是勇,叫人念佛是慈,随兴回话是智。在问战争制胜之道时,回以“不知道”,实为真智仁勇之大德。
缘德禅师因为拥有良好的心态,临危不惧,因而用禅理感化了杀人不眨眼的曹翰。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也应拥有良好的经营心态,才能处变不惊,遇事不慌,冷静地面对一切。
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经营相同业务的企业,有的能赚很多的钱,拥有很多的客户,打出自己的品牌,甚至成功上市;有的则生意惨淡,日渐萧条,濒临倒闭。如果细心一点我们还会发现,面对同样的困难,有的企业能够沉着应对,有的企业则知难而退,或者被困难击败而一蹶不振。
这归咎于经营者的经营心态问题。决定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很多,经营者的经营心态便是其中之一。
在目前中国本土的企业中,凡是业绩卓越的企业,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卓越的组织执行力。组织执行力由心态、工具、角色和流程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而心态要素作为构成组织执行力的第一要素,是影响组织行为的关键,也是组织能力外化为组织实践的内在动力源。
心态通常是指一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是我们采取一切行动的基础,决定我们用何种方式去创造自己的生活。曾有哲人这样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同样,一个企业成功与否取决于管理者的心态。在一个企业里,组织执行力就像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性能,是决定个体执行力能否淋漓尽致发挥的基础平台。而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心态,则是组织执行力的动力之源,是确保企业按照正确的方向和方式运作的基础。
心态决定人生的成败,也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作为企业管理者,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令你乐观豁达地处世,可以令你战胜企业发展时所面临的困难;拥有一个好的心态,也可以令你在交际谈判中应对自如,可以让你与你的竞争对手成为朋友,使你的事业之路免去更多的人为障碍。总之,良好的经营心态是一个企业家必备的精神素质。
以小搏大的勇气
唐代有一名江州刺史,名叫李渤。一天,他遇到了智常禅师,便向智常禅师请教:“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这个刺史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
“当然了!我读书岂止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
智常禅师又反问道:“可是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李渤抬手指着脑袋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双手合十道:“真奇怪,我看你的头颅也不过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
李渤听了老禅师的话之后,豁然开朗。
佛门和世俗社会是相通的,就像芥子和须弥山可以互相包容一样。芥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的事物。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用,指帝释天、四大天王等居所,佛家以“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的事物。“以小搏大”,不合常理,不合常识,但未必是骗人。
管理者一定要有这种“以小搏大”的勇气,因为这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世界上没有一件可以完全肯定的事。成功的管理者与失败的管理者的区别并不在于能力的大小或意见的好坏,而在于其是否有敢于冒险的个性与采取行动的勇气。
在20世纪,谢英福的创业史曾被马来西亚人津津乐道。
当时,马来西亚有一家国有钢铁厂经营不善,连年亏损。马来西亚总理找到谢英福,请他援助该公司,接任这个公司的总裁职位,谢英福爽快地答应了。
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谢英福却坦然面对媒体说:“当年来到马来西亚时,我口袋里只有5元钱,这个国家令我成功,我现在要报效国家,如果我失败了,那就等于我损失了5元钱。”
三年之后,企业扭亏为盈,赢利达1.3亿港元,而谢英福也成为了东南亚的钢铁巨头。他成功了,赢得让人心服口服。
面对巨大的成功,谢英福竟笑着说:“我只是捡回了我的5元钱。”
这就是成大事者的境界。
勇敢的管理者具备不屈不挠的精神,有一种敢作敢为的勇气和气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管理者有勇气去面对一件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马上去做。
当我们决定一件大事时,心里一定会很矛盾,面对到底要不要去做的困扰。而现实告诉你,只有你勇敢地去做了,才可能做好,如果你没有这份勇气,就永远不会成功。
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难免会遭遇种种困难,或者是人际关系上的困难,或者是制度上的障碍让你不顺,又或者是资源不足以及你的专业能力欠缺,而往往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没有人会伸出援手。
面对困难,做管理者的更应该挺身而出,勇敢面对,如果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就会有充实的人生。
3.物我两忘,舍弃一时一己的私情物欲
佛教追求的是“物我两忘”,认为人人具有佛性但却成不了佛的主要原因是执著于“我”,即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观念太重。
一个企业管理者要懂得权衡全局,舍弃一时一己的私情物欲,比如声誉,比如财产,比如管理者的亲朋好友等,要懂得时刻为大局着想。
舍弃一时一己的私情物欲
有一次,佛陀在法会上给他的弟子们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个非常富有的商人,他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美丽可爱,具有迷人的身姿,整天如影随形,陪伴在他的身边;第二个老婆是他从外地抢来的,不仅分外靓丽,让人羡慕,让人心动,还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第三个老婆纯粹是一个贤妻良母,她整日忙忙碌碌,把他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他衣食无忧;第四个老婆是四人中最忙的,但是商人却不知道她整天在忙些什么,他对她既不关心,也不过问,渐渐地就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天,商人打算出远门做一笔生意,旅途漫长而又十分辛苦,因此他要选择其中一个老婆陪伴自己。
于是,他就把四个老婆叫到面前,问她们谁愿意去。第一个老婆说:“我才不愿陪你呢,你自己去好了!”第二个老婆说:“我本来就不属于你,是你硬把我抢来的,我更不会陪你去!”第三个老婆说:“旅途那么漫长,一路风尘,我可没把握陪你到底,所以我顶多送你一程!”第四个老婆说:“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忠诚于你,听凭你的呼唤,因为你是我的主人!”商人无限感慨:“唉!关键时刻还是第四个老婆对我好。”于是他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漫长的旅途。
讲完故事,佛陀问座下弟子:“你们听懂了吗?这四个老婆就是人生的四个方面:第一个老婆是指人的肉体,人死后肉体要与自己分开;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许多人为了金钱财产辛苦劳作了一辈子,死后却不能将它们带走,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第三个老婆是指现实中的妻子、亲人和朋友,虽然生前亲人朋友情深义重,但是死后还是要分开的,无法求得永世相伴;第四个老婆是指人的自性,也就是你自己的心灵和天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是它会永远在乎你,永远忠诚于你,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快乐还是痛苦,它与你永不分离。”
身体是本钱,固然重要,财产是基础,亦不可缺,亲人和朋友是伴侣,少了会寂寞,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还是自己的心灵和天性,把它塑造和培养好,我们才会一生受用不尽。
对于管理者来说,虽然不至于要忘了“我”,但至少该淡化“我”,不要事事以“我”为中心,也不要执著于“物”,这个“物”就是个人的功名利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