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拔罐疗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拔罐疗法与经络腧穴

第一节 人体经络腧穴

一、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

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它们相互连接,组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联络系统(图2-1)。

图2-1 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主要特征是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

(一)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具体分布如图2-2所示。六条属于脏的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其中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六条属于腑的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其中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图2-3、图2-4)。

图2-2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正面)

图2-3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背面)

图2-4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侧面)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和六脏(五脏加心包)六腑相联系。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而络腑,阳经属腑而络脏。在四肢部又通过络脉的衔接加强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由此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它们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由于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连接而逐经相传,所以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其循行走向如图2-5所示。

图2-5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四)十二经脉的交接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部交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图2-6)。

图2-6 十二经脉的交接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十二经脉的流注始于手太阴肺经,经过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终于足厥阴肝经(图2-7)。由于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连接而逐经相传,因而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流注系统。

图2-7 十二经脉的流注

三、奇经八脉与十五络脉

(一)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中的“奇”有奇特、奇异的意思,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既无络属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明显的规律。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其中督脉、任脉、冲脉都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督脉行于脊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下;督、任各有本经所属穴位;其余冲、带、跷、维六脉的穴位则交会于十四经穴中。

(二)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合称为十五络脉,或十五别络。

十二经脉的络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均走向相应的表里经脉,即阴经络脉走向与它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络脉走向与它相表里的阴经,有“一络通两经”之说。

任脉络、督脉络、脾之大络分别分布在身体的前、后、侧面。任脉的络脉从躯干部本经腧穴别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络脉从躯干部本经腧穴别出后,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躯干部本经腧穴别出后,散布于胸胁。

四、十二经别、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

(一)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是“离入出合”。多数经脉均有离入出合的循行过程,即十二经别从同名正经分出的称“离”,又称“别”;而后入走胸腹腔与相关脏腑属络称为“入”;再从相关脏腑上行头项出走体表称“出”,最后阳经经别皆归入本经,阴经经别合入互为表里的阳经称为“合”。这样,十二经别依据阴阳表里关系分为六组,《内经》中称为“六合”。这种“六合”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表里经脉之间在体腔深部的互相联系。

(二)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基本一致,其循行走向均起始于四肢末端,行向躯干,终于头身。经筋主要循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结聚于关节、骨骼部。它们之间的联系除在头、面、胸、腹部结合外,还在各经循行于踝、腘、膝、股、髀、臀、腕、肘、腋、臂、肩、颈等关节或筋肉丰满处,与邻近的经相连接,尤其是足厥阴经筋,不仅结合阴器,并能总络诸筋。

(三)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为依据而划分的。

五、腧穴

腧穴即穴位,“腧”有传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就是人体经络气血灌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是拔罐的部位,要正确运用拔罐疗法治病保健,就必须掌握好腧穴的定位和归经等知识。

(一)腧穴的分类

人体腧穴大致可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经穴

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又称为十四经穴。它们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具有主治本经本脏病症和反应本经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病症的作用。

2.奇穴

奇穴是指具有固定穴名,又有明确位置,但是不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些不在经脉循行路线上,但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奇穴并不指某一部位,而由多穴位组合而成,如八风、八邪、十宣、华佗夹脊等。

奇穴的主治范围一般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疗效,如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腰奇穴治疗癫痫,二白穴治疗痔疮,外劳宫治疗落枕,百虫窝治疗皮肤病等。

奇穴的起源很早,《内经》中已有记载,《备急千金要方》中载录奇穴达187个。

3.阿是穴

阿是穴是指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经脉归属,而是以疾病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等。它们主要治疗筋肉病症,同时对某些脏腑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二)穴位取穴方法

在拔罐过程中,选穴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人体不同部位的长度,作为量取穴位标准的方法。骨度分寸法有横寸和直寸之分。常用的横寸有两额角发际之间9寸、两乳头之间8寸、两肩胛骨内缘之间6寸。常用的直寸有前后发际之间12寸、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9寸、胸剑联合至脐中8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寸、腋前皱襞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股骨大转子至膑骨下缘19寸、臀横纹至腘横纹14寸、髌骨下缘至外踝尖16寸、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寸、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寸。特定部位的骨度分寸只能作为取该部位穴位所用(表2-1,图2-8~图2-10)。

表2-1 常用的骨度折量寸表

图2-8 骨度折量寸(头部)

图2-9 骨度折量寸(背面)

图2-10 骨度折量寸(正面)

2.解剖标志定位法

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表面具有特征的解剖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穴位位置的方法。人体的解剖标志有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1)固定标志:是指各部由骨骼和肌肉所形成的凸起和凹陷、五官轮廓、头发边际、指(趾)甲、乳头、腋窝等标志定取穴位置的方法。

(2)活动标志:是指运用人体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标志来定取穴位置的方法。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手指的长度或宽度为标准来取穴的方法,简称指寸法。常用的指寸法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3种(图2-11)。

图2-11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

4.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常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使用。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尽端到达处取列缺;立正姿势,垂手中指端取风市;手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二横纹上取劳宫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