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生产与应用(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矿物润滑油生产过程的HSE管理

一、HSE管理的基本概念

1.HSE的概念

HSE是Health(健康)、Safety(安全)与Environment(环境)三个英文字母的缩写组合,HSE指对生产过程中安全、健康与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的一体化管理。

2.危险源

可能导致损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安全

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4.职业健康安全

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5.污染预防

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而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

二、健康防护

在润滑油生产过程中对人身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的有中毒、烧伤及机械伤害、噪声和粉尘等,在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健康防护主要是防止中毒、烧伤及机械伤害、噪声和粉尘事故的发生。

1.中毒

(1)中毒的分类 润滑油生产及使用过程中由毒物所引起的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大类。其中,急性中毒指大量毒物进入人体并迅速引起全身症状甚至引起中毒者的死亡。慢性中毒指在生产过程中分批少量的毒物侵入人体,由于长期逐渐积累而引起的人体中毒。

影响人体中毒深浅状况的因素很多,包括毒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物侵入人体的数量、毒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时间和作用部位、中毒者的生理状况、年龄、性别和体质等,此外与温度、环境的密闭程度等其他因素也有关。

(2)中毒的防止

①密闭设备检修后必须对设备管道进行气密性检查,正确选择密封形式和填料质量。

②排气通风,降低厂房内有毒气体的含量。

③齐全的劳保用具,有毒物品称量时应戴口罩或防毒面具。进入有毒气体贮槽容器或聚合釜作业时,应事前排空置换合格,派专人监视,并设有安全梯和安全带等安防用具。

2.烧伤及机械伤害

(1)烧伤 根据原因不同,烧伤可以分为化学烧伤和热烧伤。化学烧伤指由酸碱等物体滴落到皮肤上引起的烧伤。热烧伤指由于人体碰到蒸汽或热水以及高温设备的未保温部分而引起的烧伤。

为了防止烧伤,一切高温设备和管道应进行保温。对其裸露部分,工作中尽量远离,并有适当的保安措施。对接触腐蚀性物质的操作人员要戴好防护眼镜、手套、帽子、胶皮衣靴。

对产生的热烧伤,可先涂上清凉油脂,然后到医务部门诊治。如遇化学烧伤可用大量清水冲洗后到医务部门诊治。

在防止烧伤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当人体碰到极易汽化的物质如液态氯乙烯时可能会引起人体的冻伤,预防冻伤的措施是对生产装置中极易汽化物质的管道或设备要设保温,人体远离这些易汽化介质的管道或设备。

(2)机械伤害 企业中绝大部分事故都属于机械性伤害事故。由于工作方法不当,不正确使用工具,缺少安全装置和适当的劳动保护,以及不遵守安全技术规程等最容易造成人体受到机械伤害。

为了防止机械伤害,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如下措施:

①经常检查各种传动机械,检查液面计以及装置楼梯处等是否有安全防护装置和防护栏杆;

②操作人员必须穿符合安全规定的工作服,禁止穿宽大的衣服,女同志留辫子极易造成事故,应将辫子盘起戴好工作帽;

③经常注意各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及各转动部位的摩擦情况,以免机械损坏时零件飞出伤人,运转中的设备严禁修理;

④各带压容器设备,一律要将压力排空后再进行检修工作。

3.噪声的危害和防止

(1)耳聋 噪声可造成耳聋,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的噪声性耳聋。

(2)引起多种疾病 噪声刺激大脑皮层,引起精神紧张,心血管收缩,睡眠不好,神经衰弱或神经官能症,血压高,心动过速,影响胃分泌,使人感到疲劳。

(3)影响正常生活 如声响大于50dB亦可影响人的睡眠。

(4)容易引起工作差错,降低劳动生产效率 在声响大于120dB时还可对建筑物有破坏。

综上所述,一般均把噪声控制在90dB以下,我国正在制定噪声的允许标准,操作工人在噪声大于90dB的工作场所需要佩戴符合规定的防护性耳塞。

4.粉尘的危害及防止

生产性粉尘,是污染厂房和大气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但影响人们的健康,而且还因生产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粉尘的大量飞扬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粉尘进入转动设备会使得运转设备因磨损其损坏;粉尘会使得精密仪器、精密仪表以及精密设备等的精密性能变差。因此防止粉尘不仅具有卫生方面的意义,而且在经济上也有重大意义。

生产性粉尘,根据其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在体内引起不同的病理过程。

除粉尘引起皮肤干燥等轻微的作用外,其他尚不明显,但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并注意如下几个问题:在易于产生粉尘岗位时要戴防护用品如口罩;工作过后应坚持洗浴;在易于造成粉尘飞扬部位,应装有除尘抽风系统,如料口、筛子、放料口和包装机等。

三、安全卫生防护措施

1.防火和防爆

防火防爆是互相关联的,防爆的大部分措施也适用于防火。

(1)爆炸的分类 根据爆炸的原因不同,爆炸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种。

物理性爆炸指由于反应激烈或由于受压容器、设备、管道的机械强度降低,使压力超过了设备所能承受的限度,而使容器、管道或设备发生的爆炸。

化学性爆炸指由一种或数种物质在瞬间内经过化学变化转为另外一种或几种物质,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产物,伴随着产生破坏力极大的冲击波的爆炸过程。

(2)爆炸产生的原因 爆炸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达到物质的爆炸极限、操作原因、设备缺陷或设备泄漏等几个方面。

①达到物质的爆炸极限。当爆炸性混合物中易爆物质和空气或氧混合达到一定的爆炸范围且激发能源又存在时可能发生爆炸。爆炸范围是指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易燃易爆物质的浓度范围。其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在此范围内遇有明火或火花,或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即行爆炸,在此浓度以外,气体不会爆炸。

爆炸浓度的上、下限与气体混合物的温度和压力有关,压力升高使爆炸浓度上、下限扩大。另外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常常相伴发生,同时着火可能是化学爆炸的直接原因,而爆炸也可能引起着火。

②操作原因。引起爆炸的操作原因通常为操作控制不严格,由于反应温度过高或反应压力过高等造成反应激烈引起设备超压。

③设备缺陷。引起爆炸的设备缺陷主要包括设备制造上带来的隐患(如裂纹,砂眼等),安全装置(压力表和安全阀等)安装不全,或安全装置的操作失灵,使用日久受化学腐蚀等使设备承受压力降低等原因,当设备上的缺陷未被生产者发现或发现后未及时矫正时可能会引起爆炸事故的发生。

④设备泄漏。设备管道的泄漏使易爆气体逸出和外部的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或火花时会产生爆炸。

(3)火灾原因及防止 由于明火和火花极易成为爆炸的导火线,故火灾的防止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其原因和防止措施如下。

①现场动火。现场的焊接和动火极易引起火灾和爆炸,所以要有严格的动火制度。凡有可能引起火灾时应尽力避免现场动火,如必须在现场动火时,应远离设备30m以外并经各有关安全技术部门批准,而且动火地点必须分析可燃气含量合格后,经点火试燃后方能进行。动火时要有专人监督,注意风向以保证安全。

②电器设备不良产生火源。应定期检查电器设备,凡接触到易燃易爆物,其电器设备应采用防爆型。

③摩擦与撞击。设备摩擦与撞击极易产生火花,所以进入生产车间不允许穿钉子鞋,不允许用铁锤敲打设备及管道,应使用铜制品敲打设备和管道。

④静电。当液体、固体和气体在管道内很快流动或从管道中排出时,都能产生静电荷。静电荷的多少与管内介质流动的速度有关,流速越快,产生静电荷越多,所以一般要求液体在管道内的流速不超过4~5m/s,气体流速不超过8~15m/s。同时设备及管道应有接地设施,使产生的静电荷很快导入地下。转动设备应尽量减少皮带传动,必须采用皮带传动时应适当使用皮带油,以减少摩擦时静电产生的可能性。

⑤引发剂及易燃品。引发剂,特别是过氧化物高效引发剂,因半衰期较短,在常温下易分解,甚至引起火灾,必须加强保管,要在冷库中保存引发剂。

所有的有机溶剂均属于易燃品,必须严格保管,限制它们的使用范围。

(4)爆炸事故的防止

①防止火源的产生。

②密闭设备。加强管理,杜绝设备的跑、冒、滴、漏,注意各设备管道不得超过其允许压力,压缩机入口压力不允许为负压,以防空气从压缩机入口漏入而在压缩机内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负压操作的生产装置必须保证系统无泄漏,防止爆炸事故发生。

③分析、置换和通风。对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的控制都有赖于气体分析,它是化工生产中保证安全的重要手段。生产系统检修时,必须对设备管道中可能残存的可燃性气体,用氮气或蒸汽排除置换干净后分析合格,方可进行。

④设备应有安全装置。凡操作压力超过1atm以上的设备均应设置压力计,以监控设备的实际操作压力;一旦设备超过预定压力时,安全阀应自行打开,将压力排放,保证设备安全。安全阀应定期校正,并应保持安全阀无堵塞现象以保证灵活好用;防爆膜安装在没有安全阀又必须防爆炸的地方,当带压的设备超过一定压力值时,报警信号发出警告,以便操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

2.安全技术规定

①严格遵守安全规程和操作法的操作程序,认真、准确地进行操作。

②严禁任何设备在违反操作法规定的范围进行超压操作。

③设备运行中,必须严格按操作法规定的时间进行记录和动态巡视检查。

④当发现生产装置中的特殊现象或异常现象时应及时通知车间、工段技术人员和班长,经车间、技术员和班长研究处理意见后进行事故处理。

⑤严禁设备带压拆装、调整零部件,转动设备在运转情况下严禁进行检修和加填料操作。

⑥人员进入设备前必须进行含氧分析,含氧19%以上为合格;转动设备必须断电并设警示牌及专人监护。

⑦严禁在厂房内用铁器敲打和穿钉子鞋及携带引火物品进入岗位;2m以上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

⑧紧急情况需要紧急处理时,必须先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通知分厂及各有关单位,处理后详细记录处理情况、原因和经过。在岗人员应服从指挥,在危险地带处理必须有人监护。

⑨准确进行计量、入料等各项操作,非操作法规定的任何操作,必须经车间技术人员、分厂、技术科审批后方可执行。

⑩凡使用的危险品,在贮存地及贮槽之间严禁停留,配制完立即将贮存运输的危险物等放在指定地点。严禁将过氧化物类引发剂与碱类或其他氧化剂类药品放在一起。

操作人员上岗必须按规定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3.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①操作人员对本岗位设备要做到“四懂”、“三会”,即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和懂用途;会使用、会维护保养和会排除故障。

②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确保设备不超温、设备不超压、运转设备不超速、所有设备不超负荷运行。

③按时定点巡回检查各设备的运转情况,及时做好设备调整、紧固和润滑等工作,保证设备安全正常运行。

④做好设备的经常性清洁维护工作。

⑤发现设备运转的不正常现象应立即查找原因,及时反映,并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处理。

⑥认真写好设备运行记录。

4.操作工岗位责任制

①熟悉本岗位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原理、物料性质、生产原理及安全消防基本知识。

②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及各项规章制度。

③认真负责地做好以下工作。

a.严格执行各工艺指标的控制,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b.及时发现、处理、排除生产故障;

c.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d.按要求用仿宋体准确及时填写好生产原始记录。

④及时与上、下游工序、岗位及工段联系,共同协作搞好润滑油生产。

⑤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上班时间不准睡觉、不准干私活;操作室不准上锁闩门;操作工不得随意离岗、串岗,有特殊情况临时离岗应得到本岗位人员或班组长同意。

⑥操作工上班时间内受班(组)长、工段长及调度领导,并服从厂(公司)调度指挥。

四、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的责任。在润滑油生产过程中为了做到环境保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有毒有害场所监测达标率100%;施工(生产)、生活场所达到环保要求;重大环境污染、文物破坏事故、事件为零;废弃物分类集中收集处理;噪声排放达标;试压用水、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

任何一个工艺装置在开停工过程和正常生产过程中要严密关注废气、废液和废渣的“三废”来源,有效进行“三废”处理,达到废气、废液和废渣的排放标准,环境友好地进行润滑油生产工作。

五、矿物润滑油生产装置的健康防护

1.危险介质分析

矿物润滑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介质主要包括减压蒸馏过程的减压渣油、溶剂脱沥青过程中采用的溶剂丙烷、溶剂脱蜡过程中使用的苯、甲苯和丙酮以及加氢精制过程中使用的氢气。

(1)减压渣油 减压渣油为沸点>500℃的烃类组分,为原油中最重的组分,其中含有大量的重质组分和胶质、沥青质组分,流动性能很差,在100℃时黏度≥110mm2/s,容易凝结而堵塞管道。减压渣油的自燃点为230~240℃,闪点为350℃,为丙B类可燃液体。

(2)丙烷 丙烷为无色无臭气体,燃点为450℃,爆炸极限范围为2.1%~9.5%(体积分数),相对不溶于水,在低温下容易与水生成固态水合物,从而引起管道的堵塞。

丙烷有单纯性窒息及麻醉作用。人短暂接触浓度为1%的丙烷气体时没有症状;人接触浓度低于10%的丙烷气体时会感觉到轻度头晕;当接触高浓度丙烷气体时,人可能出现麻醉状态甚至意识丧失;极高浓度的丙烷气体可致人立即窒息。

丙烷属于微毒类化学品,为纯真麻醉剂,对眼和皮肤无刺激,直接接触可致人冻伤。

(3)苯 在常温下苯为无色、有甜味的透明液体,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苯可燃,有毒,是一种致癌物质。

由于苯的挥发性大,暴露于空气中苯很容易扩散。人和动物由于吸入或皮肤接触,当大量苯进入人的体内时,会引起人体的急性和慢性苯中毒。有研究报告表明,引起苯中毒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苯在人体内生成了苯酚,长期吸入苯会侵害人的神经系统,急性中毒会产生神经痉挛甚至昏迷、死亡,在白血病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有苯及其有机制品接触历史。苯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47%~80%)、胃肠及皮肤吸收的方式进入人体。一部分苯可通过尿液排出,未排出的苯则首先在肝中被氧气氧化生成环氧苯。环氧苯与它的重排产物氧杂环庚三烯存在平衡,是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中间体。乙醇和甲苯可以降低苯的毒性。

苯的代谢物进入细胞后,与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结合,会使染色体发生变化,如有的断裂,有的结合,这就是癌变(形象地说,是发生变异,因为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它控制着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等),长期如此,就会引发癌症。

(4)甲苯 甲苯为无色透明液体,甲苯蒸气有类似胶水的气味。甲苯蒸气的密度为2.2g/cm3,闪点为4℃,沸点为110.6℃,甲苯的爆炸极限为1.2%~7.0%。甲苯属剧毒类化学物质,甲苯对人的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

人体暴露于高浓度的甲苯蒸气中会因为吸入甲苯而产生醉感、协调能力减弱、精神混乱、头痛、肌肉无力、恶心、头昏和疲倦等症状。

当眼睛接触甲苯时,人会感觉到有轻度刺激的感觉甲苯,溅入眼内人眼会产生疼痛和暂时性刺激的感觉。

当皮肤接触甲苯时,人体的皮肤会受到刺激而变得干燥。不慎口服甲苯时,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的感觉,甚至失去知觉。长期暴露于甲苯蒸气的环境中,用鼻吸入苯蒸气会使大脑和肾受到永久伤害。如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严重暴露,可能毒性会影响婴儿而产生缺陷。

甲苯属于高度火灾危险性物质,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果甲苯积聚在低处和通风不良的地方会有爆炸的危险。甲苯着火时应使用干粉、泡沫和二氧化碳等灭火剂灭火。

苯能与氧化剂起激烈反应,侵蚀某些塑料和橡胶,甲苯对金属无腐蚀作用。

(5)丙酮 丙酮为透明、无色、易挥发、具有辛辣气味的液体。丙酮的沸点为56℃;丙酮蒸气的密度为2.0g/cm3;闪点为-18℃;自燃点为538℃。爆炸极限为2.5%~13%。丙酮蒸气有甜味,似薄荷香味。作为一种溶剂,丙酮用于许多工业。用来制造涂料、清漆、除漆剂、橡胶、塑料、炸药、染料、人造丝和摄影用化学物质。

丙酮属于属于微毒性物质,对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并对黏膜有刺激作用。

当吸入丙酮浓度低于500cm3/m3时,对人体无影响,当吸入丙酮浓度介于500~1000cm3/m3之间时会刺激鼻、喉,当人体吸入丙酮的浓度达到1000cm3/m3时,患者会感到头痛并有头晕症状出现。吸入丙酮浓度介于2000~10000cm3/m3之间时患者可产生头晕、醉感、倦睡、恶心和呕吐的现象,高浓度丙酮可能导致人失去知觉、昏迷、甚至死亡。

当眼睛接触浓度为500cm3/m3的丙酮时,眼睛会产生刺激。当皮肤接触丙酮液体时会有轻度刺激,丙酮通过完好的皮肤被人体吸收造成的危险很小。

口服丙酮对人的喉和胃有刺激作用,服进大量丙酮会产生和吸入相同的症状。

长期接触丙酮会导致皮肤干燥、红肿和皲裂,每天3h吸入浓度为1000cm3/m3的丙酮蒸气,7~15年后中毒者会出现眩晕和乏力症状。高浓度蒸气会影响肾和肝的功能。

丙酮为高度易燃性物质,有严重火灾危险,属于甲类火灾危险物质。在室温下丙酮蒸气与空气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丙酮着火时可用干粉、抗溶泡沫灭火剂、卤素灭火剂或二氧化碳灭火剂来灭火。

2.健康防护措施

(1)丙烷中毒的应急处理 如果因为吸入性丙烷中毒,则应迅速将中毒者移离中毒现场到空气新鲜的场所。保持中毒人员的呼吸道通畅。如中毒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状况,应对中毒者进行输氧处理。如中毒人员呼吸停止,应立即对中毒者进行人工呼吸并及时就医。

(2)丙烷泄漏的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如果因为丙烷泄漏而发现着火,则应首先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采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和干粉等进行丙烷着火的灭火剂。

(3)预防苯中毒

①短期接触苯中毒症状。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痹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重者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神志模糊、知觉丧失、昏迷、抽搐等,严重者会因为中枢系统麻痹而死亡。少量苯也能使人产生睡意、头昏、心率加快、头痛、颤抖、意识混乱、神志不清等现象。摄入含苯过多的食物会导致呕吐、胃痛、头昏、失眠、抽搐、心率加快等症状,甚至死亡。吸入20000cm3/m3的苯蒸气5~10min会有致命危险。

②长期接触苯中毒症状。长期接触苯会对血液造成极大伤害,引起慢性中毒。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苯可以损害骨髓,使红血球、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并使染色体畸变,从而导致白血病,甚至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苯可以导致大量出血,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用,使疾病有机可乘。有研究报告指出,苯在体内的潜伏期可长达12~15年。

苯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经确认苯为致癌物。

③急性苯中毒临床表现。轻度中毒者可有头痛、头晕、流泪、咽干、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步态不稳;皮肤、指甲及黏膜紫绀、急性结膜炎、耳鸣、畏光、心悸以及面色苍白等症状。

中度和重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加重、嗜睡、反应迟钝、神志恍惚等外,还可能迅速昏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全身皮肤、黏膜紫绀、呼吸增快、抽搐、肌肉震颤,有的患者还可出现躁动、欣快、谵妄及周围神经损害,甚至呼吸困难、休克。

(4)甲苯使用时的健康防护

①预防中毒。如蒸气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限值,为预防甲苯吸入性中毒,应戴有褐色标志滤毒盒的防毒口罩。防毒口罩的材料应为聚亚安酯、氯丁橡胶和聚四氟乙烯等。甲苯蒸气的工作场所应备有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接触人员应佩戴化学安全眼镜。

②甲苯中毒的急救方法。当发生甲苯吸入性中毒时,在试图救护中毒者前,施救人员应先要保证自己安全,施用“结伴监护”制度。将中毒者脱离甲苯产生源或搬移患者至新鲜空气处。

当发生皮肤接触甲苯而中毒时,应立即脱掉中毒者的被污染衣服并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用水和无摩擦性肥皂缓和而充分地洗涤。

当发生眼睛接触甲苯时,应先缓和地摸去或擦去甲苯残留物,使眼睑张开,再用温的缓慢流水冲洗患眼20min。

当不慎口服甲苯时,应当用水充分漱口,给患者饮水约250mL,不可催吐。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

③甲苯使用的安全和处理。只有受过训练的人员才能从事清理工作,确保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使用良好的防护服装和呼吸器。防止进入下水道火密封空间。应停止或减少泄漏,用泥土、黄沙或类似稳定的不燃物覆盖溅出物。遵守环境保护法则。

甲苯的储存应遵守储存盒运输易燃液体规则。储存于阴凉、干燥、有良好通风的地方,避免日光曝晒,远离禁忌物与火源。

(5)丙酮使用时的健康防护 如丙酮蒸气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极限时,应佩戴合适的呼吸器,以防丙酮吸入性中毒。

为预防皮肤接触丙酮,如果需要,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合适的材料是丁基橡胶。在直接工作的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接触丙酮液体或蒸气时,应戴化学防溅眼镜,必要时可佩戴面罩。

在丙酮介质存在的工作场所,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防护服装和呼吸器。移去热源和火源。应停止或减少泄漏。用黄沙或其他吸收物吸收液体。废料可在被批准的溶剂焚炉中烧掉或在被指定的地方作深埋处理,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六、矿物润滑油生产装置的安全卫生防护

1.矿物润滑油生产装置的常见事故

(1)重油冻凝管线 我国某润滑油生产过程中的减压蒸馏装置在开工过程中发现减压塔液位慢慢升高,减压渣油无法出装置,误判断以为是减压渣油泵有问题,延误了时间,致使减压渣油冻凝在管线内,造成减压装置瘫痪,减压渣油管线报废。调查原因发现是该减压渣油为重质沥青,换热流程长,出最后一台换热器温度为60~70℃,温度低,黏度大,出装置困难,造成冻凝事故。应及时改副线,提高沥青出装置温度。

(2)减压塔负压爆炸事故 20世纪70年代,国内曾发生一起减压塔爆炸亡人事故。减压塔内减压渣油温度高达370℃,油气自燃温度低于250℃,由于减压塔为高负压操作,静密封泄漏点多,一旦操作不当,导致空气进入塔内,达到可燃气爆炸极限,极易发生爆炸。造成空气吸入主要原因有大气腿腐蚀泄漏、水封罐脱水口虹吸现象使水封失效,塔顶注剂线腐蚀泄漏、停抽真空蒸汽过快从顶放空倒吸,人孔、法兰等静密封点泄漏。

(3)加热炉着火爆炸事故 国内润滑油生产装置中的减压加热炉曾发生多起点火爆炸事故,事故原因是炉膛内可燃气体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点火发生爆炸,爆炸时现场有闲杂人员,造成伤亡事故扩大。具体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加热炉的炉膛蒸汽置换不彻底,用蒸汽吹扫置换的时间不够长,或是因为用蒸汽置换时烟道挡板处于关闭位置,使可燃气没有及时得到置换,或在置换过程中没有进行可燃气爆炸气体的组成分析,使炉膛内存有的可燃气体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点火就发生爆炸,这种情况以加热炉熄灭后点火的可能性较大;第二种情况是点火前由于可燃气控制阀关不严,或未全关,可燃气泄漏大,而可燃气爆炸气体分析时间过长,使可燃气泄漏入加热炉达到爆炸极限,气体分析结果合格,但已失效,点火就发生爆炸。

防止加热炉点火爆炸的措施是可燃气不能过早引入装置内,可燃气进入加热炉前应加盲板防泄漏,蒸汽吹扫置换时间应足够,必须作可燃气爆炸气体分析,合格后立即点火,炉火熄灭后应关闭可燃气,重新吹扫置换分析,符合要求再点火,另外还应设置长明灯、火焰监测仪、防爆门等防爆设施。

2.矿物润滑油生产装置的安全卫生防护措施

(1)苯的贮存与防火防爆 苯应贮存于低温通风处,远离火种、热源。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分开存放。在苯的储存区域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

苯为易燃性液体,一旦发生苯着火燃烧,可采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和砂土等灭火剂,不能用水灭火。

(2)苯中毒的应急处理 吸入中毒者,应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脱去被污染衣服,松开所有的衣服及颈、胸部纽扣、腰带,使其静卧,口鼻如有污垢物,要立即清除,以保证肺通气正常,呼吸通畅。并且要注意身体的保暖。

口服中毒者应用活性炭悬液或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催吐,然后服导泻和利尿药物,以加快体内毒物的排泄,减少毒物吸收。

皮肤中毒者,应换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袜,用肥皂水和清水反复清洗皮肤和头发。

有昏迷、抽搐患者,应及早清除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由专人护送医院救治。

(3)丙酮中毒的应急处理 如果发生了丙酮吸入性中毒,应首先将中毒人员脱离丙酮产生源或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进行人工呼吸。

眼睛接触丙酮时,应将眼睑张开,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眼约10min。

皮肤接触丙酮时,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10min。

不小心误服丙酮时,应该用水充分漱口,不可催吐,给患者饮水约250mL。

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

(4)丙酮的储存与运输 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将丙酮储藏于密封的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优良好通风的地方,远离热源、火源和有禁忌的物质。所有容器都应放在地面上。

七、矿物润滑油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1.废气

矿物润滑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减压蒸馏装置的减压塔顶不凝气和加氢精制过程中产生的含硫气体。

减压蒸馏塔顶的不凝气体主要成分为气体烃(80%以上),还含有硫化物气体,会造成可燃气的损失并对大气造成污染,目前不凝气体可进入气体脱硫装置回收硫后作为加热炉的燃料使用。

由于加氢精制过程中产生的含硫气体中含有氢气,因此这部分含硫气体绝大部分作为循环氢使用,少量排放的含硫气体进入硫黄回收装置回收硫后作为燃料气使用。

2.废液

矿物润滑油生产过程中的废液主要包括溶剂精制和溶剂脱蜡过程中产生的废溶剂。

溶剂精制常用的溶剂为糠醛、N-甲基吡咯烷酮和酚,由于酚的毒性大,适用原料范围窄,近年来逐渐被淘汰。

糠醛精制中的溶剂糠醛通常采用二效或三效蒸发回收,流程见图2-10。回收后的糠醛再经过干燥和脱水,作为溶剂回收利用。

3.废渣

矿物润滑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主要为润滑油白土精制过程中的废吸附剂和加氢精制装置中的废催化剂。

润滑油白土精制中的废白土以前采用深埋处理,现在是将废白土焚烧处理后,经白土活化处理再循环使用。

加氢精制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组分为非贵金属Ni、Mo、W等,以前大多采用深埋的方法处理,由于加氢精制废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砷、铅、铜等重金属杂质,近年来为了保护环境需要对加氢精制废催化剂进行环保处理,常用的方法为高温下将废催化剂中的载体烧结成酸不溶状态,然后用酸溶解,再调节pH值将催化剂中的不同金属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