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洋区域经济规划
一 海洋区划的目的
我国海洋开发总的趋势是海洋活动日益加强,日益多样化,海洋利用的强度、密度和种类也都在不断地增加,而海洋空间所提供的自然条件及其可供利用的资源却是有限的。这样势必引起愈来愈多的矛盾,阻碍海洋开发工作的顺利发展,搞得不好,还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殃及后代。因此,实行综合海洋管理势在必行。综合海洋区划工作是指导海洋利用合理布局的科学基础,也是实施综合海洋管理的必要行政手段。海洋区划,就是在综合研究海区环境要素、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的基础上,鉴别各种海洋利用的区域特点和要求,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作出地理分区。所以,海洋区划是为制定规划和实施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及行政手段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海洋区划的基本目的是:
1.对各个海区(如渤、黄、东、南海区)、海洋经济区(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闽南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内的不同功能进行科学的地理分区,以便:(1)在地理空间上保持海洋利用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平衡;(2)适当调配活动的密度,确保作业区域的安全;(3)为保障海上生命财产的安全奠定合理的基础。
2.对海区和海洋经济区的利用进行统一的行政管理,以便监督实施有关的政策和法令,以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
3.为有效管理海洋利用活动提供指导方针和基本文件(如海区和海洋经济区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及其利用详图等)。
4.预见特定海区内各种利用之间的冲突,并提出缓和或解决冲突的办法、措施。
5.为促进各个海洋经济区之间和区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6.促进合理的海洋利用和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通过计划的编制和执行来逐步实现的。在经济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中,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这里讲的综合平衡,是指国民经济范围的总的平衡,即以社会总资源、总生产能力和社会总需要的平衡为主要内容,以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平衡。国民经济总体上的综合平衡与国民经济的某个方面、某个部门、某种产品、某个企业的局部平衡,是相对而言的。在整个国民经济计划平衡中,这两种平衡要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并且经过反复平衡,才能确定下来。但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在整个计划平衡工作中总是处于主导的地位,因为只有在国民经济总体上求得了社会总资源与总需要的平衡,适当确定扩大再生产的总速度和基本比例,各项局部平衡才能在总体中有所依据,并能各得其所,保证实施。这些平衡用区域规划的方法可以实现。海洋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也是通过计划的编制和执行来逐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搞好区域海洋经济的综合平衡同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区域海洋经济的综合平衡作为一种局部平衡,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计划平衡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并正确体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进行区域海洋经济的综合平衡时,既要考虑海洋经济区的优势,又要考虑整个国民经济计划平衡全局的合理性,把区域优势和全局的合理性统一起来,使海洋经济区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在国民经济总体中有所依据,以保证其实施。这就需要用区域规划的方法来实现。因此,搞好海洋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综合平衡,并使之为搞好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服务,是海洋区域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 海洋区划的原则
进行海洋区划,既然是为制定区域规划和实施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及行政手段的一项基础工作,则进行海洋区划的原则,应含有制定区域规划所应遵循的原则。为了便于阐明海洋区划的原则,先阐明制定区域规划中的几种类型和方法是有必要的。
(一)“未来型”而非“现状型”
进行区域规划,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或过去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了有计划地适应未来的环境,使本系统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制定区域规划要以未来为主导,着眼于区域在未来时期内的发展。
(二)“市场型”而非“资源型”
任何区域规划都要在商品竞争的环境中去实施。经济战略,实质上就是市场竞争的战略。进行区域规划,固然要立足于本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价值,以确定本地区的战略目标、产业结构以及相应的政策。但资源开发的目标能否实现,还要取决于市场需要。因此,要首先从市场的需求出发,评估本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价值,确定本地区的战略目标、产业结构以及相应的政策。
(三)“功能型”而非“指标型”
战略需要借助于指标,但指标仅是手段。指标必须服从功能。战略任务与目标的本质,是完成某种功能,而指标不能全面反映任务的本质。
(四)“开拓型”而非“保守型”
在当今市场开放的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不能开拓就不能自保。制定区域规划,必须具有进攻开拓的战略思想。
(五)“变通型”而非“常规型”
所谓“常规型”区域规划,是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区域规划;“变通型”区域规划是指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区域规划。变通是一种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而不是变幻不定,在一定时期要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两种类型的区域规划,由于各自社会背景和经济起点不同,采取的对策是不一样的。按照我国的国情,应制定“变通型”区域规划。
我们进行海洋区划,除了要考虑以上制定区域规划的基本方法外,还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要在综合研究海洋区域环境要素、自然资源状况、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各种海洋利用和海洋资源保护的区域特点,以及必须具备的条件,作出合理的地理分区。
第二,进行海洋区划,要分析论证该海洋区域是否具备下列条件:(1)随着沿海港口的开发和建设,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沿海城市群体。(2)具有发展各种海洋经济部门,如石油开发、优种渔业、海上运输、港口建设、旅游、海产品加工、海洋化工等的基本条件和基础。(3)在海岸带综合利用、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防治污染及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重大区域性问题上,具有不同于其他海洋区域的特殊性,或拥有自己的优势。
第三,进行海洋区划,要分析论证该海洋区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否解决下列区域开发的一系列问题:(1)从产业结构来看,有无充足的能源和原料?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效益如何?能否与所处环境相融合?(2)进行区域开发的投资能力如何?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筹集资金的渠道是否通畅?(3)是否全部掌握了进行区域开发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和设备?能否把区域内所能利用的技术和设备有效地综合起来,完成区域开发的全过程?(4)有没有为进行各项区域开发事业所必需的人才?有没有力量和能力把有关的机构和人员有效地组织在一起,调动他们的力量,在一定限期内完成区域开发规划,并对各项开发事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第四,进行海洋区划,应贯彻综合利用、灵活分区的原则,在保证重点的前提下,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生态平衡及经济效益,利用类别组合,尽量做到一区多用。像北黄海辽东沿岸部分地区依海岸地形建立的水产——大米草——芦苇——水稻等滩涂“垂向人工生态系统”,不仅符合自然规律,不影响生态平衡,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 海洋功能区划
制定海洋区划首先要搞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是根据海洋区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客观认识,即根据海区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以及适当考虑开发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综合评价和科学论证,划定出各种主导功能区域,为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海洋资源,最大地发挥海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供依据。海洋功能区划不同于海洋区划,前者重点考虑区域的自然属性和环境属性,是一种二维平面系统;后者则是在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进行布局开发,是一种三维的系统。
海洋功能区划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自然资源和环境评价;(2)开发现状及其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评价;(3)功能区划,包括确定区划原则,情报资料处理,功能区划分类体系和分类指标的论证,确立划定各种主导功能区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等。
例如搞渤海的功能区划,首先研究确定六项原则:(1)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3)超前性。功能区划是依据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认定的,自然属性一般依时间变化不大,而社会属性则随时代进步而会有大的变化,因此在时间上和层次上都要做超前性考虑;(4)备择性。有些海区具有多功能性,在进行功能选择时,就要考虑备择性,要使地区选择性窄的产业优先于地区选择性宽的产业,如天津是港口工业城市,离不开海洋和河道,应保证其区划的优先权;(5)自然延续性。自然界有自身的演化规律,它们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一种平衡系统,不能轻易破坏这种平衡,否则系统平衡失调造成恶果,因此应尽可能维护自然界固有演化序列。如湿地是海岸带一种典型的生态特征,它是水生生物繁衍、生息地,也是洪水缓冲带,具有特殊的生态和环境价值,要注意保护;(6)可行性。这些区划原则虽是针对渤海区域的,但也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作为一般功能区划参考。
情报资料是功能区划的基础,要进行广泛、全面、系统的收集,包括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各种信息。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情报资料,把它们收齐;一些不足的但又是必需的资料,可以组织进行系统调查考察,以弥补不足。然后按规定的格式进行情报资料的技术处理,使之形成功能区划所需的依据。这方面工作量往往是很大的,应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来做。
区划功能分类指标,是区域分类的依据。什么区域适于开发,要从区域的功能分类指标来考虑。分类指标是定量的,如盐田要有一定的气候、海水盐度、地质条件;种植区也要有一定的土壤性质、水源、气候等条件……,这些都要进行定量确定。根据这些特定的分类指标来确立分类系统,每个系统可以分级。如种植区作为一个系统,其中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指标,再细分水稻区、蔬菜区、棉田区、苇田区等。
在上述自然资源和环境区划的基础上,还要考察开发现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确定出海洋区域的功能划分。在基本尚未开发的海洋区域,进行功能区划的矛盾和问题少一些,可以更好地考虑自然和环境属性,体现功能区划的本质;而在已经开发或一定程度开发的区域,矛盾和冲突较多,问题比较复杂,功能区划难度比较大,有时甚至不得不迁就现实状况,而无法更多考虑自然和环境属性。如天津沿海区域,从沿海自然条件看本不宜于建设港口,但历史已经形成了一个人工大港,现在已不可能进行根本的转变,故本区域的功能区划只能在这个现实基础上进行。
四 海洋区划的基本设想
进行海洋区划,划分海洋经济区,要有一定的依据。我们进行海洋区划的基本设想,其主要依据是:
1.一个海洋经济区内,要拥有历史上形成的特殊的海洋产业,以及存在各种海洋产业一定程度的综合发展;或者是具有能够逐步形成有全国意义或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门化多种海洋产业,并具有综合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潜力。
2.海洋经济区内已形成或正在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辐射力的地区性海洋经济中心,能够组织带动海洋区域经济的发展。
3.构成区域空间结构的三要素(“节点”,即各级、各类城镇;“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网络”,由劳动力、商品、技术、资金、信息等流动网和交通网所组成),已发展到一定水平,特别是“网络”能够联结“节点”与“域面”,使二者能得以互换优势。
依据以上三点,并遵循前所述进行海洋区划的原则,我们对我国目前海洋经济区的划分有以下设想:
(一)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个海区划分海洋经济区
这四大海沿海地区,都拥有历史上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特殊的海洋产业。四大海区在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发展优种渔业,开展海洋运输业,开发海洋生物及矿产资源,发展盐业及海洋化工,发展旅游业以及利用海洋动力等方面,都各有自己的优势,并具有综合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潜力。四大海沿海地区,各有能够组织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性海洋经济中心,它们分别在渤海沿岸的大连市、黄海沿岸的青岛市、东海沿岸的上海市、南海沿岸的广州市。四大海区以区域内沿海开放城市为依托,构成区域空间结构的三要素也都发展到一定水平,形成了“网络”密切联结着“节点”与“域面”,使二者得以互换优势的格局。有关四大海区的详细情况,本书第三章专门作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情况表明,以四大海区划分海洋经济区,是可行的。
(二)以三个经济开放区和环渤海经济区划分海洋经济区
目前,我国在沿海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分别设立了三个经济开放区,以促进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发展。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4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5市,共计10个市和55个市辖县。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中段的前沿,黄海、东海和长江的交汇处,是我国沿海、内地同世界经济发生联系的重要枢纽。在水运方面,长江干流航运连接苏、皖、赣、鄂、湘、川六省。沿海航运,北达大连、丹东,南抵广州和港澳。区内的上海港、宁波港、南通港、张家港四大港口,现有泊位128个,其中万吨级泊位54个,已初步形成以上海市为中心,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的组合港,在促进我国内外贸易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陆地上,沪宁、津浦和沪杭、杭甬铁路构成全区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公路以城市为中心,呈辐射状通向各地;河网纵横交错,联结城乡。这一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耕作技术和水利条件优越,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和经济作物基地。这里工业技术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综合经济效益高,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该地区又是我国大专院校与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与海洋经济直接相关的大专院校与科研、管理机构,在上海有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所、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等,在南京有河海大学等,在杭州有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本区拥有较大的科学技术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城镇化水平高,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网络骨架基本形成,形成了直辖市——大中城市——小城镇——乡镇的多层次的城镇网络,城乡经济联系密切,乡镇企业尤为发达。此外,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苏州的园林景致,太湖的浩渺烟波,宜兴的洞天世界,宁波的天童寺和阿育王寺,南京的中山陵、玄武湖风景区和长江大桥,吸引着大量旅游者。上海作为全国最大最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更是海内外旅游者云集之地。
珠江三角洲的地域范围有“大三角”和“小三角”之分。“大三角”包括广州市、佛山市、江门市、深圳市、珠海市和惠阳地区的惠州市、东莞市、惠阳县、博罗县,肇庆地区的肇庆市、高要县、四会县等8个城市和24个县。“小三角”包括广州、中山、江门、佛山4市区,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和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开平、新会、台山、鹤山、恩平、番禺、花县、增城、宝安、斗门县与东莞市。根据中央关于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先从“小三角”搞起,逐步扩大到“大三角”的指示精神,给予经济开放区的“小三角”以特殊政策,并明确规定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小三角”为重点,逐步向“大三角”扩展,并带动广东全省,促进中南、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南临中国南海,属亚热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质肥沃,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极为有利,是广东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该区广州市、佛山市和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是全国三资企业最为集中、较为发达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工业基地,综合经济效益高,工业增长速度快。珠江口附近海域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海洋石油远景储量在我国名列前茅,目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在广州建立南海东部石油公司、海洋天然气利用公司,地质矿产部在广州建立了海洋石油勘探基地。广州已建立了石油勘探开发基地,使该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里不仅铁路运输发达,有京广铁路贯穿南北,成为我国主要的铁路交通大动脉,而且三角洲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水路运输发达;最显著的特点是沿海岸线的通商口岸很多,尤以广州黄埔港最为著名,与港澳和海外联系十分方便。该区历史上就与海外有着贸易渠道和各种社会经济联系,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经济交往频繁,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的设立,三资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发展更加活跃。珠江三角洲有建立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为其他地区所不及,因而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地区。该地区是我国大专院校与科研机构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广州市不仅有一批高等院校,而且有不少与海洋经济直接相关的科研与管理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以及上面提到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管理机构等。该区不仅经济力量雄厚,而且拥有较大的科学技术优势。此外,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以及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现在都成为我国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
闽南三角洲的地域范围,包括福建省以厦门、漳州、泉州等港口城市为中心的沿海地区。福建省面临海域广阔,海岸线曲折蜿蜒,长达3300多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8.3%,居全国第二位;而曲折率为1∶6.2,弯曲度居全国首位。沿海岛屿众多,约有1400多个,形成大小优良港湾125个,其中可供建设5万—10万吨泊位的深水港址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东山湾等6处。它们的特点是湾港封闭性好,一般口门朝着东南,多有岛屿和山丘作为屏障,而且深入内陆,曲折多岔,湾内水域宽广,水深5—10米以上,有的在20—30米,不淤或少淤,具有建港的良好掩护条件和水深条件。福建沿海经济区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1)海洋生物资源:亚热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使福建省海域具有气温较高、温度变化幅度较小的特点,极适宜各种鱼类的生活,而且岸线曲折多弯,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福建海域是台湾暖流和北部寒流(沿岸流)的交汇地,适宜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还有闽江、九龙江、晋江等河流径流入海,带来丰富的饲料,吸引各种鱼类前来觅食。福建海区现有温水性鱼类、暖温性鱼类和暖水性鱼类等7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带鱼、大黄鱼、兰圆鲹等鱼类100多种,蟹虾类140多种。福建还有广阔的浅海滩涂,可供发展海涂养殖业的约有300万亩,目前已利用的面积只有30多万亩。养殖的品种主要有牡蛎、蛏、蛤、蚶等贝类和海带、紫菜等藻类,以及少量鱼、虾类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2)海水资源:福建省海岸线长,海滩平坦辽阔,海水盐度除江河入海处以外,一般都在30%—40%之间,加上纬度低,气温高,日照长,常风大,蒸发强,是海水晒盐的好场所。目前全省盐田面积已达103万公亩,1980年产盐103万吨。(3)海洋能资源:由于福建海岸线非常曲折,各河流的河口段和港湾处多呈漏斗形状,迫使海水涨潮进一步抬高,一般潮差均在3—5米,最高可达11米,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据三沙湾、闽江口、杏林湾等21处港湾的初步调查测算,全省沿海平均可利用的潮水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利用的潮汐能蕴藏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是我国潮汐能最丰富的两个省份(福建、浙江)之一。(4)海洋矿产资源:福建省海底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如晋江、莆田沿海一带的钛铁砂中含有金红石、独居石、锆英石等稀土元素,东山岛附近有石英砂矿,平潭岛周围有丰富的标准砂等。(5)海底油气资源:虽然目前尚未对福建海域进行海底油气田钻探,但从地质构造上分析,可能有海底石油资源。它属于成油的第三纪,从空间布局上,大部分位于浅海大陆架上,也是属于成油的新华夏系的第一沉降带上,而且其沉积层甚厚,均在1000—3000米以上,同时又受到新华夏南北对扭的应力场的改造,利于形成储油构造。福建经济区丰富的海洋经济资源为闽南三角洲海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闽南三角洲地区海洋科学技术力量也是比较雄厚的,目前福建省集中在厦门市的海洋科研力量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有厦门大学海洋系、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集美水产学院、集美航海专科学校等单位。闽南三角洲以厦门、泉州为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福建经济区以福州、厦门、泉州等经济较发达的沿海港口城市,作为发展海洋区域经济的依托,有力地促进了本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环渤海经济区是个5千多公里的环状狭长地带。行政区包括辽宁省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5市,河北省的秦皇岛、唐山、沧州3市和沧州地区,山东省的潍坊、东营、烟台、青岛4市和惠民地区,以及天津市,共计由15个市、地区组成。该区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丰富,而且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具有发展海洋产业的绝对优势。(1)优越的地理位置:环渤海经济区北起丹东,南至青岛,海岸线长约5800公里(不包括1370多公里的岛屿岸线),8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具有开发海洋矿物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广阔前景。这一地区是全国重要的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海洋科研的重要基地。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烟台是我国渤海湾的重要海港,与沿海、沿江各省和世界沿海国家水上交通方便。在万里海岸线上,有大小20多个港湾,7个城市拥有港口设施,有3个城市具备港口开发条件,目前港口吞吐总量约占全国港口吞吐总量的50%。经济区铁路长度有4000多公里,运输总量约占全国的1/4。区内多种运输方式组成密集的现代交通运输网,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窗口。东北、西北、华北以及渤海湾地区的矿产资源、农副土特产品、轻纺工业品和工艺品等,许多是从这里出口进入国际市场。根据梯度理论的思想,环渤海经济区的人口密度、经济技术水平较高,是梯度势能较高的地区,处于对内搞活经济和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地带。向内近及辽宁、山东、河北、天津三省一市,远及东北、华北乃至西北几个大区,经济、技术不断向内陆推移、辐射;对外跨过太平洋可与世界各地交通往来,发展经济的空间位置十分优越。(2)丰富的海洋资源:环渤海经济区的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海洋资源的优势最为明显。由于有黄河、海河、辽河和滦河等大河流入渤海,携带大量泥沙及有机质堆积于渤海的三个海湾,海湾深度较浅,地势平坦,水质肥沃,适宜养殖的范围大,易于控制,是发展海洋农牧化的良好基地。渤海初级生产力较高,是多种经济鱼类的繁殖和育肥场。据有关部门研究,每年每平方米为90克碳,浮游植物的年生产量约为3亿吨,其中一半为草食动物,则二级生产力为1500多万吨。若1/2为食肉动物,则三级生产力可达75万吨,年可捕量为30多万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还面临广阔的黄海海域,沿岸海底地势平坦,水深适宜,基础生产力也较高,具有发展海水养殖和海水捕捞的良好条件。这一地区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石油和天然气是环渤海经济区矿产资源的一大优势,整个渤海地区是一个巨大的含油构造,沿岸地区的油田和海上油田连成一片,形成我国仅次于大庆油田的产油区——渤海油区。渤海沿岸20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石油的勘探,迄今已开发了胜利、华北、辽河等三大油田,其滨海地区的石油地质储量已达20多亿吨。海上油田的探测始于1965年,到1985年底已钻井137口,估计海上石油地质储量约为12亿吨。环渤海经济区的金属、非金属、有色金属也较为丰富。辽宁滨海的金刚石储量丰富,已提交的勘探储量居全国首位;大石桥的镁矿储量为13.8亿多吨,是世界上最大的镁矿;丹东硼矿储量为3亿多吨,占全国储量的64%;胶东沿海地区是全国重要的金矿产地之一,黄金储量约为230多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6%;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大理石资源也比较丰富。此外,津冀地区还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地热资源。这些矿产资源构成了该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环渤海地区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这一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沿岸地质地貌条件多样,文物古迹较多,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青岛、北戴河、大连、兴城等地,既是疗养胜地,又是著名的旅游区,还有山东的蓬莱阁、庙岛群岛,都以其独特的自然海洋风光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环渤海地区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天津是华北的经济中心,大连、青岛、烟台、唐山等市是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冶金、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产值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据1986年统计,全区工业产值为1065.1亿元(不变价)。自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许多市地,引进不少先进的生产线,增加了许多名牌优质产品,产品在全国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尤其重要的是,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海洋产业最为集中的地区,具有发展海洋水产业、海盐业及海洋运输业等部门专业化的绝对优势。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水产基地,海域基础生产力较高,水产资源丰富,沿海滩涂广阔,水质肥沃,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据1985年统计,全区海产品总量为150万吨,占全国海产品总量的35.6%。区内海水养殖业尤为发达,1985年人工养殖海产品37.3万吨,占全区海产品总量的30.3%,占全国海水养殖业总量的52%。除直接利用海洋资源的海洋产业部门外,该区间接利用海洋资源的产业,如海洋盐化工、海洋水产加工、海洋石油化工、船舶制造修理、滨海旅游服务等部门,对该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和促进海洋资源的开发,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环渤海经济区还具有雄厚的科学技术优势。这个地区现有中央和省市所辖100多所高等院校,5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和800多所科研单位,科技人才济济,科技信息灵通,有利于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该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海洋科学研究和开发的基地,仅青岛一地,中央和省级驻青的海洋机构有16个,较为重要的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单位,又有我国唯一的海洋高等学府——青岛海洋大学;此外,在烟台和大连还有省水产学院和省水产研究所等。在这些机构和高等院校中,海洋专业较齐全,科技人员密集,约占全国的60%;还拥有较先进的海洋调查、监测和研究手段,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青岛还是国际上海洋科学家的活动地点,曾举行过多次国际海洋科学方面的学术会议,经常有国内外的海洋学家进行学术交流。在党的科学技术必须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全区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正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努力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
综上所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在各经济区的区域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这四个经济区中,沿海开放城市是主要的海洋经济中心,并已形成了多层次的港口城市体系,对外开放地带则是利用沿海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为实现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整治海洋环境,大力发展海洋区域经济,是这四个经济区今后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无论以四大海区,还是以上述沿海四个经济区作为海洋经济区,进行海洋区划,在每一个海洋经济区域内,又可以根据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及主攻方向,进而划分较小的有地方特点的海洋经济区,或以单项开发目标为主的小海洋经济区。如在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海沿岸地区,有面积达250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可以划为一个较小的区域。目前,黄河泥沙入海量每年为10.7亿吨,其中三分之二堆积在三角洲附近,导致海岸线每年向海推进约0.3公里,河道沙嘴每年向海延伸3公里,每年可成陆23平方公里。针对这一特点,如果采取适当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化害为利,将黄河三角洲建成“油洲加绿洲”的开发区,这对石油开发、滩涂围垦、水产养殖、地下卤水开发、港口建设等都有重大意义。又如渤海三个海湾,有的适宜开发石油,有的适宜渔业,有的适宜建港,可以依此划分小海区。但由于各个小海洋经济区域同在一个大的海洋经济区内,就需要对各个小海洋经济区域在开发过程中相互间发生的影响进行认真调查研究,避免或减少不利的因素,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