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邓小平中国特色管理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任何事物,包括思想、理论都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邓小平中国特色管理哲学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是与邓小平个人的革命经历和管理实践分不开的,同时也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管理实践发展分不开。邓小平16岁到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成为一个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职业革命家。邓小平长期担任党政领导工作,具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成熟的管理思想。邓小平中国特色管理哲学就是来源于他的管理实践。他的管理实践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邓小平担任了党中央、军队和地方根据地的领导工作,具有丰富的党的管理、军队管理和根据地管理的实践经历和经验。这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管理哲学的萌芽阶段。
1926年1月,邓小平从法国转赴苏联,1927年春回国,受党组织派遣,进入冯玉祥的国民党军队从事政治工作。1927年底,担任了中共中央秘书长。
1929年7月,邓小平受党中央派遣到广西领导广西的党的全面工作。他领导举行了“百色起义”,创立了红七军;领导“龙州起义”,又创立了红八军。并创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31年8月,邓小平受党中央委派,担任中央苏区瑞金县县委书记和会昌中心县委书记。
邓小平后来担任了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机关报《红星》报主编。1934年底又第二次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参与了党中央的决策和管理。
抗日战争期间,邓小平担任了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领导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工作,担任了晋冀鲁豫区党委第一书记,领导了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行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1941年,邓小平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领导太行、太岳、冀南、晋豫4个区党委的工作。1943年,太行分局和北方局合并,邓小平代理北方局书记。1945年8月,晋冀鲁豫中央局正式成立,邓小平担任了第一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华东局第一书记、西南局第一书记。
总之,邓小平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长期担任党、军队和地方根据地的领导,具有担任从中央到地方领导、从党的领导到军队的领导,从一个县、一个根据地到几个县、几个根据地、几个省的领导,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经历了中国革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直至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整个过程,因而积累了丰富的领导和管理经验。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和领导生涯中,一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创造了许多符合中国实际的领导方法和管理方法,受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肯定。这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管理哲学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邓小平担任了党中央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成为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之一,参与和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管理哲学初步形成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主要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领导了西南各省的工作。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工作,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4月,邓小平再一次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54年9月,邓小平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
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总书记。
60年代初期,“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邓小平参与主持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治理方针,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正常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被错误地作为中国第二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并下放基层劳动。1973年邓小平重新出山,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在1975年周恩来总理病重期间,主持国务院的全面工作,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各方面的混乱局面进行了全面的整顿,主持制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规划并由周恩来总理向全世界宣布。在他的主持下,还制定了农业、钢铁、煤炭、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了他在领导和管理方面的智慧和才能。
在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这一时期,我们党的工作重点由原来的战争与革命转向了和平与建设,如何领导和管理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已成为主要的任务。由于没有经验,我们主要学习和实行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实践证明,这一体制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违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速度。邓小平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参与了决策、领导和执行,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邓小平在他领导和管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了各种经验和教训,创造和积累了新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如他长期坚持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赞成和支持农村包产到户,强调目标责任制,反对官僚主义、本本主义,坚持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改革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主张权力下放、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纪律性等重要思想。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阶段。这时邓小平已成为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管理哲学的完全形成阶段。
1977年7月,邓小平恢复了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8月,在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同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继续进行他1975年对我国政治和经济建设的治理整顿,同时进一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规律。他大胆地提出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并高度评价和热情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提出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认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些思想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党的历史性转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82年8月,邓小平辞去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仍然担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主席。1987年党的十三大后,仅保留了中央军委主席。但邓小平实际上仍然是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是世人所公认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都是由邓小平做出的或征询了邓小平的意见以后做出的。如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实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等。
邓小平在这一时期,作为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阶段、动力、目标、战略等重大问题,并形成了完整的邓小平中国特色管理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