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论财务:财务行为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财务对象——做什么?

财务活动究竟做什么,涉及财务对象。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财务对象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可谓见仁见智。作者认为,财务对象有总体财务对象、具体财务对象和综合财务对象三个层面。

一 总体财务对象:资金及其运动

大多数学者认为,财务活动是企业财富创造的源泉,财务对象是资金及资金运动。事实上,即便是金融市场财务和政府财务,也是围绕资金及其运动展开的。因此,资金及资金运动是总体财务对象(抽象财务对象)。

(一)资金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基本生产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拥有资金,谁就拥有创办企业并创造财富的机会。要了解资金内涵和外延,需要区分以下两组概念。

1.资金、资产和资本

此三个概念容易混淆。在日常财务活动中,资产、资本均可以称为资金。即可以将资金与资产、资金与资本混用,但切忌将资产和资本混用。

(1)资金。在会计学中是一个笼统性概念,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均可称为资金,企业供产销过程中形成的货币、应付账款、材料与设备、生产成本(在产品)、产成品与半成品、应收账款六种物品,分别可称为货币资金、债务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和债权资金。资金在财务学中是一个中立性概念,反映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运动着的数量和价值,注重物品的价值表现形态,只有经济属性。从投资过程看,资金是一个流量;从投资结果看,资金是一个存量。正因为如此,资金与资产、资金与资本能够相互通用。例如,债权资金,既可称为债权资产,也可称为债权资本;股权资金,既可称为股权资产,也可称为股权资本。

(2)资产。在会计学中强调资金占用或运用去向,反映企业经营控制关系,意指企业将资金投入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特定对应物,分布在资产负债表的左边,会计核算将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资产在财务学中强调物品的价值实现形态,企求“物尽其用”;内含资产使用权,为企业经营者所控制和行使;体现经营者的代理责任履行情况,必须对受托的企业法人资产进行有效经营,并希冀所经营的资产能够取得合理的收益;财务管理将资产划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金融性资产,目的是加强资产经营者对所经营的不同性质资产的控制权。资产的内在特征是收益性(营利性)、安全性(风险性)和流动性,其中收益性是核心;资产的外在属性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正因为如此,资产不能称为资本。例如,流动资产不能谓之流动资本,但可谓之流动资金;经营性资产不能谓之经营性资本,但可谓之经营性资金。

(3)资本。在会计学中强调资金权属或来源渠道,意指企业在经营前或经营中向有关利益相关人筹集的资金,分布在资产负债表的右边,会计核算将资本划分为债权人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资本在财务学中强调物品的价值创造形态,力保“物有所值”;内含资本所有权,为资本所有者所拥有和追求,体现了资本所有者的委托诉求,必然对让渡了资本使用权的资本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并期望所投入的资本能够得到合理的增值,财务管理将资本划分为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目的是区别资本所有者对所投入的不同性质资本的诉求权。资本的内在特征是逐利性、稀缺性和垫支性,其中逐利性是核心;资本的外在属性是法律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正因为如此,资本不能称为资产。例如,股权资本不能谓之股权资产,但可谓之股权资金;债务资本不能谓之债务资产,但可谓之债务资金。

2.资金、货币、财产和资源

这四个概念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并各自与上述资金、资产和资本有关。

(1)货币是资金的原始形态。一切资金最初总是以货币形式出现在一切市场(如商品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上,只有经过一个过程,货币才能转化为资金。

(2)财产是有经济实质的资产,也是有法律依据的资本。正因为如此,财产把资产和资本连在一起。资产的经济形式是资本;资本的法律形式是资产。同样,资产的价值实现和收益最大化是对资本所有者的利益驱动;资本的价值创造和逐利最大化是对资产经营者的责任约束。

(3)资源是一个多元综合体。货币、资金、资产、资本、权益均可称为资源。除此以外,还有许多东西如威望、学识、权力、关系等,亦可称为资源。

(二)资金运动

企业资金运动是社会资金运动的重要一环。社会资金运动总体方向是:居民→工商企业;低效使用部门→高效使用部门;低盈利产业→高盈利产业。而企业资金运动既以货币资金为起点,又以货币资金为终点,主要分布在三个环节,如图1-3所示。

图1-3 资金运动

1.供产销环节的资金运动

供产销环节的资金运动见图1-3中的①。在供产销过程中,资金具有不同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组合:从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出发,历经债务资金(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储备资金(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产资金(在产品)、成品资金(产成品、半成品)、债权资金(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再回到货币资金。可见,随着采购、生产和销售的进行,商品价值形态随着商品实物形态的不断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

供产销是一个完整再生产过程,既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也是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一方面,企业劳动者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新的商品,通过出售使其使用价值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企业将生产中已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支出的必要劳动价值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去,创造出新的价值,通过商品出售方式使新价值得以实现。这两个过程存在明显的区别。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是有形的,是商品的实物运动过程;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是无形的,是商品的价值运动过程。这种价值运动过程表示为:

其中:GW反映了商品供应(采购)过程,是货币资金转化为商品资金过程;{L-End} 反映了商品生产过程,即采购的商品与劳动力结合,生产出新的商品过程,这个过程是商品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继而转化为商品资金的过程;W′G′G+ΔG)反映了商品销售过程,是商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的过程。

可见,货币资金职能是生产准备,生产资金的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金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

2.外源性筹资环节的资金运动

外源性筹资环节的资金运动见图1-3中的②。这一环节是证券与货币资金的相互转换,从发行证券收取货币资金出发,经过支付股利或还本付息,再回到发行证券收取货币资金。

3.对外投资环节的资金运动

对外投资环节的资金运动见图1-3中的③。这一环节也是货币资金与证券的相互转换,从支付货币资金购买证券出发,经过收取股利或收回本息,再回到支付货币资金购买证券。

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货币资金),正因为如此,资金运动的转化形式和动态表现是现金流转。

二 具体财务对象:投资与筹资

纵观国内外学者近十年关于企业财务行为的论述,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以筹资为起点的财务行为论;二是以投资为支点的财务行为论。

(一)筹资起点论:五分论、四分论和三分论

1.五分论

彭韶兵(2003)将企业财务行为分为筹资行为、投资行为、耗资行为、回收行为和分配行为,简称“五分论”。此观点认为,筹资行为是起点环节,投资行为是中心环节,耗资行为是基础环节,回收行为是关键环节,分配行为是终点环节,并将投资、耗资和回收合称为资金使用,从而归纳出企业财务行为包括资金筹集、资金使用和资金分配。

此观点基本依据是,从企业资金运动着眼并从企业再生产环节出发,试图将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活动统一起来。其实,现行财务管理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属于管理学中工商管理下的会计学。会计学的对象是资金运动,资金运动经历资本进入、资本循环和资本退出三个阶段,其中资本循环随着供产销的进行,资本依次采取如下形态: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可见,企业资金运动是三个再生产环节(采购、生产、销售)、三种资本形态(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和三个资本周转阶段(资本进入、资本循环和资本退出)的高度统一,是经营性活动和金融性活动的有机统一。“五分论”正是从这个角度,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了划分。

2.四分论

陆正飞(2001)将企业财务行为分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和营运资金管理,简称“四分论”。此观点表面上有些标新立异,但实质与“五分论”如出一辙,只不过是将“五分论”的耗资行为与回收行为合称为营运行为。持类似观点的有:郭复初、王庆成(2005)将财务行为分为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营和收益分配;韩新宽(2007)将财务行为分为筹资行为、资金投放行为(投资行为与资金营运行为)和分配行为;赵振全(2003)将财务行为分为筹资行为的决策与管理、投资行为的决策与管理、营运行为的决策与管理、经营成果的分配与管理。

3.三分论

熊剑、罗淑贞(2007)将企业财务行为分为筹资行为、投资行为和分配行为,简称“三分论”。此观点也不过是“五分论”或“四分论”的翻版,将“五分论”的投资行为、耗资行为和回收行为合称为投资行为,或者将“四分论”的利润分配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合称为分配行为。持类似观点的有:王文华(2003)将财务行为分为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包括资金投放、资金耗费和资金回收)和资金分配;栾庆伟、迟国秦(2004)将财务行为分为资金筹集、资金投放和使用、资金收入和分配;陈荣奎(2004)将财务行为分为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曹中(2005)将财务行为分为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和资金收回与分配;江景(2009)将财务行为分为资本筹集、资本运用和资本收回与分配。

(二)投资支点论:变革三分论和改良三分论

1.变革三分论

陈雨露(2003)将企业财务行为分为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决策,简称“变革三分论”。此观点与“三分论”相比,内容看似相同,本质却完全不同。“三分论”以筹资为起点,“变革三分论”以投资为支点。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范霍恩(James C. Van Home,财务管理与政策,1998)将财务职能分为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并认为投资决策是最重要的财务决策。达摩达兰(Aswath Damodaran, 2001)认为,公司财务的对象涉及三项具有财务意义的决策:与资源分配有关的投资决策;与项目筹资有关的资本结构决策;与制定再投资或退出经营现金额度有关的股利决策。

此观点的基本依据是,企业从资本市场筹资的目的是投资于经营性资产,满足其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并将多余现金投资于金融性资产,取得利润后用于补充股权资本或者分配给股东。因此,企业财务行为分为投资、筹资和股利分配。

2.改良三分论

谷祺、刘淑莲(2007)将企业财务行为分为长期投资管理、长期筹资管理和营运资本管理,简称“改良三分论”。黄虹、李贞玉、洪兰、欧阳越秀(2004)将财务活动分为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资产管理决策;卢家仪、蒋冀(财务管理,2006)将财务活动分为长期投资决策、长期筹资决策和流动资产管理。罗斯(Stephen A. Ross, 2002)认为,财务经理必须关注三类基本问题:一是着眼于企业的长期投资(资本预算);二是着眼于企业对支持其长期投资需要的长期筹资的获取和管理方式(资本结构);三是着眼于对客户收款和向供应商付款等日常财务活动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

此观点的基本依据是,企业投资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企业筹资也分为长期筹资和短期筹资,企业财务行为分为长期投资、短期投资、长期筹资、短期筹资和股利分配。短期投资和短期筹资属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统称营运资本管理。股利分配(留存收益)决策构成企业内源筹资,是长期筹资的一部分。因此,企业财务行为分为长期投资、长期筹资和营运资本管理。

(三)投资支点论与筹资起点论的争议焦点

投资支点论与筹资起点论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学术流派,代表当今财务学的两个不同理论起源,其争议焦点集中体现在:

1. “结合观”与“独立观”之争

对企业财务行为范畴的界定,究竟是将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结合起来,还是服从财务活动行为自身的独立发展规律。显然,筹资起点论是一种“结合观”导向;投资支点论是一种“独立观”导向。毋庸讳言,财务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存在和不可或缺的企业活动,已经占据企业的核心地位,必然有其自身发展客观规律,投资支点论更能客观体现现代财务活动的对象和内容。

2. “环境观”与“目标观”之争

对企业财务行为范畴的界定,究竟以财务环境为依托,还是以财务目标为指南。显然,筹资起点论是一种“环境观”导向;投资支点论是一种“目标观”导向。目前,对财务系统概念框架的建立,学术界存在两大倾向:一是主张财务活动离不开一定的财务环境,财务环境对财务活动具有重大影响,财务环境位居财务活动系统的最高层次;二是主张财务目标是财务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财务活动绩效的客观标准,决定财务活动的基本方向,财务目标处于财务活动系统的核心地位。不可否认,财务环境(尤其是金融市场环境)是筹资的基本平台,也是投资的前沿阵地。然而,财务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是财务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而投资是实现财务目标的根本环节,投资成为财务活动的第一要务,投资支点论更能准确反映现代财务活动的真正内涵和实质。

3. “以筹定投”观与“以投定筹”观之争

对企业财务行为范畴的界定,究竟是遵循“以筹定投”,还是遵循“以投定筹”,如同企业经销观念是“以产定销”还是“以销定产”。显然,筹资起点论是一种“以筹定投”观导向;投资支点论是一种“以投定筹”观导向。毫无疑问,“以销定产”的经销观念和“以投定筹”的财务观念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事实上,没有投资,无须筹资;没有投资的动力,不存在筹资的压力;筹资是企业做大的基础,投资是企业做强的根本。可见,投资是现代企业的首要财务活动,投资支点论更能全面符合现代财务活动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四)本书的“以投定筹”论:二分论

既然投资支点论是现代财务学的主流观点,那么,财务活动究竟包括什么内容?笔者认为,企业财务活动从横向上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一是钱往何处去;二是钱从哪里来。前者是投资问题;后者是筹资问题。可见,投资和筹资构成具体财务对象,即“二分论”,与以往“五分论”、“四分论”、“三分论”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二分论”建立在“以投定筹”的基础上。

1.投资与筹资的关系定位

财务对象通过投资和筹资表现出来,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既然资产是投资的结果,资本是筹资的结果,那么投资与筹资的关系是什么?投资与筹资的关系应当定位于“以投定筹”,其理由是:

(1)“以投定筹”更能客观地表达现代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财务活动作为一项独立存在、不可或缺的企业管理活动,其核心地位越来越凸显。只有将财务学从会计学中分离出来,尊重财务活动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财务状况出发,将财务活动分为投资和筹资,并以投资为支点,更能客观地表达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2)“以投定筹”更能全面地符合现代财务活动的根本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合适的项目,就不会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有必要筹资;没有投资的动力,就不存在筹资的压力。另外,筹资是为投资服务的,筹资的目的是投资。以投定筹,筹资服从投资,更能全面地符合现代财务管理的根本理念。

(3)“以投定筹”更能准确地反映现代财务活动的真正内涵。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是股东的企业,公司要做的是股东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情,股东目标、企业财务目标与企业目标应当一致。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企业财务目标是财务活动的根本立足点和指导原则,是评价公司绩效的客观标准,居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投资作为财务目标实现的根本源泉、基本手段和主要环节,成为财务活动的第一要务。虽然筹资是投资的基本平台和前沿阵地,但筹资是企业做大的基础,投资是企业做强的根本,更能准确地反映现代财务管理的真正内涵。

2.二分论的财务活动范畴:经营性活动和金融性活动

财务行为分为投资和筹资,无论是投资还是筹资,都具有经营性和金融性。财务活动分为经营性活动和金融性活动,无论是经营性活动还是金融性活动,都包括投资和筹资。因此,企业财务活动是一个由投资、筹资、经营性、金融性相互交织的庞大驳杂的资金运动系统。

(1)经营性活动。分布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分布在供产销环节(如图1-4中的①所示)上,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短期经营性投资(经营性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无息应收票据、预付款项、存货、应收股利(来源于控股并购的长期股权投资)等。二是短期经营性筹资(自发性流动负债),包括应付账款、无息应付票据、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普通股)等。三是对内长期经营性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

图1-4 经营性活动与金融性活动分布

第二,分布在内源性筹资环节(如图1-4中的①所示)上,专指留存收益(股利分配的结果)。

第三,分布在外源性股权筹资环节(如图1-4中的②所示)上,专指发行普通股,包括初次发行和再次发行。这是公司取得经营条件的第一步。

第四,分布在对外投资环节(如图1-4中的③所示)上,专指对外长期经营性投资,即经营性股权投资,主要是指控制型(无论是同一控制还是非同一控制)长期股权投资,从过程上包括对子公司的增资和对非子公司的控股增资。

(2)金融性活动。分布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分布在外源性债务筹资环节(如图1-4中的②所示)上,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长期债务,包括银行借款(间接债务)和发行债券(直接债务)。二是发行优先股。对普通股而言,优先股相当于金融性负债。三是短期金融性筹资(临时性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带息应付票据、应付利息(债券)、应付股利(优先股)等。

第二,分布在对外投资环节(如图1-4中的③所示)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短期金融性投资(金融性流动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含金融性股权投资和金融性债权投资)、带息应收票据、应收利息(来源于金融性债权投资)、应收股利(来源于金融性股权投资)。二是长期金融性投资,包括非控股并购的长期股权投资(金融性股权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含金融性股权投资和金融性债权投资)、持有到期投资(金融性债权投资)。

3.财务活动指标:经营性指标和金融性指标

基于“财务活动分为经营性活动和金融性活动”,本书将财务活动指标分为经营性指标和金融性指标。投资分为经营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金融性资产,筹资分为经营性筹资和金融性筹资,资本分为经营性资本和金融性资本,负债分为经营性负债和金融性负债,股东权益分为经营性股东权益和金融性股东权益,收入分为经营性收入和金融性收入,成本分为经营性成本和金融性成本,利润分为经营性利润和金融性利润,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性现金流量和金融性现金流量,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性营运资金与金融性营运资金,杠杆分为经营性杠杆和金融性杠杆,风险分为经营性风险和金融性风险,困境分为经营性困境和金融性困境,危机分为经营性危机和金融性危机,安全分为经营性安全和金融性安全,租赁分为经营性租赁和金融性租赁,担保分为经营性担保和金融性担保,等等。这些全新指标概念,将会出现在相应章节。

沿着这一思路,可以扩展一些指标概念。企业目标分为业务目标和财务目标,财务目标分为经营性目标和金融性目标;企业战略分为业务战略和财务战略,财务战略分为经营性战略和金融性战略;企业预算分为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财务预算分为经营性预算和金融性预算;企业控制分为业务控制和财务控制,财务控制分为经营性控制和金融性控制;企业评价分为业务评价和财务评价,财务评价分为经营性评价和金融性评价;等等。

(五)企业投资结构的重新梳理

剖析投资,要遵循一个逻辑起点。第一,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对应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第二,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收益与风险的评价原理和方法迥然不同。在两个起点基础上,投资按性质分为经营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按方向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按方式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投资形式有实物(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证券(票据、股票、债券、基金份额等)和权力(控制权、经营许可权等)。投资级次结构如表1-2所示,并分为三个相互独立的部分。

表1-2 投资结构分级

注:①应收款项包括对客户的应收账款、无息应收票据和对供应商的预付款项、应收股利(普通股); ②交易性金融资产有股票、债券和基金;③其他短期金融资产包括带息应收票据、对债务人的应收利息和对被投资者的应收股利;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有股票、债券和基金;⑤非控制型长期股权投资包括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即对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其他企业的股权投资;⑥固定资产包括机器、设备、完工工程、在建工程、工程物资;⑦其他长期资产包括开发支出、长期待摊费用。

1.对内长期经营性投资

对内长期经营性投资也称对内资本化支出,是直接—直接投资笔者认为,企业投资按方式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经营性投资,分为直接—直接投资(企业以经营者身份进行的经营性投资,如固定资产投资)和间接—直接投资(企业以控股股东身份进行的经营性投资,如控制型长期股权投资);间接投资是金融性投资,分为直接—间接投资(企业以一般股东和债权人身份分别进行的金融性投资,即出资企业投资于股票、债券等金融性资产,用资企业再投资于经营性资产)和间接—间接投资(企业以基金投资者身份进行的金融性投资,即出资企业投资于基金,基金再投资于股票、债券等金融性资产,用资企业再投资于经营性资产)。,形成对内长期经营性资产,如固定资产投资,目的是获取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并将其投入使用以赚取营业利润,而不是获取其再出售收益。位于资产负债表左下方,适用的评价原理和方法是现金流量折现法。

2.对外长期经营性投资

对外长期经济性投资也称对外资本化支出,是间接—直接投资,形成对外长期经营性资产,即控制型长期股权投资,实质是一种“经营者集中”现象,目的是通过控制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从而控制其资产以增加本企业的价值,而不是期待其再出售收益。位于资产负债表左中方下半部,适用的评价原理和方法是现金流量折现法。

3.短期经营性投资

短期经营性投资也称营运资金投资,是对内投资、直接—直接投资,形成短期经营性资产,如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短期经营性投资政策,决定分配多少经营性营运资金投资于应收账款和存货,保留多少现金以备支付。在营运资金管控中,通常将流动资产划分为波动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位于资产负债表左上方,与之适用的评价原理和方法是成本收益原则。

4.金融性投资

包括对外短期投资和对外长期投资。前者形成短期金融性资产,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通常除作为现金等价物、替代品之外的证券投资,位于资产负债表左上方;后者形成长期金融性资产,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非控制型长期股权投资,位于资产负债表左中方上半部。金融性投资的结果是资产运用,目的是获取投资收益。金融性投资是间接投资,按对象分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基金投资。其中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属于直接—间接投资,基金投资属于间接—间接投资。适用的评价原理和方法是投资组合理论,不仅与长期经营性投资评价原理和方法大相径庭,也与短期经营性投资评价原理和方法相去甚远。

投资的详细划分见图1-5。

图1-5 投资详细分类

企业作为投资者,通常扮演三种角色:一是作为实业投资者(经营者),其基本投资模式是买鸡卖蛋(当然也离不开借鸡生蛋),内容相当于对内长期经营性投资和短期经营性投资,是企业的正统业务。二是作为资本投资者(经营者),其基本投资模式是买蛋卖鸡(当然也离不开借蛋孵鸡),内容相当于对外长期经营性投资。三是作为市场投资者(投机者),其基本投资模式是买鸡卖鸡(当然也离不开借鸡还鸡),内容相当于金融性投资。

(六)企业筹资结构的重新梳理

剖析筹资要遵循一个逻辑起点。第一,资产负债表右边的权益分为负债(债权人权益)和股东权益,对应的筹资分为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第二,债务筹资与股权筹资的成本及风险评价原理和方法大不一样。在两个起点基础上,筹资按期限分为短期筹资和长期筹资;按来源分为内源性筹资和外源性筹资;按方式分为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筹资的级次结构见表1-3,并分为三个相互独立的部分。

表1-3 筹资结构分级

注:①应付款项包括应付账款、对供应商的应付票据(无息和有息)、对客户的预收款项。②其他短期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对企业经营者及普通员工的应付职工薪酬、对国家的应交税费、对债权人的应付利息、对股东的应付股利(优先股和普通股)。③长期应付款(金融性租凭)。④长期应付款(征期付款)。

1.长期外源性筹资

包括股权筹资和债务筹资,位于资产负债表右中部。长期外源性筹资动机有经营性和金融性之分。长期经营性筹资是直接筹资,包括发行普通股(包括初次发行和再发行)和长期应付款——分次延期支付,前者出于公司设立动机和经营性扩张动机。长期金融性筹资包括长期借款、专项应付款、长期应付款——金融性租赁、发行债券、发行优先股、发行混合证券(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等,主要出于金融性扩张动机。长期外源性筹资的资本成本评价原理和方法,主要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

2.短期外源性筹资

短期外源性筹资也称营运资金筹资,位于资产负债表右上方。短期外源性筹资全部是流动负债筹资,其动机也有经营性和金融性之分。短期经营性筹资也称经营性流动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无息)、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普通股)等。短期金融性筹资也称金融性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有息)、应付利息(债券)、应付股利(优先股)等。短期外源性筹资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营运资金筹资政策,决定多少流动资产来源于流动负债。在营运资金管控中,通常将流动负债分为临时性流动负债和自发性流动负债,即金融性流动负债(短期金融性筹资)与经营性流动负债(短期经营性筹资)。

3.内源性筹资

内源性筹资也称留存收益,是直接筹资、长期筹资、股权筹资、经营性筹资,位于资产负债表右下方。留存收益和股利发放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内源性筹资的规模、结构和效率,不仅取决于当年盈利,而且取决于股利分配政策。

(七)投资与筹资的学理性分合:五大财务行为

具体财务对象分为投资和筹资。前者包括对内长期经营性投资、对外长期经营性投资、短期经营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后者包括长期外源性筹资、短期外源性筹资和内源性筹资。由于对内长期经营性投资与对外长期经营性投资的评价方法相同,合称为长期经营性投资。由于短期经营性投资的结果是经营性流动资产,短期外源性筹资的结果是金融性流动负债和经营性流动负债,两者的天然联系及其差额,引起了财务人员的特别关注,通常将其归并在一起,统称为营运资金管控。因此,企业财务活动按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划分为长期经营性投资、长期外源性筹资、营运资金管控、内源性筹资和金融性投资五大财务行为,见表1-4。

表1-4 财务活动具体内容

1.长期经营性投资

通过长期经营性投资,资金从货币形态转化到实物或权力形态。长期经营性投资决策的第一个核心问题是投资项目估价。一是现金流量的期望规模;二是现金流量的预计时间;三是现金流量的风险估计。资产收益评价是长期经营性投资决策的第二个核心问题。长期经营性投资的目的是提高企业产能,增加营业收入,缩短现金流量回收时间,降低投资风险,最大限度地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社会财富创造的发动机,是企业第一财务行为。

长期经营性投资的内容涉及对内长期经营性投资和对外长期经营性投资。

2.长期外源性筹资

通过长期外源性筹资,资金形态大多处于货币形态。长期外源性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是筹资项目定价。一是筹资来源;二是筹资现金流量分布;三是筹资风险。资本来源决定企业现金流量有多少流向股东,有多少流向债权人,决定筹资风险的性质和程度,是企业最根本的长期筹资决策。资本成本计量是长期外源性筹资决策的第二个核心问题。资本成本决定向谁筹资、何时筹资、怎么筹资、多大规模筹资、多少代价筹资,是长期筹资决策的根本依据。长期外源性筹资的目的是满足长期经营性投资的需要,是社会财富创造的输油库,是企业第二财务行为。

长期外源性筹资的内容涉及:长期经营性筹资和长期金融性筹资。

3.营运资金管控

营运资金管控包括短期经营性投资和短期外源性筹资,分别形成经营性流动资产和经营性、金融性流动负债。营运资金的存在,表明流动负债仅提供了部分流动资产,另一部分流动资产要依靠长期筹资来源。短期经营性投资的目的是决定应当持有多少种类和多大规模经营性流动资产,各种流动资产如何分配,以确定波动性流动资产、永久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组合比例。短期外源性筹资的目的是满足短期经营性投资的需要,并确定临时性流动负债、自发性流动负债和长期资本(长期债务和股东权益)的组合比例。

满足波动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最经济的资金供给是临时性流动负债;保障永久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最可靠的资金供给是自发性流动负债和长期资本。这正是营运资金管控的精髓所在。营运资金管控属于企业日常经营性活动,是社会财富创造的转化器,是企业第三财务行为。

营运资金管控内容涉及:短期经营性投资和短期外源性筹资(包括短期经营性筹资和短期金融性筹资)。

4.内源性筹资

内源性筹资决策应当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当年盈利;二是股利分配政策。股利支付率是股利分配政策的核心条款,决定留存收益的大小和再投资规模,是企业一项重要的长期筹资决策。内源性筹资原本是企业优先考虑的筹资项目,但因其筹资规模受盈利和股利政策的影响,其筹资功能沦落为仅仅弥补外源性筹资的不足。然而,股利分配是社会财富创造的润滑剂,其对应的内源性筹资成为企业第四财务行为。

5.金融性投资

金融性投资决策应当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投资价值的估价;二是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大小。金融性投资的目的是提高企业闲置现金的收益性,增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满足适度投机的需要。金融性投资已然成为企业投资多元化的重要渠道和风险分散的基本途径,可以称得上不可或缺的企业财务活动,成为社会财富放大的中转站,是企业第五财务行为。

综上所述,财务活动的具体对象粗略分解为投资和筹资(二分论),详细分解为长期经营性投资、长期外源性筹资、营运资金管控、内源性筹资和金融性投资(五大财务行为)。这是从横向上对财务活动的剖析,本书实务部分第四章至第七章按照这个设计顺序。

三 综合财务对象:财务关系

在资金运动(总体财务对象)中,财务行为(具体财务对象)反映财务对象的形式特征,以及人与物的关系;财务关系揭示财务对象的实质内容,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是综合财务对象。那么,财务关系的根源是什么?

(一)财务关系源于企业产权关系

现代企业(公司制企业)可以由物质资源所有者来控制,也可以由人力资源所有者来控制,但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即“两权分离”,企业产权及其产权安排较为复杂。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现代企业产权结构是以企业法人财产权为基础,以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经营者经营权的相互分离为特征来明确各自权力、责任和利益的一种法律和经济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一是现代企业产权的分离是以企业法人财产权为中介的出资人所有权与经营者经营权的分离;二是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这种分离是以法律为依据);三是具有经济意义上的企业法人财产权与经营者经营权的分离(这种分离要服从经济的需要)。

1.出资人所有权:所有者所有权和债权人所有权

也称资本所有权,是指出资人(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对其投入资本的原始或终极所有权,分为股权和债权。股权载体形式是股票或股份,股权不是物权,是由股东的财产所有权转化而来的,股东一旦将财产投入公司,就放弃了对财产的直接支配权而获得相应的股权,即股东不能对企业实际资产进行排他性的支配,因此,股权是一种价值(证券)形态和受限制的所有权。债权的载体形式是债券或贷款契约,债权同股权一样也不是物权,债权人不能直接实现权利,而需要通过相关义务人履行债务才能实现。股东不能要求抽回资本,股权主要表现为投票表决权(用手投票)、年终收益分配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清偿权、股份转让权(用脚投票)、监督检查权和诉讼权等。股权只能由合法行为才能取得;而债权可由合法行为引起,也可由非法行为引起。股权确认财产归属,而债权体现财产流转过程,流转结果往往导致所有权的转移。

2.企业法人财产权

企业法人财产权是企业作为法人对其拥有的法人财产所享有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股份制公司成立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的资本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股东持有的以股票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二是企业法人控制的以实物形态存在的现实资本。因此,企业法人财产权是指企业在取得法人资格后,形成的相对脱离出资人所有权并受法律保护的独立产权,是从原始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派生所有权,与出资人所有权相对应。企业法人财产权与出资人所有权的最大区别是,企业法人财产权是一种托管性质的财产支配权,是一种物权(尽管是一种他物权)。正因如此,企业法人财产权是现代企业产权的基础和核心。

3.经营者经营权

经营者经营权也称资产经营权,是经营者对企业法人财产依法享有的占有权、使用权以及部分处置权和收益权。经营权是从企业法人财产权中分离出来的独立产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一样,也是一种他物权,但又不同于企业法人财产权:一是表述方法不同。经营权相对于所有权而言;而法人财产权相对于出资人所有权而言。二是权利内容不同。经营权中各项权能的行使受到许多限制,如占有权和使用权受到法律的制约,收益权和处置权同时受到法律和所有者的双重约束;而法人财产权中各项权能的行使较为独立,也较为全面。三是存续期限不同。经营权通常有期限约定;而法人财产权在理论上是永续的。四是产权地位不同。经营权的边界由法人财产权规定,而法人财产权的边界由出资人所有权规定。

(二)十大财务关系的分布

关于财务关系,有人说是货币关系,有人说是经济关系,有人说是产权关系,有人说是社会关系,但无论如何,财务关系分布在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包括上游和下游,形成10种财务关系。如图1-6所示。

图1-6 财务关系分布

1.股东←企业→被投资企业

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从股东那里取得原始资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对股东财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并将所实现的利润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进行股利分配,支付股利。处理股东与企业的关系时,一些重要的股东(若有)要特别关注:一是控股股东(母公司);二是有重大影响的股东。

企业有时向其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按其持有的股份比例大小,形成独资、控股或参股,并享有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和利润分配权。处理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时,一些重要的被投资企业(若有)要特别关注:一是子公司;二是对其有重大影响的被投资企业。

无论股东与企业的财务关系,还是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关系,都是所有权关系,体现了投资与被投资之间的产权关系。

2.债权人←企业→债务人

源于债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资金不足时,企业需要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成为债务人,相应的,银行或债券持有人成为企业的债权人。

当资金闲置时,企业可能会购买其他企业或机构(政府、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成为债权人,相应的,发债企业或机构成为企业的债务人。

无论是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还是企业与债务人的财务关系,都是借贷关系和是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虽然不像股东那样有权参与经营管理和享有剩余收益分配,但享有优先求偿权。同时,债务人承担到期偿还本息的责任。

3.经营者←企业→部门及员工

源于经营权的分割。股东将企业委托给经营者管理,期望自己的财产能够保值增值,并要求经营者承担受托责任,经营者与企业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同时,企业向经营者支付满意的报酬,经营者与企业之间形成薪酬结算关系。

企业(由财务部门代表)与供、产、销各部门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也要进行计价核算;同时,也会发生领料、领款、借支、报销、代收、代付等事项。企业与各部门之间形成收支结算关系。

企业要向辛勤工作和倾情贡献的员工支付工资(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作为劳动报酬,同时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员工支付和交纳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社会福利。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薪酬分配关系。

无论经营者与企业的财务关系,还是企业与部门及员工的财务关系,都是内部利益协调关系,其根本途径是明确责权利,找到利益均衡点。

4.政府←企业→社区及居民

源于法人财产权的社会责任。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公共产品(国防、法律、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等),企业当然地要承担纳税义务,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体现了政府以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参与企业收益分配,这种分配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企业基于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要求,会与社区及居民发生一定的财务关系。

5.客户←企业→供应商

源于经营权的转移和交换。企业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要向顾客(包括主要客户和一般消费者)收取货款和流转税款,形成收支结算关系;同时,出于某种原因,企业只能延期收款或提前收款,形成应收账款或预收账款,构成商业信用关系。

企业购买商品(原材料、固定资产)或接受劳务,要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和流转税款,形成收支结算关系;出于某种原因,企业还需要延期付款或提前付款,形成应付账款或预付账款,构成商业信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