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过程中的难译现象处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英语和汉语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也都包含了很多的语言现象。这些丰富的语言现象既发源于文化之中,也促进着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拥有了更多的表现艺术和内涵彰显方式。

然而,也正是这些丰富的语言现象以及它们所蕴涵的文化背景,使得这两种语言在彼此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难以处理的现象。很多搞翻译的人遇到这种难译现象多了,就开始显得绝望,然后断然地把它们分为可译和不可译两部分,认为其中不可译的部分是绝对无法处理的。

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确实会有无法翻译的“不可译”现象吗?如果我们把有关“不可译”的论文集中起来阅读一下,就会发现很多译者都认为所谓的“不可译”,实际上只是相对于“可译”而存在的,只不过是一个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难易程度的反映。只要我们认真琢磨,努力去探寻文字和文化中的线索,就一定会把它们翻译过来。

在编著本书的过程中,作者阅读了大量有关翻译方面的著作和论文,发现目前对翻译方法的探讨还主要集中于高校的外语教学界,这是很让人感到惊喜的。这些年来,随着语言学在外语学界的不断渗透,多数外语教师出于名利的考虑,纷纷半路出家搞起了语言学研究。大家在这方面投入的财力和精力十分可观。但是在用大量拾人牙慧的成果向学界证实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真理的同时,对英语的学习,尤其是对翻译的研究被极大地耽搁了。

在选择论文作为参考文献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把语言学的理论与翻译方法相结合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废话连篇,读半天不知所云。而恰恰是来自一些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甚至职业学院的教师,在翻译方法的探讨上提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发现。与一些名校大家的“高论”相比,这些教师的论文读起来更让人觉得“解渴”。因为这些文章不给自己戴高帽子,往往都是直接切入主题,就事论事。我在汲取了很多他们的宝贵心得之后,不由得内心唏嘘不止。看来要研究翻译方法,还是要走“下里巴人”之路。

虽然我们已经对英语进行了这么多年的研究,但是它毕竟是我们的外语。很多搞翻译的人在语言现象的归类上还不是很清晰,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很多英语例句会被几个语言现象所收纳。作者在参考这类语言现象时试图进行明确化分类,但是也出现了难以明断其属性的局面。看来英语的确是我们的外语,其内涵的许多因素绝对不是我们这些非母语者所能把握的。但是换个角度讲,既然一个句子经典到可以为几个语言现象所收纳,它一定是具备了很强烈的语言代表性,我们用它来举一反三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英汉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疑难现象,并不属于所谓的“不可译”现象。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总结出的各种翻译方法,都有着尝试解决这些疑难现象的愿景。诸如各类探讨翻译方法的论文中大都提出了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增补法、混合法,等等。这些方法在翻译文化蕴涵较肤浅的内容时用起来确实得心应手,但是在遇到包含很独特的英语文化内容的现象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对这些很难翻译过来的现象进行研究,找出合适的翻译方法,为今后翻译同行的工作提供经验帮助,同时也为两种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

本书中列举的十五种疑难现象,都是在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但是与大量的翻译内容相比,这些现象又显得零星,不好做统一的收集和整理。从已经发表的相关论文看,各种现象的学术探讨也很纷杂,基本上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作者经过阅读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对各种可行的翻译方法经过罗列和梳理,再按照一个比较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内容综合与排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直观和实用的借鉴体系。通过目录中的显示,可以使读者很轻易地找到能参考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应该兼具理论探讨和工具的双重功能。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很有限的。在整个编著的过程中,经常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这也肯定会给本书的质量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好在本书是对疑难现象进行综合的初级作品,进一步提升质量的空间还很大。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发译界同人批评的灵感,以便我们在对这个领域的探讨中各抒己见,共同提高。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编著是在借鉴了很多有关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是站在众人肩膀上开阔的一片视野。为了做到尊重各位同人的原创,本书对所有引用论文均在脚注和参考文献中予以注明。尽管如此,心中也有“窃书”的愧疚,就请诸位本着“读书人的事”的宽容,给予我足够的体谅。这样我们就能拓展这块平台,把大家的心得都在这里平铺直叙开来,把翻译这件事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