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9章 修身(8)

评点

曾氏检查两个多月的修身,自认为收获甚微,遂严厉告诫自己:做一个改掉毛病的新人,不能做禽兽。他给自己开了一个课程表,共十二项,除“月无忘所能”外,其他皆为天天必做的功课。我们来逐项看看这些课程。

第一门功课:敬。在“敬”字课程中,曾氏安排如此内容:一、衣冠整齐,神情严肃;二、无时不存畏惧之意;三、没有事的时候,不能胡思乱想,心不安宁;四、有事的时候,专心专意办事,不去想别的;五、每天都要做到神清气朗,如同初升的朝阳。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敬”:“执事敬”、“修己以敬”、“行笃敬”。由此可知,“敬”是孔子所推崇的一种对人对己对事的态度。这种态度的主要表现,为严谨、认真、恭肃等。这种态度建筑在内心的“诚意”上,是“诚”的外化,所以朱熹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

第二门功课:静坐。在“静坐”课程中,曾氏规定得很具体,即每天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时间,但一定要做到静坐一会儿。静坐的目的是为了体验本性中的仁心恢复。静坐的姿态应该如同鼎器一样的厚重稳当,体内各种脏器都归于正位,整个生命处于凝聚状态。

第三门功课:早起。古人依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训导,对于居家过日子,向来都是早睡早起的。所以《朱子家训》开宗明义就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为什么要早睡早起呢?除开顺应天道外,还有节俭一层意义在内,即尽量利用白天的阳光,而不在夜晚点灯废油。在能源缺乏的古代,日上三竿还在睡觉、深更半夜仍点灯,都属于浪费一类。

第四门功课:读书不二。曾氏告诫自己一本书没读完,绝对不看其他的书。东翻西翻地阅读,则徒然是为了别人而活着。每天以读十页书为进度。曾氏这种读书的方式,乍看起来有点拙而慢;不仅读书,曾氏一生的行事,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拙慢的风格,以至于李鸿章批评他“迂缓”。其实,在许多场合,拙与慢是值得称道的最佳方式。比如说,为学问打基础的阶段,就必须拙而慢;读经典,也需要拙而慢;办大事,前期的调查研究及可行性的讨论等等,也宜拙而慢。但是在军事领域里,拙而慢的风格似乎不可取,故而后来左宗棠老是指责曾氏贻语失机,不是前线领兵打仗的指挥官料子。曾氏自己也承认非带兵之才。他对儿子说过:“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

第五门功课:读史。曾氏在这里回忆了一段往事。丙申(即道光十六年)再次落第后,曾氏离开北京,取道江南回家。湘乡人易作梅任睢宁知县,曾氏向易借了百两银子。路过南京时,全部用来买书,钱还不够,又典当衣服。回到家里,曾氏如实禀告父亲,并出示所买的《二十三史》。父亲没有责怪他,只是对他说:你借钱买书,我可以想办法来为你还这个钱,但你一定要用心去全部读完,这样才不辜负我。曾氏谨记父亲的教导,日夜苦读,将近一年的时间足不出户。曾氏把父亲的这段教导恭恭敬敬地写出,借此将读史与孝敬父亲连在一起:今后每天读十页史书,如间断则是对父亲不孝。今天,哪家的父母不全力供养儿女读书,但又有几个儿女将读书与孝顺连接起来?

第六门功课:谨言。曾氏认为自己在说话这方面的毛病,一是喜欢说话,二是喜欢说显能的话,三是有时说虚伪话,四是有时说偏激话。故而曾氏要求自己于言语上要谨慎。

第七门功课:养气。“气藏丹田”是养气的重要途径,这点大家都懂,但“无不可对人言之事”这句话,许多人可能有疑惑:这与养气有关吗?有关。孟子说他善于培植自己的浩然之气。曾氏养气,其最高目标自然是养的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世上只有正大光明的气才能浩大。若从这一层来看,就可以理解曾氏说的这句话了:心中无不可对人言之事,不正是胸襟光明正大吗?

第八门功课:保身。曾氏身体不强壮。其年谱记载:道光二十年六月,曾氏在京师万顺客店“病热危剧,几不救”。“病热”,应该是肺部方面的疾病,很严重,差点没命了。那时他的家眷还未进京,幸亏跟他住在一起的朋友欧阳兆熊悉心照顾,又请吴廷栋为之医治。这场病一直到九月份才痊愈。家中亲人对曾氏的身体很关注。他的父亲要他节劳、节欲、节饮食。他将这三节写在功课表里,视为养生的药剂。

第九门功课:日知所亡。“日知所亡”与“月无忘所能”均出自《论语》:“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所已能的,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显然,这两句话说的都是有关求学方面的事。在“日知所亡”功课里,曾氏决定每天的日记增加“茶余偶谈”一项,也就是记平时与师友谈话中值得记下来的内容。

第十门功课:月无忘所能。曾氏给自己安排每一个月要写几篇诗文的任务,借此来检验储存的道理多与少,所养的气旺盛不旺盛,不能一味纵容自己偷懒取巧。

第十一门功课:作字。每天吃过早饭后写半个时辰的字,平时给人题字赠诗文,也当作练字来对待。每天的事情当天做好,不能拖延推移,否则堆积越多越难清理。曾氏是晚清著名书法家,其字刚健陡峭、古拙耐看,应是如此每天半个时辰苦练出来的。

第十二门功课:夜不出门。曾氏痛感夜晚出门既耽搁功课又劳损精神,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故而要自己坚决戒掉喜欢与人在夜间聚会的毛病。曾氏将此事列入功课之中,可见他对此事的重视程度。现代人借助先进的照明技术和便捷的交通工具,热衷于夜生活,有的人干脆白天睡觉,夜晚则通宵达旦地吃喝玩乐。这种晨昏颠倒的生活方式对身体极为不利。

欲强行见朋友之妾

原文

早起,读《易·系》二章。

饭后出,拜客一天,日旰方归。友人纳姬,欲强之见,狎亵大不敬。在岱云处,言太谐戏。车中有游思。

晚饭后,静坐半时,读史十叶,记《茶余偶谈》二则,记本日事。(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评点

有朋友新娶小妾,大概年轻漂亮,曾氏很想看一看。究竟看没看到,日记中没有说。从一“强”字来看,曾氏此心强烈。联系到本月十六日日记中所写的“谈次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可知曾氏也好色。我们从收录在曾氏诗文集中的《挽伎春燕》(未免有情,对酒绿灯红,一别竟伤春去了;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何时重见燕归来)、《挽伎大姑》(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处消魂)中亦可看出曾氏也曾出入过风月场所,流连于歌舞管弦。

其实,曾氏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他就是一个凡夫俗子。但曾氏又不是一个完全的凡夫俗子:一则他敢于将这些凡俗之欲念写进日记,让圈内的朋友们传阅;二则他不满意自己的这些想法和行为,希望能改掉。

热爱批评立即改过

原文

晏起,可恨。

读史,恐本夜有事耽搁,至午初方毕。何子贞作祖父母寿文,读之甚惬心。而以后半叙次不甚似祖大人气象,意欲自加润色,良久,乃修饰妥当。持稿示蕙西,蕙西责予曰:“子孙孝思,曾不系乎此,此世俗所谓尊其亲者也。君不宜以此逐逐,徒浪费耳。且君只拟作一副寿屏,既请子序撰文,不宜复商之子贞;子贞作文,君亦不得赞一词,节次差缪,总为俗见所蔽,遂致小事都迷。”闻言悚然,回看子序文,良深远绝俗,益信闻誉言则气易骄,闻箴言则心易虚,良友夹持可少乎哉?因定计办屏两架,以文吾过。

饭后,走琉璃厂买纸。与岱云同至海秋处,因渠不得京察代,故往慰籍。语太激厉,又议人短,每日总是口过多,何以不改?归,岱云在寓,久谈,三更始散。留客贪谈,心不静也。记《茶余偶谈》二则。(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评点

曾氏想做一架寿屏为祖父母祝寿,借以表达孝思。他先请同年吴嘉宾写寿文,后又请名士何绍基写寿文,两人都写出来了。曾氏读何文,觉得有些地方不满意,便自己动笔来作修改。他将修改后的何文给邵懿辰看。邵懿辰当面批评他,说这件事办得不太好。首先是错在根本不需要做寿屏。世俗看重有形,其实子孙的孝思重在心而不重在行,做寿屏徒浪费而已。况且你只是做一架寿屏,不应去请两个人写寿文。再者,也不应当擅自改动何绍基的文章。接二连三的差错,都是因为受了世俗的蒙蔽,以至于这样的小事都把你弄糊涂了。

曾氏听了这番话后很震动,回过头来再看吴嘉宾的寿文,的确写得不同一般。他由此而想到,这些日子来赞誉的话听得太多,心里不免浮生骄气,而听到这种批评后,才会看出自己的不足。良友的批评监督真的是不可缺少啊!他立即决定置办两架寿屏,把吴、何两人的寿文都用上,以此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曾氏这种闻过则喜且立即改正的作风,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可惜,世风不古,现在是直截了当的批评者不多见,从善如流者更少。

每日悠悠忽忽一事未作

原文

早起,读《易·系》十叶。

饭后,午初至会馆,便拜客半日。至岱云处,留晚饭。同至萧汉溪前辈寓。座间,劝予写折子。实忠告之言,而我听之藐藐,意谓我别有所谓工夫也。细思我何尝用工夫,每日悠悠忽忽,一事未作,既不能从身心上切实致力,则当作考差工夫,冀博堂上之一欢,两不自力,而犹内有矜气,可愧可丑!与汉溪、可亭、岱云同至江小帆同年处。江服阕,初至也。

二更尽,归。寒月清极,好光阴荡过,可惜!读史十叶。记《茶余偶谈》一则。(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评点

笔者读曾氏日记,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每日里的应酬太多,而这些应酬又主要体现在彼此间的走访上:他去看别人,别人来看他,宝贵的时光大半部分被这类活动给耗费了。就拿今天来说吧。他到会馆去看别人,用去了半天。再到陈源兖家,在陈家吃晚饭。饭后再一起去萧汉溪家。从萧家出来,又去看望江小帆。这一天走了四个地方,到家已是深夜十一点了。仰望夜空中那一轮满月,清寒银辉,洒满京师,他心里禁不住叹息:大好光阴就这么随随便便地打发,真正太可惜了!

然则,曾氏不这样做行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曾氏首先是一个京官,是京师官场中的人,拜访、接待是场面上人一天的主要功课。若这个功课做不好,曾氏的主业就没办好,他在官场上就立不住脚。又不误主业,又不误修身治学,这才是曾氏所要努力寻求的平衡点。曾氏的价值就在这里:他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他虽然在谴责自己“每日悠悠忽忽一事未作”,但实际上他并非“一事未作”。他非常重视萧汉溪劝他写折子应差一事就是证明。隔年五月,他顺利通过考试,放四川乡试正主考。他的仕途从此节节攀升。

精神易乏如五十岁人

原文

晏起。昨夜寝不成寐,思又虚度一岁。一事未作,志不立,过不改。精神易乏,如五十岁人,良可恨也。何以为人?何以为子?又思有应了事数件,一诺愆期许久,思之悚然汗下,展转不寐。

起,看昨日《茶余偶谈》,有未安,因易之。巳刻,读史十叶。唐先生来,道真儒贵有心得。旋围棋一局。写应酬字二纸。料理公私数目至晚。至蕙西处,同看张文端《南巡扈从日记》。

归,记本日事。记《茶余偶谈》一则。(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评点

日记中有两点引起笔者的重视。一是曾氏说自己精神容易疲劳乏力,如同五十岁的人一样,他为此恨自己。曾氏此时才三十二岁,就有如此感觉,可见曾氏身体不强壮,气血不旺盛,但曾氏后来做了许多事,尤其是组建军队历尽艰难,此事非同一般。

曾氏说过精神如同井里的水,越汲越有,又说世上的事有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看来这些话是他的自身体验。

二是日记中说“唐先生来”。唐先生即唐鉴。唐鉴来访这样的事在曾氏日记中多次出现。唐鉴此时官居光禄寺正卿,正三品大员,又高龄六十五岁。他常常亲临曾宅,这固然说明他与曾氏关系亲密,同时也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即那时的官场也并非就是一色的等级森严:爱才惜才的高级官员,也能放下身段,礼贤下士。今天,我们能看到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员,多次下访比他小三十多岁、官阶低一大截的小青年吗?

天下事皆须沉潜为之

原文

晏起。改诗三句。写绢。饭后,携交田敬堂。走雨三处,为云陔托销假事。旋至子序处,不晤。便过子贞,见其作字,真学养兼到。天下事皆须沉潜为之,乃有所成,道艺一也。子敬留围棋一局。嬉戏游荡,漫不知惧,适成为无忌惮之小人而已矣。便过岱云,久谈,语多不怍。

归,留客晚饭。树堂来,谈及日来工夫甚疏,待明年元旦荡涤更新。渠深自惭,予则更无地自容矣。邵蕙西来,三人畅谈。祭灶后,因共小酌。予言有夸诞处,一日间总是屡犯欺字耳!

客去,读史十叶。记《茶余偶谈》一则,勉强凑,无心得。(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评点

曾氏在何家见何绍基写字,感受到何之学问修养兼备的神情,从中领悟到一个道理:天下的事情都必须要沉下心来潜入其中才能有所成就,探索天地大道之事与从事一艺一技之事,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