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打开大脑的黑匣子
2014年彭博社搞了次年度调查,看看政商学界的名人们都在读什么书。甲骨文的联席首席执行官马克·赫德的答案就是这本书,因为他“每一天都活在信息的狂轰滥炸里”。其实不仅首席执行官们如此,每个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理解自己的信息处理中心——大脑。
在心理学揭示大脑运作机制之前,这个1400克的核桃状器官对我们而言就是个黑匣子。我们能看到灰质、白质、脑桥、延脑、胼胝体、下丘脑,我们在里面发现了神经递质、褪黑素、多巴胺、内啡肽,但这一切如何塑造我们的意识生活,需要后来的生理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和认知神经学家们去探明。
现在我们对大脑机制的认知仍不完备,但已有较为成型的解释图谱。从生化激素层面理解行为、用刺激–反应方式塑造行为、通过认知和判断规律调节行为,都让我们对自己的大脑有了更多的控制能力。其中,对于当代人而言,最重要的一种控制能力,就是信息的组织。因为大脑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排序、存储、调用,变得越发迫切。
如果把人脑视作一个程序,我们要做的就是掌握一套处理进出数据的算法。意识、记忆、决策都有自己的规律,作者以强大的知识储备给我们展示了各种规律,涵盖日常生活、人际社交、时间管理、事业安排、儿童教育等各种方面。大家可以在这本干货满满的书里淘淘金,一定能找到你适用的技巧。
在信息自我管理之外,作者还展现了另一种管理形式:外部过滤器。譬如政治家、企业家的秘书,就是这么一种外部过滤器。他们把信息先行过滤、整理一遍,从而减少了决策者的认知消耗,可以使之专注于当下最重要的事。普通人当然没有这种奢侈,只能靠自己去做预筛选。
我不禁遐想,随着我们对大脑组织规律认知的加深,是不是有可能将其彻底算法化,从而交给人工智能去做这个预筛工作,让人工智能成为我们的“外部过滤器”呢?到那个时候,随着所有人认知效率和决策科学性的提高,我们也许将迎来一个更加理性的社会、更加高效的商业和更加密集的科技突破。
人与人之间成就的差异,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认知和决策策略的高下导致的。按照书名用词,就是说每个人大脑的组织能力不同。这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训练,甚至一些先天因素有关。虽然这些差距不是不可跨越的障碍,但毕竟没有一个针对“大脑组织力”的标准化的训练体系,因此在成年阶段,人与人很快会因为这些差距产生巨大的成就差异。譬如这本书,有些人没读到,有些人读到了但是蜻蜓点水,有些人精读了但是并无总结,有些人不仅精读而且总结要点、反复训练,这就产生了巨大的认知差异,并会反映在其未来的事业和生活中。
如果未来真的能将大脑的组织力“外包”给人工智能,让它完成大多数预处理工作,人只需要专注于进行关键判断和创造,将会消除人与人“预处理”能力导致的差距,也真正把大脑从信息劳役中解放出来,发挥人脑相对于电脑最为关键的优势:创造性。
这将是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
余晨
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