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本章主要讨论太阳病及其变证的辨证论治。
太阳包括手足太阳二经和膀胱、小肠二腑。太阳的生理特点可概括为:①阳气旺盛。太阳又称“老阳”、“巨阳”,抗邪力强。②职司卫外,统摄营卫。太阳经络散布于人身之表,且与督脉并行并相连于风府穴,故为诸阳主气,护卫肌表,具有防止外邪入侵的重要作用。③为六经藩篱,受邪首当。太阳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太阳首当其冲,发病最早。④参与气化,主司排水。膀胱为州都之官,气化正常,则小便通利;小肠分清泌浊,参与水液代谢。二腑通和,气化如常,则尿液得以顺利排出。⑤内应少阴,表里互通。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主表有赖于少阴里实,少阴主里有赖于太阳表固。另外,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故太阳的卫外功能又与肺气正常与否密切相关。
外邪侵袭人体,正气抗邪,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正邪相争于肌表,营卫功能失调的太阳表证。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基本特点。病因为外感风寒,病性属风寒表实。由于感邪轻重和体质差异,可分为中风、伤寒、表郁轻证三种类型。此外,太阳病篇第6条论及太阳温病,意在表明《伤寒论》统论六淫为病,非独风寒。
太阳病表证若失治误治,则病情发生变化,如果表邪不解又兼有其他证候,或在发病之初其人有宿疾而复感外邪,形成兼夹者,称为太阳病兼证;若太阳表证已罢,出现新的不属于六经病的病证,称为太阳病变证。太阳病篇有较多内容讨论变证。变证病位已经不在太阳之表,不具备太阳病的特征,放在太阳病篇反映出太阳病复杂多变之一面,也同时强调太阳病早期要及时正确治疗,防止发生传变。
此外,某些杂病在发病过程中,出现一些类似太阳病的表现,称之为太阳病疑似证,如十枣汤证、瓜蒂散证,将其列入太阳病篇,可与太阳病进行鉴别。
太阳病的治疗,以解表祛邪为原则,风寒者当辛温解表,风热者当辛凉解表。对于兼证当随证化裁。对于太阳病变证的治疗,则应该根据变化了的病情,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重新辨证,依证立法选方。
太阳病的转归,与感邪轻重,体质强弱,治疗当否密切相关,大致有三种情况:①痊愈。汗之得法,或正气充盛,驱邪外出,多表解而愈,最为常见。②传经。若太阳病表邪不解,可传入他经,既可传入少阳,亦可传入阳明,也可以直接传入三阴,并无固定局势。③形成变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