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世纪简史

一 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

贵霜王朝衰落后,位于今比哈尔邦南部和西孟加拉邦北部的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兴起。第三任国王旃陀罗·笈多(Chandra Gupta)统治时,笈多王朝将原摩揭陀地区纳入其势力范围。旃陀罗·笈多以320年为笈多新纪元,自称“笈多一世”(Chandra GuptaⅠ)。其子沙摩多罗·笈多(Samudra Gupta,335~375年在位)和其孙旃陀罗·笈多二世(Chandra GuptaⅡ,375~415年在位)统治时期,笈多王朝成为北印度最强大的王朝,疆土包括除克什米尔外的整个北印度和南印度的一部分。鸠摩罗·笈多(Kumara Gupta,415~455年在位)统治时期,笈多王朝较为稳定。其子塞建陀·笈多(Skanda Gupta,455~467年在位)统治时期,多次击退来自巴克特利亚的白匈奴人(嚈哒人)的入侵。塞建陀·笈多去世后,笈多王朝迅速衰落。嚈哒人的不断入侵和地方政权的先后独立,使笈多王朝的后续统治者无法对帝国实行有效的治理。

笈多王朝给印度次大陆大部分地区创造了一百五十余年的和平与安定,统一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也为文化和宗教的兴盛创造了条件。旃陀罗·笈多二世统治时期,中国高僧法显访问印度,他在印度居留6年,所著《佛国记》记载了当时印度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情况。

笈多王朝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今日印度农产品的种类在当时均已出现。笈多王朝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发行的金币数量居古印度王朝之首。笈多王朝也被认为是印度教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文学家是迦梨陀娑,其诗歌和戏剧作品是印度古典文化的精品。

二 列国纷争(550~750年)

笈多王朝衰落后,北印度再次分裂。从6世纪中叶开始,大大小小的王国互相割据,征战频繁。位于今古吉拉特邦的伐拉毗王朝(Valabhi Dynasty)、位于今西孟加拉邦的后笈多王朝、位于今塔内萨尔(Thaneshwar)的布舍菩地王朝(Pushyabhuti Dynasty)等是当时活跃于北印度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力量。

606年,戒日王(Harsha Vardhana/Harsha,公元606~647年在位)登上布舍菩地王朝的王位。他不断征战,先后征服高达人的王国、吞并迦摩缕波和伐拉毗,控制了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647年,戒日王国陷入混乱之中。戒日王国瓦解后,北印度再度分裂。

南印度的情况和北印度十分相似。4世纪初,安得拉王朝终结后,兴起了若干小王国,其中伐迦陀迦(Vakataka)和帕拉瓦(Pallava)最为强大。6世纪后活动于南印度政治舞台的主要有潘迪亚、朱拉、喀拉拉、迦迦蒂耶和耶达瓦等国。8世纪后,西遮娄其(Western-Chalukyas)、帕拉瓦和朱拉等国势力较强。

这一时期,印度社会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佛教的衰落和印度教的兴盛,二是种姓制度进一步强化。戒日王统治时期,对佛教加大布施力度,使佛教在一度停滞后有所发展。中国高僧玄奘在这一时期访问印度,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了当时佛教流行的情况。戒日王统治结束后,佛教在印度逐渐让位于印度教,婆罗门加强种姓制度,种姓制度进一步强化。

三 穆斯林的入侵(711~1206年)

8世纪初,印度内部分裂割据、纷争不断之际,阿拉伯帝国试图向印度扩张。711年,倭马亚王朝(Umayyad Dynasty)东部省省督攻占信德。713年,阿拉伯军队攻占木尔坦(Multan)。阿拉伯人将信德和木尔坦变为帝国一个新的行省后,开始强迫当地居民改信伊斯兰教,但由于统治范围有限,伊斯兰教的影响并不大。

962年,中亚萨曼王朝(Samanid Dynasty)呼罗珊总督阿普提真因(Alp Tigin)在阿富汗的伽兹尼(Ghazni)自立为王,建立伽兹尼王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从986年开始,伽兹尼王国开始入侵印度西北边境的沙希国,并迫使沙希国割让部分领土,缴纳税贡。997年马苏德继任国王后,在1000~1026年间,对印度多次大举征伐,掠夺财富。

1030年马苏德去世后,同为突厥人的古尔王公崛起,于1174年建立古尔王朝。1175年,古尔王朝伽兹尼总督穆罕默德·古尔(Muhammad Ghuri)开始远征印度。到1186年,穆罕默德·古尔占领了旁遮普和信德地区。1193年,穆罕默德·古尔占领德里。到1203年,北印度、中印度所有的小王国都被古尔王朝征服。

四 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

1202年,古尔国王去世,穆罕默德·古尔继任王位。1206年在平叛归国途中,穆罕默德·古尔遇刺身亡,管理北印度地区事务的库特卜-乌德-丁·艾伯克(Qutb-ud-din Aybak)在德里自立为苏丹,开启了穆斯林与印度关系的新阶段。自1206年至1526年,德里苏丹国(Dehli Sultanate)共统治印度320年,历5个王朝。

(一)奴隶王朝(Slave Dynasty,1206~1290年)

由于库特卜-乌德-丁·艾伯克原为奴隶,且他的继承者中又有两位苏丹曾是奴隶,他建立的王朝又被称为“奴隶王朝”。1210年,库特卜-乌德-丁·艾伯克去世,其女婿伊勒图特米什被拥立为苏丹。1236年伊勒图特米什去世,此后多年间,因苏丹继承人问题,德里苏丹国政局一直不稳,直到1246年巴尔班(Balban)担任大臣后,政局才逐渐稳定。1265年,巴尔班即位苏丹。在其统治期间,德里苏丹国两次反击入侵的蒙古军队,并重新征服、巩固对北印度的控制。巴尔班去世后,继任的苏丹被查拉尔-乌德-丁·菲罗兹·卡尔吉(Jalal-ud-din Firuz Khalji)废黜,后者自立为苏丹,开启了卡尔吉王朝的统治。

(二)卡尔吉王朝(Khalji Dynasty,1290~1320年)

1290年,查拉尔-乌德-丁·菲罗兹·卡尔吉发动政变,开启了第二个德里苏丹王朝。1296年,其侄阿拉-乌德-丁(Ala-ud-din)篡夺王位,他掌权后多次打败蒙古军队的入侵,1306年收复蒙古军队占据的旁遮普和拉合尔(Lahore)地区。在基本完成北印度的统一后,阿拉-乌德-丁继续南伐,征服南印度的小王国,并允许它们作为藩属国继续存在。1316年,吉亚斯-乌德-丁·图格鲁克(Ghiyas-ud-din Tughluq)篡夺王位,建立了图格鲁克王朝。

(三)图格鲁克王朝(Tughluq Dynasty,1320~1414年)

建立图格鲁克王朝后,吉亚斯-乌德-丁·图格鲁克两次击退蒙古人的进犯,并征伐北印度反叛势力。1325年,其子穆罕默德·图格鲁克(Muhammad Tughluq)即位,随后他完成了对南印度的征服,兼并了南印度的附属国,分设省督进行统治。为加强对南印度的控制,穆罕默德·图格鲁克将原耶达婆国(Yadava)的首都德奥吉尔(Deogiri)扩建为第二都城,改名为道拉塔巴德(Daulatabad)。1334年,马杜赖的总督赛义德·阿桑沙宣布独立。1351年,穆罕默德·图格鲁克在信德平叛时被杀,其堂兄菲罗兹沙(Firoz Shah)即位。菲罗兹沙于1353年至1354年和1359年两次远征孟加拉,均无功而返。1388年菲罗兹沙去世后,图格鲁克王朝进一步衰落。1398年,中亚帖木儿(Timur)的军队攻占旁遮普后进入德里,对德里洗劫后,帖木儿任命归顺他的希兹尔汗(Khizr Khan)为总督,管辖木尔坦和拉合尔等地。1414年,希兹尔汗推翻图格鲁克王朝,建立赛义德王朝。

(四)赛义德王朝(Sayyid Dynasty,1414~1450年)

赛义德王朝建立时,印度兴起了众多小王国,赛义德王朝无力改变这种局势。希兹尔汗和其继任者只能对德里周边的小王国进行征讨,但取得的成果非常有限。1445年,赛义德王朝最后一位苏丹阿拉-乌德-丁·阿拉姆沙(Ala-ud-din Alam Shah)即位后,疆土已缩小至德里周围数十里地域。1451年布鲁尔·洛蒂(Buhlul Lodi)自立为苏丹,建立洛蒂王朝。

(五)洛蒂王朝(Lodi Dynasty,1451~1526年)

布鲁尔·洛蒂是阿富汗人,建立洛蒂王朝后,有许多阿富汗牧民到印度定居。1489年其子尼查姆汗(Nizam Khan)即位后,兼并比哈尔,并和孟加拉的统治者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517年易卜拉欣·洛蒂(Ibrahim Lodi)即位后,采取措施打击影响朝政的阿富汗贵族,引发多次叛乱。旁遮普总督道拉特汗(Daulat Khan)和易卜拉欣的叔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向当时喀布尔的统治者巴布尔(Babur)求援,希望巴布尔进入德里。1525年巴布尔率军向德里进发,洛蒂军队战败,洛蒂王朝也宣告终结。

五 莫卧儿王朝(1526~1858年)

(一)莫卧儿王朝的建立

巴布尔是来自中亚的察合台突厥人,是帖木儿的五世孙,因系蒙古血统,被称为莫卧儿(“蒙古”一词的变音)。1526年,巴布尔在帕尼帕特(Panipat)战争中取得胜利,结束德里苏丹国在印度的统治,建立了莫卧儿王朝。

莫卧儿王朝建立之初,北印度聚集了众多小王公,形成了一支强大势力,德里苏丹国的阿富汗军事贵族也在各地割据。1527年,巴布尔率军在坎瓦哈打败北印度的王公联盟,确立了莫卧儿王朝在北印度的统治地位。1529年,巴布尔转而征伐割据的阿富汗军事贵族,在格格拉河(Ghaggar-Hakra River)一战中打败易卜拉欣的弟弟马默德·洛蒂(Mahmud Lodi),很多阿富汗军事贵族随后投降,巴布尔占领比哈尔。

1530年巴布尔去世,其子胡马雍(Humayun)即位。在国内,胡马雍的三个兄弟觊觎王位,他们得到领地和封赏后并不甘心。在国外,反莫卧儿王朝的势力重新集结。一支以谢尔汗·苏尔为首领的阿富汗人势力在比哈尔崛起,以巴哈杜尔汗为首的反莫卧儿势力在古吉拉特兴起,对莫卧儿王朝形成了夹击之势。自1537年开始,胡马雍两次率军进攻比哈尔,以打击谢尔汗的势力,均告失败。1540年胡马雍在第二次战败后,逃亡信德,后在伊朗国王的帮助下从其弟手中夺得坎大哈和喀布尔,而谢尔汗进占德里和阿格拉(Agra),建立苏尔王朝(Suri Dynasty),定都德里。1545年谢尔汗去世后,苏尔王朝陷入内乱,给一心复国的胡马雍创造了机会。1554年,胡马雍进占白沙瓦,次年占领拉合尔。1555年胡马雍进占德里和阿格拉,推翻苏尔王朝,重登王位。1556年胡马雍去世,其子杰拉尔-乌德-丁·穆罕默德·阿克巴(Jalal-ud-din Muhammad Akbar)继位。

(二)帝国的兴盛

阿克巴1542年出生于信德,即位时年仅14岁。阿克巴即位后面临的第一个威胁来自一个印度教首领希穆(Hemu)。他在胡马雍去世后发动了对阿格拉和德里的进攻,并宣称自己是“超日王”(Vikramaditya)。1556年,希穆在与阿克巴的第二次对决中,兵力占绝对优势,但一支流箭射中了他的眼睛,随后他被阿克巴处决。

1562年,阿克巴和安贝尔(Amber)的马尔马勒王(Maharaja)的女儿结婚,同年起,他开始独立执政。此后四十多年,他成为莫卧儿王朝最杰出的君主。他先后征服马尔华、冈德瓦纳、拉贾斯坦、古吉拉特、比哈尔、孟加拉、克什米尔、信德、奥里萨、俾路支和南印度的艾哈迈德纳加尔。1605年阿克巴去世,其子努尔-乌德-丁·穆罕默德·萨利姆(Nur-ud-din Mohammad Salim)继位,称贾汉吉尔(Jahangir)。贾汉吉尔继承其父未竟的事业,从1608年起先后几次派兵进攻艾哈迈德纳加尔王国,后者在1621年被迫割地给莫卧儿王朝。贾汉吉尔还平定了孟加拉地区阿富汗军事贵族们的叛乱,并开始向阿萨姆地区扩张。

1627年贾汉吉尔去世后,其子沙哈布丁·穆罕默德·沙·贾汗(Shahabuddin Muhammad Shah Jahan)继位。在其统治时期,他将西阿萨姆纳入莫卧儿的版图。1632年沙·贾汗屯兵艾哈迈德纳加尔,南印度的高康达(Golconda)和比贾普尔(Bijapur)也被迫承认莫卧儿的宗主权。1658年沙·贾汗的第三个儿子阿布·穆扎法尔·穆希-乌德-丁·穆罕默德·奥朗则布(Abul Muzaffar Muhi-ud-din Muhammad Aurangzeb)打败三个兄弟,夺得王位,称“阿拉姆吉尔”(Alamgir)。巩固王位后,奥朗则布继续推行扩张政策,于1665年、1679~1680年和1685年先后三次进攻比贾普尔和高康达,在1687年兼并两国。至此,印度实现了除次大陆最南端外的统一。

(三)帝国的解体

奥朗则布统治时期,一改阿克巴实行的宗教平等、联合印度教贵族的政策,对印度教教徒重征人头税,并恢复伊斯兰教神权政治,他的政策激起了民愤,各地起义不断,莫卧儿帝国受到重创。其中,对莫卧儿帝国影响较大的起义是1656年开始的马拉特起义、1669~1723年的贾特人起义、1627年的萨特纳米教派起义和1675~1715年的锡克教教徒起义。

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后,莫卧儿王朝能控制的领土仅有德里、阿格拉一带。印度的内乱给一直想进攻印度的伊朗和阿富汗的统治者创造了机会。1738年,伊朗国王纳迪尔沙(Nader Shah)率军入侵印度,占领白沙瓦,次年抵达并洗劫德里。自1748年起,阿富汗国王艾哈迈德·沙·杜兰尼(Ahmad Shah Durrani)先后十余次入侵印度,劫掠无数财物。阿富汗人的入侵加速了莫卧儿帝国的解体,并毁灭了马拉塔人重建印度帝国的希望,为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