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时段划分之说明
纵观马来西亚社会的变迁,了解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之形成,对研究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发展史无疑是有益的,也是必须的。
马来西亚拥有多元的传统美术来源(图0-7),但国家现代美术根基薄弱,关于其具有现代意义的绘画始于何时学界还存在分歧与争议。有学者认为是从1936年成立的华人美术研究会开始的;有学者认为应该以1938年南洋美专的创办及提出“新美术”的概念为起点;更有学者根据刘开赏于1921年作的一幅油画而认为现代绘画应该推前到20世纪20年代。笔者以为,应该从1906年苏彬廷画相传习所的创办算起。其理由在于,从此为起点可以表明由中国南来英属新马两地的华侨将中国绘画及其教育正式落户,可算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及这两个国家现代绘画艺术初露端倪之年。此后,英属新马两地华侨创办报刊、开设画室、兴办美校,为英属新马两地播下了华侨美术及其教育的种子。
从社会学的角度,把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及其教育发展历史与华人的迁徙和政治意识上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不仅有学理意义,也很有现实意义。这样可以更清晰地研究马来西亚华人从原来清廷与英殖鼓励的侨居思想到效忠居住国的心态的转变,并把握这种转变对英属新马两地华侨美术发展的影响,考察他们如何在英属新马两地创造出一种脱胎于中国美术文化母体的“马来西亚”新美术文化。基于此,笔者将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发展史划分为两个时期四个发展时段,来考察和剖析华侨华人及其教育的发展历史(图0-8)。
图0-8 嘉应南洋侨商张煌南书法
第一时期,从1900年至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第一时期又分为两个时段:第一阶段从190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结束止;第二阶段从日本战败结束后至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止。
综述第一时期两个不同时段的英属新马两地华侨美术发展历程,可以简述如下:
英国殖民政府从19世纪末开始实行招徕客工政策,引入很多从中国闽、粤地区南来的穷苦老百姓,形成了近现代由中国南来英属新马两地谋生华侨的第一次“群体性质的迁徙”高潮。紧接着,因中国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战事不断,出现了由中国南来英属新马两地谋生华侨的第二次“迁徙”高潮。两次“群体性质的迁徙”高潮,先后为两地带去了中国传统文化、清末维新文化、同盟革命文化和五四新文化,促使新马两地华人意识由符合清末民初中国政府和殖民地政府意识的“侨民思想”转向坚持本土感情与认同的“南洋意识”,并在“南洋意识”的影响下出现了“南洋文学”思潮,推动了“马华文学”的诞生。而新马两地华人美术出现“南洋美术”、“本地色彩”的追求趋势,则是紧跟“南洋文学”、“马华文学”思潮的结果。当“地方色彩”的文艺思潮正待进一步发展的时候,中日战争爆发了,英属新马两地华人倾全力支援中国抗战,并形成强大的“抗战美术”,于是将处在萌芽状态的“南洋意识”掩盖了。英属新马两地华人美术家为抗战,参与了轰轰烈烈的抗战美术文化活动。日本占领英属新马两地后,英属新马两地华人转变为抗战时期的新马两地华人,两地华人美术家为保护自身侨居的家园,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为抗战时期的新马两地华人美术成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美术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出了贡献。
抗战结束后,因战争而被迫搁置的“南洋美术”及“本土色彩”提到了议事日程。1946年美术教育家林学大在新加坡积极重建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构建和振兴了“南洋美术”的教育平台(图0-9)。尔后,马来亚联合邦于1948年1月31日成立,在联邦里,马来亚依然是英国的保护国,而槟城与马六甲依旧是英国的殖民地,不包括新加坡在内。从抗战到新加坡独立之前,马来亚仍属英属时期,从而马来亚联邦的成立无形地促进了英属新马两地华人文艺界的“马来亚化”意识觉醒,促使马来亚文艺界提出了“马华文艺”发展方向及独特性的追求,即要求马来亚文艺要反映出“此时此地”的英属新马两地现实社会,助长了这一阶段华人美术由“本地色彩”转向“马来亚化”。可以说,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马来亚的美术史是一部以英属新马两地华侨美术为主体的美术历史。1952年,马来亚联邦艺术理事会成立,先后举办了多次全国性画展、个展、外国作品展以及青年绘画比赛等具有影响的活动,推动了马来亚美术的普及与提高。1958年马来亚国家艺术馆国家画廊成立,标志着马来亚艺术属于马来亚全体联邦。此后还有1959年蔡天定的伦敦个展、1961年的“全国美术巡回展”、1962年的“全国美术比赛”以及许多年轻画家的美术作品展览(图0-10)。
图0-9 “南洋美术”观念下的马来西亚华人美术画集
图0-10 1953年槟城艺协举办赵少昂画展
第二时期,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至今。第二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马来西亚独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止;第二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二时期的第一阶段,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及其教育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换时期,即由英属新马两地华人美术文化发展形态转变为新马两国华人美术文化发展形态。其根本原因在于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改变了原来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一体空间。因此,新加坡的独立为两国美术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两国因文化政策、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新加坡美术”文化形态及“马来西亚美术”文化形态。这一时期重点探讨马来西亚华人美术的发展。1967年,毕业于南洋美术专科学校的钟正山在吉隆坡创办了属于马来西亚华人、马来西亚联邦的第一所私立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提出了建立马来西亚美术的理想目标,使得中国传统美术出现了由落地生根转向开枝散叶的发展趋势。它开启了马来西亚华人美术教育、马来西亚联邦美术教育新的一页。随后一系列艺术社团的成立,例如吴亚鸿主持创办的“博雅造型艺术中心”,由刚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人,它的发展壮大极大地推动了新马独立之后的艺术教育,可谓功不可没。这一时期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美术活动,促进了第二时期第一阶段马来亚及马来西亚华人美术文化的初步繁荣,为第二阶段的华人美术以及马来西亚国家美术文化的大繁荣夯实了基础。
1983年,马来西亚全国15华团草拟了一份国家文化备忘录,强调马来西亚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促进本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但也不排斥从外国的艺术吸取营养”, {L-End} 为第二时期第二阶段的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图0-11 2010年槟城华人水墨画展
在华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倡导下,在国家意识、国民意识的驱动下,华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与其他民族一起携手并进,为自己的国家,即马来西亚国家美术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第二阶段经过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近30年的不懈努力,美术的创作、教育、交流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这一阶段里由华人创办的美术机构不断出现,如赤道艺术学院、北马艺术学院、沙巴艺术学院、万达国际学院、林国荣大学等,成了马来西亚美术教育中高等教育学府的重镇。而槟城水彩画协会、椰风画廊、吉隆坡的集珍庄等画廊的相继成立,更有历年举办的水彩画年展,繁荣了华人美术社团的活动,其举办的画展、比赛、讲座等美术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社团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强化了国家意识下华人美术的发展(图0-11)。
在美术史论的研究上也出现了以钟瑜、朵拉、陈玉佩等为代表的美术理论研究群体。他们的研究成果成为马来西亚现代美术理论研究、理论探索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马来西亚国家美术史论及理论的发展历史谱写了灿烂的篇章。
对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发展时期阶段的划分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按照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来划分,分为英属新马两地时期、抗战时期、马来亚时期、马来西亚时期四个阶段;还可从马来西亚华人美术思潮、美术观念的演化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南洋意识时期、抗战意识时期、国家意识时期。笔者认为,任何一种历史发展时期、阶段的划分都因其着眼点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亮点,但无十全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