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新格局拓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维测量框架下的网络犯罪新闻报道研究

——以“复旦投毒案”为例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社会风气等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失范和失序、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的反常现象,这些都同样会反映在大学生身上。从2004年的马加爵杀人案,到后来的药家鑫案、杭州飙车案等,大学生犯罪现象愈发频繁,由于事件的非常态性正符合新闻价值的标准,使得大学生犯罪成为媒体的重点报道对象。2013年,复旦大学内发生一起投毒案件,医学院已获得博士资格的黄洋饮用了寝室中被室友投了毒的水之后不治身亡,这一起案件引发了大量的媒体报道。而根据拟态环境理论,媒介如何进行议程设置,对受众的认知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国内最具有权威性也是重点的新闻网站——《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为研究对象,其受众范围也是相当之广。它如何报道复旦投毒案,影响着很大一部分受众对大学生犯罪甚至是大学生群体的认知,因此对其报道的深入研究对今后媒体这方面的报道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理论基础

在本研究中,主要使用的理论是Chyi(祁)和McCombs(麦库姆斯)在2004年提出的二维测量框架理论。二维测量框架理论是框架理论的分支和延伸,是2004年Chyi(祁)和McCombs(麦库姆斯)在《新闻与大众传播》中发表的《媒介显著性和框架建构过程:以哥伦比亚大学校园枪击事件为例》一文中提出了较新的研究方法。Chyi(祁)和McCombs(麦库姆斯)在文章中,从新闻内容分析方法的现状出发,指出了现有的研究方法,如议程设置理论,主要是从新闻报道的总量研究新闻报道的特点,而时常忽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报道的新闻框架不断变化以保持对读者的吸引力的特点。从而,创新性地在对新闻最基本的定义即“5W理论”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提出了二维测量框架理论。既而又以哥伦比亚大学校园枪击事件为例,研究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介在此事件报道上的时间、空间框架变化情况。

Chyi(祁)和Mccombs(麦库姆斯)为了研究新闻报道框架的变化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新闻报道角度进行了分类。这一项目分类是基于组成新闻内容“5W”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谓的空间是指报道的核心空间范围,包括“个人”“社区”“区域”“国家”和“国际”。类似的,时间是指报道的核心时间范围,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

二、对“人民网”复旦投毒案报道的统计

本文研究“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栏目对复旦投毒案的相关报道,选取时间段为案发起(2013年4月1日)到案发后一年止(2014年3月30日),在人民网网站中使用“复旦投毒”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范围界定为新闻全文。通过对24小时滚动新闻栏目下所有符合条件的新闻进行筛选和去重,共获得81篇相关新闻。共在8个自然月中有相关报道,所以将这8个月的时间分为8个时间段,即每个月为一个时间段,从而研究不同时间段媒体的框架变化。类目构建如下:

(一)时间

(1) 过去:新闻内容着眼于过去的事件。在本研究中,与核心事件相比较时,介绍核心事件的背景、核心人物、相关事件的回顾等属于“过去”范畴。

(2) 现在:新闻内容着眼于复旦投毒案本身案件的发展和变化情况,以核心事件为基点,包括事件的结果或当下由事件带来的社会现象,都属于“现在”范畴。

(3) 将来:新闻内容着眼于事件的展望,包括事件的长期影响、解决建议或应采取的行动等,都属于“将来”范畴。

(二)空间

(1) 个体:新闻着眼于个人、个人间的互动或行为描述、反应、背景信息。在本研究中,界定为参与事件的单个人,像犯罪嫌疑人和受害者。

(2) 社区:新闻着眼点比个人上升了一个维度的区域,本研究中将“社区”定义为投毒案件自身,包括案件的进展情况等。

(3) 区域:新闻着眼于更大一个层面,如果此事件引起了公众对于犯罪这一社会问题的大讨论,此报道就再次上升到“区域”范围。本研究中将“区域”界定为由犯罪现象引申出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高校寝室关系、高校实验用品问题、大学生犯罪的高校责任等。

(4) 国家:新闻着眼于比区域更高一层的国家层面,本研究中,将“国家”界定为对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反思、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国的媒体报道情况等。

(5) 国际:新闻着眼于事件对国际层面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报道数量和周期

总体上来说,人民网的24小时滚动新闻栏目对“复旦投毒案”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在报道数量上,以“复旦投毒”为关键词对新闻全文进行搜索,共获得新闻报道91篇。对样本进行去重和筛选,删去了跟主题相关不大的文章后还有81篇报道。表一为有相关报道的8个月中每个时间段的报道数量(见图1)。

图1 时间框架分析

总体看来,对复旦投毒案的新闻报道呈现一个减少的趋势,其中有3个时间段新闻报道数量较多,而这3个时间段恰好对应着案件发展的3个重要时间段。2013年4月,事件刚刚发生,报道数量有32篇之多,人民网新闻栏目对此也表现了相当的关注度;2013年11月,复旦投毒案于当月27日开审,相关报道数量也增加至12篇;2014年2月,宣布一审结果,被告获得死刑,继而关于是否应该判决死刑以及被告方要申诉的报道开始出现,使得这一时间段内的新闻报道增长至17篇之多。而除了这三个案件的重要时间点之外,其余时间段的新闻报道数量都相对较少(见图2)。

图2 新闻报道周期

(二)报道时间和空间框架相对完善

在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栏目对复旦投毒案的报道周期中,时间框架上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方面,其中最多的是“现在”,占主导地位,共有67篇,占所有新闻的82.72%,其次是“未来”和“过去”, “未来”8篇,占9.88%, “过去6篇,占7.41%。空间框架上,除了国际框架外,其余“个人”、“社区”、“区域”、“国家”四个框架都有包含。在具体数量上,以案件本身为主的“社区”框架最多,45篇,占55.56%;其余分别是“区域”新闻,及投毒案带来的区域影响,16篇,占19.75%;其次是“国家”层面的影响,14篇,占17.28%;最后是“个人”框架,6篇,占7.41%。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人民网对复旦投毒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报道,所构建的时空框架相对较为完善(见图3)。

图3 空间框架的变化

图1分析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框架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发现,“现在”的框架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领导地位。“现在”的时间框架,在本研究中多指对投毒案事件本身的报道情况,可以发现在案发的一年时间中,人民网的多数新闻报道还集中在当下事件发展的报道,比如说对投毒案的进展进行介绍,或者从投毒案引发的一些思考。“过去”的框架,只有案件发生时的4—5月被使用,可以发现人民网在对投毒案的报道中,少有对案件背景的回顾,也较少提及嫌疑犯林森浩和被害者黄洋的个人背景介绍。“未来”的框架,在本研究中旨在从事件本身得出对未来的启示的相关报道,在案件一审得出结果之后,使用较多,但相对于“现在”的框架而言,还相对较少。

而随着案件的发展,空间框架也在变化,如图3所示。总体来说,“社区”框架在整个时间段中都遥遥领先,可以看出整个报道过程中,还是比较重视对投毒案自身的介绍;而对于“个人”框架一直使用比较少,较少有报道对嫌疑人或者被害人进行研究。在案件发展初期,主要集中在对案件的报道,以及从案件报道引发的一些思考,如对高校寝室关系、大学生心理教育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案件宣判,“区域”和“国家”框架明显升高,更多的报道专注于对投毒案引发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

总之,在对“复旦投毒案”的新闻报道上,时间框架和空间框架都运用得较为完善,随着案件时间的变化,时间框架和空间框架都有着显著的变化,而在案件进展的每一阶段,时间框架和空间框架都呈现着不同的特点。在网络犯罪新闻的相关报道中,时间框架和空间框架的构建、变化对事件的传播和认知有着重大的意义,需要通过事情进展不同阶段的框架构建,才能将相关新闻事件更好地进行传播。

作者:柴漫、薛可

原载于《新闻世界》,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