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整个世界的划分
之前,我们一直在做一个区分:我们的感知和事实。注意,这里所谓的“事实”等同于“客观事实”。
通过对感知的研究,我们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客观事实”并不一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世界中,而另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却需要通过一系列不随人的知觉变化而变化的检测工具、能重复显现的实验以及逻辑推理才能认识其本来面目。我们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就肯定是事实、是“客观事实”,“眼见为实”这个常用词组就是这么得来的。
但通过研究发现,一些被认为毋庸置疑的常识都是错误的。客观世界一直和人类的感觉器官隔了一层,人类感知的世界并不就是客观世界。
这里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就是人们平时感知的世界,是并不独立于人知觉的世界;另一个世界是能被人的“感觉”所识别,却独立于人“知觉”的世界,即其虽然向人显现却独立于人的知觉。
前一个世界我命名为“实人世界”,表示是由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人所生活和体验的现实世界;后一个世界命名为“实在世界”,是一个虽然可以向人显现但独立于人知觉的客观世界。实人世界主要建立在与人脑生物结构相关的感知基础上,而人的感知是对外部刺激的感觉和解释,目前我们对感知的了解并不完整,但也足以解释实人世界与实在世界的不同。
实人世界是基于感知的世界。由于感受、情绪、记忆、意象、动机等都基于感知,所以实人世界也是与感受、情绪、记忆、意象、动机等相关联的世界。
人的生物结构主要是指人大脑的生物构造和感知外界的方式,人是地球上唯一的高级动物,但我们不能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人脑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就是唯一的。也许宇宙中还有完全不同的其他智慧生物及其不同的大脑构造,且其感知世界的方式与人脑不同。实际上,就是地球上的其他低级动物在感知这个同一世界时,也与人脑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狗对人类大便的感知就大大不同于人,狗的嗅觉也与人差异很大。说这些的目的是想提醒读者,实人世界是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和体验的现实世界,其与“人”的大脑结构相关,实人世界并不是唯一存在的感知世界,有理由相信存在一个“实‘狗’世界”,也许未来还可能出现一个“实‘外星人’世界”。
在实人世界中,正因为人的感知是对世界的“解释”,这个解释就导致了我们的感知受人们过往经验(记忆的作用)、知识、动机和完形趋向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也导致了感知的事物和实在事物的不同。感知的事物是外部刺激和人脑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独立于人知觉的事物是客观事物。
在实在世界里,天上的月亮就是一个地球的卫星,大小恒定不变,周而复始地围绕着地球有规律地转动;但在实人世界里,月亮的大小并不恒定,在头顶和天边大小都不一样。
每到晚上如果没有云彩遮住,我们站在地球上都能看到月亮,而月亮也会周期性地由圆形逐步变成不同的月牙形然后再变回圆形。月亮常常会成为思念意象的一部分,而这个意象可能与我们记忆里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密切相关。
我国美学学者高尔泰曾经写道:“我们凝望着星星,星星是无言的、冷漠的,按照大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们觉得星星美丽,因为它纯洁、冷静、深远。一只山鹰在天空盘旋,无非是想寻找一些吃食罢了,但是我们觉得它高傲、自由,‘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按照大自然律令运动的星星和盘旋的山鹰都是实在世界的事物,而星星的美和鹰的高傲、自由都是实人世界的感知。
当我走进一家豪华饭店的时候,门口穿着长裙的迎宾小姐向我微微一鞠躬,面带微笑地用右手引我向服务台。实人世界的我感受到的是温馨愉快和宾至如归。而在实在世界,其则是一个形体上部前倾15度的,有微微上翘的局部变化;右边离开主体部分,抬起向右伸展30度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形体动作。
需要注意的是,人既可以作为主体感知这个世界,也可以作为客体被他人感知。电视机播放的影像在实人世界里就是我们感知的人物运动和人物声音所综合呈给我们的人物影像和故事,这是由于光的似动错觉导致我们感知到的人物在电视屏幕上的活动;而在实在世界中电视机的画面实际是一些不同波长(进入人眼和大脑就变成不同颜色)的光源在不同的位置上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有规律地变亮和变暗。有意思的是,假如没有似动错觉的存在,人们也许就不能随时看到今天被我们深度依赖且无法摆脱的动感影像了。
然而,这两个世界并不是世界的全部,而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
有证据表明,人类是由猿演化而来的,而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就已经存在,宇宙的存在则更早。也就是说,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一个原始的、自然的世界——物质世界,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存在和运动规律。当人类出现以后,人类通过其特有的不断演化的生理器官,可以感觉到这个庞大物质世界的其中一部分,即能够向人显现的部分。
向人显现的这部分世界会因为人的感觉器官和知觉而出现偏差,因人而出现偏差的世界我称之为“实人世界”;向人显现但剔除了人的生理特点导致偏差的世界,即向人的感觉显现但却独立于人知觉的世界,我就称之为“实在世界”。比如,我们通过视觉可以感觉到光和颜色,通过听觉能够听见声音,通过嗅觉闻到各种气味,通过味觉也能尝出各种不同的味道,通过触觉能感觉到物体的软硬凉热,等等。
人的这些感觉都有一定的限制和范围,即绝对阈限。超出这个绝对阈限的物质世界的东西我们是感觉不到的,但感觉不到不等于不存在,比如无线电波。如果我们没有发明检测无线电波的仪器,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还有无线电波的存在,也就是说,通过仪器可以延伸我们的感觉范围,这需要科学的不断发展来扩大。
另外,我们发现一些动物能够感觉我们人类感觉不到的东西。比如,狗就能闻到我们人类闻不到的东西,老鹰也能看见我们人类看不见的东西。
因此,合理的推理就是,我们只感觉到了“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人类无法感觉的未知部分,而这未知的部分也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这同样说明,我们现在能够感觉到的这个实在世界,是独立于我们的知觉而存在的。
这样,整个世界就分为两大类或三小类(见图1-4)。
图1-4 世界的划分
第一大类是“物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大千世界。
物质世界又分为两小类(或两个独立的部分):一是人类现在还无法感觉的世界,或者说是人类还感觉不到的世界,我们索性称之为“不知世界”;二是人类可以感觉的,但其存在和运动是独立于人的知觉的世界,我们称之为“实在世界”。感觉不仅包括人通过自身生理器官感觉到的直接感觉,也包括利用各种工具手段感觉到的间接感觉,比如用无线接收装置感觉到的我们用肉眼和耳朵都无法感觉到的电波等。
实在世界可以说与人有关,也与人无关。
说与人有关,是因为它的显现范围是基于人的感觉范围,是在人的绝对阈限范围内显现的。也就是说,实在世界事物的范围或边界是基于向人显现(感觉)的范围,是人能够感觉的范围,包括通过工具而向人显现的范围。注意,这里是向人显现而不是向其他生物显现。
说与人无关,是因为这个世界的事物是独立于人的。不管有没有人,不管是否有人去感觉它,这个世界都存在,并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
相对于无法与人关联的不知世界,实在世界才是人类有能力探知的世界,也是人类感兴趣的世界。
第二大类是“实人世界”,即人类感知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与人类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的世界,是我们实实在在生活其中的世界,是实实在在的人通过感知以及基于感知而体验到的世界。
实人世界既是第二大类也是第三小类。两大类为“物质世界”和“实人世界”,三小类为“不知世界”“实在世界”和“实人世界”。由于“不知世界”是我们现在还无法感觉的世界,这里就不列入我们探讨的范围,我们能够探讨的范围就是与人有关的两大世界:“实在世界”和“实人世界”。
不知世界,不探讨它并不是因为其不重要。不探讨是指不探讨不知世界的内涵,因为现阶段还没能力探讨。但是,不知世界和实在世界的关系却是重要的,了解这二者的关系对我们理解整个世界和物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不知世界虽然是我们感觉不到的世界,但通过逻辑推理,可以确认其是存在的,不知并不表明不存在。某些动物能够感觉到人类无法感觉到的东西,这充分说明人感觉之外的不知世界是存在的。
同理,我们可以推论不知世界有变小的趋势,而实在世界具有随着人的认识手段的提升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是因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制造出的新工具,不断地扩展我们的感觉范围,从而把一部分原来不知世界的事物变成了可以感觉的事物,从而进入实在世界。既然能够不断地发现一部分不知世界,就一定还有可能存在其他的不知世界。
我们一般所说的“独立于人”是指独立于人的“知觉”。这时,人对某事物有感觉,即其能向人显现。我们知道,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知觉和感觉是难以分离的,一般总是相伴出现和存在。人知觉的事物不仅来自外部事物对人自下而上的刺激,还来自人自上而下的解释。独立于人的事物一定是去除了人的解释因素的事物,方式就是通过工具和重复的实验来达到这种去除。当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和在堵车的时候,我们对时间的知觉是完全不同的。玩游戏时感知时间很短,堵车时感知时间很长,但钟表显示的时间却相同,这里的钟表就是独立于人的工具。
处于人感觉范围之外的事物属于不知世界,向人的感觉显现的事物属于实在世界和实人世界,而实在世界则进一步独立于人的知觉。
“独立于人”是指独立于作为主体的人。人不仅可以作为感知世界的主体,也可以作为被人感知的客体。当人作为客体的时候,其和其他被人感知的事物是一样的,也属于被主体人感知的事物之一。由于人的复杂性,感知作为客体的人比感知其他事物要复杂得多,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时的行为规律的学科。“独立于人”中的“人”并不是指作为客体的人,而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当人作为客体的时候,他就和其他被感知事物的属性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是实人世界的感知主体,同时又是被其他主体感知的客体。
需要再次提醒的是,我这里所有的论述都建立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哲学基础上。因为我们感知的经验世界或现象世界(哲学语言)与实在世界的区分是哲学几千年来研究的中心课题,我们难免会受其影响,并容易跳台到哲学中去思考这个问题,这样就会出现理解的偏差。
实在世界和实人世界并不是两个相互隔离的世界,而是界定事物运行规律的两个适用领域或范围。“同”一个事物,可能既属于实在世界又属于实人世界,它们在不同世界里遵循的运行规律是不同的,准确地说,它们并不是同样的事物。传统上,我们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称为科学,认为它们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但我们今天发现,实人世界的规律不同于实在世界,也不适用于实在世界。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倾向于一元思维,倾向认为不管是实在世界还是实人世界的事物,都遵循同一个运行规律。一个理论走遍天下是我们坚定的也是理想的信念,但这种理想的信念常常会阻碍我们真实地看世界。
自然科学规律就是适用于实在世界的事物,或者说其适用范围或适用条件为实在世界;而大部分以实证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或者研究与人行为相关的学科领域,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都为实人世界。
实人世界的事物适用一套相应规律,实在世界的事物适用另一套相应规律。试图用一种规律既适用于实在世界又同时适用于实人世界的美好愿望是很难实现的。“同一事物”,有时既可以把其归为实人世界,又可以把其归为实在世界,所以实人世界和实在世界的事物常常会被人混淆在一起,也就很容易使人认为这两个世界就是统一的。
这需要我们能够根据不同的适用范围,来决定运用不同的适用理论。比如,我们工厂的技术人员在处理机械装备的设计与制造问题时,就需要适用实在世界的理论,如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定理来设计与制造装备。但这些技术人员在处理团队管理的过程中,就需要抛弃实在世界的精密准确、输入完全决定输出等机械思维方式,而是要以实人世界的相关理论,来处理团队管理的课题,如不同个人的感知会因为其个人的经验、知识和关注重心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理论,对不同的人区别对待,而不能机械处理人的管理问题。但我们常见的情形是,由于长期习惯处理精确的技术问题,工厂的技术人员大多数都难以在处理团队管理的过程中及时转变思维方式,用感知理论来灵活处理人的管理问题。
一个事物到底是属于实在世界的事物还是属于实人世界的事物,与这个事物本身的定位属性密切相关。比如一台电脑,当其定位是作为一台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时,就属于实人世界的事物。在设计这台电脑的时候,就必须考虑顾客对运行速度、发热控制、耐用性等的基本要求,必须考虑顾客对电脑外观、显示界面的审美习惯,也必须考虑顾客的感知规律和习惯来设计软件显示界面。最初的电脑软件使用说明书都是一本内容庞杂的厚书,而现在的电脑基本不需要说明书了,这是因为现在的软件设计理念是充分照顾顾客的感知习惯来设计按钮和界面的,即使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儿童也能凭借习惯自然地操作电脑,特别是iPad一类的平板电脑。
但是,当这台电脑的定位是一个物理机器时,这个电脑就属于实在世界的事物。这个时候,我们遵循的是物理学和工程学原理来制造这个机器,包括每个零部件的制造过程以及对其进行的质量验证和测试。表面上好像是同一台电脑,但在实在世界里和在实人世界里,它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作为“产品”的电脑所包含的内涵,和作为制造物的电脑所包含的内涵差距巨大,这在第三章“产品新理念”中我还会有详细的论述。
实人世界和实在世界的划分是建立在科学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就像前面引述的津巴多论述:“感知心理学的一个伟大的、没有任何争议的发现是——感知(知觉)并不是复制现实。”我们当前对于实人世界和实在世界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基于这个伟大发现,而这个发现仅仅是关于感知的部分科学发现。