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
青果
青果别名橄榄、黄榄、白榄,是橄榄科植物橄榄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浙江等地。其性平,味甘、酸;归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渴、除烦醒酒、化刺除鲠之功。《日华子本草》说其能“开胃、下气、止泻。”《本草纲目》载其“生津液,止烦渴,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蟹毒。”《滇南本草》言其可“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中医临床用于咽喉肿痛、咳嗽、烦渴、食鱼蟹中毒等症。风火喉痛及中寒者忌用。
营养价值
青果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A、尼克酸、维生素C、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橄榄素及钙、磷、钾、镁、铁、锌、硒、锰等营养物质。叶的挥发油在体外有抗菌作用。橄榄素被中医称为“肺胃之果”,对肺热咳嗽、咯血颇
有益。
选购方法
干青果呈梭状,两端钝圆,或渐尖,外表棕褐色或紫棕色,皱缩,有多数凹凸不平的皱纹,果肉较薄,棕褐色或灰色,质坚韧,可与果核分离,味甜,酸涩味较差。干青果以个大肉厚、色灰绿、无乌黑斑者
为佳。
栀子
栀子别名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产于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此外,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河南等地亦产。其性寒,味苦;归心、肝、肺、胃、三焦经;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功效。《药性论》记载栀子“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食疗本草》记载栀子“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医学启源》记载栀子“疗心经客热一也,除烦躁二也,去上焦虚热三也,治风四也。”《汤液本草·药类法象》记载栀子“治心烦懊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中医临床用于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等症。脾胃虚寒便溏者慎服。
营养价值
栀子含环烯醚萜类成分(栀子苷、都桷子苷、山栀苷、栀子酮苷等)、酸类成分(绿原酸、藏红花酸、藏红花素、熊果酸等)、黄酮类成分(芸香苷、胆碱、叶黄素等)等成分,果皮及种子还含栀子苷、都桷子苷、都桷子苷酸等成分。栀子苷具有抗炎、解热、利胆和轻泻作用,绿原酸为栀子中主要有机酸酯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熊果酸具有明显的安定和降温作用以及可以降低血清中转氨酶的活性,其突出作用为抗肿瘤,对多种致癌、促癌物均有抵抗作用。
选购方法
栀子呈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顶端残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红黄色,有光泽,内有多数种子,黏结成团,种子扁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气微,味淡微酸。栀子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
黄芩
黄芩别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等功效。《本经》记载黄芩“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别录》记载黄芩“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药性论》记载黄芩“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中医临床用于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等症。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禁用。
营养价值
黄芩根含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苯甲酸、β-谷甾醇等成分,茎叶中含黄芩素苷。黄芩素可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黄芩素、黄芩苷可抑制急性炎症反应,黄芩苷还可提高巨噬细胞功能,黄酮类成分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
选购方法
黄芩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上部皮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细皱纹,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状支根痕。质地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根遇潮湿或冷水则变为黄绿色。无臭,味苦。黄芩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净外皮者为佳。
半边莲
半边莲别名细米草、急解索、半边花,是桔梗科植物半边莲的干燥全草,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其性平,味甘;归心、肺、小肠经;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等功效。《陆川本草》记载半边莲“解毒消炎,利尿,止血生肌。治腹水,小儿惊风,双单乳蛾,漆疮,外伤出血,皮肤疥癣,蛇蜂蝎伤”。《南宁市药物志》记载半边莲“消肿解毒。治疳积和疔疮初起”。《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记载半边莲“煎服治风湿性神经痛,头晕”。中医临床用于黄疸、水肿、鼓胀、泄泻、痢疾、蛇伤、疔疮、肿毒、湿疹、癣疥、跌打扭伤肿痛等症。虚证水肿禁服。
营养价值
半边莲含生物碱、黄酮苷、皂苷、氨基酸等成分,其中生物碱主要为山梗菜碱、山梗菜酮碱、山梗菜醇碱、异山梗菜酮碱等。根茎含半边莲果聚糖。半边莲碱对自主神经节、肾上腺髓质、颈动脉体等有先兴奋后抑制作用。半边莲煎剂对常见致病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亦有抑制作用。
选购方法
半边莲多皱缩成团。根细长,圆柱形,带肉质,表面淡棕黄色,光滑或有细纵纹,生有须根,茎细长多节,灰绿色,靠近根茎部呈淡紫色,有皱缩的纵向纹理,节上有时残留不定根,叶狭长,表面光滑无毛,多皱缩或脱落,花基部筒状,微臭,有刺激性,味初微甘,后稍辛辣。半边莲以干燥、叶绿、根黄、无泥杂者为佳。
蒲公英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是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产于全国各地。其性寒,味甘、苦;归肝、胃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等功效。《本草衍义补遗》记载蒲公英“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滇南本草》记载蒲公英“敷诸疮肿毒,疥癞癣疮,利小便,祛风,消诸疮毒,散瘰疬结核;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闭,利膀胱。”《随息居饮食谱》记载蒲公英“清肺,利嗽化痰,散结消痈,养阴凉血,舒筋固齿,通乳益精”。《岭南采药录》记载蒲公英“炙脆存性,酒送服,疗胃脘痛”。中医临床用于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等病症。非实热证禁服。
营养价值
蒲公英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叶酸及钾、铁、钙、镁、铜等元素。此外,还含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蒲公英注射液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对慢性胆囊痉挛及结石症有效;蒲公英煎剂在体外能显著提高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母细胞转化率,蒲公英有利尿作用。
选购方法
蒲公英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呈圆锥形,多弯曲,表面棕褐色,抽皱;叶基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绿褐色或暗灰色,先端尖或钝,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下表面主脉明显,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马齿苋
马齿苋别名马齿菜、马苋菜、猪母菜、瓜仁菜、瓜子菜,是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干燥地上部分,产于全国各地。其性寒,味酸;归肝、大肠经;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等功效。《新修本草》记载马齿苋“主诸肿瘘疣目,捣揩之饮汁;主反胃,诸淋,金疮血流,破血癖癥癖,小儿尤良;用汁洗紧唇、面疱、马汗、射工毒涂之瘥。”《蜀本草》记载马齿苋“主尸脚(人脚无冬夏常拆裂)、阴肿”。《开宝本草》记载马齿苋“主目盲白霄,利大小便,去寒热,杀诸虫,止渴,破癥结痈疮。又烧为灰,和多年醋滓,先灸疔肿。以封之,即根出。生捣绞汁服,当利下恶物,去白虫”。中医临床将马齿苋用于治疗热痢脓血、热淋、血淋、带下、痈肿恶疮、丹毒、瘰疬、痢疾、便血、子宫出血等病症。脾虚便溏者、孕妇禁服。
营养价值
马齿苋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粗纤维、胡萝卜素、脂肪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P及钙、磷、铁等元素,还含去甲肾上腺素、钾盐、柠檬酸、苹果酸、氨基酸及生物碱等成分。马齿苋含有大量的钾盐,有良好的利水消肿作用,钾离子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马齿苋还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能促进溃疡愈合。马齿苋含有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岛素,调节人体糖代谢。马齿苋富含的脂肪酸、维生素C、维生素E等成分,使它具有治疗、调节、营养三大功能,这些功能作用于人体,可祛病延年、去邪扶正。
选购方法
马齿苋干燥全草皱缩卷曲,常缠结成团。茎圆柱形,茎细而扭曲,表面多为黄褐色,可看到明显的纵沟纹。完整叶片呈倒卵形,叶多皱缩或破碎,暗绿色或深褐色。质脆,易折断,折断面中心黄白色。气微弱而特殊,味微酸而有黏性。马齿苋以棵小、质嫩、叶多、青绿色者为佳。
决明子
决明子别名马蹄决明、钝叶决明、假绿豆、草决明,是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其性平凉,味苦、咸;归肝、胆、肾经;有清肝明目、利水通便等功效。《日华子本草》记载决明子“助肝气,益精水;调末涂,消肿毒,熁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衄;作枕胜黑豆,治头风,明目”。《湖南药物志》记载决明子“明目,利尿。治昏眩,脚气,浮肿,肺痈,胸痹”。中医临床将决明子用于治疗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病、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等症。脾虚便溏者慎服。
营养价值
决明子含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蒽酮、大黄素甲醚、决明素、橙黄决明素、新月孢子菌玫瑰色素、决明松、决明内酯、维生素A等成分。决明子醇提物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伤寒、副伤寒、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决明子水浸液有降压作用。
选购方法
决明子呈菱方形,状如马蹄,一端稍尖,一端截状,表面黄褐色或绿褐色,平滑光泽,质硬不易破碎,横切面皮薄,可以看见灰白色至淡黄色的胚乳,子叶黄色或暗棕色,气无,味微苦,略带黏液性。决明子以颗粒均匀、饱满、黄褐色者为佳。
淡竹叶
淡竹叶别名竹叶门冬青、迷身草、山鸡米,是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产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地。其性寒,味甘、淡;归心、胃、小肠经;有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等功效。《生草药性备要》记载淡竹叶“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浊,退热,散痔疮毒”。《本草再新》记载淡竹叶“清心火,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草木便方》记载淡竹叶“消痰,止渴。治烦热,咳喘,吐血,呕哕,小儿惊痫”。中医临床用于热病口渴、心烦、小便赤涩、淋浊、口糜舌疮、牙龈肿痛等症。孕妇忌服。
营养价值
淡竹叶含三萜化合物:芦竹素、白茅素、蒲公英赛醇和无羁萜。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机酸、糖类。叶中还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活性多糖及其他有效成分,如酚酸类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萜类内酯、特种氨基酸及锰、锌、硒等微量元素。竹叶提取物具有优良的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和血胆固醇的作用。
选购方法
淡竹叶茎呈圆柱形,有节,表面淡黄绿色,断面中空。叶鞘抱茎,叶片为披针形,有的皱缩卷曲,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二面无毛或被短柔毛,有明显的小横脉。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淡竹叶以色青绿、叶大、梗少、无根及花穗者为佳。
天花粉
天花粉别名栝楼根、白药、瑞雪、天瓜粉,是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产于河南、广西、山东、江苏、贵州、安徽等地。其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经;有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等功效。《本经》记载天花粉“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别录》记载天花粉“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日华子本草》记载天花粉“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疖”。《医林纂要》记载天花粉“补肺,敛气,降火,宁心,兼泻肝郁,缓肝急,清膀胱热,止热淋小便短数,除阳明湿热”。中医临床用于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咯血、痈肿、痔瘘等症。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忌服。
营养价值
天花粉含天花粉蛋白,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如瓜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甾醇、多糖、聚糖、淀粉、吡喃葡萄糖苷;亚麻仁油酸、亚油烯酸、棕榈酸等;多肽类胰蛋白酶抑制剂、羧肽酶抑制剂;还含凝集素、过氧化物酶、皂苷等成分。花粉蛋白可抑制艾滋病病毒在感染的免疫细胞内复制,减少免疫细胞中受病毒感染的活细胞数,还有抗早孕作用等。
选购方法
天花粉呈不规则的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色,有纵皱纹、细根痕及略凹陷的横长皮孔,有的可见黄棕色外皮残留。其质结实而重,不易折断,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气微,味淡后微苦。天花粉以色洁白、粉性足、质细嫩、体肥满者为佳。
谷精草
谷精草别名耳朵刷子、挖耳朵草、珍珠草、鼓槌草、衣钮草,是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干燥带花茎的头状花序,产于安徽、江苏、浙江、台湾、广东、江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其性平,性甘、辛;归肝、肺经;有祛风散热、明目退翳等功效。《开宝本草》记载谷精草“主疗喉痹,齿风痛,及诸疮疥”。《新华本草纲要》:花序或全草:味辛、甘,性微温。有明目退翳、止痛功能。用于结膜炎、咽喉肿痛、牙痛、感冒发热、头痛。《本草纲目》:“谷精草体轻性浮,能上行阳明分野。凡治目中诸病,加而用之,甚良。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也”。中医临床用于目翳、雀盲、头痛、齿痛、喉痹、鼻衄等症。血虚目疾者慎服。
营养价值
谷精草含谷精草素。谷精草水浸剂对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其煎剂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选购方法
谷精草是带花茎的头状花序。花序呈扁圆形,底部有鳞片状浅黄色的总苞片,紧密排列呈盘状,质柔,不易折断,无味,味淡,久嚼则成团。谷精草以珠大而紧、灰白色,花茎短、黄绿色,无根、叶及杂质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