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管理哲学的价值标准
判断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是非成败的价值标准是邓小平管理哲学的重要内容。“三个有利于”就是邓小平管理哲学判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非成败的价值标准。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唯心主义盛行,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猖獗,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丢掉了。经过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个人迷信、教条主义等唯心主义思想,恢复和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树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观点。但是,检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价值标准是什么并不清楚。有的人仍然沿用传统的唯心主义的政治标准,用“姓社还是姓资”来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成败,或用其他的一些标准,如经济发展速度标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标准、利润标准等。邓小平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具体运用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中。早在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过著名的“猫论”,即“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的最早运用。1978年,邓小平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上。”这就是邓小平最早提出的生产力标准。1979年,邓小平又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这是邓小平对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发展。1983年,他进一步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做得对不对的标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就形成了邓小平关于判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是非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实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其后又发展为三个有利于标准,并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辩证地统一起来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这是新时期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对于我们克服过去唯心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支持、鼓励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