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国际贸易低速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世界经济面临多重挑战:全球潜在增长率下降,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抬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政策不确定性加大,英国启动“脱欧”进程后续影响显现、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欧洲多个国家即将举行大选等,可能致使政治局势、经济政策出现诸多变数。同时,地缘政治风险、难民危机、大国政治周期、恐怖主义等问题,也在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重大突发事件频现造成新的冲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

二、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风险隐患显现。虽然2016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但总体上仍处于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的转型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需增强。在结构性、周期性和外生性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增长动能逐渐走弱。从2016年的情况看,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仍需加力。投资虽有所企稳,但由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企业信心不强,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债务负担较重,扩大基础设施投资难度较大。房地产开发投资走势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有效投资不振势必影响有效供给扩大。消费总体平稳但增速有所回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就业、收入的滞后影响显现,消费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影响居民消费能力、意愿和消费升级。对外贸易总体偏弱,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减小。国内传统竞争优势减弱,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动力不足,加工贸易出口增长不确定因素增多;服务贸易逆差短期内难以扭转。

二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近些年,我国经济一直饱受工业产能过剩的困扰,许多重要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大体在70%~75%,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状态。据有关统计,我国目前有22个行业产能过剩。不仅钢铁、煤炭、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而且有色金属、造船、炼化、建材和电力等行业也存在较大产能过剩压力。值得警惕的是,由于短期投资过度,光伏等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探究原因,主要是我国长期以规模扩张为导向的粗放发展模式,导致供给与需求形成较大落差。2016年,我国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有效化解严重过剩产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三是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在国内外需求低迷、传统行业供给过剩情况下,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放缓,行业分化明显。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5%,比1~11个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上游行业企业盈利状况有所改善,下游行业仍为负增长。虽然企业利润增速有所回升,但与2015年的低基数有关,利润率仍维持在较低水平,两年来企业利润平均增长尚不及生产增长。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2016年12月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利率从11月的5.22%微升至5.27%。金融机构贷款中,基准利率上浮占比仍超过52%。2016年12月,温州地区民间融资综合平均利率达16%,是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利率的3倍多。此外,企业税费负担较重等问题突出,特别是种类繁多的收费最终转嫁给企业,导致企业“减税不减负。”有的企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部分企业效益持续下滑,有的甚至逃废债务。

四是地区经济走势分化。2016年我国不同区域经济总量和增速分化加剧。全国31个省市区,有9个省市区的GDP总量进入“3万亿元俱乐部”,占全国GDP比重的58.8%,这些省市区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而经济总量低于1万亿元的六省中,有4个省份位于西北地区。全国27个省市区GDP增速超过同期全国6.7%的水平,仅3个省市区“跑输”全国增速,北京市GDP增速则与全国持平。西藏、重庆和贵州三省市区的GDP增速继续领跑全国;江西、福建、安徽等经济较发达的沿海省市仍保持较高增长;GDP增速末八位的省市区除京沪外,其余全部来自华北和东北地区,黑龙江、山西、辽宁三省“垫底”。

五是财政收支矛盾较大。2016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受“稳增长”扩大基建投资等因素影响,财政支出压力加大,且部分支出项目已形成“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按照财政部公布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核算,扣除地方使用结转结余及调入资金,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后,财政收支总量相抵,赤字额为21800亿元。虽然赤字率与年初预算值3%持平,但“紧平衡”下,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的矛盾愈发突出。

此外,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受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和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金融、财政、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逐步暴露。大量资金“脱实向虚”导致金融风险上升。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投向资产市场,加大了“资产荒”和金融市场风险。企业杠杆率过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上升,部分行业和地区信贷、债券违约等潜在风险上升,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财政减收因素增多,部分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一些市县政府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能力堪忧,有的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担保,债务风险超过警戒线。房地产市场波动风险加剧。房地产市场仍面临结构性高房价和高库存的双重挑战:热点城市高房价泡沫积聚,部分库存过大的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断裂风险上升。更值得警惕的是,房地产市场回调与调控政策效应叠加可能导致房价大起大落,引发经济波动。目前这些经济金融风险仍在积聚,极易交叉传染,造成金融危机。

三、民生关切的“痛点”问题尚未解决。《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民众关注度最高的民生“痛类”领域依次为:医疗(59.3%)、环保(55.8%)、教育(52.8%)、养老(49.8%)、住房(45.1%)、食品药品安全(43.7%)、收入分配(25.1%)、生产安全(22.4%)等。

一是部分地区严重雾霾频发。2016年,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未达标天数比例约占两成。从全国情况看,京津冀地区仍是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进入冬季采暖期后,2016年11月15日—12月31日,京津冀地区及周边地区细颗粒物浓度为135微克/立方米,是非供暖期浓度的2.4倍,仅12月份就发生5次大范围空气重污染过程。区域内PM2.5、PM10、SO2、NO2、CO和O3浓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优良天数比例仅为56.8%,比全国平均比例低22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9.2%,比全国平均比例高出6.6个百分点。

二是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在医疗方面,我国卫生医疗供给特别是优质医疗服务,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以及健康保健的需要,医疗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强。在教育方面,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教育、独生子女政策及儿童遭遇校园家庭暴力侵袭、完善城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乡村教师培养和提高相应待遇等热点问题,备受广大民众关注。在养老方面,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人民对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的期待,我国养老保险、养老服务设施和养老保障制度亟需完善。在住房方面,公众最为担心的就是“房价涨得太快”直至“高不可攀”,期盼“房地产化”经济加快转型,实现老百姓“居有其屋”的梦想。在食品药品安全方面,食品药品违法案件频发,不断挑战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亟需相关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加强监管和行业自律,加强舆论监督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新树立民众对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的信心。

三是一些重大安全事故令人痛心。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万起,死亡4.1万人。其中,较大事故750起,死亡2877人;重特大事故32起、死亡571人,从三季度开始一些行业领域重特大事故率上升。这表明一些地方安全生产“红线”意识不牢固,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不力,监督管理责任不落实;暴露出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主体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落实不到位,安全规章制度执行有漏洞、应急处置不当、未能深刻吸取事故教训等突出问题。

四、政府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从审计部门对各级政府工作的审计报告发现,部分地方和单位存在一些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涉农项目结余资金、以前年度偿债准备金、长期结存的财政专户资金等财政存量资金未及时统筹使用或清理盘活。二是部分地区和单位扶贫工作中存在任务落实不到位、违规使用资金、项目推进慢和效果不佳等问题。三是在“放管服”改革推进过程中,有的地区和部门仍存在违规收费或依托权力收费等问题;在部门履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进出口等环节,一些行政权力“未放开、接不住、没管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批前置条件较多,考核、备案、资格认定事项未取消,“先照后证”事后监管等方面存在重复监管或监管不到位。四是一些重大项目存在建设进度慢,与相关规划或配套工程不衔接等问题。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特别对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重大履职不到位问题,以及重大失职渎职、损失浪费、风险隐患和违纪违法等问题,相关部门加大查处力度,推动整改问责,对一些单位和个人在履职过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严肃追责问责,或移交司法机关。

(党小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