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方法与实用技巧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临床研究方法与实用技巧》第一期合刊(2018年)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这本书将以合刊的形式逐年出版,努力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学习临床研究方法学、掌握相关技巧的途径。

2013年底,我团队中的几位年轻人给我提出了一个建议,能否将微信公众号引入我们从事的临床科研服务工作?原因是我们在临床科研服务工作中与不同研究者讨论相似的话题,如研究分组、样本量计算等,讨论的内容对研究者很重要,但相同的答案需要我们重复无数次,时间花费太大,服务效率不高。如果写出一系列研究者感兴趣的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上刊出,研究者可提前阅读相关文章,打好基础,也可以在咨询过程中将微信文章分享给咨询者,图文并茂地展示相关知识或答案,这样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同时带来更让人满意的服务效果。4年前我尚不会预料到微信公众号会风靡全国,感觉微信公众号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用这样一个平台为研究者服务,道理上讲得通,似乎有可行性。我担忧的是我们能走多远,能坚持多久。每周要出文章,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大家事情很多,能坚持下来吗?

很快,“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微信公众号于2014年1月7日正式上线,我们团队就此与微信公众号结缘,只能向前走,没有退路。好在我从1995年从事临床流行病学教学科研工作以来,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在理论上也有一些探索,这些知识已经教给我的学生,这些积累成为我们撰写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基础。在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文章和单纯的学术论著有很大区别,公众号是一个科普平台,推送的文章应该是科普文章,即按照科普规律向受众介绍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知识。科普有什么特点?简单!重复!这是我20世纪90年代到美国交流时学到的,现在用上了。所谓简单,就是一篇文章只讲一个问题,越小越好,边界越清晰越好,讲的越明白越好。实际上这里的“简单”是“不简单”,难点是怎么讲明白,我的办法是讲故事。我们都念过教科书,在学术上非常严谨,但读起来很费劲,不容易明白,也不容易记忆。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不能这样写,要反其道而行之。科学原理不容易记住,但故事很容易记住,可以把讲故事与学习科学原理结合起来,这样学习的效果就提高了。读了文章后科学原理可能忘了,但故事还记得,只要想起故事,科学原理就可以顺着出来。例如,我在公众号中写了“炒土豆丝与洋快餐”的系列文章。通过依赖厨师经验而千差万别的炒土豆丝,和依赖标准流程而始终如一的洋快餐,类比了临床研究中的随意与规范,说明了标准化操作流程(SOP)对于临床研究的重要意义。我相信若干年后有的读者可能记不清科学原理了,但“炒土豆丝与洋快餐”的故事应该还记得,从故事反推科学原理,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我们在公众号文章中还引入了不少时下流行语言,加上了语音播报,……,很潮,很“嗨”,给公众号的传播推广增添了助力,有点喜闻乐见的意思。

有了微信公众号为什么还要出书?经过一两年积累后,公众号中的文章越来越多,读者在手机上很难检索到自己希望阅读的文章,用传统的读书形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读者善意的催促也使我们坚定了出书的想法,我们按年度将公众号中的文章整理后出合刊,这种形式适合在某些场景下使用。如在医生办公室里有一本合刊,有空随手翻一下,不一定翻到哪一页感兴趣就读一下。这是一种不错的传播方式,可以弥补在手机上阅读文章的不足。

真切希望读者能在读序言时已经对本书产生了兴趣。您不妨试着读几篇文章找找感觉。如果有兴趣,您也可以继续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除了文章,您还会发现“实用工具”,里面有惊喜等着您。

希望这本书和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能陪伴您,并带来快乐和知识。

赵一鸣   

2017年10月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