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朱家王朝的缔造者 太祖朱元璋(1)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家境贫寒,父母早逝,年轻时曾入寺为僧。1352年率众投红巾军,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并逐步成为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运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壮大军力。1356年,他率军攻克集庆(后改名应天,即今南京)。以此为根据地,先后击破陈友谅、张士诚部,于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建元“洪武”,从而开创了朱氏家族统治中国的历史。朱元璋死于1398年,在位31年。
1.乱世投军,攀凤起家
封建社会是个家族社会,权力主要由大而显赫的家族来掌握。朱元璋出身贫寒,即使他再有本事,凭借个人的奋斗,在那个时代也是难以成功的。朱元璋与郭家和马家这两个比较有名气的家族联系起来之后,则如虎添翼,为以后登上皇帝宝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朱元璋的家庭世代务农,因没有自己的土地,所以只能为地主干活,自然是社会地位很低的。不仅如此,由于受到地主的压迫,常常一年艰苦劳作,到头来还是全家不得温饱。因此,朱家经常搬迁,力图寻找一个压迫比较小的地方生活。
据考证,朱元璋的太祖居于沛县(今江苏沛县),祖籍是句容(今江苏句容),住在朱家巷。朱元璋出身贫寒,他的祖父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在元朝是一个“种地的淘金户”。所谓种地的淘金户,这是一种特殊的、在元代矿户中属于承担向朝廷交纳定额黄金的户籍。句容县原本没有黄金,官府同意以种地代替淘金,即以种地的钱买了黄金来交纳。由于元朝的赋税很重,实在交不起,朱家只好再次迁移,逃到淮北一带,在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安顿下来。祖父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连一点基业也没打下,便一命归西了。
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五四,又名世珍,是个老老实实的佃农,就像当年一首歌谣所唱的那样:“佃农佃农老实人,只种庄稼不管事,种了十亩肥庄稼,到头来,两手空空回家来。”的确,朱五四为别人种了一辈子庄稼,可到头来什么也没捞到,以致自己死后也没个葬身之地。他一生当中,像候鸟一样把家搬来搬去。在盱眙活不下去了,只好逃往虹县(今安徽泗县)。到50岁的时候,又举家迁往钟离东乡给人做佃农,60岁时无力耕种,生活难以维持,又搬移到孤庄村落户。正如中国有句古话:“穷搬家,富挪坟”。这正好是朱元璋家境的写照。在每一次举家搬迁的过程中,一家老小总把希望寄托在新地方、新田主身上,可他们哪里知道,一百个田主,九十九个心比锅底还黑,根本不会给穷人留一条活路。
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下出生的,正是由于生活的艰辛,使得朱元璋过早地在自己的性格当中注入了刚毅、果敢、勇于做事的素质,使他自强不息,面对着强大的势力从不低头,但又不缺乏斗争的机智忍让之术。
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出身行伍之家。外祖父陈公曾在宋朝大将张世杰部下当过兵。兵败后辗转回到家乡,在原地怕被人抓去充军,迁居盱眙津里镇,靠当巫师画符念咒、看风水、算命批八字过活。陈公生有二女,大女儿嫁给季家,小女儿嫁给了朱五四。朱五四有8个孩子,朱元璋是老八,幼名重八,初名兴宗,后来他投到郭子兴麾下,才起官名叫元璋,字国瑞。因为自宋朝以来,平民百姓若不在官府任职是一概不许起官名的,只能用行辈和父母年龄合算出一个数目作为称呼,也就是说只能叫小名。
由于家境贫寒,年幼的朱元璋经常吃不饱肚子,很小的时候就去给人家放牛谋生。后来为了填饱肚子,还曾出家当过和尚。直到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投奔了郭子兴,命运才开始有了转机。
朱元璋投军完全是“官逼民反”。人没活路了,自然就豁出去了,这对以后朱元璋的执政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朱元璋在《皇陵碑》中回忆当时情景:“好友寄来书信,劝我参加义军,心中担忧又恐惧,正在犹豫不定,此事却被别人发觉,声言要告官府。形势急迫,算上一卦,结果逃亡和留守皆不吉,只有投军方大吉。”这就是朱元璋高人一等的地方,他向世人表明,他投奔起义军的决心是神灵的启示,他的行为是受命于天,是受菩萨保佑的。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朱元璋可说是用尽心机了。
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初一,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被收做一名步卒,那一年他25岁。这一过程看起来简单,但却为朱元璋带来了峰回路转的命运,为他走向成功打开了大门。
参军后,朱元璋自己非常努力,才能出色,很受郭子兴的赏识。朱元璋非常明白,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拼命努力。所以他总是比别人练得刻苦,练得认真,练的时间长。不久,他就已经成为队里出类拔萃的角色。郭子兴也越发喜欢他,每次领兵出击,都会把他带在身边,而朱元璋也总是小心地护卫着郭子兴,作战十分勇猛,斩杀俘获过不少敌人。
因表现出色,朱元璋不久就被调到元帅府做了亲兵九夫长。遇上事情,郭子兴总不忘征求一下他的意见,每次他都尽力谋划,使郭子兴越来越觉得他有胆识,有谋略,是个将才。再后来,郭子兴就派朱元璋单独领兵作战。每次打仗,朱元璋总是身先士卒,冲杀在最前面。得到的战利品,他又分毫不取,全部分给部下,因而部下都非常拥护他。郭子兴见朱元璋带领的部队凝聚力空前增强,战斗力大为提高,于是,更加器重他,特别想把他收为心腹,让他真心真意、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干。
郭子兴有个养女,是好友马公的小女儿。马公原是宿州闵子乡的一个富豪,因仗义疏财,又好交友,与郭子兴是刎颈之交。马公死后,郭子兴就将马公的女儿交给夫人抚养,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看待。为了拉拢朱元璋,郭子兴决定把养女嫁给朱元璋。
这对朱元璋来说,真可谓是天上掉馅饼!一个穷小子竟然能娶到元帅的女儿为妻,真是福人、福相、福分大,连他自己都觉得像是一场梦,梦已成真,郭元帅亲自为他们主婚。从此,他有了靠山,前程似锦,众兄弟自然对他另眼相看,以后在军中就称他为“朱公子”。
这桩婚姻不仅表明朱元璋深得郭子兴的信任,而且娶到马氏,更使朱元璋大受裨益。马氏本人就是一个聪明贤惠的女人,因而成了朱元璋角逐天下的贤内助。他们珠联璧合,朱元璋做事便如同锦上添花,战场上的表现就更加出色,威望大大提高。结果,却引起了郭子兴对朱元璋的猜疑忌妒。马夫人处处为他周旋,才得以保全性命和地位。有一次,朱元璋遭人陷害被监禁,当时正值荒岁歉收,没有吃的。马夫人偷偷怀揣炊饼给他吃,竟烫伤胸口。后来她习惯于储藏一些干粮干肉,为的是军中缺粮时给朱元璋吃,从来不考虑自己。渡江时,她率全军将士的妻妾渡江。在应天,陈友谅大军压境时,她散尽宫中财物犒劳将士,鼓舞士气。因此,开国后朱元璋对侍臣说:“皇后与朕同是布衣出身,同甘共苦,比起汉光武帝危难时冯异献的豆粥麦饭来,更劳苦功高。她还多次对朕说:夫妇相保容易,君臣相处难,常请求赦免臣下过失,保全大臣。她是朕的得力助手。”他还将马皇后比作唐太宗贤德的长孙皇后。回到后宫,他把这些话讲给马皇后听。马皇后说:“陛下不忘与妾贫贱时的苦难日子,也不要忘记与群臣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但妾怎敢与长孙皇后相比呢?”
对于马氏的谦虚、深明大义,朱元璋是感激的,他更以自己的夫人能有这样的人品自豪,这使他对事业的追求更加有动力。朱元璋攀上马夫人这只凤,为自己添加了一股无法估量的力量。
2.假托神明,美化统治
历代皇帝都不惜将自己的出身美化和神圣化,朱元璋也不例外。为了登上皇帝宝座,为了朱氏家族能统治天下,朱元璋不惜让自己披上神的外衣,使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使泥菩萨变成活神仙,使其统治名正言顺。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变。”做事要名正言顺。为了使自己的统治能够万世延续,统治者们往往会编造各种谎言来美化自己,神话自己,使自己的统治蒙上一层神秘的外纱,这样更能愚弄百姓,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秦代陈胜吴广起义时,曾使人用帛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暗中放进别人刚钓起的鱼肚中,并使人晚上模仿狐狸高叫“大楚兴,陈胜王”;刘邦当年听始皇嬴政说东南有天子气,就在家乡胡编了些“赤帝子”将来要取代“白帝子”的话来抬高自己,刘邦的妻子吕氏也常说“刘邦头上常有云气”之类的话;黄巾起义,张角兄弟边令众人裹黄巾、扯黄旗,边派人传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金田起义的洪秀全称自己是天父之子,称自己为天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将政权、将个人神秘化,也的确都收到了揭竿而起、一呼百应的成效。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没有任何家族背景。如果不编一些故事加在自己头上,美化自己的出身,那么就会让所有的人留下这么个疑问:同是平民出身,肩膀头一样高,为什么偏偏你做得了皇帝!难道我就不行吗?这种不服和挑战思想的存在,对新生的王朝来说显然是不利的。因此,朱元璋登基之后,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借助神来使自己的行为名正言顺。
朱元璋为了神化自己,编造了自己出生时的一些故事。朱元璋出生之前,他母亲在田地里干活,由于疲惫至极而睡去。梦中一道士给她吃了一粒药丸,也就是仙丹。第二天陈氏干活的时候忽然觉得就要临盆了。她连忙往家赶,但是,走到半路的时候再也支持不住,就躲到山坡下的二郎庙里面,生下了朱元璋。
据说,朱元璋诞生的时候,整个二郎庙里面都闪着红光,以致映得附近的山岭也红彤彤的,这自然是不同凡响的事情。而当陈氏把朱元璋抱回家之后,街坊乡亲们发现朱元璋的家里也是一片红光。起初,善良的乡亲们还以为朱元璋的家里起了火,就连忙拿着救火的工具跑了过来。等到了近处一看,却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就是朱元璋的家里人,一年之中也经常发现自己的家里有红光在闪,最终发现了原来是敬神的灯光在闪。从此,朱家越发认为朱元璋非同俗人凡胎。
由于古代社会里人民生活疾苦,再加上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的落后,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认识水平很有限,而天下的百姓对皇帝的出身在当时非常在意。人们普遍认为“君权神授”,认为皇帝就应该是上天派下来管理人的,皇帝的生死存亡都体现着上天的旨意。皇帝们也更乐意承认人民这样的看法,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出身更加贴近于人民的观念,他们便会想出种种办法来迎合和麻痹人民大众,使劳动人民对于统治者不会生出反叛之心,以利于自己政权的稳固和统治的顺利进行。
朱元璋为了巩固万世帝业,编造出神的故事来抬高自己。他的传说也是如此美好,但这都不可能是真实的。那么真实情况怎样呢?
在朱元璋出生之前,家境困难,负担极重。为了生计,陈氏怀胎十月仍然要坚持在田间劳作,连一点休息的时间也没有。直到临盆之前,才不得已匆匆忙忙地往家赶,以致最后只能草草地在二郎庙里把朱元璋生下来。由此而观陈氏之生朱元璋,联想到一位母亲所经受的磨难,实在远不如传说的那样浪漫。
朱元璋出生后,朱家又多了一人吃穿,负担更加沉重,做父亲的朱五四甚至已经没有钱给新出生的朱元璋买一方新的绸布(当时绸布是常用织物,但很贵)来包裹身体了。幸好他在河里意外地捡到了一块别人丢掉的旧红绸布,就给朱元璋裹了身子,勉勉强强免去了买不起红绸布的尴尬。
朱元璋真是一名制作神话传说的大导演,使得许多“摧眉折腰事权贵”者趋之若鹜,为博帝王“开心颜”而大动脑筋。这使得人们对于他的身份有了新的解释,并且这种传说有助于稳固朱家的江山社稷,有利于明朝的统治,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是有利的,所以朱元璋就要趋向于这种说法,不仅自己去编,而且鼓励下臣去附会。
朱元璋为了把自己神化,还曾撰写过一本《周颠仙人传》。在《周颠仙人传》中,明太祖记载了周颠的身世及其事迹。其中说到,周颠面见朱元璋,唱道:“山东只好立一个省。”然后用手画成地图,指着朱元璋说:“你打破一个桶(统),做一个桶。”朱元璋西征九江,行前问周颠:“此行可以吗?”回答说:“可以。”又问他:“友谅已经称帝,消灭他怕不容易?”于是周颠仰首看天,然后说:“上面无他的。”如此云山雾罩的事情不胜枚举。又说十年之后,一次朱元璋害了热病,几乎要死。这时赤脚僧觉显送来药,说是天眼尊者和周颠仙人送到。朱元璋服下后,晚上病就好了。
由于成功地借助了舆论,朱元璋的出身一下子高贵了许多,与真实的情况相比,的确有云泥之别。但人们接受了这个传说,同时也接受了这个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家天下因而成了这个传说最大的受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