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上海官府和居民对兴建吴淞铁路的态度
沿路居民从铁路开始勘测时起,就自发起来抵抗。沿途乡民先是拔去勘测木桩,后又拒绝拆房,阻拦施工。英人不得不给予高价,并将工程逐段包给本地乡民,再付工钱。线路修至唐家宅村庄,村庄居民不愿搬迁,吴淞铁路公司多次派人劝导,后答应给白银270~300两的重价,并再给拆迁费,村民才答应搬走。
铁路通车后,出现了中途近千男女老幼拦截运行的情景,人们在机车后部挂绳“冀图拉住”,不让火车前行,后来感觉机器力量太大,才各自松手。通车第3日,火车运行在吴淞至江湾之间,突然有男女老幼八九百人前来拦阻。询问原因,方知前一日有机车火星飞入居民的草屋上,致使草屋着火,被烧得一干二净。管车洋人当即好言相劝,答应派人调查、赔偿,众人方让路行车。
“天朝号”蒸汽机车,车轴排列为0—3—0式,总重9吨
对铁路的不满情绪在不断上升,袭击列车的事件时有发生,铁路和沿途乡民的矛盾日益激化,他们采用种种方式攻击铁路。终于在火车通车一个月内,因轧死一个人使矛盾达到顶点。上海新任道台冯焌光提出“以命偿命”的要求,又使矛盾再次升级。
上海地方官员抗议英方私自修建铁路
新任上海道台冯焌光,到任不久,发现英国商人在上海修筑铁路,于当年(1876年)2月22日,会见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佗,提出责问,要求立即停工。英商傲慢无理,不听他的,继续修筑。冯焌光一面紧急上报清廷,并于3月21日,照会英驻上海领事麦华佗,提出书面抗议。
照会指出,“由上海开办铁路至吴淞,及用火轮车在铁路上行走,系违我朝廷夙愿”;“各国一切工务,以及筑路等事,其权原归各国朝廷掌理”;“华英通商条约并未有准入购地开筑铁路,亦未有准入上海开路至吴淞”等内容。
照会指出,现在所修筑的铁路,堵塞损坏许多公路、小路,以及水道,造成沿途邻近居民很多不便;铁路架造的桥梁,影响往来船只通航,河运均受阻碍。指出英商当初请求前上海道台,给发允购地皮照会,是铺设一条寻常马路,现在修成铁路,是私自变更照会内容,若当时知道或料定要造铁路,断无允准之理。总论此事,是实有违万国公法,并违和约条款,帮扶暗谋欺骗之事,有碍本国朝廷及百姓,大伤中国与有约各国友睦之谊。(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一册,第42~44页)
此照会,引经据典,由经济到政治,由内政到外交,从国内到国际,洋洋洒洒十七条,约2000字,不卑不亢,软中带硬,据理力争,把中方理由和意见表白得一清二楚。同时,不同意在中国建铁路、尤其是洋人在中国兴建铁路之意表露无遗。
美国公使为英国修筑铁路说情
美国公使乔冶·西华是上海吴淞铁路修建工程的发起人,在中英关于吴淞铁路工程修筑之事争扏与洽谈之中,乔治·西华站出来为英方说情与作证,劝说中国政府不要拆除铁路。
他认为“开造此路之人与贵国商民甚睦,并无意行贵国官民所不允之事”,筑路动机是好的,即使修路之前“贵国如不允从,彼也造此路为有理;盖想此路造成,贵国官民必同为欣悦”;他不承认修建之前没有通报上海地方当局,“不然,彼如何能以置买田地?”指出英商田地买置2年后,方兴工开办,这2年内,上海人人传说修造铁路的事,官方并无辩驳。现在此路已造成,贵国已决定赎买,应想贵国官民有无用处,不必想当初造路人之意如何;他劝告清政府:上海、吴淞等处商民,均谓此路非常方便,是甚为有用之路,并已上书地方官保留此铁路;若拆此路,岂不空废这么多的可贵的器材。他呼吁清政府:“此路不过为一式样,各等人民既均悦此路,兹竟速行废坏,岂不可惜”。如果你们决定必须拆除,也应该让此路运行一阶段,听一听当地官员和商民的反应,是不是有用,再决定拆除还是保留。(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56~58页)
上海人乘坐火车的感受
上海《申报》1876年6月5日报道试通车情况:“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可以先行抵江湾,故于今天西商公司董事发贴请本埠领事眷属以及各巨商,前往试坐。于5点半钟一次;次日礼拜六则请华人乘坐,可以开行数次;以西人请贴仅150副,华人请贴1000副也。计火车7辆,可以载人百五十人光景”。
吴淞铁路全程通车后,有人约朋友去乘车,写下乘车感受:“余5人往试火轮车。先坐东洋车到大桥北轮车房买票,约至江湾转回,每人钱180文;至吴淞者有加,去而不返者有减。车有上、中、下之别,其价有差。于时待车之客甚多,另有坐地以待。移时,望见黑烟腾起,自隐而现,自淡而浓,声隆隆然,轮车至矣。车箱凡六,窄而长,长各3丈许,窄可对面坐,分上、中、下等各二,而举火发机者别为一车居前。六车在后,钩贯相连,轮轴罔不备。既停,脱居前者以联于后,而车之后者转出于前。两箱之间,登降所由。箱前后为有门,出入互通;两旁开窗,嵌以玻璃,可启可掩,尤能眺望也。坐中凡20余人,六箱则一百四五十矣。在其板屋静候转动,始徐继捷,愈行愈速,电发飙驰,盖其轮运于铁路。铁路者,如砥如矢,置铁条两为闲,其间尺寸不差。车为迫置直前,毫无出入。坐来颇稳。而所过屯村云树,不翼而飞。桑者闲闲,其行有若狂奔者。不一刻许,已十二里抵江湾,下车,车即前去。其烟乃自浓而淡,自现而隐。”(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一册,第39页)上海人先于全国乘坐火车,使用铁路运输货物。
这个乘车经过写得很贴切,也很真实,对于没见过火车和没坐过火车的人,很有知识性和吸引力,反映当时不少上海人已接受了铁路新的运输方式。当决定拆除铁路时,上海、江湾、吴淞三处商民145人,联名上书两江总督,请求允准铁路继续办理营业,这说明中国的商民即民族资产阶级已接受了快捷、大运量的铁路运输方式,他们是新的运输方式的受益人和接受者,而两江总督对此不予理睬。
1876年,吴淞铁路试车首车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