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t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现在也有学者以相似的笔调称,“中国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许多其他国家需要一个世纪甚至更久才能实现的发展目标”Guthrie, D.,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Routledge, 2012, p.3.。这样说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尽管与美国相比,整体来看中国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但从器物、货币、制度、观念等四个层面来综合衡量,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的确正大步走在复兴的道路上。不过,选择这条复兴之路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整个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财产与生命的代价。了解这条道路的来之不易,才会理解中国为何会对和平和稳定的现状倍加珍惜。

超过美国?

以复兴二字来表述中国的状态可谓恰如其分。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正在重返过去两千年中的常态。缺乏历史眼光的人们或许将对此感到震惊,他们忘记了从公元元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比重大都保持在20%以上。根据麦迪森用购买力平价法(PPP)对历史上各国经济规模的匡算,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公元元年为26.2%,1000年为22.7%,1500年为25%,1600年为29.2%,1700年为22.3%,1820年达到历史的高点32.9%,约合世界GDP的1/3。即便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外受挫于西方列强,内受损于太平天国,到1870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仍高达17.2%。参见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许宪春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页。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到2015年,这个比重不过从2.3%恢复到17.1%而已。其他在当今世界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体,在漫长的20个世纪中的大部分时期里,其经济规模都难以与中国相埒,只是在最近两百年间才猛然发力,一飞冲天。

当然,上述指标也有其局限。比如,GDP长期数据系通过购买力平价等方式来估算。但实际上,前工业化阶段的GDP对应的主要是粮食、布匹等生活资料,工业化阶段的GDP对应的更多是钢铁、水泥等生产资料。即便处于前工业化阶段国家的GDP折算价高于工业化阶段国家,也不能认为前者的力量一定强过后者。从我们使用的麦迪森历史经济数据来看,直到19世纪初,中国的GDP占世界GDP比重还比西方国家中最高的美国更高,但不能就此认为中国的实力超过了所有西方国家。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指出,当大家都处于前工业化阶段时,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居于很高的位置;后来世界进入了工业化、信息化的新阶段,中国在时代变迁中一度落后;现在正高速赶上,争取回到漫长历史中曾具有的相对较高的发展位次,实现民族的复兴。

图1 世界主要经济体公元1—2015年GDP占世界GDP比重

注:欧洲12国为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瑞典、瑞士和英国。由于麦迪森是按照购买力平价匡算的经济规模,1980年及2015年数据也使用了购买力平价法(PPP)PPP是根据对比国商品价格与基准国同种商品的价格比率,也即基准国单位通货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来进行换算。与更加通行的按汇率换算相比,PPP更能够反映出不同国家商品与服务的真实成本。但是在衡量国际相对实力特别是国际资源动员能力时,汇率法是更好的指标。因为如果要从世界其他地方通过购买方式获取资源、产品或服务,显然只能以市场汇率而非国内的购买力平价来折算。折算的GDP数据。

资料来源:公元1—1950年数据来自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第261页表格,1980年及2015年数据来自IMF数据库。

从中国经济相对规模在最近三十多年的增长情况看,称为中国经济奇迹并不过分。从经济总量来说,中国与美国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中国按现价计算的经济规模仅为美国的1/10。2010年中国按现价市场汇率计算GDP刚刚超过日本之时,美国GDP是中国的2.52倍;两年之后的2012年,迅速缩小至1.96倍。2015年中国按现价计算GDP达到10.98万亿美元,美国为17.95万亿美元,后者对前者的倍数下降至1.63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到2021年,美国GDP对中国GDP的倍数将进一步下降至1.28倍。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4.

如果按照PPP方法计算,则中国的GDP规模更为可观。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显示,按照PPP计算中国2014年经济规模约为17.6万亿美元,而美国仅为17.4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按此口径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自1872年美国按PPP计算的GDP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以来,这还是一个半世纪中首次有国家反超美国。此前被视为美国主要对手的苏联和日本,在其鼎盛时期的经济规模与美国也存在较大差距,更别说反超美国了。1930年代中后期,美欧刚从大危机冲击下恢复,同期苏联凭借社会主义体制优势经济建设获得巨大成就,这一时期按PPP计算的苏联GDP占美国的比重也只在1938年达到了50.69%的峰值(其他年份都没超过50%);美苏争霸最激烈的1970年代,苏联GDP占美国的比重最高也只达到44.40%(时为1975年)。西方国家中长期位列第二的日本,因为苏联的崩溃还一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它的经济规模与美国的差距也比一般人印象之中要大得多。进入1980年代后,“日本第一”1970年代末,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曾写作了《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一书,风靡一时。的观念开始流行,一股“已经不需要向欧美学习”的乐观风气弥漫整个日本经济界。尽管如此,从按PPP计算的GDP占美国比重来看,那个时期里日本最高的年份1991年也只有41.42%,其后很快就因为股市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陷入长期停滞。

有国外媒体热衷于炒作中国GDP超过美国,但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真实实力与美国的差距看得很清楚,并从技术细节上进行了分析。美国企业研究所(AEI)高级研究员史剑道(Derek M. Scissors),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克林顿时期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杰弗里·弗兰克尔(Jeffrey Frankel)等都对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参见Derek M. Scissors, “Will China's Economy be #1 by Dec.31?(And Does it Matter?)”, 1stMay, 2014, http://www.aei.org/article/economics/international-economy/will-chinas-economy-be-1-by-dec-31-and-does-it-matter. Jeffrey Frankel,“China is not yet number one”, 9thMay, 2014, http://www.voxeu.org/article/china-not-yet-number-one. Jérémie Cohen-Setton, “China's GDP(PPP)to Surpass the Unit-ed States? ”, 12th May, 2014, http://www.bruegel.org/nc/blog/detail/article/1328-blogs-review-chinas-gdp-ppp-to-surpass-the-united-states/。这些质疑可归为以下几点:第一,新一轮购买力平价比较标准下,中国的GDP规模比旧标准下扩大了21%,这是不同标准所导致的增加,与中国经济增长无关。第二,PPP是用来衡量个人收入的,更多考虑了非贸易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不宜用作国际比较。第三,PPP用于衡量购买力,不宜衡量经济体量。GDP包括私人和政府消费、投资与贸易,而购买力平价调整的只是其中的私人消费数据,用购买力平价计算GDP其他分项并不合适。第四,GDP是一个衡量当年产出的流量概念,不适于衡量经济规模,更合适的指标是国民财富。

实际上,史剑道援引瑞士信贷银行的估算数据指出,2013年年中,中国的私人财富总额为22万亿美元,而美国为72万亿美元,虽然私人财富这个指标并不全面,但两者之间高达50万亿美元的差距使得“中国超越美国”的说法难以让人信服。他还进一步指出,根据美联储的估算,2013年年底,美国私人财富总额为80万亿美元,扣除公共债务后,美国财富总额为65万亿—70万亿美元。而中国政府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也负债累累,其净财富很难估算,应该不超过10万亿美元。如此计算,中国财富总额为30万亿—35万亿美元,比美国少35万亿美元。

弗兰克尔提出,要衡量中国经济规模或经济实力时,更应当回答的是以下这些问题。一是从跨国公司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市场有多大;二是从全球金融市场的角度看,人民币能否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三是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他多边机构的角度看,中国能贡献多少资金并获取多大的投票权;四是从那些与中国存在领土领海争端的国家的视角来看,中国军队能够购买到多少武器装备。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助理教授史蒂芬·布鲁克斯(Stephen G. Brooks)和教授威廉·沃尔弗斯(William C. Wohlforth)也认为,中国尚不具备并且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也难以拥有挑战美国的力量,他们提出了三段式的分析。首先,与史剑道等人思路类似,他们认为GDP指标高估了中国的经济实力。GDP是为测算20世纪中期的制造业经济体而设立,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实力越是基于知识,GDP指标就越是倾向于低估该国的经济实力。并且作为流量概念GDP也不足以刻画国家经济实力。他们援引了联合国新发布的包容性财富(in-clusive wealth)指标来取代GDP。这一指标清点国家三个方面的存量资产,一是制造资本(包括道路、建筑、机械设备等);二是人力资本(包括技术、教育、健康等);三是自然资本(包括国土资源、生态系统、大气层等)。根据这项指标,美国的包容性财富达到将近144万亿美元,是中国32万亿美元包容性财富的4.5倍。其次,与上几轮崛起国与守成国面临较小的技术差距不同,现在的中国即便在经济规模上逼近美国,技术差距依旧巨大。他们使用了三方专利数(即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登记的专利数量)的指标,指出2012年美国诞生了接近14000件的专利,而中国则不到2000件。不仅如此,科学和工程领域被引用次数前1%的文章之中,美国占了半壁江山,是中国占比的八倍还多。最后,即便中国具备了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其“将这些能力转化为对全球性力量投射而言是必须具备的全方位覆盖的系统,并学会运用这些系统”所面临的障碍也难以逾越。Stephen G. Brooks and William C. Wohlforth, “The Once and Future Superpower:Why China Won't Overtake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 Affairs, Vol.95, No.3, 2016, pp.91-104.

20年或30年之后回过头来看,2014年有可能是一个重要性被当时的人所低估的年份。这一年中国按PPP计算的GDP规模超过了美国,但两国关系波澜不惊。这与中国官方对本国实际力量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基于这种认识而在GDP超过美国之际,采取了十分低调的姿态有关。按PPP计算GDP规模超美国的消息传出后,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国际场合有针对性地表示,在经济增长质量上中国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他还强调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还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财政部表态“中国GDP超美国”:质量上差距大》,http://news. xinhuanet. com/fortune/2014-10/10/c 127079590. htm。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更是直言,对于中国GDP超过美国的说法国家统计局是不认同的。统计局也参与了联合国委托世界银行从2011年开始的新一轮购买力平价比较工作,但认为新一轮购买力平价折算方法低估了中国的物价水平,由此高估了PPP计算的中国GDP的规模。统计局负责人还强调,尽管经济总量有所扩大,但由于人口众多,中国人均GDP水平还非常低,仍将长期维持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国家统计局:不认同“中国GDP超过美国”说法》,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1/20/c_1114063170.htm。

与官方的态度类似,中国国内主流媒体和专家学者也并未急于反驳外国学者的质疑,他们对GDP规模超过美国也主要持一种冷静的态度。从当时发表在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来看,绝大多数对中国已经超过美国存疑。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18篇相关报道与评论中,只有一篇对购买力平价的衡量方法对中国经济规模的测算持大致肯定的态度。该文作者认为,“尽管购买力平价换算办法并非尽善尽美,但在大体数量级的意义上看,是颇有参考价值的”,但他也指出中国还应提升GDP的技术含量及人均GDP的水平。参见刘培林《中国经济重回第一的历史镜鉴》,《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10月16日。甚至有一些分析认为中国经济“被第一”是一种“捧杀”,即通过与事实不符的过度赞誉来让中国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忽视风险,或以此为由取消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与待遇,这可能令中国过度承担国际责任。

表1 中国主要报纸对GDP超过美国的报道与评论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

尽管多数意见否认中国经济(更别说其他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但同样多数分析者对中国已经取得的发展业绩表示赞同,并有不少人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前景保持乐观态度。

与历史上其他国家对美国的追赶相比,中国的崛起除了速度较快外,还具有更加全面的特征。例如,与苏联相比,中国的崛起更强调经济与民生;与日本相比,中国的崛起具备更大的安全自主性。实际上,从器物、货币、制度、观念等不同层面来衡量,中国都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