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
一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的演变和特征
(一)市场结构的内涵
市场结构也叫市场模式,主要反映竞争程度不同的市场状态。经济学通常按照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厂商进入或退出市场的难易程度、各厂商提供的产品差别化程度以及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四个因素来划分市场结构。人寿保险市场结构是指反映人寿保险行业竞争程度的不同市场状态,可以将人寿保险市场结构划分为完全竞争型、垄断竞争型、寡头垄断型和完全垄断型四种市场结构。影响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及产品差异化,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衡量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
(二)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的演变历程
中国的保险市场起步较晚,其发展经历了几起几落的坎坷发展历程,目前为止就全世界而言,中国的保险事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我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半殖民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
从历史上看,保险是伴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入侵而产生的,其是以舶来品的身份出现。19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只是得到初步的发展,随着外国保险公司进入,近代保险制度在中国逐渐建立。1805年,英国人在广州成立了中国最早的保险公司——广州保险会社,接着仁洋保安行、大东方人寿保险公司等外国保险公司进入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中国永年人寿保险公司于1899年成立使中国寿险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外国企业在中国开设保险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丰富的经验等优势致使我国民族保险业在外商保险资本的排挤和压迫下,没有形成独立的保险市场。
2.闭关恢复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半殖民地的保险业宣告结束,中央政府在迅速接管各地官僚资本保险公司的基础上,于1949年10月20日成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而揭开了新中国保险事业发展的序幕。1958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停办,仅保留涉外业务,认为国内计划经济体制下不需要保险。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国内业务,保险业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风险保障作用,但人保公司仍然独家垄断经营,直到又经过近七年的恢复工作,我国保险产业从1986年才开始进入竞争发展的时期。
3.竞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末)
这个阶段中国正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保险市场照搬完全垄断的“苏联模式”,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全垄断模式逐渐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是否引入竞争机制也引起了国内知名学者的激烈讨论。1986年7月15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生产保险公司的成立打破了完全垄断的产业结构(见表2-1)。1988年平安保险公司、1992年太平洋保险公司、1996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相继成立。改革开放的春风于1992年迎来了美国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进入中国寿险市场。此外,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为打破我国保险业高度垄断的市场格局提供了具有战略性的政策依据,1996年7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组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下设中保财险、中保寿险和中保再保险,中国保险业开始进入产、寿险分业经营的阶段,同时我国再保险市场建立。1999年1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进一步重组,中保财险、中保寿险、中保再保险分别更名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太平洋安泰、安联大众、金盛人寿、信诚人寿、中保联康等外资公司先后成立,中国重视对保险市场组织体系建设,保险市场逐渐向多元化转变,保险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大,但外资保险市场份额还较小。
表2-1 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动态变迁进程一览
续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保监会网站、各保险公司网站及其他相关网站整理。
4.全面快速发展时期(21世纪初—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太平人寿和太平保险在国内复业,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批准恒康天安、韩国三星、日本三井住友、瑞士苏黎世等6家中外合资和4家外资保险分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香港中保集团全资子公司国内复业,打破了《保险法》对保险公司设立形式的规定,保险业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入世”承诺中国保险市场在未来5年内全面实现对外开放,中资保险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2004年12月11日,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保险市场将全面开放,外资保险公司在经营地域、产品等方面不再受任何限制,这意味着中国保险市场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快速发展时期。在新形势下我国寿险业将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防范经营风险、强化保险监管等加快保险业发展。
截至2011年年末,我国保险公司数量已达到152家,其中保险集团公司10家,保险公司13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1家,其他公司1家;中资保险公司79家,外资保险公司51家;产险公司60家(中资产险公司39家、外资产险公司21家),寿险公司61家(中资寿险公司36家,外资寿险公司25家,见表2-2),再保险公司8家(中资再保险公司3家,外资再保险公司5家)。省级分公司共1619家,中支和中支以下营业性机构68968家。由于垄断局面已被打破,所以保险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此外,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也标志着中国的人寿保险行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寿保险企业采取了跨国并购等扩大企业规模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保险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表2-2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一览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保监会网站、各保险公司网站及其他相关网站整理。
从中国保险市场结构的动态发展过程来看,我国保险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初人保公司的独占天下,到人保、平安、太平洋保险公司的三足鼎立,再到今天多家保险公司一起竞争,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今天以国有控股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为主体,外资保险公司、民营保险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和所有制方式并存、中外资保险公司同台竞争的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形成。
(三)我国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特征
1.市场集中度高
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是反映产业组织市场结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2011年,我国寿险市场前四大寿险公司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CR4为69.49%, HHI为0.1876,反映出我国人寿保险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高,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太平洋寿险、泰康人寿这四大人寿保险公司占有了几乎所有的市场份额;规模经济效应并不明显,大多数中小人寿保险公司尤其是这样,不利于提高整个人寿保险行业的竞争实力。
2.人寿保险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较高
我国人寿保险市场的进入与退出壁垒较高,较高的进入壁垒主要是指行政性进入壁垒,即我国对企业进入人寿保险市场有准入条件的限制、准入的组织形式等的限制,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履行我国加入WTO时的相关承诺,我国逐步降低了外资保险公司和民营资本进入保险市场的壁垒。我国人寿保险市场存在较高的退出壁垒是政府为了避免人寿保险公司倒闭而引发的恶性社会效应,通常会对经营不善的保险公司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但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退出机制,破坏了人寿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市场结构分类的分类标准,这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模式”。
3.人寿保险市场差异化程度低
我国人寿保险市场的产品种类基本相同,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保险公司之间在产品结构、产品功能等方面大同小异,提供的个性化的寿险产品较少,主要的险种是人寿险、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等类别,人寿险种的开发大都集中在传统寿险产品和分红型险种上,我国的人寿保险产品结构单一,与外国人寿保险企业相比明显缺乏竞争力,同时,我国人寿保险公司一般照搬外国保险行业的产品,没有自己的创新产品,不利于产品的竞争优势,从而导致不能显著提高我国人寿保险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实力。
4.完全垄断市场模式转向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中国进入WTO之后,中国保险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人寿保险企业进驻我国,使得我国人寿保险行业从完全垄断市场向寡头垄断转变,保险行业的竞争程度变大,在我国保险业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人寿保险企业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2012年我国中资、外资寿险公司68家,随着人寿保险公司市场主体的增多,中国寿险市场的集中度在逐步下降,我国人寿保险的市场结构由完全垄断市场模式转向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转变。
二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集中度
(一)市场集中度内涵
市场集中度是判断产业市场结构最主要的因素,反映产业组织之间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即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常用的集中度指标有:行业集中率(CRn)、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熵指数,而集中率(CRn)与赫希曼指数(HHI)两个指标最为常用,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如表2-3所示。一般有:
表2-3 贝恩市场结构类型
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是用某特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来表示,其公式为:
行业集中率(CRn)衡量的是行业绝对市场集中度,而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衡量的是行业相对市场集中度,能反映行业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分布。
(二)人寿保险业市场集中度现状
表2-4给出了1996-2011年中国寿险业市场集中度CR4、HHI的变化现状,图2-1反映了1996-2011年中国寿险业市场集中度CR4、HHI的变动趋势。由表2-4和相应的图2-1折线图可以得知,1996-2011年这16年我国寿险业的CR4和HHI的数值都是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人寿保险业的市场集中度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CR4指数由1996年的98.93%下降到2011年的69.49%,降低了将近30%。HHI指数由62.35%下降到18.76%,降低了将近44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寿保险业的竞争程度在不断地上升,整体的竞争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虽然中国人寿保险业发展很快,但是市场集中度依然很高。根据贝恩对市场结构的划分,我们可以得出中国人寿保险业仍属于垄断程度较高的寡占Ⅲ型结构,中国人寿保险产业市场结构的类型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表2-4 1996—2011年中国寿险业市场集中度CR4、HHI一览
图2-1 1996—2011年中国寿险业市场集中度CR4、HHI的变动趋势
表2-5给出了2002-2011年中、外资寿险保费收入及市场份额的相关情况,图2-2反映了2002-2011年中、外资寿险保费收入及市场份额变动现状,根据相应的保费收入及市场份额图,我们可以看出中资和外资寿险的保费收入和市场份额基本趋势是在增加,虽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力度增加,但在人寿保险行业中中资的保费收入、市场份额这两者都大大超过了外资水平,占有绝对的优势。
表2-5 2002—2011年中、外资寿险保费收入及市场份额一览
图2-2 2002—2011年中、外资寿险保费收入及市场份额
表2-6、表2-7给出了2002-2011年中国主要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及寿险份额,由此可以看出寿险行业这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行业市场集中度在逐步降低。
表2-6 2002—2006年主要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及市场份额 单位:百万元、%
表2-7 2007—2011年主要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及市场份额 单位:百万元、%
寡头垄断市场竞争格局被逐渐打破,较早成立的几家大型人寿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在逐步下降。目前我国人寿保险市场中,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人寿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大,尤其是前2家公司,可谓举足轻重,但是像华泰人寿、长城人寿所占的份额就比较小了,追溯到2002年,可以看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太保人寿这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在不断下降,但新华人寿、泰康人寿的份额在上升。中国人寿的市场占有率从2002年的54.22%下降至2011年的37.38%,但仍然保持着绝对优势。平安保险公司在人寿方面的市场占有率从2002年的26.09%下降至2011年的12.44%。
表2-8给出了2002-2011年中国东、中、西部寿险保费收入及市场份额,图2-3、图2-4反映了2002-2011年中国东、中、西部寿险保费收入和市场份额变动的折线趋势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寿险保费收入及市场份额在东、中、西部的现状,在2002-2011年这十年寿险行业的保费收入和市场份额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也就是东部的保费收入、市场份额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中部次之,西部的保费收入最少,市场份额也最小。所以,我们应该着重促进西部的寿险行业的发展,继续增强东部和中部寿险业发展的强势势头。
表2-8 2002—2011年中国东、中、西部寿险保费收入及市场份额一览 单位:亿元、%
图2-3 2002—2011年中国东、中、西部寿险保费收入
图2-4 2002—2011年中国东、中、西部寿险市场份额
(三)主要亚洲国家寿险业市场集中度对比
表2-9给出了2002年亚洲主要各国(地区)寿险业集中度,从2002年亚洲主要各国(地区)寿险业集中度的相关数据来看,印尼的寿险公司数量是最多的,中国香港次之,其中印度、越南前5位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了100%, Herfindahl指数达到了10000,说明这两个国家的前5名寿险公司瓜分了其国家的全部市场份额,占有绝对的垄断优势。中国排名前5位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也有99.12%, Herfindahl指数达到了5180,在亚洲各国居于第三的水平,这说明我国寿险行业的市场竞争不够激烈,市场垄断情况比较严重。同时,从表2-9中我们也看出寿险公司数量与前5位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Herfindahl指数基本上呈反相关关系,即寿险公司数量越少,排名前5位寿险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就越大,Her-findahl指数也就越大,市场竞争程度也就较低。
表2-9 2002年亚洲主要各国(地区)寿险业集中度
三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一)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相关概念
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是指某种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典型的规模经济曲线呈U形,单位生产成本最低点所对应的产量水平称为经济规模。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有固定成本的不可分割性和分摊、采购的经济性以及营销的经济性。同时,当企业经营规模扩大时,营销费用会因更大的销量而分摊,营销成本会因顾客的广泛性而降低。
人寿保险市场的规模经济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即人寿保险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人寿保险业务的扩大、保费收入的增多、人寿保险市场经营主体和寿险公司机构数量的增加,致使寿险业单位营运成本的下降。它能使寿险业中各寿险公司因寿险业整体的规模发展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效益。微观层面即人寿保险公司的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寿险公司随着某种寿险产品开发和销售量的增加单位运营成本的下降。寿险公司的费用主要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营业费用以及其他业务成本。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指企业经营范围扩大带来的经济性,其实质在于企业对多个业务可共享的剩余资源的利用。由于企业发展与竞争需要一定的规模,而生产一种产品可能未充分利用特定的投入,若企业将两个或更多的业务结合起来,共同使用研发生产设备、营销力量、服务平台、广告宣传和信息网络以及商标信誉资源,就能使投入成本在不同产品中分摊,降低单位成本,给企业带来经济性。人寿保险业的范围经济是指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险种范围或区域范围的扩大带来的经济性。
(二)人寿保险业发展市场规模现状
表2-10给出了1980-2013年中国寿险业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从中国寿险业的整体发展选取了1980-2013年的相关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寿保险业保费收入规模、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等几个指标的发展态势,并通过对比发现寿险业保费增长率远远高于GDP增长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寿保险业的保费收入、保费增长率、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基本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相应的数值增加,如1980年寿险业的保费收入只有4.6亿元,而到了2013年保费收入达到了10740.93亿元,保险密度从0.47元/人变化到789.36元/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说明了人寿保险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对我国金融业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表2-10 1980—2013年中国寿险业发展指标
表2-11、图2-5给出了2001-2013年中国保险业资产规模变化,图2-6反映了2001-2013年中国保险业资产增值率以及保险业资产总额与GDP比率变化。从2001-2013年中国保险业资产规模变化一览表和变化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保险业的资产规模和GDP都是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我国的保险业发展良好,但是从相关比率,即资产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较大,且从整体上来看呈下降增长趋势,保险业资产总额占GDP的比重在这几年缓慢上升,说明保险业对我国国民收入的贡献不断增大。
表2-11 2001—2013年中国保险业资产规模变化一览
图2-5 2001—2013年中国保险业资产规模变化
图2-6 2001—2013年中国保险业资产规模相关比例
表2-12、图2-7给出了1992-2013年中国保险业资产总额占金融资产总额比重变化,从保险业在整个金融行业的重要性来看,1992-2002年保险业资产占金融资产总额比重整体是在上升,从1992年的1.68%上升至2013年的5.23%,可以看出保险业在金融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贡献越来越大。
表2-12 1992—2013年中国保险业资产总额占金融资产总额比重 单位:%
图2-7 1992—2013年中国保险业资产占金融资产总额比重
(三)主要国家人寿保险行业市场规模对比分析
表2-13给出了2011年中国寿险业与世界主要国家寿险业的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对比,表2-14反映了2011年中外主要寿险公司资产规模、保费收入和利润比较。从2011年中国寿险与世界主要国家寿险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进行了对比,在寿险保费收入方面,美国和日本占有绝对优势,人均保费瑞士最高,而保险深度是中国台湾居于首位,经过对比,我国寿险行业的水平与很多发达国家或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需要贯彻“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政策,积极向国外先进国家或地区的保险公司学习,争取把我国的保险事业做大、做强。另外,从2011年中外主要寿险公司资产规模、保费收入、利润一览表中,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的这几个指标都不高,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我们需要不断优化我国寿险行业的结构,加强寿险企业的优势。
表2-13 2011年中国寿险业与世界主要国家寿险业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一览
表2-14 2011年中外主要寿险公司资产规模、保费收入、利润一览 单位:百万美元
四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产品差异化
(一)产品差异化的概念
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向消费者提供有别于其竞争对手的独特产品,其关键是塑造产品特色,核心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产品差异化可以是有形产品差异化和无形服务产品差异化。企业的产品差异化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立什么样的产品差异;二是在什么地方建立产品差异;三是以何种方式建立产品差异。由于为顾客创造价值是产品差异化的核心,因此建立什么样的产品差异主要是确定目标顾客,确定顾客核心价值和顾客核心价值传达。了解顾客价值需求,可以从分析顾客利益点入手,顾客价值=顾客认识利益-顾客认知价格。在什么地方建立产品差异化是企业思考在价值链的什么阶段创造差异化属性,实际上在行业价值链的每一项活动之中都存在创造差异化的可能性,创造产品的独特性需要哪些能力和资源。以何种方式建立产品差异,可以通过产品外观、质量、性能等特性,产品销售分销渠道、交货速度与及时性、消费信用,产品营销与品牌塑造、声誉等识别与认知,产品服务与支持等来建立。
寿险产品差异化是指为满足不同寿险客户的需求,寿险公司向投保人提供有别于其竞争对手的独特产品或独特服务。寿险产品差异化是险种有形差异化和服务无形差异化的统一。险种有形差异化是寿险产品功能特点、质量品质、技术特性、险种名称、品牌形象等方面的独特性;服务无形差异化是险种有形差异化的延伸,表现为寿险公司为顾客在寿险产品支付、保费支付方式、保单交付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为独特的价值。寿险公司为投保人提供的险种产品或服务标新立异,形成在市场或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的东西,可以培养保户忠诚度,提高续保率。通过产品差异化,开发和提供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拳头产品,开发和提供能满足少、中、青不同年龄阶段的普通寿险、分红险、投资万能险、健康险和意外险。例如,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人们节俭习俗,开发和提供定期储蓄型险种;针对通货膨胀、银行存款利率不高,开发和提供分红型险种等。
(二)保险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保险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寿险公司保险产品的差异化能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给潜在进入者设置障碍;其次,寿险公司保险产品的差异化能降低替代品的威胁,这是因为差异化的寿险产品能增加在特色和价值上的吸引力,产生较高的顾客转换成本;最后,寿险公司保险产品的差异化能降低寿险产品价格弹性需求,顾客因寿险产品的独特价值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购买该产品,减少对价格的敏感性。保险产品差异化有利于改善和优化保险市场结构,有些学者提出了实现保险产品差异化的措施,比如说祝乡军、李鹏(2010)在《保险产品差异化:基于保险产品再认识的理论分析》一文中指出,加强人才引进和提高员工素质是实现服务业务差异化的必然途径;分析客户需求,进行市场细分是实现保险行业市场产品差异化的必要途径;改善服务技术与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是实现服务业务差异化的科学途径。
(三)人寿保险行业市场产品差异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人寿保险行业发展中,由于保险费率的厘定严格受保监会监管,各寿险公司开发和提供的寿险产品大同小异,寿险品种类型、险种功能特性和险种定价等差异化程度小。
表2-15 2002—2011年不同寿险产品差异对比分析一览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表2-15给出了2002-2011年不同寿险产品差异对比分析,包括普通寿险产品、分红产品、投资连结险和万能险、意外险以及健康险,图2-8反映了2002-2011年不同寿险产品的保费收入变化,图2-9反映了2002-2011年不同寿险产品市场份额变动趋势。从表2-15及两幅趋势图中可以看出,2002-2011年这十年中不同寿险产品的保费收入及市场份额的相应变化,其中普通寿险产品和健康险的保费收入波动不大,这也说明了在我国人寿保险市场这十年的普通寿险产品、意外险和健康险产品几乎是同质,没有产生产品差异化的扩大效应。而另外几种产品,如投资连结险和万能险及分红产品的保费收入波动较大,其中分红产品的保费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且增长的幅度是几种产品中最大的,从2002年的104916.69百万增长至2011年的732751.41百万,说明了消费者对分红产品产生了消费偏好,从而带动了分红产品的蓬勃发展。同时,从市场份额图来看,这十年期间,分红产品的市场份额跟其他产品相比所占比重也是最大的,虽然其波动较大,但是总体趋势还是在上升,但普通寿险产品的市场份额在下降,健康险、意外险所占的市场份额并不大,且处于稳定状态。结合这两张图,可以得知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投资分红产品,寿险产品种类并不多,且几乎同质,产品差异化需要进一步加大,从而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图2-8 2002—2011年不同寿险产品的保费收入变化
图2-9 2002—2011年不同寿险产品市场份额变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