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说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我给这本书取名叫《读〈史记〉说智慧》。智慧,是一个非常抽象而又复杂的哲学术语,这本书无意纠缠于“智慧”二字概念的纷争和所谓意义的界定,因为像这样的词汇,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解释得越多,反而不一定有助于把问题弄清楚,然而,脱掉抽象而又复杂的概念的外壳,很少有读者不明白智慧的含义。在这本书中,我们试图通过《史记》这一平台,展现“智慧”二字的本质内涵,揭示社会发展与智慧的关系,探讨智慧在推动人类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进而确立人的价值或意义。谈智慧,就离不开人物,离开了人物智慧就无从谈起。在《史记》中,智慧往往体现在为国为民的宏大的志向中,其中博大的胸怀、明确的目标、坚韧不拔的毅力及敢于实现、善于实现预期目标的精神,都是“宏大志向”的主要内容。智慧往往体现在无私无欲的奉献精神中,守职循法、清正廉洁、俭约质朴,可为这种精神作注脚;智慧往往体现在个人的品德、素养中,恭敬、谦让,不威不淫,诚心敦厚,是品德素养的要素,也是人生价值的核心体现。读《史记》,一是要感悟《史记》中体现为一以贯之的智慧,二是能感悟或人或己,漫长而又短暂、复杂而又纠结的人生,如果能把现实的人生和历史的智慧融合在一起,相信读《史记》就更能品出些许滋味来。

我喜欢读《史记》,还不仅仅是因为《史记》中有伟大的史学家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有熠熠发光的人生智慧,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耐人寻味的历史事件及生动简洁的诗一般的语言,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天然的情结,那就是与家乡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是原阳县人,原阳自古以来人杰地灵,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是目前渐为重视、渐或了然的“牧野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秦汉时期原阳县是两个县,即阳武县和原武县,隶属荥阳郡,后将二县合并,各取原县名一字,称之为原阳县。原阳文化与《史记》有什么关系呢?一位研究原阳文化的学者这样说:“一部原阳史,半部西汉史。”我琢磨这句话说得有欠确切,是否应该说一部西汉时期的原阳史,就是半部西汉史。尽管表述还可以进一步推敲,但他道出了原阳文化在西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西汉文化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处于什么位置呢?我作了一个简单的统计:有两组数据或许能够反映出一些问题:第一,《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21世纪)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在这三千年的历史中,《史记》记载汉代历史只有八十四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22年),这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占时间的比重微乎其微。第二,《史记》共有一百三十篇,其中“十二本纪”中西汉占六篇;“十表”中西汉仍占六篇;“三十世家”中西汉占十二篇;“七十列传”中为西汉人物作传的就占四十二篇。由此可见,《史记》中出现两个“偏”,第一个“偏”是从时间上说,记载西汉初期的时间只占《史记》记载历史时间的四十分之一。第二个“偏”是这四十分之一的时间却承载了《史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内容。通过这两组数字,可以看出西汉初期的历史在《史记》中的分量和地位。那么,西汉历史究竟与原阳历史有怎样的关联呢?从地域上说,原武、阳武地处中原腹地,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距楚汉鸿沟不足百里,是当时兵家必争之地,张良就是隐藏在阳武县城这一秦始皇东巡必经之地来击秦的。从人物上讲,司马迁记录西汉初期八十四年的历史,原阳籍因功受爵者不乏其人,其中为相者就有陈平、周勃、张苍、周亚夫等人,先后执政达二十九年,几乎占去了《史记》中西汉初期八十四年历史的近五分之二,为西汉的建立、稳定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对两汉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陈平在吕后时代前后执政十一年,张苍文帝时代为相十四年,都为西汉初期的平稳过渡和“文景之治”社会繁荣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奠基和推动的作用。读《史记》怎么也越不过沉甸甸分量的西汉史,浏览西汉史怎么也躲不过原阳的影子。原阳曾出过十二位丞相,但最为人敬慕而乐道者当推汉初四相。因此,研究原阳文化离不开《史记》,阅读《史记》也在重塑家乡文化。我热爱家乡文化,因为这是生我养我的一片热土。我喜欢读《史记》,因为《史记》与家乡还有剪不断的情结。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主要从事高等院校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怎么样去教书,又怎么样去育人于教书之中,这是教育界多年来的追求,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脑子中常有的问号。尤其是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要履行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可能就更加困难些。我曾经以问卷的形式作过一个调查,就当代本科大学生来说,大学毕业时,读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者不到百分之三十,即便是中文系的毕业生,认真读完这三部著作者也达不到百分之七十,更不用说像《论语》《孟子》《左传》《国语》之类的典籍,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空间还非常大。上述现象不能责怪学生,应从我们的教育思想和大学知识构架的设计上去反思。作为一名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者,责任尤为重大。教育,自古至今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来都是以“随风潜入”的方式去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这里我选择了相对容易读懂,故事性、趣味性、史实性较强的《史记》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以讲座的形式,将《史记》中体现在家国情怀、道德素养中的智慧,或者说因智慧而成就的家事、国事及良好的思想道德,介绍给学生,寄希望于当代大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感悟和启发。这也是我为什么给这本书命名《读〈史记〉说智慧》,而不叫“学智慧”“长智慧”的原因。

当前,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字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二十四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这一内核,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同时也契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可以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高等教育来说,我们认为还是要重点落实“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责任就是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文明要求结合起来,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史记》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行了记录,同时也对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总结与梳理。读《史记》,不仅会让你更多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也为你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无穷的智慧。

《读〈史记〉说智慧》是我给学生开设的系列讲座的讲稿,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书中难免会有疏漏甚至错误的地方,恳请各位专家给以指导和批评。

窦玉玺

二〇一五年七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