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处于边缘地位的黎巴嫩什叶派
第一节 黎巴嫩什叶派的起源与发展
由于历史文献的缺乏,对于黎巴嫩什叶派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向来存在争论。以菲利普·希提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黎巴嫩什叶派为波斯人的后裔,而黎巴嫩什叶派学者则坚称他们是地道的阿拉伯人,与阿拉伯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后者认为,在伊斯兰教兴起早期,由阿拉伯半岛迁移至叙利亚的也门部落是其真正的祖先,阿米勒山区的称谓便来源于其中一个名为“阿米勒·本·萨巴”的部落。而依据当地口述史,早在7世纪中期,阿里的支持者、圣门弟子阿卜·达海尔·吉法利(Abu Dharr al-Ghifari)便在当地基督徒中传播什叶派信仰。他们称,阿米勒山区是除希贾兹(今沙特阿拉伯境内)外什叶派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不过,由于当时作为宗教派别的什叶派还远未形成,吉法利所宣扬的主要内容只能是阿里为先知真正继承人的政治主张。
尽管难以确定黎巴嫩什叶派究竟以何种形式产生,但可以确信,至迟在公元10世纪,在整个大叙利亚地区已经有大批什叶派穆斯林生活。就在这一时期,以巴格达为都城的逊尼派阿巴斯王朝已经衰落,什叶派在穆斯林世界各地纷纷建立王朝。到11世纪,在黎巴嫩也相继出现了分别以西顿、的黎波里和苏尔为中心的三个什叶派埃米尔国,什叶派开始分布于黎巴嫩全境。11世纪末开始的欧洲基督教十字军的入侵,使地中海东岸的什叶派第一次遭受沉重打击。的黎波里和苏尔先后在1109年和1124年被攻破,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在穆斯林英雄萨拉丁等人的领导下,逊尼派进行大规模反击,十字军最终被驱逐,叙利亚就此处在了逊尼派的主导之下,什叶派丧失了在当地的优势地位。13世纪末14世纪初,埃及逊尼派马木鲁克军队四次远征黎巴嫩北部地区。他们把什叶派视为异端,声称对其发动圣战。1292年,当北部的阿卡尔山区(Jabal Akkar)和迪尼亚山区(Jabal al-Dinniya)被马木鲁克军队占领后,当地什叶派要么遭驱逐,要么被强迫皈依逊尼派。1305年,黎巴嫩山区(Mount Lebanon)的吉斯拉万(Kisrawan)地区被征服后,什叶派四散逃亡,基督教马龙派随后大量迁入,逐步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其结果是,到14世纪,原本分布于黎巴嫩全境的什叶派最终聚居于两个地方:阿米勒山区和以希尔米勒、巴勒贝克两个城镇为中心的贝卡谷地北部地区。至今,这两地依然是黎巴嫩什叶派的主要居住区。
1516年,奥斯曼人打败马木鲁克,成为叙利亚的统治者。作为逊尼派国家,奥斯曼帝国虽然把什叶派视为穆斯林,却又不承认其教法的合法性。什叶派无法如同基督徒和犹太人一样,在司法和教育等方面享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什叶派的宗教生活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不能公开庆祝阿舒拉节等宗教节日。在叙利亚,帝国在保证税收的前提下实行间接统治,当地被划分为阿勒颇、的黎波里和大马士革三个省,什叶派居于多数的贝卡谷地和阿米勒山区被纳入大马士革省的管理范围。
在贝卡,由于帝国权力尚未完全渗入,两大什叶派家族哈尔夫什(Harfoush)和哈马德(Hamad)分别长期左右着巴勒贝克和希尔米勒的地方事务。17世纪中期,哈马德家族甚至一度控制了黎巴嫩北部的马龙派和希腊东正教徒的居住区。但是,这种什叶派主导其他教派居住区的事例在黎巴嫩历史上极为罕见。16世纪以来,贝卡经济有所发展。巴勒贝克通过港口城市的黎波里向欧洲出口棉花、谷物和葡萄干,而希尔米勒则成为连接西顿与大马士革、叙利亚北部和南部的商业中转站。但到18世纪后期,由于什叶派家族与黎巴嫩山区埃米尔常年发生军事冲突以及叙利亚商道改变等原因,贝卡经济开始衰落。
在阿米勒山区,由于地理的隔绝,什叶派事实上处于自治地位。1661年,帝国新建赛达省,但依然无法对阿米勒进行有效管理。17世纪末,当地什叶派曾两次发动起义。17世纪和18世纪,由于种植优质棉花出口欧洲市场,阿米勒成为黎巴嫩经济状况最好的地区。与此同时,当地的什叶派宗教文化呈现出罕见的繁荣景象。15世纪后期以来,阿米勒取代伊拉克希拉城成为整个什叶派世界首屈一指的宗教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中心。据统计,到17世纪末,阿米勒的什叶派宗教学校共培养了约100位著名的乌里玛,这一数字远多于伊拉克(38位)、伊朗(18位)和巴林(33位)。16世纪初,当萨法维王朝建立后,大量阿米勒乌里玛曾受邀到伊朗传播什叶派信仰。
18世纪中后期,为防止帝国的干涉和地方势力的侵袭,阿米勒什叶派凭借经济实力,建立了一支据称有2500名骑兵和35000名步兵的军队。他们占领十字军遗留的堡垒,多次在与西顿省和大马士革省军队的战斗中获胜。1775年,帝国为重建权威,任命艾哈迈德·贾扎尔为西顿省省长。贾扎尔(al-Jazzar,字面意思为“屠夫”)暴虐专制,嗜好武力。他派军队征服阿米勒山区,把什叶派村庄夷为平地。什叶派先后三次发动起义,但都遭到血腥镇压。大批什叶派典籍被付之一炬,乌里玛纷纷逃往伊拉克、伊朗等地,当地什叶派宗教文化遭到沉重打击,黎巴嫩就此成为什叶派宗教教育的边缘地带。贾扎尔延续20多年的统治给什叶派留下了永难消除的痛苦回忆。在什叶派撰写的历史中,贾扎尔之前被视为“享有尊严和自由”的黄金时期,而其后则成为“遭受剥夺与奴役”的时代。经历这次重创后,政治上沉默无为成为黎巴嫩什叶派的重要特征。而在这一时期,由于埃及和北美棉花种植业的发展,阿米勒经济受到极大冲击,棉花生产陷入停滞,当地什叶派失去了收入的主要来源,许多人陷入贫困状态。到19世纪初,什叶派聚居的贝卡和阿米勒已经成为黎巴嫩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
到19世纪中后期,什叶派居住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贝鲁特和黎巴嫩山区由于与法国等欧洲国家经贸和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成为黎巴嫩地区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但在贝鲁特,几乎没有什叶派,在黎巴嫩山区,什叶派仅占当地居民的6%。这时,奥斯曼帝国在叙利亚的管理向制度化发展。1841年,贝鲁特省长设立黎巴嫩山区委员会,成员由各主要教派构成,其中德鲁兹派3人,马龙派3人,逊尼派、什叶派、希腊东正教徒和希腊天主教徒各1人。1861年,当德鲁兹派和马龙派之间的大规模仇杀过后,在法、英等国的干涉下,黎巴嫩山区成为奥斯曼帝国内享有自治权的省份,12人组成的中央管理委员会建立,其中马龙派4人,德鲁兹派3人,希腊东正教徒2人,什叶派和逊尼派各1人。马龙派由此确立了在黎巴嫩山区的主导地位,而委员会由多个教派组成的模式则成为黎巴嫩建国后教派分权制的雏形与先导。20世纪初,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影响在黎巴嫩日益扩大,极少数什叶派穆斯林也加入了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活动,但绝大多数人政治意识尚未觉醒,文化水平低下,力量分散而弱小,基本处于当地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动进程之外,这就预示着他们无力在现代黎巴嫩国家的建构和独立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