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过程中的难译现象处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英语成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因为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有大量的成语,所以有些人在翻译英语的成语时力求把它们译成汉语中对应的成语,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要想在翻译英语成语时做到准确翻译,避免误译,就不能简单采取对应原则,而是要遵循解释本义的原则。要想做到用汉语充分地诠释英语成语,最好从英汉成语对应关系的角度把英语成语分成三类:与汉语相对应的成语、与汉语半对应的成语和不对应成语。

与汉语相对应的成语在意义和使用上都与某个汉语成语类似,一般来讲可以互译。但对应也不是绝对的,细微的差别仍然存在,只不过这种差别不至于导致误译。例如,把英语成语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译成汉语成语“杀鸡取卵”就是相互对应很好的例子。此外,还有诸如all a speed a speed(直言不讳),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do(入乡随俗)等都是与汉语相对应的成语。虽然不是逐字对应,喻体也不完全相同,但寓意是相同的。对于这类成语,可以找出汉语中内容意义相同的成语来对应翻译,并能收到好的效果。

与汉语成语半对应的英语成语在意义和用法上与汉语成语有区别但仍有许多共同之处。要想在翻译时确认这种成语的意义就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

以“walls have ears”和“隔墙有耳”这一对成语为例。该成语在英英词典中有三种解释:(1)“eavesdroppers are or may be present”(有或可能有偷听者);(2)“Others may hear us”(可能有人听去我们的话);(3)“even the most secret and private conversation may become known to other people”(即使最秘密最私下的谈话也可能被人家知道)。

显然,第一种解释相当于汉语的“隔墙有耳”。但是第三种“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则更恰当一些。可见要把半对应的英语成语译成汉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作判断,从而确定是否选择对应的解释。

有些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是不对应的。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都不同,只是词句比较类似。如果根据字面意思翻译,那就会酿成大错。

比如有人把“Claw me and I'll claw thee”误译成“以牙还牙”,这就明显违背原意了。这里“claw”的意思是“轻轻抚摸”,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你捧我,我就捧你”。而“以牙还牙”的意思正好相反。还有诸如把英语成语“pull sb's leg”(愚弄取笑)译成“拖后腿”;把“wake a sleeping wolf”(自找麻烦)译成“打草惊蛇”;又把“a walking skeleton”(骨瘦如柴)译成“行尸走肉”等,都是把不对应成语按字面意思翻译的结果。

对于这类成语,翻译时一定要做到准确理解,许多误译就是由翻译者不完全理解原文造成的。要想做到准确理解,就不能对英语成语中的各个单词的意思进行简单的拼凑,即不能对字面意思进行望文生义式的翻译,否则就会造成误译。

要想避免这种误解,除了加强对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广泛涉猎,注意积累,在翻译时查阅不同的词典也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文化差别,在翻译英语成语时,英英词典的解释更可取一些。当然,不同的英英词典的解释有时也不尽相同。在成语的误译例子中,在翻译不对应的成语时出现的误译最多,而这方面往往又是非常难以避免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不做仔细研究,简单行事,想当然。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能够用汉语中对应的成语精确地传达英语成语的原意和色彩是最为理想的,因为用读者所熟悉的、固定而又简练的母语词汇所进行的表达更容易被理解,效果也更好。但是一定要慎重考虑两种语言成语的对应关系,不能想当然,更不能牵强附会,一定要把解释本义放在第一位。对汉语成语的使用应该做到“宁缺毋滥”。周海昕:《如何避免英语成语和谚语的误译》,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