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让哲学成为“解放的头脑”

——写在《大众哲学》重新出版之际

李铁映

摆在面前的这本著作,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60多年前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国民党反动势力对内残酷镇压革命、镇压人民,对外投降日本帝国主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以无比尖锐与急迫的形式提到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面前。

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针对人民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在思想深处产生的种种疑惑和问题,时任《读书生活》杂志编辑的艾思奇同志,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的一年时间里,连续发表了24篇有现实针对性、发人深省的哲学论文。这就是后来结集出版的《大众哲学》。这本书并无高深莫测的道理、艰涩难懂的词句,但却以平凡的真理和朴实无华的文字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印行了32版。这本看似平淡的小书在当时所起到的振聋发聩的作用,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不少在黑暗中徘徊、摸索的青年,正是读了它,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不少青年正是在《大众哲学》的启发和影响下,奔向革命,奔向抗日前线,奔向革命圣地延安。著名的民主斗士、学者、《读书生活》杂志的主编李公朴先生热情地赞扬了它的开拓性价值:“这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深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的气力就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中还是仅有的贡献。”我本人时至今日仍能清晰地回味起最初阅读它时,在心灵深处所迸发出的那种愉悦和激动。艾思奇同志在他24—26岁写就的《大众哲学》,是中国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开山之作,曾长期地影响了我国的哲学界。就是今天,人们读它,仍能获得莫大的教益。《大众哲学》的成功,雄辩地说明: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能够对社会变革、对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是普遍之至道,是人类文明的一道亮丽的彩虹。

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来被看作最高意义上的“智慧之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则进一步揭示了哲学与社会变革、哲学与历史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把哲学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在他们看来,不同时代的真正哲学,是每个时代最精深的思想成果,是每种社会文明的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在谈到德国人民的解放时,曾用非常明确的语言指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这个比喻非常精辟地说明了先进哲学的巨大社会功能。从历史上看,哲学首先是“头脑的解放”,即解放思想的科学;而思想解放,又从来是启动和引导整个解放事业的中枢,从而成为“解放的头脑”。从社会变革的意义上看,任何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总是以理论变革为先导,理论变革无不以思想观念的空前解放作为前提,而吹响人类思想解放的第一声号角的,往往就是代表时代精神的哲学。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人们的社会实践越是复杂,社会生活越是丰富多彩,就越是需要哲学,越是需要我们重视哲学,学好哲学,运用哲学,发展并创新哲学。人们头脑中的哲学无时不在起作用。问题是要清醒地意识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真正的哲学不是贵族或有闲阶级的奢侈品,不是装饰门面的彩旗,不是单纯谋生的手段,不是追名逐利的敲门砖。一句话,真正的哲学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思想解放的强大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和灵魂,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哲学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最高成果。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对自身的历史发展的认识才打破了长时期受唯心主义历史观束缚的局面,由此踏上了科学的大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从诞生之日起,它就是一个不断开放着的体系。它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不是教条,而是人们活的行动指南,它为后人不断地丰富它、发展它留下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并不断地吸纳着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成就,发展和丰富着自己。不断地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天职和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旦被教条化,凝固化,立刻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故作神秘。把理论神秘化与把理论教条化,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都是为马克思主义所反对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哲学要真正成为“解放的头脑”,就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为人民大众所掌握。正因为“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所以,哲学本质上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智慧,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产生于实践,也应该而且必须由广大人民来掌握。也只有为人民大众所掌握,哲学的生命力才是持久的,才能变成指导社会变革的巨大的物质力量。不能设想,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停留在书斋和头脑里、只是少数专业哲学家才有权或有能力染指的一门学问。

我们的事业需要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门理论家、思想家(从目前来看,这样的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但同样、甚至更加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专门人才,而且二者并不矛盾。难道深刻的思想只有通过艰涩的语言才能表达?隽永的哲理和通俗化根本绝缘吗?我看未必。哲学的通俗化是一个表达形式问题,无论内容深浅,其表达都应明白易懂。“生造一些除自己以外没人看得懂”的概念、词句,只能说明思想的贫乏。哲学的通俗化说到底是一个哲学大众化的问题,不能理解为哲学的庸俗化。哲学的庸俗化我们要反对,哲学的大众化我们要提倡。“真佛只说家常”嘛!

艾思奇同志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从走向社会的第一天起,就自觉地选择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武器批判旧世界、开创新时代的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工作了一生,战斗了一生。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赞誉。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他的著作“相当深刻”。他是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让哲学走出课堂的杰出实践者。艾思奇同志所走过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不是没有坎坷和风险的,在这条道路上他也不是没有闪失的。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大众哲学》也许不是很完美的著作,而它的作者生前也从未把它看作一个高不可及的范本。艾思奇同志曾经形象地把《大众哲学》比作“干烧的大饼”而非“装潢美丽的西点”。我们也不应苛求它完美,毕竟,我们今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比起20世纪30年代的人们来说是大大地深化了。但是,《大众哲学》所体现的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肯定并发扬光大。艾思奇同志终其一生所体现出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定信念和科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即将推开21世纪的大门。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满怀信心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20世纪30年代贫弱的、四分五裂的中国。中国已开始步入小康,中国人民也不再只满足于“干烧的大饼”,而不去追求漂亮的“西点”了。时代变了,历史使命变了。为了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抓住各种机遇,迎接各种挑战,战胜各种风险,我们更加需要哲学,需要哲学的大发展、大普及,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更深的开拓,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和善于创新,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一句话:需要理论的创新和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哲学》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是《大众哲学》所体现出的,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倡导的,让哲学成为“解放的头脑”、让哲学掌握群众的精神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我们相信,迈向21世纪的我国哲学界,必将进一步弘扬这种精神,创造出更多更新更好的哲学成果,开辟出一个大众哲学的新时代。

(本文选自《纪念〈大众哲学〉出版66周年学术研讨会及再版发行式》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