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手工织毯到现代纤维艺术的多元化
余云斌
北京联合大学
从上古的编结—织物—纺织—染织—织造,到现代纤维艺术的编织工艺,不断创新发展的编织材料与工艺,亦向世人揭示着纤维艺术织造的丰富多变的历史与传承发展。
1 纤维艺术的概念与特点
纤维艺术是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或人工合成纤维为材料,用编织、环结、缠绕、缝缀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纤维艺术包括传统样式的平面织物(壁挂)、现代流行的立体织物(软雕塑),以及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用各种纤维材料表达造型语言的织物作品。
纤维艺术是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其特定材质的运用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纤维艺术独具平面性、立体性及空间性等诸多造型特点。而纤维材料质地本身所具有的物理性与化学性,又使纤维艺术作品具有御寒、保暖、防潮、吸光、隔音等功能效用。在现代室内、室外环境装饰中,其充满自然气息的材料质地和手工编织的韵味情调,唤起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深厚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现代生活中因大量使用硬质材料制品所带来的冷漠感、单调感,重新让“人情味”回归人间。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纤维艺术的魅力,让建筑家们常常评价纤维艺术是现代建筑中最温暖人心的艺术,是体现材料美、工艺美和功能美的一种艺术。纤维艺术作品与人的生活情感密切相关,其独有的特质超越了绘画、雕塑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功能范围。
2 传统织毯的形成与发展
壁挂作为纤维艺术的平面表现形式、在欧洲被通称为高比林(GOBELEN)。这种以天然纤维毛或棉做经线,用彩色羊毛为纬所织出的富于装饰性的双面织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手工纺织技艺。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四千年前埃及和巴比伦就有了羊毛编织壁挂。现存最早的实物是公元前十五世纪埃及人留下来的作品,织造技术和现代的高比林工艺十分相近。在南美秘鲁、智利,北欧挪威、瑞典等国,都有大量的保存完好的古代织物。
中国编织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早在汉魏时期,生活在高寒地区的人们已经在织制毛布等粗毛织品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富于装饰性的精毛织物。现藏于英国皇家博物馆的一块在新疆古楼三遗址中发现的汉代《奔马》缂毛,是迄今为止出土文物中年代最早的一件通经断纬织物。彩色纬纱奇妙地编织出奔马和卷草花纹,体现出汉代新疆地区的纹样风格和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汉代不仅有通经断纬的绍毛壁挂,而且还有用“U”字形和“8”字形打结法织成精美图案的栽绒毛毯。到了唐代,用缀织法织制成的具有绘画内容的缂丝,创造性地拓展了古代织物艺术的表现领域。织作工艺精湛,花色品种繁多的丝织地毯和毛织地毯,在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的同时,还在贸易与文化的国际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两千多年的织造技艺的历史积淀,使中国织毯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北京式”地毯和“美术式”地毯为主流的中国地毯,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与欧洲古典艺术兼容并蓄中产生的共生、共存、互动、互补的文化现象的产物。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发展格局,促进了中国地毯的生产和发展,并使其覆盖着一个广阔的国际市场。无论是经典的“北京式”“美术式”地毯,还是独具特色的地区性、民族性的诸多的地毯风格样式,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成熟,亦标志着世人共识和普遍接受的审美样式和心理定式的形成。早已走进历史长河的那些发明和创造这些风格样式的人们,为今天留下了一笔丰厚而凝重的历史遗产,一座精深博大的艺术宝库。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使其完整继承下来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壁毯艺术从中世纪开始,在欧洲各地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公元1200年前后,西欧的教堂里出现了很多具有东方风格的丝织壁挂。与此同时,织物与绘画相融合的壁挂织造工场,相继在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建立,并不断扩展其规律。当时,有许多一流的画家和宫廷画师同时也是壁挂的设计者。他们根据教堂、城堡以及其他各种建筑的不同环境特点,创作出各种规格的壁挂作品。这些大型壁挂作品既有防潮、御寒、保暖等多项实用功能,又具绘画性、装饰性、纪念性的欣赏价值。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乃至近现代,许多经典壁挂作品都出自于画家和匠师之手。他们追求绘画性,尤其是追求油画般的画面效果。从形式上看,这似乎与纤维艺术的个性特点有些相悖,但实际上,在追求复杂的油画色彩层次和人物、景物的表现背后,却是对编织技艺更精湛的要求。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壁挂艺术家、软雕塑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和发展纤维与编织本身的艺术语言,使它更紧密地与建筑装饰相结合,从而使纤维艺术的设计、制作到装置等过程日臻完善和统一。
3 走向“多元化”的时代
“他是第一个把现代设计观念和新的装饰性带到纤维艺术领域里去,把现代艺术和传统壁挂技艺相结合,而使壁挂以新面貌出现于国际艺坛的。”他的创新精神,给古老的壁挂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壁挂融合绘画、移植绘画的单一样式。法国著名设计艺术家让·吕尔萨就是这样的一位开拓者。我们从吕尔萨1920年创作的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壁挂作品《世界的歌》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位现代纤维艺术先驱者的追求,和所表现的人的内在情感与时代精神。吕尔萨的作品不仅体现了现代纤维艺术设计的观念、思想情感,而且正以现代装饰的造型、色彩及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丰富和强化了壁挂艺术的表现力,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吕尔萨对于现代纤维艺术的贡献,除了他的创作影响外,还有他一生中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所做的大量组织活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法国的奥比尤圣开设现代高比林作坊,吸引了很多画家、设计家投身于纤维艺术事业。六十年代初,他又在瑞士洛桑创建国际传统与现代壁挂艺术中心(CITAM),并在那里定期举办“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几十年来,“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一直受到纤维艺术家们瞩目,是最有影响的展览。双年展为世界各地的纤维艺术家、美术评论家、艺术品经纪人和美术爱好者们提供了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参展作品,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个性,不断扩展着纤维艺术的审美与表现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纤维艺术从六十年代开始走向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许多纤维艺术家在探索壁挂与绘画的融合、织物与雕塑的构成以及纤维艺术与建筑空间的综合表现力等方面,显示着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格鲁吉亚著名壁挂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是继让·吕尔萨之后,为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做出不懈努力的又一位探索者。他从青年时代投身于壁挂事业创作到今天,三十多年来一直潜心于高比林的创作、研究与教学工作。基维教授对于纤维材料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认为在高比林这一艺术圣坛上,艺术家接触到的不仅仅是绘画的油彩,而是编与织所用的毛线,因此,艺术家的壁挂创作必须要有织的感觉、线的感觉,在创作及制作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这种独有的感觉,用内心去“写”,用毛线去“画”。他以熟练的编织技艺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经线与纬线的交织运作中不停地思索,变换手中的各种色彩,不断地以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创造,使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层次、空间和变化微妙的色彩效果。因此,工匠们无法仿制基维教授的作品。从基维教授创作的作品看,绘画性的表现形式与变幻莫测的编织技巧密切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如同他在高比林教学中所说的壁挂制作的全过程,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既是设计者又应该是制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使你和你的作品成为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被称为高比林之王的基维·堪达雷里教授,先后于1990年和1991年两次来华讲学,并直接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美术系毕业设计导师。在他的教学与创作影响下,很多青年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学生投身于“作坊”式的壁挂创作环境之中,甘当工匠,积极探索并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不断体悟和发现高比林编织的艺术语言。古老的欧洲高比林之花通过基维·堪达雷里的播撒,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开放,深受艺术家、建筑师、美术评论家和美术爱好者乃至更多的人的喜爱。艺术家被高比林丰富而又独特的表现力所吸引;建筑师从高比林的装饰美和功能美中思考着如何为特定的室内空间与环境,营造一种新的艺术氛围;而更多的人则想把高比林新奇与亲和、自然与温窖的作品回到自己的家里,让居室充满诗情与画意,给生活增添春光与秋色。
如果说基维·堪达雷里对纤维艺术的平面表现形式,尤其是对于高比林艺术语言的探索,使我们重新认识到作为织物与给画融合的真正价值,那么由平面的壁挂形式脱胎而出的立体织物构成艺术,即软雕塑艺术,则又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视觉艺术领域。
保加利亚纤维艺术家瓦尔班诺夫·万曼是国际著名软雕塑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攻读染织美术专业,学成回国后专门从事软雕塑创作三十余载。他在传统编织的基础上,重视纤维材料并运用构成设计原理,将织物扩展至现代建筑空间及雕塑领域中,从而促进了纤维艺术的形式与编织技术更自由的发展。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万曼先后在法国巴黎和中国杭州创办纤维艺术工作室,并创作了许多平面揉和立体、具象融汇抽象的壁挂和软雕塑作品。
当现代纤维艺术在欧洲各国蓬勃兴起之时,让·吕尔萨创作风格继承者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美国人,吸引美国艺术家也潜心探究纤维与编织的种种表现形式。
南茜·科茨考斯基(NANCY KOZIKOW-SKI)美国新墨西哥州纤维艺术家协会主席、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顾问,1943年出生,1978年获阿布奎基博物馆纺织奖,1981年获新墨西哥州政府奖,1997年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市视觉艺术卓著成就奖。自2000—2008年作为国际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评委,参加了五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获荣誉奖。所不同的是她运用了材料与工艺的独特表现手段,在完全平面化的作品中创造出富于肌理变化的视觉形式美。织物艺术走向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不论是平面形式的壁挂艺术,还是立体形式的软雕塑艺术,以及建筑空间中的纤维构成艺术等,都是随着现代艺术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
4 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观念创新
十四年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从洛桑到北京——2002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曾因“从洛桑到北京”这个含义深远的主题,激发了世界各国纤维艺术家相聚北京的热情,带来了文化互动时代异彩纷呈的参展作品。重建世界纤维艺术家的“精神家园”,增进各国艺术家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砥砺,共同分享各国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
国内外参展作品风格各异,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对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的不同理解与思考。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作品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文化传统上所建构的不同当代艺术形态、不同的当代文化观念。
任光辉作品——《惊蛰》欲借助菱形这一古老的图式,用现代的思维和观念予以新的诠释。以丰富而含蓄的彩色毛线和丝绒,力图在有限的菱形空间里创造一个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象,“惊蛰”虽然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却是万物复苏、生命萌动的前奏,倾注了作者对生命轮回的无限关注。
蔚然成势的现代纤维艺术呈现出信息时代各种艺术形式融合与多样化发展的趋向。随着“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展”在国内外影响的日益扩大,许多画家、雕塑家、建筑家纷纷走进纤维艺术的创作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中国纤维艺术方兴未艾,预示着一个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
现代纤维艺术在建筑空间应用如果说建筑是凝固了的音乐,那么这些别出新裁的纤维艺术作品就是心灵感受的无声旋律。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可以充分利用纤维的软性材质,创造出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实现的特殊语言形式,其独特的视觉美和温馨柔软的触觉美使人产生生理上的亲切感,充满人情味地化解建筑本身的“生硬”“冷漠”之感。同时借助环境空间之势,尽情发挥以软雕塑造型表现的线、面、体立体构成手法塑造空间,实现由二维向三维转换的同时,在表现材料上不仅实现了视觉美的艺术感受,同时还能通过触觉美来传达艺术感官的享受。从而多元化地实现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代替的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境界。
总之,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崛起及日益繁荣,艺术家的自觉追求与多样性的创造旨趣,正在为人们提供新的审美视野和审美经验,也在拓宽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语言。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纤维艺术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以自己的探索与创造,丰富和发展了纤维与编织的艺术表现力,使之成为当今国际艺坛上令人瞩目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现代建筑的迅速发展,人们恢复了对以自然物质为材料的手工编织艺术的兴趣与追求,期待着从现代纤维艺术这一体现视觉形式美、材料工艺美、装饰功能美的艺术语言交流中,得到更多的满足。
5 结语
无论是从美化生活的角度出发,还是以纯艺术为目的进行创作思考,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必将促使纤维艺术走向更加多元化的新天地。就现代环境艺术的综合发展而言,纤维艺术的多种材料及手段的兼容并蓄,在主观想象、夸张变形、意象构成、材质特点与综合性的艺术语言方面,建构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2]张怡庄,蓝素明.纤维艺术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3]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4][英]弗兰克·惠待福德.包豪斯.北京:三联书店,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