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装甲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坦克性能三要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将军古德里安就提出了机械化部队对于现代战争的重要性,他指挥的装甲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驰骋整个欧洲战场,将德军闪电战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古德里安认为,衡量坦克性能优劣与否,有着很明确的标准:“它是否有很好的机动作战能力、在对战时火力是否强大、是否能有效防御敌人的打击。”这三点,正是如今人们所说的“坦克三要素”,即机动能力、火力、防护能力。

坦克并不是一开始就同时注重三要素均衡发展的,而是经过了“重视火力→重视机动能力→重视防护能力→三要素均衡发展”这样一个过程。在这当中,又有着相互渗透,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坦克就更强调火力和防护能力,美国的坦克则强调机动能力。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M24轻型坦克,虽然无论是火力还是防护力都不及当时德国和苏联的坦克,但良好的机动性却令它成为战争中重要的坦克型号之一。

一般来说,坦克的机动能力主要表现在速度上。虽说坦克的设计不能只追求速度,但是在交战的时候如果能快敌方一步,可能就会获得战斗的胜利。因此坦克的发动机设计及燃料选用一直受到各国坦克设计师们的关注。

坦克的火力主要指的是坦克所搭载主炮的威力,但又并非仅仅是由火炮决定。在战场上,操控坦克的士兵必须在保持高机动性下,做到快速识别敌我、交战及破坏不同类型的敌军目标。在注重火炮威力的同时,非常强调其射击的准确性,如何更有效地杀伤敌人使其失去战斗能力是很多国家坦克设计的重点。

德国的虎式坦克以威力巨大的火炮和防护力强的装甲而闻名,但实际上其主炮口径只有88毫米,装甲最厚处185毫米,与如今的主战坦克相去甚远。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装备德军的豹2主战坦克,主炮口径120毫米,装甲为增强钢、钨及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复合装甲,能在1000米距离上抵挡125毫米火炮的攻击。

坦克的防护能力通常会被认为就是指坦克的装甲,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方面,坦克的防护力应包括遭到攻击的抗打击能力、避免被敌人发现的能力、被击中后对车内人员的保护和存活能力等方面。一般主要依靠坦克的装甲、迷彩伪装(包括现代的少部分隐身坦克)以及现今主战坦克配备的核生化防护系统等等。其中首要的,自然就是坦克的装甲,装甲的厚度、材料、形状等都直接影响坦克在受到敌方打击时的防护能力。

试想一下,如果一款坦克,它装载着威力巨大的火炮,能够击穿任何敌方坦克的装甲,杀伤性极强,但是如果它只注重强化火力配置而忽视了其他要素,那么也许它就只是具备强大火力,但却跑不快,防御也极其低下的失败品。一旦它没能顺利命中并摧毁目标,反而被敌方锁定,那就意味着即将被摧毁。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制的鼠式坦克,装甲最厚处达到了240毫米,主炮来源于德国战列舰上的128毫米舰炮,防护力和火力都达到了当时的极限,但机动性能却十分低下,而且普通道路和桥梁根本无法供其行走。

坦克小知识

陆地巡航者P.1500怪物

鼠式坦克是德国生产的迄今为止最重型的坦克,但德国还曾设计更大更重的坦克。当时德国计划开发的一种重量达1500吨的超重型坦克——P.1500。这种坦克的炮弹的重量几乎就与T-34坦克差不多,但由于考虑到机动性、道路、桥梁等因素,最终没有投产。

为了避免在战场上出现这样的窘况,现代坦克设计中“三要素均衡发展”占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