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研究价值
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在传统中国社会的教育和文化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之后,私塾逐渐走上了衰落之路,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整体上退出历史舞台。本书以中国共产党的私塾政策为研究对象,分析革命语境下以私塾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命运沉浮。
私塾改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内容,关涉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问题。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一直到1949年新政权建立后,始终致力于推行乡村教育的革命化改造,对私塾的改造是其乡村教育革命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乡村教育的革命化改造行动随着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曲折演进和新中国的创建发展,对中国乡村教育有着起伏不定的影响。因此加强研究中国共产党私塾政策及改造活动,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和国家政权的更替对乡村教育的影响与渗透。反思革命的宏大叙事,构建革命化的教育与私塾教育互动的复杂图景,丰富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乡村教育变迁的认识,有助于系统认识中国共产党对于私塾教育和传统教育文化的态度与理念,进而探究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评估私塾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并进一步深化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现代教育史研究。
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出现了“国学热”和读经思潮,私塾教育以一种新的姿态重现江湖——在中国的大地上零星出现。无疑,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对私塾改造的利弊得失与经验教训,既可以为今天的初等教育改革和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又可以为分析评判当下中国的“国学”问题提供参考,对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