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生态民俗在《红楼梦》中的解构与重建
原生态民俗是属于生活世界里的民俗,它是活形态的,是毛茸茸的,未经过任何删改简化的自然存在。原生态民俗强调现场情境性同生活的水乳交融。当原生态民俗进入文学作品所创造的世界里,通过文字符号加以呈现时,原生态民俗已悄然发生变化。由于呈现主体的特殊视界和媒介符号的独特性,原生态民俗也随之被赋予能够彰显创造主体个性的情境性魅力,能够被凸显在文学艺术世界里供我们欣赏。这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文本语境中的原生态民俗是被符号化了的民俗。符号化的过程,就是对原生态民俗的解构与重建的过程。
《红楼梦》的民俗描写从生成机制上看也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红楼梦》里涉及的民俗事项,数量之繁多、内容之广泛、描摹之细致、情趣之典雅、意蕴之深厚,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实属罕见。早期的短篇文言小说因其篇幅比较短小,民俗事项描写很少。偶有涉及,如敬天地祭鬼神、祀祖先葬亲人,或是上茶命酒,或是男婚女嫁,大多是随文而出,点到为止。宋元话本小说的发展虽然为民俗事项的描写提供了天地,但仍然是淡淡无奇。明清以来,长篇小说盛行,民俗事项在小说家笔下才真正丰富起来,但都无法与《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相媲美。由于本章话题“原生态民俗的解构与重建”在《红楼梦》节日民俗中表现得最充分,比较容易说清楚,所以我们选择节日民俗作为本章的分析对象。
关于《红楼梦》中的节日民俗描写以及其叙事功能和意义,学者多有研究。但细考《红楼梦》中的节俗描写,笔者认为其表现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体呈现。也就是说,作者在作品中用或繁或简的手笔,具体呈现了原生态节日民俗活生生的、毛茸茸的现场情境感,如元宵观灯,中秋赏月,端午“蒲艾插门,虎符系臂”等,作者在书中具体描写了这些节日习俗,使节日习俗要么成为情节展开的一个背景,要么成为人物性格的一个依托,总之,赋予了其特定的叙事功能和意义。另一类却是学者的研究中很少涉及的,那就是作者并未在书中直接呈现的节日。作者消融了原生态民俗的现场情境性,原生态民俗在作品中转换为潜在的叙事层面,读者找不到有关节日民俗的任何描写,有时甚至连节日的名称都不出现。这类节日习俗虽未直接出现,但其在作品中要么表现为“不写之写,暗中制约”;要么表现为“对应错位,移花接木”;要么表现为“创设情境,氛围烘托”。它们已经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原生态民俗,不具备活形态的现场情境感。《红楼梦》文本语境中存在许多这类并未直接呈现出来的节日民俗,但它们经过作者的解构与重建,却最大限度地开掘出节日的民俗内涵,成为小说整体结构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