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中国梦宏伟蓝图的思想特点——读《习近平论治国理政》
2014年6月,《习近平论治国理政》一书出版,迅速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被译成多种文字。国内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和方略的解读著作和文章汗牛充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经久不息。从中国梦的提出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在不断成熟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运筹帷幄,登高望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每读一遍《习近平论治国理政》,都会有新的感悟和认识,然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中,有一些是贯穿始终、越加清晰的。当前,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对此的解读尚只能从其中某一个角度切入,作为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我只是谈谈读书学习的一些不成熟体会。
一、问题导向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毛泽东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贯穿始终的强烈的问题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从宏观层面来讲,改革开放以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成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改革蹄疾步稳,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而“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坚定理想信念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固本培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经济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抗风险能力;政治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文化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切实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风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四风”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机制,等等。总之,只要抓住和解决了关键问题,就能带动全局工作,推进事业全面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明确指出的,“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里,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跃然纸上,发人深省。
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有着非常坚实的基础和十分有利的条件,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世所罕见。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预言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能有效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改革就难以深入推进,发展就难以打开新的空间。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在积极稳妥推进国企改革进程中,更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一个一个破解制约国企焕发活力的难题,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二、一切为了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满怀深情地说:“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心是决定历史走势的最强大的政治力量,人心向背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对比。党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也就是赢得人心,就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准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要。而争取人心的关键,是我们的施政方针和策略必须求取“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说,“最大的政治”要通过求解“最大公约数”而得到证明。“最大的政治”与“最大公约数”的理论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执政逻辑:党和人民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从陕西到北京,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从西部贫困地区到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从东部欠发达地方到沿海发达地区,习近平总书记从政经历遍及村、县、市(地)、省(直辖市)和中央党政军主要岗位。他常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破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从“打虎”行动到“猎狐”行动,从中央巡视组的“问题清单”到中纪委官网的“正风清单”,其目的就在于固本强基,收复民心“失地”,防止人心“水土流失”,党心民意产生了强烈的共振、共鸣。
把“人心”视为“最大的政治”,把密切联系群众视为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失去人心、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正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的,“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
国企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给一些职工的利益带来影响,只有把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处理好,才能更好地动员和引导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一起为改革想招,共同为改革发力,做国企改革的促进派。
三、责任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精神底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意味深长地说,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就是对党的责任。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时说,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勇往直前,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等等,古人先贤的嘉言懿行,都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敢于责任担当的内在禀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名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这种担当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就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尤其是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
当前,国企改革已经吹响冲锋号,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改革的历史重任,就必须有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敢于吃螃蟹、涉险滩、破藩篱,探盲区、辨误区、闯难区;必须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勇于跳出条条框框限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长期和当前的关系,不断把各项改革引向深入;必须敢负责、勇担当,动真格、用实功,以深入研究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推进改革,努力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使改革稳中求进、蹄疾步稳、取得实效。
四、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实现路径
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的基础性意义,他曾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阐明了改革的性质和根本任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和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国有企业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历经几载反复研究修改并于近日通过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是新时期深化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深化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掩卷深思,深深感到,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诞生伟大的思想。“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引领下,戮力同心,一起奋斗和前进,一定能够扬帆远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