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克格勃岁月:难忘的间谍影像
大学时期的普京,就以加入克格勃为奋斗目标,他为此时刻准备着。
事实上,普京清白的出身,以及优异的成绩,早已经被克格勃注意到了。克格勃属于苏联最神秘的政府机构,它的作用与可以享受的权力基本跟美国中央情报局等同。
普京在大学期间就被克格勃看重,直接选拔进克格勃受训,他在里面表现优异,深受领导的器重。最后,他被派往德国执行任务,并且在德国一待就是六年。这段经历对他日后的影响很大。
普京前后在克格勃工作了16年。这种经历,让普京的爱国之情更坚定,并逐渐养成了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还练就了运筹帷幄的本事。
普京在执政后,依然带有浓厚的“克格勃情结”,他制定的治国策略都受到了这一经历的影响。普京在一些公众场合也从不讳言,他说,克格勃的经历让他难忘,这段经历带给了他太多宝贵的东西。自始至终,他都以这段经历为荣!
实现少年梦想的年轻特工
读大学期间,普京的“克格勃之梦”越来越清晰了。四年间,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一憧憬的想象,他时刻准备着、期待着。
事实上,从普京的出身和学习成绩等方面来看,成为克格勃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当然,对于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克格勃早已注意到了,而且当时的克格勃候选人还不止普京一个。
那么,普京如此向往的克格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呢?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克格勃原来是苏联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这个安全委员会正式成立于1954年,主要负责情报方面的工作,一直到苏联解体才宣告了委员会命运的终结。虽经多次更名,但是人们还是愿意称这个机构为“克格勃”。不言而喻,在这个机构工作的人员就是所谓的“国家特工”。
克格勃可以说是苏联最庞大、最神秘的国家机构。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初具规模,其地位和美国的联邦调查局及中央情报局类似。此机构在“冷战”期间的职权是非常大的,主管的领域涉及全国,甚至凌驾于苏联共产党和苏共政府之上。
当时,国家十分重视克格勃人员的选拔,而要招募的对象大多数是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材生。同时,在招募这些毕业生的时候,是完全公开的,没有任何机密可言的。
克格勃在招生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完全配合,事先要掌握学生的相关档案,然后进行谈话、考察,最后向上级汇报,决定录用事宜。克格勃招募的这些情报官员也是有一定标准的,这些人必须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奉献精神,还必须勇敢机智、体魄强健,年龄在25岁之内。这些成员主要是来自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和应届大学毕业生。被克格勃录用的这些人,必须要经过半年甚至长达5年的专门训练和培养。这种高规格招募和训练方式,保证了克格勃能够长期拥有职业素养较高的专职情报人员。
1975年,普京已经是一名大四的学生了。一天午后,一个叫伊万·瓦西里耶维奇的人找到他,说是要进行一次谈话。这样形式的谈话总共进行了两次,等第三次再见到伊万·瓦西里耶维奇时,已经是通知他正式加入克格勃了。而此时,普京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和自豪,少年时期的梦想在此时此刻终于实现了。
毕业论文答辩一结束,普京就和其他3名同学匆匆赶到了苏联克格勃对外情报局,开始了专业训练和培养。那时,苏联总共拥有200多所间谍学校,而且这些学校在地图上没有标记。因为地图上没有标记,所以当地老百姓也不知道这些“大房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即便是有层层的巡逻部队严防死守,也没有人问起过,毕竟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在间谍学校,除了每日的训练之外,还有非常繁重的课程,基础课主要涉及数学、化学、政治、外国文学等科目,总共697个课时。除此之外,还有392个课时的军事课程、1824个课时的特别科目,这些科目涵盖地形学、摄影、无线电、特种通讯等等。就连接头、盯梢、跟踪等这些基本功都备受重视,需要经常训练。
经过一年半的专业训练,普京已经具备了专业的间谍素质,因为成绩突出,专家考察团授予了普京陆军中尉的军衔,并把他分配到了克格勃第一总局列宁格勒工作站工作,主要负责侦查分队的特工工作。
特工的身上,肩负着一项重要的职责:负责外国人和国外外交官的跟踪事宜。其实,这件事并不是什么国家机密,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对外国的使馆进行着严密的监控。在当时,俄罗斯的特工人员是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单独电话的,普京就和其他同事们挤在一间屋子里,因为所使用的电话也是共用的,难免会带来工作上的不便,因此同事们经常因为打电话发生一些不必要的争执。年轻的普京是那么争强好胜,毫无例外他就是争执的中心。他总是拿着共用的电话和那些毫无工作关系的“局外人”聊个没完。因此,同事们都戏谑地称其为“电话粥能手”。
“整个办公室,唯独普京自己能这么做,因为领导非常器重他,对他是另眼相看的。”普京的同事维克托·弗罗里科夫还曾这样说道,“另外,普京的手里还有分队刑侦科的工作证,这可是一项特别的荣誉,在整个刑侦分队,拥有此证件的人也就那么几个。至于他每天具体的工作我们是从不打听的,这是侦查分队的规定,不该过问的事绝不多嘴。”
在此不久,普京就进入了特工科德语进修班,得到如此机会,全凭科里的领导自行决定。这个进修班,只有最具发展前途的人才有希望被送进去学习。在这个进修班里,每周有三次的课程,每次课程两个小时,班里共有10个学生,一届四年,并且推行优胜劣汰原则。所以,每届学员课程结束时,班里的学生也就所剩无几了。颇有意思的是,这个德语进修班没有毕业证,只发结业证书,最后的成绩会写入个人的档案之中。
当时的特工科科长,谢尔盖·彼得罗夫上校曾这样回忆过当时的普京:“第一次与普京沟通就能够感觉到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的头脑十分机敏,而且有着很强的分析能力。情报工作人员就是要拥有这样的素质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而我眼前的这位年轻军官正是拥有着这样的非凡气度。因此,仅仅几句话的工夫,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
又经过一段时间,普京被特工科报送到了红旗学院。对于当时的克格勃人来说,这可是梦寐以求的发展机会。针对此事,记者曾经疑惑地询问过彼得罗夫上校,“如此优秀的一位军官,你们为什么要放他走呢?”
彼得罗夫上校沉默了一会,说道:“我承认,是我把他举荐到红旗学院的。”接着,上校又满怀深情地说:“像普京这样,风华正茂、仪表堂堂的年轻军官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在我的内心是不愿意放他走的。可是,他还年轻,在业务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即便已经身为少校,可是瓦洛佳的前途是不能限量的,早晚他能够成为一个优秀人才,并且担当大任。正如俗话所讲,庭院里是跑不出千里马的,我不情愿普京就窝在这个小地方,那样会耽误他的锦绣前程。”
到达红旗学院之后,普京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普拉托夫,这是学院的一个规定,每个学员必须只能使用化名,不能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在红旗学院,普京开始学习与德国相关的知识,关于它的经济、政治、体制、政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都要了解。正是从这个时候,普京开始预料到,自己在毕业之后,很可能被组织派遣到民主德国,或者是联邦德国。
硬汉特工与美丽空姐之恋
到克格勃工作之后,普京结识了柳德米拉。在交往的过程中,两个人逐渐产生了好感,一个幸福的家庭就这样组建了起来。
柳德米拉,在西方媒体的眼中,她一直是“克里姆林宫的一大谜团”,她三次成为俄罗斯的总统夫人,但是一直以来,她却很少出现在公众的面前。
柳德米拉与普京相差六岁,年轻时她是一个标准的俄罗斯美女。同普京一样,柳德米拉也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里,中学毕业后做了邮递员,后来又成为了一名空姐。
普京与柳德米拉的相识十分偶然。
那是在1980年的某天,柳德米拉和同伴来到了列宁格勒度假。到列宁格勒的当天晚上,一位男生就来到她们的房间,说是带上女伴去听音乐会,柳德米拉也想跟着他们一起,于是,那个男生又叫上了另一个朋友同去,这个朋友就是普京。
“这个年轻的警察十分瘦小,而且不爱讲话,这就是我对普京的第一印象。”柳德米拉在日后回忆说,“当时的他相貌平平,穿着一般,如果走在大街上,我绝对注意不到他。”但是,演出结束之后,柳德米拉就觉得普京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一连三天,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看了三场音乐会。
因为自己克格勃的特殊身份,普京很少向他人留自己的电话号码,但这次他破例将号码留给了柳德米拉。此后,两个人开始了电话联系。当时,普京对柳德米拉讲,自己在警察局工作,由于工作方面的需要,一些具体的情况还不能向她透露。直到一年之后,普京才把自己的真正工作单位告诉了柳德米拉。
柳德米拉在后来回忆道:“刚到列宁格勒,我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正是这个原因,我在那里过得很愉快,在自己喜欢的城市里遇见自己喜欢的人,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有时,柳德米拉也乘着工作之便,打着“飞的”与普京约会,两个人的浓情蜜意真是不言而喻。不过,柳德米拉的朋友们都不看好她与普京的这段感情,甚至有人觉得他们俩长久不了。
1981年,柳德米拉接受普京的建议,放弃空姐的工作,到列宁格勒读书,当时,她只有23岁。经过一番努力,柳德米拉考取了列宁格勒大学语言系的预科班。最初,她的志愿是学习德语,可是因为竞争太激烈,柳德米拉被调剂到了西班牙语言文学专业。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日后,西班牙语还真的派上了用场!当柳德米拉以“第一夫人”的身份,陪同普京出访西班牙时,她竟然把翻译晾在了一边,与身边的西班牙王后交谈得十分融洽,当时在场的人无不佩服柳德米拉的西班牙语水平。
可以说,普京的建议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柳德米拉在预科班宿舍有了自己的床位,这样两个人的约会就十分方便了。但是,每次约会,普京都是来去匆匆,而且还经常迟到。最让柳德米拉生气的是,他不仅仅是迟到三两分钟,而是个把小时。柳德米拉经常在地铁站苦苦等候姗姗来迟的普京。“等到15分钟,感觉一般,可以承受,半个小时也会习惯,但等到一个小时,我就要呐喊了。而到了两个小时,我已经没有任何心情了。”经过几次等待之后,柳德米拉逐渐理解了普京,毕竟他是克格勃的官员,迟到是可以原谅的。
有人说过,恋爱过程中不闹分手是不正常的,普京和柳德米拉也是闹过分手的。有一次,普京和柳德米拉要去参加一个晚会,可能是柳德米拉过于放松了,在跳舞的过程中,她不断地大笑,而且还与别人开玩笑。普京不希望自己喜欢的女孩行为不雅,于是,他用生硬的语气向柳德米拉说道:“我不想再继续我们之间的关系了。”柳德米拉听后很是不解,便生气地离开,回到了老家加里宁格勒。两个星期过去了,普京觉得自己不能没有柳德米拉,就跑到了她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留下了忏悔书。柳德米拉看完后哭了起来,毕竟她也是很爱普京的,就这样二人重归于好。
一晃三年半的时间过去了。1983年,普京用他独特的方式,向柳德米拉求婚。他对自己心爱的女孩说道:“亲爱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早已清楚了,我不爱说话,脾气也不好,你是不是很难忍受我有时的一些做法?我到底是不是你的人生伴侣,我想你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柳德米拉在听完普京的话之后,心情非常复杂,她甚至觉得普京又要和她提出分手。正在这时,普京又一次凑到她的耳朵跟前,轻声地说道:“我爱你,咱们选择一个日子结婚吧!”柳德米拉完全愣住了,没想到自己心爱的男人,竟然用这么特殊的方式向自己求婚。
普京与柳德米拉的恋爱一直是秘密进行的。直到两年后,柳德米拉的父母才知道女儿有这么一个男朋友。普京求婚后,柳德米拉立即回到家乡,激动地向母亲说道:“妈妈,我认识了一个非常好的男人,我已经答应嫁给他了。”母亲听到这个消息,也十分高兴,甚至兴奋得一夜没有合眼。
1983年7月28日,普京与柳德米拉在涅瓦河畔,一艘游轮的浮船上举行了简单朴素的婚礼。那一年,普京31岁,柳德米拉25岁。婚礼上,双方父母向他们二人献上了最诚挚的祝福,并按照俄罗斯的传统形式完成了婚礼的流程。婚后,柳德米拉改了自己的名字,叫做柳德米拉·亚历山大洛夫娜·普京娜。
普京和柳德米拉的蜜月结束后,就回到了普京父母的住处,因为他们还没有自己的房子。小两口很懂得尊重父母,主动把15平米的大屋子让出来,他们二人在小屋里居住。柳德米拉说,她和普京父母的关系一直都很融洽。
在这期间,柳德米拉的父母经常来列宁格勒看望自己的女儿,他们发现小两口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就有些心疼。但是看到他们二人相亲相爱,过得很幸福,又感到非常满足。由于家庭背景都一样,两家人见面之后谈得也很投机,彼此的关系也一直很好。
在东德潜伏的日子
1985年,普京结束了在红旗学院培训的日子,由苏联对外情报局第四处派遣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参加工作。当时的普京是以中校特工的身份潜伏到东德的,而他工作的地方则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德累斯顿。在那里,普京的公开身份是“苏德友谊之家”办公室主任。
初到东德的普京,就开始水土不服,整整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他才战胜这个痛苦。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普京这样描述:“如果没有之前在红旗学院的学习,我是很难在两个月之内进入工作状态的,语言问题就是一个很难跨过的障碍。每当有电话打进来时,对方那叽里咕噜的外语听起来实在是不适应。”说完,他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展示,被流利的德语搞得晕头转向后,挂断电话的滑稽场面。
当然,普京在东德还是学会了很多东西,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反跟踪技巧。
在一次秘密会议结束之后,为了不让自己的行踪暴露,普京硬是在城里逛了一整天,让那些东德情报人员伤透了脑筋。还有一次,普京正在与卧底进行接头,突然发现周围的情况不对,就立即钻进车里面,并把自己的礼帽放在了车座的上面,以造成两个人在车里的错觉,以此来迷惑对方,然后小心地把车开出了城,普京这才躲过了一劫。
普京在东德的情报活动主要是针对北约,所搜集到的情报都是直接送到苏联的克格勃情报总部。为此,普京还特意招募了一些东德人作为其日常的助理,帮助他分忧解难。值得一提的是,普京还用过克格勃培养的年轻女特工刺探情报,“燕子”就是其中的代表。克格勃最擅长利用“燕子”年轻貌美的优势,直接色诱对方,使之就范,最终被收入克格勃的帐下,为其效力。
德累斯顿有许多高级酒店,贝琉酒店就是其中之一。当年,普京手下许多个“燕子”就潜伏在这里。贝琉酒店的登记处已经被克格勃所控制,一旦发现有利用价值的西方政客入住这家酒店,很快就会有精通对方国家语言的“燕子”上门进行服务。为了刺探到准确有价值的情报,克格勃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当然,其他的西方国家,在情报工作上也并不比克格勃逊色。
其实,普京起初在东德的间谍工作并不十分突出。英国《泰晤士报》曾经披露过普京在东德从事间谍工作时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内幕。
M特工(“M”是其代号)曾经被普京所控制,专门为其提供情报。1985年,M特工接到任务,与普京在德累斯顿的一个公寓里秘密接头。这次接头,普京给M特工留下了一个极为不好的印象。
普京和M特工是通过克格勃情报处的官员认识的。当时的普京刚刚从事间谍工作,还是个新手,所以,M特工就向普京说了许多在东德从事特工任务的注意事项。其实,这是普京第一次到海外执行特工任务,虽然他对从事特工的理论了如指掌,但对于具体的操作还是相当陌生的。
没过多久,普京就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了差错。
一次,组织安排M特工与普京进行一次接头,但不知道为什么,普京没能准时到达指定地点。为此,M特工气得火冒三丈,于是,在见到普京后,他就大声地向普京吼道:“要知道,如果忘记了与你接头的特工进行见面,那就等于犯了危及他人生命的重大错误!”他还警告普京:“如果不尽早克服这个毛病,我就会决定放弃与你的合作。”普京的确同大多数俄罗斯人一样,不太重视时间观念,但是他在内心非常佩服德国人的行事准则,他们总是那么严谨、务实。在M特工的悉心教导之下,普京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变得非常麻利,再也不会拖沓,更别说是迟到了。
M特工还说,普京总共做了他五年的“头儿”。开始时,普京不太爱说话,总是在向对方寻求建议。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两个人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接头制度,为了保护对方的生命安全,他们光是见面的预备地点就有10个之多,如果一旦有特殊情况发生,他们就会采用其他的联络手段进行联系。德累斯顿的易北河边,有一条小路,这里是他们经常接头的地点,M特工每天晚上都会在这里慢跑。他会事先将挤扁的啤酒罐,或者是香烟盒放在接头地点,那里面往往塞着重要的机密文件。有时M特工也会把这些情报放在水泥缝里,这样普京就能很方便地得到想要的东西了。另外一种接头方法是通过电话来完成的。假如普京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连续响了三下,就说明M特工有紧急事务要进行约见。普京听见后,会马上出发,一个小时之内准能到达接头地点。
M特工表示,尽管普京在刚刚从事特工工作时表现得不是很好,可是在以后的时间里,他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这也使得普京在行事上变得更加雷厉风行。M特工甚至还说过:“他不是一个酗酒者,他不抽烟,不贪财,更不好色。他时刻都在控制着自己的感情,将秘密藏在心底。但是他一定有弱点,只是至今还没有发现。”
令人唏嘘的婚后生活
在普京到达东德之前,自己的第一个女儿玛莎已经出生了,这时的柳德米拉不得不结束大学的课程,在取得法语和西班牙语的翻译资格之后,她带着女儿同丈夫一起来到了东德。柳德米拉说,她和普京婚后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就是在东德度过的。
当时,他们一家三口住在国家出钱给他们租住的公寓里。这个公寓和普京办公的地点只有一墙之隔,从家里到办公室仅仅有几分钟的时间。柳德米拉曾回忆说:“瓦洛佳经常站在单位的窗户边朝着家里方向观望,我知道他是在想他的女儿。”普京在上班期间,柳德米拉主要在家负责照看女儿玛莎。后来,他们的第二个女儿卡佳也出生了。
在德国,普京一家最美好的时光是在晚上。他家经常有一些同事前来光顾,甚至有的同事全家都要到这里做客。每到周末,普京会开着公车带着全家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尽管当时的生活还比较清苦,但是柳德米拉的内心是非常甜蜜的。
“有一次我生日,醒来之后,看见床头放着一串金项链,还有一个十字架。我感觉非常高兴,并为拥有这样一个好男人而自豪。”柳德米拉还说,“那是普京在头两个月之前,去耶路撒冷之时,就已经把这个礼物准备好了。”
柳德米拉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女人,在普京成为列宁格勒市长之后,她依然保持着这样的性情。假如在街上碰到自家的邻居,柳德米拉总会让他们搭上顺风车,一起回家。除此之外,柳德米拉还十分重视自己的家庭,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教育女儿上。女儿的外祖母甚至说她,除了会相夫教子之外,没有任何的爱好。所以,外界戏谑地称柳德米拉为“内助九段”。
柳德米拉确信,普京是她“最对的人”,她也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普京仕途的青云直上,柳德米拉也感觉到了压力。1994年,她不幸遭遇了车祸,车祸造成了她颅骨和脊柱的严重受伤,直至做了两次大型手术,才逐渐康复。在这期间,普京每日里忙于工作,分身无术,只能让自己的助理帮忙照顾病重的妻子。
生活中的柳德米拉喜欢宁静,而普京却有着处理不完的社会活动。白天,家里的传真机响个不停;到了晚上,普京又要会见客人。时间长了,柳德米拉就有点接受不了了。
但那时,他们的感情还是很好的。他们夫妇的德国朋友在自己一本名叫《脆弱友谊》的书中曾这样写道,“他们夫妇总爱互相开玩笑,甚至调侃对方。”
有一次,柳德米拉称普京是“吸血鬼”,而普京则回答说:“谁要是能够容忍柳德米拉三个星期,简直可以成为英雄了。”
虽然,两个人的语言都显得有点犀利,但总比相对无言要好得多。
1998年5月,普京成为了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同年7月,又调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一般情况下,柳德米拉对丈夫的升职应该是高兴的,可是柳德米拉对此事提不起半点精神。她也曾向朋友抱怨过,说普京没有遵守之前的诺言。因为,普京曾向柳德米拉许诺过,一定会远离“间谍”这个世界,可是如今,“我们再也不能想去哪旅行就去哪旅行了”。
1999年12月31日晚,叶利钦通过电视台向大家宣布了将要辞职的决定,一个朋友便打电话给柳德米拉,问她是否听说了这个消息。
很显然,柳德米拉没有关注此事。
接着,朋友又向她说:“叶利钦已经宣布辞职了,你的丈夫普京成为了代理总统。祝贺你,幸运的女人。”
柳德米拉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哭了一整天,因为她已经意识到,自己与普京的私人空间已经完全没有了,“如果我的丈夫真的能够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在今后的四年里,我的生活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事实上,这种生活不仅仅是四年,而是八年。2013年6月,当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之后,柳德米拉终于熬不住了,她主动结束了自己与普京的婚姻。这一天,两个人相约看了一场芭蕾舞表演,然后在电视台宣布两人离婚。这场持续30年的婚姻,就这样落下帷幕了。
之后,普京说,离婚是他和柳德米拉的共同决定,“我们几乎不见面,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柳德米拉也表示,她和普京离婚是“非常文明”的,而且两个人在今后的日子里还会联系。当记者问道:“这算是真正的离婚吗?”柳德米拉说:“当然,我们这是和平离婚。”
虽然,普京没能够与柳德米拉白头偕老,但总体上来说,他们两个人的婚姻还是很幸福的,柳德米拉作为一国总统身后的女人,对普京在政治生涯中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
柏林墙倒塌之后
1989年11月,绵延数百公里的柏林墙轰然倒塌。此次事件之后,德国的政治局势出现了变化,在这种变化的影响下,普京在克格勃的工作变得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还给自身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1989年12月6日当晚,德累斯顿发生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行动,民众们对当地安全机关的办公大楼进行了封锁和围攻。当时,整个国家安全局的工作人员全部携带着随身武器,随时准备进行正当防卫。由于担心意外情况发生,在阻止人群的同时,工作人员开始焚烧一些机密性文件。一个小时之后,抗议者进入了安全局的大楼。
这时,一个激愤的示威者在人群中喊道:“现在,我们还可以去冲击苏联人的秘密警察署总部,它离这儿的距离并不远!”就这样,一群人呼啦啦地向着普京的驻地冲了过去。
这时,正在克格勃门口站岗的士兵突然发觉情况不妙,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个情况。几分钟后,普京就来到了大门口。这次,普京身上的军大衣不见了,而是换了一身笔挺的军装,十分有气势地站在门口,岿然不动,极具军人风范。
在喧闹的人群跟前,普京淡定地告诉他们:“这里是苏联的军事机构,不容许任何人随意侵犯。”这时,人群中就发出了质问的声音,“为什么院子里停放的那些汽车都是东德的牌照,你们苏联人在这里究竟有什么样的目的?”普京接着回答:“按照苏联方面的规定,我们是有权利使用东德牌照的。”接着,又有人问,为什么身为苏联人的普京,能够把德语说得如此流利。普京不动声色地解释说,他是一名翻译。就这样,普京为得到苏联方面的指令获取了足够的拖延时间,苏联方面最终决定,可以通过使用武力来保卫克格勃的安全。
得到指令之后普京雄心大振,以充足的底气大声宣布:“我恳请大家不要试图闯入这个地方。我的部下们已经准备好了武器,并且我们已经得到了苏联方面的授权,对那些闯入者随时可以开枪。”普京严肃的表情和他内力十足的话语一下子让这躁动的场面安静了下来。那些抗议者只能在简短地交换意见后,灰溜溜地走掉了。
日后,普京激动地说:“在情报部门工作,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份爱国心,还有对国家的忠诚。”
每当谈到在德国的生活,普京总有回味不尽的往事。在德国的几年间,普京培养出了对啤酒的独到品位,而且他的女儿还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德语。有一次,普京出访德国,在与总理施罗德进行谈话时使用的是自己的母语,可是施罗德总理还是对普京的德语水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对德国以及德语都十分了解,最厉害的是他能够用德语讲很多笑话。”
在谈到同事们对普京的私人印象时,老同事尤索尔泽夫声称,普京的实用分析能力是非常出色的,他能够一丝不苟地对事实做出准确的判断。此外,他的聪明以及非凡的克制力是任何人都难以达到的,在行动上也非常小心谨慎,从不盲目。在进行一些情报活动时,身为幕后指挥的他,从不会让别人发现。他的性格十分坚定,能够做到临危不乱。
尤索尔泽夫对普京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在柏林墙倒塌之后。当时,整个东德陷入了一片慌乱之中,而普京却依然保持着淡定,在离开德累斯顿的最后时刻,他仍然记得将克格勃线人的档案全部带走,以免落入西方情报机构的手中。
普京在民主德国为克格勃赢得的最佳荣誉就是,成功领导了名为“日出”的行动计划。
时至今日,“日出”的行动计划都没有正式公开,只知道这个计划是在德国建立起一张强大的间谍网,主要负责搜集苏联所需要的关于经济和科学方面的情报信息。这个计划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便在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之后依然正常地运作着,直到现在德国情报部门对此事的调查都一筹莫展。
自普京成为俄罗斯总理之后,特别是成为代总统之后,德国情报局突然得到消息,这位俄罗斯的国家元首居然在民主德国工作了6年之久,而且自己的情报局居然没有只字片语的书面记载。于是,他们开始挖空心思地寻找普京当时的档案信息,想要对普京当年在德国的行动进行准确的了解。但是,让德国情报局失望的是,在目前所掌握的民主德国国家安全部档案中,有关普京的记载早已不知所终了。
当初,普京在东德所做的工作,除了克格勃组织内部的领导、同事之外,其他人是不知道内情的。每当有人向普京问及此事时,他都会含糊其辞地说道:“身为一名政治间谍,只是获取一些政治家和敌人的一些信息、计划罢了。”
记者问普京:“您的具体工作是什么呢?”
普京回答:“我们主要负责东德境内与我们相关的政治问题以及主要敌人的相关情况。当然,我们所指代的敌人主要指的是北约。”
记者接着问道:“能不能透露一下您的具体工作内容呢?”
“相对于一般的间谍活动主要包括: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发展线人,我们把这些相关工作做好之后,经过审核才能送到总部。这些信息主要是某个政党内部的发展趋势,以及现任领导或者是将来有可能发展成领导的人的相关情况。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这些人在做什么,以及将来有可能做什么,掌握他们向有关国家的外交部说些什么,以及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其他国家又是怎样表述自己的政策目的,或者是某些敏感问题的政治立场,比如说裁军问题。当然,在获取这些情报的同时还得发展线人,发展线人是与情报工作并列实施的。”
始终以克格勃经历为荣
通过普京执政后的种种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克格勃情结”时刻体现在这位男子汉的身上,无论在治国方略还是在执政风格上,这种情结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普京本人也毫不避讳地说道:“我始终以克格勃经历为荣。”
普京在克格勃这个组织里一共工作了十六年。长期生活在严密的空间里,让普京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爱国情怀,他的性格是坚忍不拔的,也是不怕牺牲,并勇于冒险的。在这个组织里,他遵纪守法,沉稳老练,有着善于操作幕后的优良作风。
在普京出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之后,他曾调阅过自己的档案,结果发现,他的上级对自己的唯一消极评价就是“缺乏恐惧感”。这个结论正是克格勃对普京的长期考查最终得出的。
普京的克格勃情结主要体现在他出任总统之后,大力恢复克格勃的正面形象上。
苏联解体之后,克格勃庞大的机构遭到了肢解,名声也遭到了破坏。人们对克格勃进行攻击,主要包含两种原因:一是源自政治目的。之前的克格勃权力过于集中,很难控制,因此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政府就把它分解成了联邦安全局、对外情报局、联邦保卫局、联邦边防局、联邦政府通讯署5个互不隶属的行政部门。原来克格勃那些引以为傲的雕塑和纪念碑也被统统拆除。二是因为民众对克格勃还是不够了解,加之曾经有少数克格勃人员有过一些镇压群众的不法行为,这就使克格勃在人民的心目中增加了“恐怖”的色彩。同时,作为苏联最具权势的部门,克格勃成为了苏联解体的最大“失意者”。原因是,1991年至1993年之间,克格勃有接近半数的成员——30万人被迫下岗。没有着落的他们,往往受雇于“寡头”,大多数人则在贫困中苦苦挣扎,从而丧失了原有的尊严。个别人甚至为了生计,利用混乱动荡的社会局面出卖国家的情报,甚至还从事着坑蒙拐骗的下流勾当。由此,克格勃不断被人们丑化,在群众的眼里,这个机构和黑社会毫无两样。
2000年,普京出任俄罗斯联邦总统,执政之初他就着手恢复克格勃的名誉。开始,普京下令找回流失的克格勃著名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的一块牌匾,重新挂在原来的地方。坐落于莫斯科市卢比扬卡广场的克格勃鼻祖雕像,曾于1991年被推倒。2004年9月份,普京批准重新修复雕像,并举行了隆重的安放仪式。2006年12月,普京特意在俄罗斯国家安全机关工作日这天举行记者招待会,他在讲话中说:“在俄罗斯国家安全机构的漫长历史中,有许许多多值得纪念的事件,在这过程中,他们展示了真正的英雄主义和正气。”他还鼓励那些间谍们,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害羞,要“抬起头来”做人,并且对俄罗斯的间谍史进行了盛赞。
与此同时,普京对克格勃系统开始了新一轮的打造。2003年3月,普京开始着力进行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设置工作,使之成为地位仅次于国防部的部门,经过重新设置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俨然是当年克格勃的缩小版。2005年,普京又斥资数百万英镑,拍摄俄罗斯版的“007”,在思维意识里为克格勃彻底平反。
经过普京的这些努力,克格勃在俄罗斯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明显改善,一时间克格勃成为了无所不能的英雄象征,特工们又重新抬起了头。
西方社会一直对之前的社会主义苏联存在着误解,始终认为它是“妖魔的化身”,对苏联的情报机关更是大肆地丑化、侮辱,他们甚至把克格勃说成是维护苏联专制统治的罪恶工具。普京继任俄罗斯总统之后,西方更是加紧步伐对克格勃进行毁谤和丑化,而且还经常拿出普京在克格勃工作的经历讽刺、挖苦。对此,普京也在各种公开场合理直气壮地回击这些无理取闹的报道。
2001年6月18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接受了美国媒体的独家专访,在采访期间,他谈到了自己在克格勃的一些经历。很显然,普京对这段历史是非常自豪的,他说,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经历,才让他有机会和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前总统乔治·布什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普京曾对基辛格透露,自己曾是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的官员。而基辛格考虑了一会说:“所有的那些正派人物都是从情报部门起家的,就像他一样。”基辛格这里所指代的他就是老布什,当初老布什并不是一个在洗衣店从事繁重劳动的小工,他同样是在中央情报局工作。
说起普京在克格勃的经历,普京认为,这些背景为他日后治理俄罗斯起到了关键作用,普京还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教会了我怎样和他人交流的技巧,以及正确处理事务的方法。”此外,那时的普京还学会了如何处理海量信息并区分轻重缓急的本领。
事实上,普京的“铁腕”治国方略与他早年在克格勃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例如,2004年9月,俄罗斯发生了“别斯兰人质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普京毫不畏惧车臣恐怖分子的要挟和恐吓,坚持采用强硬手段予以回击,虽然导致了300多人的牺牲,但是这次行动成功地解救了1200多名人质。在整个过程中,普京镇定自若,冷静分析,充分体现了他在克格勃的强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