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录:隋~五代十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辛公义散财

在中国古代的官吏中,有一个人被老百姓称为“慈母”。不要望文生义,这个老百姓的“慈母”可是个地地道道的男人,他就是隋朝的辛公义。

辛公义幼时丧父,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大,而且还亲自教他读书。北周武帝天和年间,朝廷挑选品性好的人做太学生,辛公义因为刻苦学习被选中。周武帝定期召辛公义到身边,让他与那些博闻强识的学者们切磋交流。辛公义多次凭自己过人的学识得到周武帝的称赞,其他人也非常佩服他的才能。

辛公义“慈母”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他在岷州任刺史的时候,发现当地流行一种很不好的风俗,就是非常害怕病人。如果一个人不幸染病,不仅外人,连自己的家人也都会躲避他。亲人之间互不照料,忠孝仁义的传统美德在此地统统失去了作用。因为得不到其他人的照料,很多患病的人都因病离世。辛公义决定改变这个不良习俗。他派遣手下官员回到各自的辖区,只要发现患病的人,就把他们带到府衙里,每个人都安排床铺。有一次大疫情时,病患达到数百人,府衙内外到处都是病人。辛公义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用来请医生治疗患者。不仅如此,他本人公务之余还亲自为病人喂食。在辛公义的细心照料下,病人纷纷康复。辛公义把病患的亲人召到府衙,对他们说:“你们看,我把患病的人都聚集起来,每天与他们朝夕相处,可我现在却没有染病,而病人经过治疗也全部恢复了健康,你们不要再像过去那样对待病人了。”

那些病人的亲属们听了辛公义的话,都十分惭愧,他们带着痊愈后的病人千恩万谢地离开了府衙。后来岷州只要有人患病,就会到辛公义那里去,无依无靠的病患,都可以得到辛公义的供养。岷州百姓开始懂得关爱,原来的旧习俗在辛公义的处理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于是当地的百姓都称呼他为“慈母”。表面上辛公义是在挽救当地人的健康,更深层次的是在挽救当地人的良心。试想一下,如果人的良心丧失了,就算有生命,也和行尸走肉没有多大的差别。可以说辛公义拯救了岷州人的心灵。

后来,辛公义被调往牟州担任刺史。刚一到任,风尘仆仆的辛公义就直奔牟州的监狱审案,直到把陈年旧案全部断完,辛公义才来到自己的府衙。在审理新的案件时,辛公义都会专门指派一个辅助官员坐在旁边审问。若案子没审完,辛公义就不回自己的住处睡觉。有的下属看不过去,就忍不住劝他:“审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人何苦这么折磨自己。”辛公义回答道:“我作为刺史,没能用德行教化百姓,才导致他们犯错入狱。既然有百姓坐牢,我心里怎么会踏实呢?”那些犯了罪的人听到辛公义的话后都诚心服罪。渐渐的,一出现想打官司的人,他的亲朋好友就会劝导他:“你怎么能忍心让刺史大人为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花费精力呢?”很多人听了这话,觉得有道理,就及时停止了打官司的想法,采取与对方和解的方式解决问题。

后来,山东遭受水灾,多处地区受到水患威胁,只有牟州安然无恙,这是因为辛公义早已未雨绸缪,提前进行了妥善的安排,牟州百姓因此对辛公义更加感恩戴德。

辛公义因为把百姓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才会有这些发自内心的真诚行动。他是后世为官者的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