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

案例导入

案例回放:

患儿,男,6个月,因夜间烦躁不安,多汗1个月,前来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78次/分,呼吸38次/分,体重9.8kg,身高60cm。发现有枕秃,颅骨软化,触之似乒乓球感。血生化检查:血钙2mmol/L,血磷1.0mmol/L,碱性磷酸酶310U/L。胸部、四肢骨骼未见畸形。肝、脾未触及肿大。

思考问题:

1.该患儿应考虑哪种疾病?处于该病的哪一时期?

2.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护理?

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婴幼儿常见的慢性营养缺乏症,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造成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我国北方的患病率高于南方。

★考点提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概念

【维生素D的来源及生理功能】

1.维生素D的来源

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母体-胎儿的转运、食物中的维生素D、日光照射皮肤合成。光照皮肤合成是其主要来源。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转变为维生素D3(胆骨化醇),这是内源性。天然食物及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很少,婴儿可从某些强化食品中可获得,这是外源性。各种维生素D须经肝、肾二次羟化,成为1,25-(OH)2D3才具有生物活性作用。

2.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

促进小肠黏膜细胞合成钙结合蛋白,促使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增加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利于骨的矿化作用;促使钙盐在骨样组织的沉积及旧骨中的骨盐溶解,促进骨骼发育。

【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

紫外线不能通过玻璃窗,如儿童缺乏户外活动,或者居住在高层建筑群、多烟雾尘埃,缺乏紫外线照射;或者居住在北方,因寒冷季节长、日照时间短,紫外线量明显不足,均可使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

2.维生素D摄入不足

天然食物包括母乳中含维生素D少,不能满足婴幼儿需要;或未及时添加鱼肝油,易患佝偻病。

3.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

母亲妊娠期,特别是妊娠后期维生素D营养不足,如母亲严重营养不良、肝肾疾病、慢性腹泻,以及早产、双胎等均可使婴儿体内维生素D储存不足。

4.生长速度快、需要量增加

骨骼生长速度与维生素D和钙的需要量成正比。早产或双胎婴儿生后生长发育快,且体内储存的维生素D不足,易发生本病。婴儿早期生长速度较快,也易发生佝偻病。

5.疾病及药物影响

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肝肾严重损害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长期服用抗惊厥药使维生素D分解加速;糖皮质激素有对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作用。

★考点提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发病机制】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以看成是机体为维持血钙水平而对骨骼造成的损害。长期严重维生素D缺乏使肠道对钙、磷吸收减少,导致血钙、磷的下降。此时甲状旁腺代偿调节反应灵敏,分泌升钙素增加,促使旧骨溶解脱钙,使血钙维持正常;同时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磷,使血磷降低。故患儿可以血钙正常,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40,使新骨矿化受阻,骨质软化。加之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骨骺端形成骨样组织堆积、骨骼畸形,伴血生化改变。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3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临床上将其病程分为四期,即初期、活动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1.初期(早期)

初期(早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表现为易激惹、烦躁不安、夜惊、夜啼、常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因汗液刺激头皮,常摇头擦枕致枕后脱发,形成枕秃或脱发圈(图6-1)。但这些并非佝偻病的特异症状。

图6-1 枕秃

2.活动期(激期)

早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未经治疗,继续加重。该期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1)骨骼改变

①头部:6月龄以内婴儿可见颅骨软化(乒乓头),7~8月龄时变成方颅(图6-2),严重时呈马鞍状或十字状头形。囟门过大、迟闭、出牙延迟。

图6-2 方颅

②胸部: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肋骨串珠(rachitic rosary):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骨样组织增生,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半球状;肋膈沟(Harrison groove):因肋骨软化,膈肌附着处的肋骨长期受膈肌牵拉,内陷形成水平状横沟,又叫郝氏沟;胸骨柄向前凸出为鸡胸、向内凹陷为漏斗胸。这些胸廓畸形可影响呼吸功能,并发呼吸道感染,甚至肺不张。

③四肢:6月龄以上患儿腕、踝畸形成手镯征、足镯征;膝关节畸形成“O”形腿或“X”形腿(图6-3)。

图6-3 “O”形腿和“X”形腿

④脊柱:患儿会坐或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后突、侧弯。

(2)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由于低血磷使肌张力减低,肌肉、关节松弛、无力,运动功能发育延迟,腹部膨隆如蛙腹。

(3)神经系统 发育迟缓、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落后。

(4)免疫系统 免疫力低下,患儿易感染及贫血。

3.恢复期

患儿经治疗及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及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4.后遗症期

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患儿。除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外,临床症状消失。

★考点提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分期、各期主要特点

【辅助检查】

1.血生化检查

初期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下降,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激期除血清钙稍低外,其余指标改变更加明显。恢复期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后遗症期血生化正常。

2.X线长骨摄片

激期可见干骺端增宽,临时钙化带模糊,边缘不齐呈毛刷状,骨干密度降低。

【治疗要点】

1.活动期治疗

控制病情活动,防止骨骼畸形。

(1)口服维生素D制剂 一般剂量为2000~4000IU/d,持续4~6周,之后改为预防量400IU/d,大于1岁婴儿预防量600IU/d,恢复期服用预防量。

(2)补充钙剂 主张从膳食的牛奶、配方奶和豆制品中获取。只要有足够的牛奶(每天500ml)不需要补充钙剂,仅在有低血钙表现、严重佝偻病和营养不足时需要补充钙剂。

2.后遗症期的治疗

严重的骨骼畸形4岁以后可给予外科手术矫正。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患儿出生季节、生活居住地区,有无日光照射不足(如室外活动少等情况)。

2.身体状况

了解儿童是否有易激惹、烦躁、枕秃等症状;根据儿童年龄,重点检查易发生的骨骼改变,儿童是否有运动迟缓;了解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患儿可有烦躁、睡眠不安等心理变化,激期出现感知觉发育滞后。有骨骼畸形的重症患儿,随着年龄增长,对自我形象的感知及运动能力与他人的差异,可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了解患儿家长对喂养、户外活动的认识程度,对病情进展的焦虑心情。

【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日光照射少和摄入维生素D不足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3)潜在并发症 骨骼畸形,维生素D过量至中毒。

(4)知识缺乏 家长缺乏对佝偻病的预防及护理知识。

【护理目标】

①维生素D缺乏的症状及体征减轻或消失。

②避免感染或感染得到控制。

③不发生骨骼畸形及维生素D中毒或发生时能及时发现。

④家长能说出本病的预防和护理要点。

【护理措施】

1.增加日照

指导家长每天带患儿进行一定的户外活动。生后2~3周即可带婴儿户外活动,冬季应在背风处,在不影响保暖的情况下尽量暴露皮肤。每天接受光照由10min开始逐渐延长到1~2h。保证每天1~2h户外活动时间。夏季可在阴凉处活动,尽量暴露皮肤。居室应安静,室内活动时开窗,让紫外线透过。

2.饮食护理

提倡母乳喂养,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动物肝、蛋、植物油、蘑菇、酵母等。

3.病情观察

观察患儿烦躁、夜啼、多汗、枕秃有无好转。应用维生素D制剂期间如出现食欲减退,烦躁不安、呕吐、腹泻或顽固性便秘、体重下降、表情淡漠等表现时,应考虑维生素D中毒。

4.对症护理

(1)预防骨骼畸形 患病期间可定时户外活动,但不能坐、站、走时间过长,以免发生骨骼变形。若已有畸形发生,如鸡胸可取俯卧位,做抬头挺胸运动;“O”形腿按摩外侧肌群;“X”形腿按摩内侧肌群;增强肌张力,促使畸形矫正。衣着应柔软、宽松,床铺要松软,以免影响骨骼发育。

(2)防止骨折 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换尿布时动作要轻要慢,在协助做治疗和检查过程中不能用力过猛过大,以防发生骨折。

5.预防感染

因患儿出汗多,要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内衣、被褥、枕套,减少汗液刺激引起的不适。少带患儿到公共场所,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

6.用药护理

(1)口服维生素D 保证维生素D的用量,但如用量过大,有发生中毒的可能。

(2)注射维生素D 注射前应事先补钙,以防发生低钙惊厥。注射针尖要粗、部位要深,并要更换注射部位,以利于吸收。

7.心理护理

医务人员要有爱心、有耐心,态度和蔼,对入睡困难、哭闹的儿童要耐心护理,必要时给予爱抚、搂抱,使患儿平静入睡。

★考点提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护理措施

【护理评价】

①患儿夜惊、烦躁、枕突、睡眠等症状有无好转,骨骼改变有无恢复。

②患儿有无发生感染、骨折、维生素D中毒等并发症。

③家长能否说出本病的预防和护理要点。

【健康教育】

①介绍佝偻病的预防及护理知识:给患儿父母讲述佝偻病的病因、预防及护理方法,示教日光浴、喂服维生素D及按摩肌肉纠正畸形的方法。

②孕妇及哺乳母亲应接受日光照射,每天应在1h以上。孕妇饮食中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

③儿童要多晒太阳,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辅食;婴儿生后2周起,给预防量的维生素D制剂400~800IU/d,夏天接受日照多,可间断补充。以上预防措施应持续至2岁。早产、多胎及北方冬季日照短者可适当增加预防量。

★考点提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健康教育

二、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tetany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引起血中钙离子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出现以惊厥、手足搐搦或喉痉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

【病因与发病机制】

维生素D缺乏时,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反应迟钝,不能代偿性分泌增加,则低血钙不能恢复,一般血清总钙量<1.75~1.88mmol/L或钙离子<1.0mmol/L时即可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手足抽搐、喉痉挛,甚至全身性惊厥的症状。

维生素D缺乏致使机体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原因据推测为:婴儿体内维生素D缺乏的早期,甲状旁腺急剧代偿分泌增加,以维持血钙水平;当维生素D继续缺乏,甲状旁腺反应过度而疲惫,出现血钙降低。初夏季节儿童接受日光增多或维生素D治疗之初,骨脱钙减少,肠道吸收钙相对不足,而骨骼加速钙化、大量钙沉积于骨,使血钙降低。发热、感染、饥饿时组织细胞分解释放磷,使血磷增加,血钙降低。

【临床表现】

1.症状

典型发作可表现为手足搐搦、喉痉挛和惊厥。以惊厥最为常见,以手足搐搦最具特征,单独以喉痉挛出现的最少,但最具危险性。部分患儿有程度不等的佝偻病活动期的表现。

(1)惊厥(convulsion) 突然发生四肢抽动,两眼上窜、面肌痉挛、神志不清。惊厥持续可短至数秒,或长达数分钟甚至更长;发作可一天数次,甚至数十次;发作停止后,意识恢复,精神萎靡而入睡,醒后活泼如常。轻者仅表现为短暂的两眼上窜、面肌抽动或惊跳,而神志清醒,一般不发热。

(2)手足搐搦(tetany) 多见于较大婴儿、幼儿。表现为突发手足痉挛呈弓状,腕部屈曲,手指伸直,拇指贴近掌心呈“助产士手”(图6-4);足部踝关节伸直、足趾向下弯曲,似“芭蕾舞足”(图6-5)。

图6-4 助产士手

图6-5 芭蕾舞足

(3)喉痉挛(laryngospasm) 婴儿多见。主要表现为喉部肌肉及声门突发痉挛,呼吸困难,可突然发生窒息,严重缺氧可猝死。

2.隐性体征

无发作时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而引出以下体征。

(1)面神经征 以指尖或叩诊锤叩击耳前面神经穿出处(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可引起眼睑和口角抽动,为面神经征阳性,新生儿期可有假阳性。

(2)腓反射 叩击膝下外侧腓骨小头上腓神经处,可见足向外侧收缩。

(3)陶瑟征 用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5min内可见该手出现痉挛症状,属阳性体征。

★考点提示: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血钙测定:正常血钙浓度为2.25~2.27mmol/L,患儿血钙低于1.75~1.88mmol/L,或钙离子<1.0mmol/L。

【治疗要点】

1.急救处理

惊厥发作时应立即氧气吸入;喉痉挛者立即将舌头拉出口外,可进行人工呼吸或加压给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术。用药物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首先地西泮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每次0.1~0.3mg/kg,或苯巴比妥每次5~7mg/kg肌内注射。也可用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每次40~50mg/kg。

2.补充钙剂

钙剂静脉注射可迅速提高血钙浓度,惊厥停止后口服。10%葡萄糖酸钙5~10ml加10%葡萄糖溶液5~20ml中缓慢静脉注射或滴注,必要时每天可重复2~3次。第2日改为10%氯化钙口服,每次5~10ml,一日3次。

3.补充维生素D

惊厥控制后3~5天,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给予维生素D治疗。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患儿出生史,是否为早产儿、多胞胎儿,孕母可有维生素D缺乏史;了解喂养史,是否为人工喂养,有无接受日光照射、补充维生素D;询问近期有无发热、感染、腹泻或接受大剂量维生素D等。

2.身体状况

询问儿童是否有惊厥、呼吸困难等症状,血钙浓度检查结果。

3.心理-社会状况

惊厥发作有碍患儿自身形象,常严重挫伤年长患儿的自尊心。此外,惊厥反复发作可使患儿紧张、害怕、焦虑,对生活缺乏自信。

【护理诊断】

(1)有窒息的危险 与惊厥及喉痉挛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

(3)知识缺乏 家长缺乏惊厥和喉痉挛的护理知识。

【护理措施】

1.惊厥发作时的护理

(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尽量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将患儿的头放低,偏向一侧,使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由口角流出,并及时吸除。不可强行喂食、喂水,以防止窒息。备好各种抢救器材、药物准备抢救。

(2)控制惊厥及喉痉挛 遵医嘱立即给予镇静药、钙剂。静脉注射钙剂时应缓慢推注或滴注,以免血钙骤升,发生呕吐甚至心脏停搏。

(3)防止窒息 应迅速将患儿就地平放,松开衣领,颈部伸直,头向后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移去患儿身边的危险物品,以免受伤。喉痉挛者立即将舌头拉出口外。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4)防止受伤 可在患儿上下牙齿之间放置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避免舌被咬伤。在手心放置纱布卷,防止指甲抓伤。应有专人看护,防止坠床。惊厥发作时,切忌用力按压肢体,以免造成骨折、肌肉撕裂及关节脱位。

2.病情观察

密切关注惊厥发作的表现,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有无缺氧症状。按医嘱用药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呼吸、心律、血压的变化。

3.用药护理

(1)抗惊厥药 惊厥使机体耗氧增加,喉痉挛可引起窒息,二者均需立即处理。地西泮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静脉注射速度应缓慢。

(2)补充钙剂 注射钙剂不能渗出血管外,以防引起组织坏死。一旦渗出,可用0.25%普鲁卡因局部封闭,20%硫酸镁湿敷。口服10%氯化钙,为避免影响钙剂吸收,勿与乳类同服。

(3)补充维生素D 症状控制后按医嘱补充维生素D,预防维生素D中毒。

4.心理护理

消除患儿紧张、焦虑和害怕的心理,给予同情和理解。解除患儿家属恐惧、不安的心理负担,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抢救。

★考点提示: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发作时的护理、静脉注射钙剂的护理

【健康教育】

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指导患儿家长对儿童惊厥、喉痉挛发作时的处理。新生儿生后两周应每天给予生理量维生素D(400~800IU/d),处于生长发育高峰的婴幼儿更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即保证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给予预防量的维生素D和钙剂并及时添加辅食。饮食应含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思考题

(一)简答题

1.简述营养不良的脂肪减少顺序。营养不良的分度。

2.简述营养不良的饮食护理。

3.简述引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原因以及该病在临床上的分期。

4.简述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典型症状和隐性体征,并叙述该病惊厥或喉痉挛时的急救护理。

(二)病例分析

1.患儿,女,2岁,体重6kg,身长80cm,腹部皮下脂肪消失,皮肤苍白,弹性消失,肌肉萎缩,反应低下。

(1)根据营养不良的分度判断该患儿属于哪个阶段?

(2)给该患儿制订一份饮食护理计划。

2.患儿,女,13个月,体检发现:胸部出现肋膈沟,下肢“O”形腿。骨X线表现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骨密度减低。

(1)考虑该患儿患了什么疾病?

(2)该病临床分期有哪些?

(3)如何指导患儿户外活动?

(王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