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白话速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概说

阳明病是疾病过程中邪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阶段,其性质多属里、热、实证。

阳明,指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经脉及其所络属的胃与大肠二腑,胃与脾同居中州,以膜相连,且经脉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以降为顺;脾主运化,转输精微,喜燥恶湿,以升为健。脾胃相关,升降协调,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腐熟及精微物质的吸收、传输功能,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手阳明大肠腑与手太阴肺,有经脉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大肠主传化物,排糟粕,其功能的实施离不开肺气的肃降、脾气的布津、胃气的降浊。只有阳明、太阴相济为用,才可完成水谷的受纳、腐熟、吸收、排泄的整个过程。阳明之气充盈和顺,则水谷代谢正常,水谷精微就能奉养全身,化生气血,即“阳明常多气多血”。

阳明病的成因主要有二:一是他经传来,如太阳病失治误治,伤津耗液,致病邪化热化燥而转属阳明,称为“太阳阳明”;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致邪热而成,称为“少阳阳明”;三阴病阳气来复,阴寒之邪郁久化热,亦可转属阳明而成阳明病。二是阳明本经自发,由于素体阳盛,或有宿食,或为燥热所感,病证直从阳明化燥而成阳明病,称为“正阳阳明”。

由于阳明多气多血,阳气昌盛,一旦受邪发病,邪正相争剧烈,多表现为大实、大热之象,故阳明病的提纲,仲景将其概括为“胃家实”,反映了阳明病邪盛正盛,腑气阻滞的病机特点。其证候主要分为热证与实证两类。

阳明热证主要表现为发热、汗出、烦渴、脉浮滑或洪大等症,基本病机是无形之邪热弥漫、亢盛。阳明实证主要表现为潮热、谵语、腹满痛或绕脐痛、不大便、脉沉实有力等症,基本病机是阳明邪热与肠中糟粕等病邪积聚肠胃。

阳明病虽以热证、实证为主,但亦有虚证和寒证。此外,尚有变证,如阳明邪热与湿邪相合,湿热互结,而致身黄、发热、小便不利等,则为阳明发黄证。若邪热不解,侵入血分,见有口燥但漱水不欲咽、鼻衄等血热证,甚则可与宿瘀相结而成阳明蓄血证。

阳明病治则以驱邪为要,以清、下二法为主要治法。阳明热证治用清法。白虎汤类的辛寒清热法是主要治法。以清下热实为主,但应注意,中病即止,以“保胃气,存津液”为其基本原则。

阳明病的预后,《伤寒论》中明言“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凡阳明热、实之邪,经正确治疗后,一般不再传他经。但阳明燥热上迫肺脏,下劫肝肾,轻则伤津耗液,重则阴损及阳,因此,对其他脏腑的影响和传变是客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