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巴菲特学投资理念:巴菲特最有价值的8条投资法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理念一:安全——把风险降到最低,要赚钱而不要赔钱(2)

“在投资美国航空时,本人在想我真是抓对了时机,我几乎是在航空业爆发严重的问题之前,跳进了这个产业(没有人强迫我,如同在网球场上,我把它形容成非受迫性失误)。美国航空问题的发生,起因于产业本身的状况与对Piedmont购并后所产生的后遗症,这点我早该预料到,因为几乎所有的航空业购并案最后的结果都是一团混乱。

“不久之后,卡罗迪与索霍费尔德解决了第二个难题,美国航空现在的服务受到好评,不过整个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自从我们开始投资之后,航空业的状况便急剧恶化,再加上某些业者自杀性的杀价竞争,最终导致所有的航空业者都要面临一个残酷的事实。在销售制式化商品的产业之中,你很难比最笨的竞争对手聪明到哪里去。

“不过,航空业在未来几年内,除非全面地崩溃,否则我们在美国航空的投资应该能够确保安全无虞。卡罗迪与瑟斯很果决地在营运上做了一些重大的改变来解决目前营运所面临的问题,虽然如此,我们现在的投资情况比起当初还是差了一点。”

上面是巴菲特在年报中的一段话。其中提到,美航公司其实已经针对并购后遗症做出了最好的解决,但前者也就是“产业本身的状况”还是让巴菲特失误了。这里所说的“产业本身的状况”就是指美国航空公司的成本结构仍然停留在以前的管制时代,公司的运营成本非常高,而这些运营成本最终是要转嫁到投资者,也就是他自己的头上。而另一方面,美航公司的营业收入却因为整体市场激烈的价格竞争而大幅度缩水。其实,营业收入下滑是整个航空产业的问题,美国航空公司无法独善其身。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降低运营成本,那么灾难也就无法避免了,无论该公司以前有过多么辉煌的历史,拥有多么出色的CEO。

巴菲特承认,他非常喜欢并且崇拜美国航空公司CEO卡罗迪。但由于自己对美国航空业的分析研究过于肤浅,没有充分看清这项投资所要注入的成本,并且又过分相信该公司的盈利能力,结果使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巴菲特毕竟是巴菲特,即使出现了这样的原则性失误,但从总体上看,伯克希尔公司从1989年到1996年年间,还是从美航公司身上陆续得到了2.4亿美元的股息合计,与3.58亿美元的初始投资相比,已经是旱涝保收了。

事后,巴菲特不无调侃地引用维京亚特兰大航空公司老板理查德·布兰森的话说:“有人问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其实这非常简单。首先是你要成为一个亿万富翁,然后去买一家航空公司。由于航空公司不断亏损,所以最终你的资本也会慢慢变少,最后你就可以变成百万富翁了!”

因为投资对象的经营成本同样会给投资者增加成本,从而带来更大的风险,所以从此以后,巴菲特尤其喜欢投资那些经营成本低的股票。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看中这样的投资对象具有更宽的“经济护城河”。

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巴菲特那样的气魄和运气,但可以学习他的投资手段,为自己也找一条安全的“经济护城河”。而最简便的“经济护城河”就是避免过高的投资成本。

刨除美航公司的“败笔”不谈,巴菲特在投资上的成绩还是世间罕见的,这源自于他为自己订立了很好的投资原则并坚持遵守。这其中就包括“要把资金集中投向于那些低成本企业的股票,而不一定是这个行业的领头羊”。巴菲特认为,很多人不喜欢投资那些低成本企业的做法是错误的。在他看来,低成本的企业有很大的获利空间,它们将来总有翻身的一天——当市场交易越来越透明、价格信息越来越开放、消费者越来越精明时,它们的好日子也就到来了。因此,这些低成本的企业雄霸市场只是时间问题,投资这样的企业,是不会吃亏的。

巴菲特对全球第一大连锁超市沃尔玛的投资遵循的就是这一原则。巴菲特为什么投资沃尔玛公司呢?就是因为它的操作成本最低,只有销售额的15%。同样在美国,最大的电器连锁公司的这一比例为25%,最大的家具连锁公司的这一比例为40%。沃尔玛远低于市场水平的操作成本,也就给投资者带来了低于他人的投资成本。

不只投资如此,在经营自己的企业时,巴菲特也是如此。在美国家具行业,成本最低的就是巴菲特主要控股的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NFM公司,这家公司的操作成本只占销售价格的15%。

高成本的投资往往能够带来高收益和轰动效应,但同样,如果对投资管理不善,或者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那么高成本也往往会招致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在选择高成本的投资产品时一定要充分做好“功课”,仔细斟酌,慎之又慎。而相对的,低成本的投资产品则显得更加理性。俗话说“船轻好调头”,低成本的投资风险比较低,一旦出现问题,补救措施也比较多。因此选择投资成本低的产品,是避开投资误区的一条捷径。

第四节 赚多少先看赔多少

投资市场风云诡谲,我们看到很多人一夜暴富,也看到很多人倾家荡产、身败名裂。对于一夜暴富,我们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对于倾家荡产、身败名裂,我们也是要尽力避免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因投资失败而导致人生悲剧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投资之前先做好赔钱的心理准备,要赚先想赔。

我们知道巴菲特之所以能够成为“股神”,是因为他独到的眼光,能够精准地从鱼龙混杂的投资市场中挖掘出那些具有持续增长潜力的股票。我们可以看到,巴菲特所选择的企业都是有着长期竞争力、发展前景好、投资价值也很高的企业。但是我们很多人却忽略了巴菲特的另一面,就是他谨慎的一面。要知道,巴菲特即便是看中了某只股票,也不会急于出手。在投资之前他还得考虑一个重要的问题——安全演算,即将这笔投资可能出现的亏损计算出来,然后再判断这只股票是否有投资的价值。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受风险冲击的程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巴菲特投资的稳定性。

对吉列公司的收购,可以说是巴菲特投资历史上值得特别书写的一笔。在收购吉列公司的那段时间里,巴菲特表现得非常激动。据他事后回忆,在那段时间里,他几乎每晚都无法踏实入睡,脑海里总是一片剃须刀的海洋。

巴菲特曾经反复计算吉列公司在欧洲、非洲、中东、太平洋地区等各个市场上主营产品的销售情况,有时甚至会细致到连吉列公司在海外的32个分公司的不同营业额也计算出来,他做到了对吉列的每个地方的赔赚都心里有数。巴菲特曾说:“我喜欢投资,所以我喜欢计算。我在计算我能赚取多少利润之前,都会首先计算自己能够承受多少损失。”

巴菲特在采访中曾多次提到,对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的投资,是他运算最复杂的一次。在他将资金投入到GEICO之后不久,该公司就开始出现巨额亏损。巴菲特第一次投资的4500万美元就像是掉进太平洋里面的一根针一样,未掀起丝毫波澜,GEICO股价竟然一路跌至了每股2美元。当时他曾多次就是否还要继续投资这家公司反复质问自己,最终,还是投资之前精确的亏损预算帮助了他。他通过反复思考当初做的“功课”和周密的运算,得出了亏损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的结论,并认定GEICO还有出现转机的可能。

在那段艰难的时间里,巴菲特总是不断接到GELCO公司持续亏损的报告。但是,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中。他多次毫不犹豫地向GEICO注入资本,先后投资达到1亿多美元,终于把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扭转过来,让投资扭亏为盈。

在风波结束之后,巴菲特曾反复地对伯克希尔公司的管理人员讲,投资行为不是纯粹的投机取巧,也绝不是靠拿一点小成本就能够赚到大钱。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没有任何风险就会获利的事情,那恐怕只有继承财产了。巴菲特曾经形象地说:“就是你发现地上有一捆钞票,在低头捡它之前,你也要考虑一下背后是否有更大的风险!”

投资市场的不可预知因素有很多,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要做好应对失败的心理准备。所以,“在确定投资之前,首先考虑的不是赚多少而是赔多少”这句话永远是投资行业的至理名言。因为只有做好应对亏损的心理准备,有了赔的意识,才能在事情出现变故之前保持冷静,从而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对问题进行补救,挽救投资,扭转败局。

有人曾根据投资者的心理动态,把投资者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人是莽夫。他们没有任何风险意识,无知者无畏。很多投资者根本就不懂投资技巧,看到别人赚钱就跟着冲进市场,乱投乱选。这类人如果运气好的话可能会赚一点钱,但是运气终究敌不过可怕的现实。2009年,很多人听说股市好赚钱便一窝蜂地涌入,什么抓乒乓球选股、飞镖选股都出来了,结果顶了人家的缸,资金被牢牢地套住,赔了个血本无归。

第二类人是冒险家。他们明知道投资有很大的风险,但为了博取风险后面的高额利润甘愿冒险。这些人在股票投资中明知一只股票被过分高估了,但总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想着自己高价买入,后面还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他们其实是在博傻,博的是后面会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价格继续买入这只股票,这叫胆大无畏。说得再明白一点,这些人其实不是在投资,而是在赌博,拿自己本金的安全来赌博。可能会有一两次赌中了,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亏损收场。

第三类人是十分谨慎的投资者。这些人在投资时,只会选择非常安全的投资产品下手,在看到某种投资产品的内在股价低于其市场价值,自己的成本有非常安全的保障的时候,才会选择出手,否则就一直采取观望的态度,一动不动。这类人在进入投资市场时,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但也很难有高额的盈利。

第四类人则是真正的投资者。他们不仅会看到投资市场上所能带来的利润,也会兼顾风险。在投资之前,他们会做好调查,为自己拉上一张结实的安全网,然后再准备一条后路,一旦出现变故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全身而退。这类人能正视投资可能带来的损失,因此一旦出现损失,他们也有办法去应对。

巴菲特无疑就属于第四类投资者。他会在投资之前做好充分的考察,对可能出现的损失做到了如指掌,从而把损失所能带来的伤害降至最低,这样也就保证了自己的“绝对”安全。

总之,在梦想着靠投资产品一夜暴富之前,首先要预料到它同样可以让你倾家荡产。先计算出可能的损失,再计算要得到的收益,始终以合乎自己承受能力的预算价格作理性的投资选择,这样才能保障投资的成功率。投资市场上的“求生得死,求死得生”就是这个道理。

第五节 保守行事,绝不借债炒股

在投资领域,我们普通人对那些以小博大、少赔多赚的人总是敬佩不已,称他们为“大神”。但在有些人的眼中,这些“大神”还不是最厉害的,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用别人的钱投资,并从中获利,即我们常说的“借鸡生蛋”、“空手套白狼”。

中国广东某市的一位股市大亨刘某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借鸡生蛋”的人。刘某最早接触股市是在1990年,第一次炒股就让他赚到了几万元,几万元对当时的人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尝到了甜头的刘某便辞去了本职工作,将精力全部投入到了股市中。

因为入行比别人早,经验自然比别人多,将近二十年的股市沉浮让刘某积攒了一定的原始资本之余,还给他在当地树立了一个“股神”的称号。随着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经济衰退,刘某也学着别人急流勇退出去搞实业。刘某在家乡的县城开了一家成衣厂,开始了厂长生涯。但由于长期沉浸在股市中,对现实生产一窍不通,刘某在两年时间里把赚到的钱赔的差不多了,于是决定重整旗鼓,回到股市重操旧业。

但这次重回股市,刘某决定采取另一种方法。一方面是由于他自己的本钱已经所剩无几,再者,他也想体验一下别人所说的“空手套白狼”的快感。于是,他在家乡开始了对亲戚朋友的“融资”。

因为刘某名声在外,所以家乡的亲朋好友也愿意把钱拿出来让他代为投资,于是他的原始资本瞬间就积累到了一个惊人的数目。这些滚滚而来的资金让刘某信心十足。刚开始,事情确实是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刘某在给亲朋好友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自己也是财源滚滚。据说2007年一年,他自己就赚了500多万元。

这响亮的第一炮更增加了刘某的信心,他将这笔钱加上筹措来的1000万元,又重新投入了股市。他看好了一个版块,于是决定集中出击,一下子将钱全部投入到了三个公司的股票上。但他刚一进去,股市便出现了衰退的征兆。一开始,刘某还以为是正常的波动,但当电脑屏幕上面的惨绿色逐渐增多,大盘一路下跌,刘某终于意识到,熊市来了。

对此,刘某只有用“割肉”的方法解套。但面对着如此大笔的投入,一旦解套,可能这几年的辛苦都白费了,刘某还是有些犹豫,最后也正是他的犹豫把自己逼上了绝路。2009年年底,当刘某彻底清醒想要从股市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他手上的资金已经不及当初的百分之一——他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