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与再利用探讨——以丽江古城为例
张郢娴
北京联合大学
1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下的民居聚落
中国传统思想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对民居聚落的建造有很大的影响。儒家思想“知天命”、“畏天命”的思想要求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人的德行与行为活动必须与天道合而为一。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要求人作为万物中的一员,不能脱离自然,只能顺应自然、效法自然。这两种强调天人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下的民居聚落的营建要求人们对自然采取尊重的态度,从而影响传统民居在人与自然、居住环境上营建因地制宜、因山就势、人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协调的观点,而不是大兴土木改变现状。
2 我国优秀的传统民居聚落
我国优秀的传统民居聚落有:湘南民居聚落、龙湖寨遗存的民居聚落、徽州传统民居聚落、苗族民居聚落、米脂窑洞古城民居聚落、湖南传统民居生态聚落、云南聚落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独特的人居环境、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为研究城市建筑史、民族发展史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丽江古城的规划原则及营造手法,既存在对北京紫禁城一些建制形式的效仿和吸取,又考虑到了用地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心理行为特征,既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对于纳西族来说,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代表着光明和生命,因此民居建筑以坐西朝东为最佳朝向;山是神的居所,而水代表着与祖先联系的脉络,因此山、泉及其周围的森林受到虔诚的崇拜和严格的保护。这些都使得纳西族的居住空间具有山水相依的宜人环境和人神共处的象征性格。丽江古城典型地体现了纳西族聚落的这种传统空间理念。
3 丽江古城保护策划——护守原真 留住古魂
丽江古城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用材料、工艺装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风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维持原状,五花石路面、石拱桥、木板桥、四方街商贸广场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在修复和建造,古城的风貌已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护,所有的营造活动均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指导。作为一个居民的聚居地、古城局部与原来形态和结构相背离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筑”正被逐渐拆除或整改,以保证古城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或历史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扬。
“丽江模式”的成功在于:
一是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丽江模式的经验就是建立了一个统一、权威的组织保障机构,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较好地处理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合理开发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业,开辟了一条稳定、充裕的资金来源渠道,确保了各项保护项目的实施。
二是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丽江模式证明,旅游业的发展为遗产保护筹集了资金,可有效反哺遗产保护,遗产的有效保护又不断地提升和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是以人为本,切实加大对遗产地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遗产保护意识。
四是相信大家都是赢家的原则。保护和利用世界遗产,不论是土著居民,还是经营者、管理者,都要在保护和开发中得到实际利益,实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束河古镇在保护和开发中创造的“中国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4 丽江古城的保护措施——继承、保护与发展
古城应采用“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整体保护的思想,重点保护和恢复古城传统环境和风貌;将古城建筑分类,提出原样保留、局部改造、加固、拆除、恢复重建等不同措施;既保护历史环境,又维持并发展其社会功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按照“继承、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编制保护详细规划。
在保护路、水、桥、民居等古城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历史环境的同时,调整古城内不合理的用地,改善居住环境、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达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统一,保证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4.1 “面”的保护
4.1.1 绝对保护区
它是反映古城风貌特色的主要部分,包括狮子山、四方街、木府及新华街、新义街、五一街、七一街、八一街、光义街等主要特色街巷,面积约56.775公顷。在绝对保护区内,要求全面保持传统风貌,主要空间尺度保持不变,在全面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
4.1.2 严格控制区
即绝对保护区外围,西面、北面到新大街,南面到民航路,东面到古城环路以及黑龙潭公园,面积约120.85公顷。在严格控制区内,要基本保持传统风貌,空间、尺度可稍有变化。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要较大地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设施水平。在该范围内的那些与古城性质有冲突的单位应搬迁出去。
4.1.3 环境协调区
环境协调区包括古城范围外约100米及象山、金虹山、玉河两岸各50~100米,面积约172.6公顷。环境协调区要大体保持传统风貌,尚未建房地段要以绿化为主,可充实少量新设施,按现代环境要求进行建设。空间尺度力求亲切宜人,新增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及第五立面(屋顶)要和古城协调。
4.2 “线”的保护
4.2.1 街巷保护
保持原有道路的空间线型及尺度;结合不协调建筑的拆除,增设部分疏散通道、疏散广场;街巷均以商业步行街为主,必要时微型急救车、消防车能进入街区;原有街巷年久失修的应加予修整,路面仍以五花石铺砌。沿街建筑应以维护和加固为主,不得随意拆除或重建,以保护原有的丰富的景观轮廓线,保持主要道路节点的空间尺度和外围环境。
4.2.2 水系保护
保护水系是保护古城的重点,不得改变现有河、沟、渠、井系统,严禁覆盖、改道、堵堆、缩小过水断面,占用或围入私人院内;严禁向河道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尽快建设排污管道,在河道的一定地段(如桥下等)设置网状遮挡物,及时清除漂浮杂物:定期疏清河道,整治驳岸、护坡,拆除遮挡和覆盖主河道的建筑;河道两侧空地孤植柳树,改善沿河绿化,增强景观质量,恢复挡水清洗路面的传统习惯及“三眼井”的用水方式。
4.3 “点”的保护
4.3.1 传统居民院落的保护
在修复时,重点保护民居应原址原样修复。县人民政府应与房主签订民居保护责任书,明确政府与房主双方的责、权、利和义务。房屋需修复重建时,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并优先安排其用于旅游经营、服务,并给予政策优惠,使房主通过保护民居建筑获得收益。
4.3.2 文物古迹的保护
列入文物保护的地区,应逐步拆除区内所有新建筑,恢复部分历史性建筑及设施,保护的重点应是文物古迹自身及周围环境。
4.3.3 古桥的保护
严格保护古桥,桥上禁止行驶拖拉机等机动车,严禁对古桥的人为破坏,同时要定期维护修缮古桥,防止古桥因年久失修而损坏。
5 丽江古城的资源利用——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良性互动
5.1 旅游业与经济
丽江市在实行“依旅促农”、“依旅哺农”的路子中,对于一些没有条件全面开发旅游景区的地方就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农业为基础,选择性开发旅游项目。在拉市乡,村里就开展了骑马游玩的项目,全乡建起了11个马场,700多户农户参与进来,去年全乡仅马场就带来了2500多万元的旅游收入,农民享受到了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2006年,束河古镇新、老区旅游收入达到8500多万元,农户人均年收入也从2002年的800元跃升到去年的4500多元,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束河古镇也依靠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丽江市已经拥有玉龙雪山、丽江古城、束河古镇、泸沽湖等世界级的景区和一批高水平的文艺节目,2006年丽江的旅游收入达到46.3亿元,成为丽江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5.2 保护古城的资金支持
凭借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以旅游反哺遗产保护。例如,实施了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包括收取古城门票。此外,还通过征收古城维护费,争取银行信贷支持、巩固与有关遗产基金会的合作、增强古城管理局自身造血功能等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2006年,古城管理局征收古城维护费达1.064亿元,为古城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巨资投入到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使丽江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越来越响亮,带动了游客数量的一路攀升,去年达到460多万人次。丽江由此走入了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良性互动的轨道。
6 丽江古城周边的建筑聚落
6.1 白沙民居建筑群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丽江纳西族有名的棒棒节也起源于此。按传统习俗,正月二十日开大殿(白沙卫东侧,有护法堂等古建筑群)祭神。当天丽江各民族都纷纷前来拜祭,集市贸易以木制品、竹编器具为主,应有尽有。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6.2 束河民居建筑群
束河民居建筑群在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桥两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小小四方卫。其四周铺面林立,依水设卫,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
6.3 玉泉明清建筑群
玉泉明清建筑群位于黑龙潭公园内,包括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建筑福国寺五风楼:丽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明坊、石狮、一文亭、解脱林门楼、光碧楼、得月楼、龙神祠等,以五凤楼最富特色。
6.4 白沙宗教建筑群
包括琉璃殿、大实债宫、大定间、金刚殿、文昌宫。其中琉璃殿和大实积宫于1965年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推荐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5 丽江古城周围的宗教建筑
丽江古城周围还分布许多有特色的宗教建筑,这些宗教建筑包含汉传、藏传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其中以五大寺和北岳庙为最著名。
7 结语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崇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
同时,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张宏.中国古代住居与住居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4]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石克辉,胡雪松.云南乡土建筑文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朱良文.丽江古城与纳西族民居.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7]宣科.丽江怀旧——建筑篇.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