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平面构成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课程改革,包豪斯所奠定的设计思想和风格摆脱了纯艺术的目的,把丰富的设想与精湛的技术结合起来为现实问题服务。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活动中,吸收了大量当时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的思想,不断探求结构本身的美感,并总结出规律性的构成设计原则。同时,为迎合工业化时代求新求异的需求,构成主义平面设计成为一种风尚。但随着与更多领域的设计不断融合,平面构成开始从设计的具体内容中分离出来,形成了指导设计的特有体系。

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改造现有自然状态的可能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自由地创造设计形态,与其他学科互相借鉴和补充。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使停留在感觉的构成艺术找到了理性的科学依据和实践训练模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平面构成逐渐应用于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并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必修课。

从这个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平面构成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总体认识,它是个开放的体系,随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不断充实完善,并趋于成熟。

平面构成是将各种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在二维平面上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设计的训练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艺术语言,提高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抽象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我国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引入了平面构成,并在全国高等艺术类学校的教学中普及,使平面构成成为设计的基础课程之一。早期的平面构成教学模式相对教条、单一,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时出版的教材版本众多,解决了教学上的基本需要。但从今天来看,这些教材显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没有反映最新的教学改革成果,与提倡创新、重视应用的理念偏离较远,因此编写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平面构成教材成了当前迫切的任务。

事实上,在经过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的探索,平面构成课程已经融入了一定的中国文化特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素材。恰逢近期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编写这套艺术设计类专业系列规划教材,要求突出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这与广大应用型高校对平面构成课程的要求不谋而合。在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担任这本书的主编,组织编写一本理论适中、案例新颖、图片丰富,适合目前教学改革的平面构成教材,以满足高等教育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教学需求。

本书由尚震、徐丽担任主编,霍文仲、赵鹏、曹卫健担任副主编。全书的整体设计与统稿由尚震负责,第一章由霍文仲编写,第二章由徐丽编写,第三章由赵鹏编写,第四章由曹卫健编写,王佳誉、单欢等参与了本书部分章节的资料、图片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哈尔滨商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宝成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感谢各兄弟院校参与编写和提供帮助的每一位师生,感谢你们做出的贡献!

平面构成的体系是一个创新体系,新的创意思想不断涌现,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平面构成的设计对象千差成别,需要对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深刻理解。参与本书编写的工作的编者真诚希望得到同行的关心、批评和帮助,以及时改正书中的疏漏与不足之处,提高质量,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编者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